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专项复习8 古诗文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专项复习8 古诗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56e7caa26925c52dc5bfa5.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1.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
②柘(zhè)木:柘树。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下划线的词语。
①白喙:________②以堙于东海:________(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理解。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76a82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b.png)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
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文言文阅读。
酒以成礼①钟毓②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
既而④,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⑤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钟毓(yù):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
③会:钟会,字士季。
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
④既而:一会儿,不久。
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寝:___ (2)因:___ (3)时:____[2]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且托寐以观之。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cb4f2f984868762cbaed53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八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古人谈读书》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岂:qǐ(岂不、岂敢、岂能)恒:héng(恒星、恒久、恒定)窥:kuī(窥视、窥探、窥测)皆:jiē(皆大欢喜、有口皆碑、比比皆是)缺:quē(缺少、缺乏、缺点)二、我会认组词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三、多音字为:wéi(认为)wèi(为何)好:hào(爱好)hǎo(好人)识:zhì(附识)shí(识别)四、理解文言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注释】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三【注释】① 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f9ab30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3.png)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
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
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
楚人:“吾盾之坚,___________”(人物动作:__________)。
“吾矛之利,______”(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矛盾在盾前比画着。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7fae01524de518974b7d8c.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文言文阅读 (共6题;共89分)1. (17分)课内阅读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
(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2. (8分)(2020·上海) 阅读回答问题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a58e7d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9.png)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3. 阅读乐园。
怀素练字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
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精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
![精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a1372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d.png)
精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快乐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_______”上填入原文内容。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
[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41a327a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f.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
或②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③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连同。
②有的人。
③想要。
④因为、由于。
[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汉江临泛(唐) 王维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1)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____________,两岸青山的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09fc5c4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7.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针对训练题精编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A.bào B.pù(2)强秦之为渔夫也( )A.wéi B.wèi(3)两者不肯相舍( )A.shěB.shè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综合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综合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b224396a26925c52dc5bf8c.png)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综合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2. 课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____以示儿曰……[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_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_____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5]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部编人教版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部编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e19c5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b.png)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2)反归取之(____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A.反问句B.陈述句C.疑问句D.否定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
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C.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2.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
⑥(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
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
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
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只画一处)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20b8b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b.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2. 课内阅读。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履()遂()宁()度()[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置:________ 度:_______ 操:_______ 坐: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齐心抗疫①己亥末,荆楚①初有疾,人蔑②之。
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f3225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c.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②自矜持③。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④,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郗太傅:郗鉴。
②咸:都。
③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④坦腹卧:露出腹部躺着。
⑤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遣门生与王丞相书书:_______________(2)门生归,白郗曰白:______________[2]把文中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找出来,并画上“”。
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
[3]读了这则小古文,我知道郗太傅把女儿嫁给了_____________(填人名)。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蝴蝶泉(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ji àn qiàn)。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xià jià)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东向漱根窍而出东面( ) 向东( )(2)清洌可鉴照( ) 镜子( )(3)过五月乃已已经( ) 停歇( )3.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倚崖而耸立( )(2)东向漱根窍而出( )(3)清洌可鉴( )(4)五色焕然( )(5)游人俱从此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洌——( ) 耸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e1a35c0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f.png)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___________(2)尚:___________(3)戍:___________(4)夜阑:___________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qiān),__________。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95cdc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3.png)
精编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2)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3)公将焉之(_______)(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五年级语文部编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语文部编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9ce6fd5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2.png)
五年级语文部编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杨梅杨家水果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精编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精编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00d7d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45.png)
精编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孟子之少也()旦夕勤学不息()[2]翻译句子。
1.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文言文阅读鉴赏古文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13、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14、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15、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1.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喧归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B.默而识.之(知识)C.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D.干将发硎.(磨刀石)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耻”的意思是。
()A.羞耻B.耻辱C.以……为耻D.认为羞辱3.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________________诲:____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
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章,知道了《论语》,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也知道了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到”。
5.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用“﹏﹏﹏”画出原句。
大概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是我说的一样。
6.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7.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_____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8.短文横线上应填的词是_____。
9.“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是()A.着急B.紧要C.急促10.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给我们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
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
4.疾:声音宏大。
彰:听得更清楚。
1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吾:________尝:___________终日:__________跂而望矣:__________1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曾国藩谈读书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②不甘为下流③;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④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断:绝对,一定③下流:下等,劣等。
④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
14.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中的文言疑难字义。
15.根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用“/”进行断句。
(限断一处)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6.文中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教材可知,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不识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②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③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仕:在……做官。
②护:掩饰。
③去:去除,去掉。
④坐:因为,由于。
1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______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______短:_____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_____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19.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古文阅读欧阳询观古碑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②索靖:晋代书法家。
③布:铺,展开。
④裘(qiú):皮衣。
⑤因:于是。
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欧阳询尝.行(曾经)B.晋索靖所书.(写)C.良久.而去(不一会儿)D.三日方.去(才)21.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索靖/所书B.数/百步/复/返C.乃/布裘/坐观D.三日/方去2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用文中语句填空。
( )→(下马伫观)→( )→(宿其旁观)23.文中主要通过对欧阳询的_________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号④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②居:镇守。
③勾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④号:称。
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
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
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24.如果要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A.气急败坏B.兴高采烈C.大惊失色D.不慌不忙25.解释文中加点的“之”字。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26.写出画横线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根据阅读链接,写出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结合文言文及阅读链接,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广具有()的特点。
A.足智多谋B.骁勇善战C.威风凛凛D.忠心耿耿29.你知道的与李广有关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浅显文言文,按题目作答。
豺(chái)烹(pēng)羊盘古初,乌兽皆能言。
一日,豺①与羊同涧②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③,乃④强责之曰:“汝(rǔ)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