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治国
摘要和引子:
本文是最近看老版春秋战国电视剧和读了一些史料的总结,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分主要讲管仲从囚犯到宰相的过程,当然他那时候的齐国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齐桓公也就是现在的省委书记而已,呵呵。

第二部分身临其境,假如你是管仲,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治理齐国呢?我想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够的,当然他还做了一些伍鄙制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城乡二元结构,当然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部分主要讲齐国怎么样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关于“尊王攘夷”是可以和“远交近攻”、“挟天子以令诸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农村包围城市”等等
战略思想并驾齐驱的,有想法,可操作。

最后再说一下这个题目为什么叫“管仲治国”,
不叫“管仲改革”,这也是管仲只是强齐半世,一些措施没有完全继续贯彻,称改革那商
鞅就没词用了。

当然管仲的一些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管仲治国(上):从囚犯到宰相
梁启超先生曾经把管仲、商鞅、李德裕、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除了李德裕和诸葛亮,其他四个人我们都会详细提到。

中国台湾的柏杨先生对此排名有异议,把李德裕换成王猛,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第一部分我想论述一下管仲治国的故事。

提起他,一般人说想起两件事,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尊王攘夷,这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我们不会过多的强调这些,我们主要说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

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

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

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

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背景,大概一年前,原来的国君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逃亡国外。

公孙无知确实也挺无知的,做了国君不到一年,也被人杀死了,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最赚钱的营生就是当刺客,经常会有贵族王公大臣死于非命,这也是社会体制问题,当体制内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总是寻求体制外的解决方式。

一时间,国内无主,齐国大乱。

当时对于逃亡国外的两兄弟来说,谁先回国,谁就可能先继承国君位。

公子小白走得快,管仲也怕他先到,就在路上截住,放了个冷箭,以前我们都知道,管仲文采治国很在行,其实管仲文武双全,骑射也很好,但是庆幸的是,这一箭没能射中,小白诈死。

两兄弟比心计,公子纠逊色太多。

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之所以假设是为了说明问题,假设公子纠先到,凭小白的智商和情商估计最后的国君还是他。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小白当上国君之后,公子纠当然不服,就请鲁国发兵攻打齐国,只不过后来败了,公子纠也惨遭杀害。

前面的假设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公子小白绝非等闲之辈。

那个时代,领导的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国家的水平。

小白当了国君之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杀管仲报仇,一箭之仇,不得不报,这是人之常情,政治斗争自古以来就是你死我活;第二就是重用管仲,以此来缓和以前跟着公子纠的一批人,从而缓和国内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时候小白也对管仲咬牙切齿,鲍叔牙出来给管仲求情,并推荐管仲出任宰相,管鲍的交情大家都知道的。

生死相扶才是真正的友谊,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鲍叔牙劝小白,他不是说管仲有多牛,多好,人才难得,你不要杀他等等,这些话显然不具体也不生动,小白一想,哦,你的好朋友要杀我,你现在给他求情,你收了什么好处吧?我现在怎么可能因为他牛,我就不杀他呢,他越牛我越要杀才对。

那鲍叔牙怎么说的呢?像齐桓公这种角色,不差钱不差权,你只能用理想来感召他,确实,小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鲍叔牙说,你要只想搞好齐国,我的才能就够用了,而要想称霸天下,那必须管仲来。

然后他反问小白,你想怎么样呢?小白说,当然不仅仅是搞好齐国!这就是鲍叔牙劝人的智慧。

后来我们知道,管仲从阶下囚一下子变成一国宰相,后来号称“春秋第一相”,而正是这个阶下囚,帮助齐桓公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可以说,没有管仲,就不可能会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当然,反过来说,也是对的,没有齐桓公,也就没有管仲的明天。

同样的君臣还有,商君之于孝公,桑大夫之于孝武,张居正之于神宗,当然神宗这个例子有点特殊,我们后面会提及。

齐桓公的宽宏大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退一步海阔天空,还试图给我们一种思考,就是政治斗争,只要不是罪魁祸首,或者罪大恶极,尽量不要你死我活,可以囚禁,可以判刑,最好不要剥夺生命,说不定哪一天为我所用呢?公子纠已死,首恶必诛,胁从不问,这才能赢得人心。

第二方面,不管是革命还是改革,选对人很重要,选对人,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就是我们搞人才计划的一个基本常识。

我们政治格局向来重视人事安排而轻视制度安排,近些年来,很多人又多提出要安排好制度,制度好可以解决一切,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然,单纯强调制度要比单纯强调人事要好,设计一种制度,来降低权力的含金量,当然这本身是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把制度和人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面,再好的制度,搞不好都会走向畸形,这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齐桓公选对了管仲,这个是齐桓公的幸运,更是管仲的幸运。

我们说管仲,是那“一将”,鲍叔牙也“委屈”自己,说管仲很牛,那么管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到底有多大才呢?配不配得上鲍叔牙的竭诚推荐呢?或者说,管仲的性格怎么样,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发呢?
春秋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前有殷商周礼,后有诸子百家。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管氏本是姬姓的一支,和周天子是同姓。

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小时候家里很有钱,也比较有权,也算个富二代吧,只不过后来不行了,条件变得不好。

家道中落的人,历史上有很多后来都成才了,比如后来的曹雪芹和鲁迅,有人曾经问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这里面有什么共性。

周说,有一种落差,无形中形成压力,让他们有一种光耀门楣的动力,日子也许清苦,但是此志不渝,往往就成功了。

我同意这种分析。

管仲的父亲管庄曾经做过齐国的大夫,只是后来家道中落,管仲也就成了贫民,年轻的时候,非常困苦。

他替人养过马,做过小商人,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广泛的社会经验,这个非常重要,研究改革者,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广泛的社会经验,眼界和视野都很开阔
,不是十分闭塞,也就是说,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知道人民心里怎么想的,等等。

比如桑弘羊出仕前是商人世家;王安石进中央之前有十几年当县长的经历,在基层摸爬滚打。

管仲那时候也曾做过生意,当过兵,打过仗,也几次谋官求仕,都不成功。

他碰过壁,受过伤,失败过,才知道成功的可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智商情商才能得到充分锻炼和陶冶,当然我认为,还有管仲本身的天赋,和后天努力也很重要。

前面说了,春秋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要想在这样的时代里出人头地,就必须文才武略,样样皆通,而管仲正是这样的一个全才。

他从小就熟读《诗》、《书》,通晓礼乐
,射箭、驾车的本事也很高超,这个必须要说,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字都不识,哪有可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呢?这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管仲之才,确实很大,即使在国外也很出名。

当时,小白即位以后,鲁国派人攻打齐国,以此来支持公子纠即位,结果,鲁军大败。

小白谈判的时候,就要求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将管仲送回齐国治罪。

这个时候鲍叔牙已经劝过了,小白正准备重用他。

这时候,鲁国的大夫就建议国君杀死管仲,他说,管仲大才,他们要求杀死公子纠,而送回管仲,目的就是想用他为政。

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辅佐的国家一定会称霸天下。

如果管仲真的被齐国所用,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破罐子破摔,不如把他和公子纠一块杀了。

他说得对,管仲之才确实世间罕见,只不过当时的国君胆小怕事,没有听从手下的建议。

这里要再说一下齐桓公,管仲之才得以施展,确实要感谢小白,小白是个求贤若渴、宽宏大量的人,管仲回到齐国后,小白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祸乱已平,国家是不是可以从此安定了呢?这说明,小白是一个理智的思考者,他知道,祸乱平了,人心更重要,他不仅要让齐国上下知道,他重用管仲,也促使其他人来归顺自己,以此安抚民心,因为他也知道,他的父辈祖辈,以及篡位的公孙无知都没有把这个国家治理好,搞得一团糟,他的使命就是拨乱反正,彻底走出祸乱,使人民安定团结。

管仲也知道小白是个雄心大志的君王,只苦于没有人给他贡献定国称霸的大计,于是就说,大王如果下决心称霸诸侯,心中有了远大的目标,齐国就能安定富强;如果只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安定富强恐怕就不可能了。

管仲直截了当就给了一条路,称霸。

小白说,不称霸,这主要是出于低调考虑,他有些犹豫地说,现在我还不敢说有这样的雄心,但是如果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不会错过的。

这话讲得也是很有水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管仲这时候表态了,大王赦免了我的死罪,是我的万幸。

我之所以苟且偷生,不为公子纠死节,就是想富民强国,成就一番大业。

要不然,我岂不成了贪生怕死、追名逐利、不忠不义之徒了吗?小白也确实深受感动,两个人一唱一和,一拍即合,于是拜管仲为相,主持国政。

管仲非常感激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就尽心尽力地辅佐桓公,开创霸业。

管仲治国(中):假如你是管仲
有前面一篇很详细的文章作为铺垫,我想作一个写作上的尝试,先做一个假设,读者诸君,如果你是管仲,处在当时的情况,你将怎么治理齐国,管仲本人又是怎么做的呢?这样
写,会给当事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清楚当时的情况,从而有所思考,得出启示。

前面说了,小白想称霸,这是一个构想,还没有变成现实。

那怎么办呢?我们也知道,你要想称霸诸侯,在那个时代,你必须有强盛的国力,主要是军事实力要过硬,说话才能硬气,用我们现在的话,叫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构建一流军事国防。

你要做的事情,和管仲一样就是四个字,富国强兵。

大方向我们说清楚了,那剩下就是做的问题了。

我们自然要想,怎么富国强兵?其实治国,主要分两大块,一个是内政,一个是外交,相辅相成。

那么哪一个先呢?蒋介石先生曾经强调“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在当时看来是不对的,因为当时的情况就是外族入侵,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现在齐国的情况则是刚刚经历混乱,人心不稳,自然内政要重要的多。

经过这一番分析,我们知道,先安内。

管仲也同样这样做的,他当政以后,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内政,然后再希望富国强兵,为争霸大业建立基础。

齐桓公以前的齐国,基本都很乱,主要是继承权力,新老交替的问题,这种问题苦苦缠了我们两千多年,确实要引起我们不断地重视。

继承的问题,由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管仲不可能做出什么新的制度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能做好本分,富国强兵,发展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管仲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呢?这主要跟他年轻时候的体会有关,知道要繁荣要发展,就要搞好经济,否则你外强中干,必然最后会衰败下去。

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仓廪充实,人民衣食无忧,然后才会有光荣耻辱的观念,才会知礼守法。

当然后来很多学者专家,把这一句作了一些新的解读,拔高到先物质后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这些话可以听听,但是我想管仲是没有这么高的境界的。

读者诸君,如果有人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就知道了,这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般的常识。

以前,先民们是很愚昧的,不要说读书识字,有的人连简单加减都不怎么会,连年征战,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想吃饱肚子,还图什么呢?肚子吃不饱你跟他们说礼义廉耻,毫无作用,他们也基本上不会理你。

这也是那时候孔子学说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把发展经济当作治国的第一要务,你想做好,就要让农民吃饱穿暖,管仲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许多“富民惠农”的经济政策。

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怎么富农惠农,补助吗?还是把钱打到人家银行卡里面,不是的,诸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传统的农业社会,刀耕火种,土地才是经济问题的核心。

当然齐国的国情和其他诸侯国还有点不同,还有点副业,就是齐国临海,还有一些制盐“工业”,但是不管怎么讲,土地问题是关键。

关于中国的土地问题,可以写一本很厚的学术专著了,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有讨论和探索的学术空间和实用价值。

我们就不做展开,因为在商鞅变法的时候,我们会详细谈一谈土地问题,我们说,商鞅变法最彻底,基本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了,关键就在于土地问题解决好了,不然我们那样说就是不科学的,武断的。

那时候,基本都是奴隶制,奴隶种田,奴隶主坐收渔翁之利。

只不过那时候隐隐约约,社会上有点变化,有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苗头。

我们都知道,要调动奴隶的积极性,那就要在土地分配上下功夫。

所以管仲在土地问题上,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放弃公田制度,分田到户;第二废除劳役地租,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收实物地租。

这样一来,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贫瘠土地的
利用率也提高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诸君会说,等一下,你没搞错吧?那时候就分田到户了,也忒先进了,这不家庭联产的雏
形嘛?!其实不是,前面说了,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性,管仲那时候不可能说,搞一个彻底
的分田到户,真把土地分给农民。

首先要承认,这在当时看来,管仲的土地政策有先进的
一面,但是与后面商鞅变法和桑弘羊经济体制改革不一样,管仲的土地改革有他不彻底的
一方面。

原来奴隶给人劳动,自己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管仲这样做就是说,你不没土
地种嘛?好,我把公田的土地给你一部分,这里也并不包括一些权贵的土地,所以也基本
不存在王安石变法的境遇,要土地变法就要得罪大地主,要打“老虎”的问题,这里的分田,只是田的使用权,你劳动,然后你交实物地租给奴隶主,多余的你自己过小日子吧,
但是你本身还是奴隶主的。

换句话说,奴隶们的政治地位基本没变,但是经济地方提高了
,吃饱了,就当时来看,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解放。

我们知道,解决并搞好土地问题,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搞好“
三农”或者“四农”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一样。

农业之后,我们还得关注一下
工业问题,管仲就规定盐铁官营,这个后面桑弘羊改革,我们会详细阐述其中利害。

在古
时候,你要想赚钱,就得贩盐,就像现在你想赚钱发横财,就得弄毒品一样。

当时政府想
赚钱,你就得把采盐卖盐的权力收归国有,现在政府想赚钱,那就得增加企业税收。

当时
,管仲设立“轻重九府”,这不是一个部门,是很多部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银行,法院等等机构单位的总和,也是管仲治国的行政体系。

在这里,由政府掌握铸币权,
并根据每年的收成,收购或抛售谷物,既可以平抑粮价,又能够从中得利。

当时粮食就是
最大的消费品。

前面说了,齐国临海,这就有区域优势了,我们也要把这一点发挥出来。

管仲也非常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境外贸易,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加强国际交流,搞好国
际贸易,发挥齐国临海的地理优势,大兴鱼盐之利,甚至以免税的方法来进行鼓励。

这些
思想和方法,不仅在当时为人称道,同时也启迪着今天,更影响着未来。

这里面我们穿插讲一下,管仲的治国理念,前面提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也阐述了一下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我更强调的是,这就是一般老百姓过
日子的常识。

管仲还说过,“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把这句话改
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些话现在看来,都很有指导意义。

早在1983年12月22日,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时,
就提到这种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
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前面主要谈了一些经济问题,诸君也知道,内政又主要包括几块,一个经济,一个政治,
一个军事等等。

所以管仲还改革了行政组织,简单来说,就是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

实际上翻译成我们现在的意思就是划分行政区域来管理,实行初期的户籍管理制度。

具体
来说,“叁其国”就是把都邑划分成21个乡(这里的乡不是现在的乡,实际上相当于我们
现在大城市的一个区),各有特色,其中工商乡6个,士乡15个,又把15个士乡分成三份,
由三个人来管理,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郡县制,只是这样人为划分,没有制度化,只是便于管理。

“鄙”就是乡村,管仲把乡村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治理,还在“属”下设立了县、乡(这里的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卒、邑四级行政组织。

“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五个大夫就是五个省长,这样读者诸君就理解了。

但是这样管理的亮点还不止于此,关键在于国鄙分治,这个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体制安排。

简单的说,就是农村城市分开治理,这样好就好在为战争做准备,古时候打仗都是攻守城池的,农村地方主要就是种粮食,所以一个点要带动一片,你必须要建立一个农村和城市的枢纽网络,城市里搞军备,搞贸易,盐铁专营,农村就一心一意搞好农业生产。

行政区划规定好了之后,管仲下令禁止随意迁徙,禁止杂处改业,使人们各定其居,各守其业,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总之一句话,管仲这样的行政体制设计,就是为了战争中准备的,后面军事改革,大家也会有深刻体会,这也是在那个时代生存的朴素真理。

接着,管仲又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有点像我们的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在冷兵器时代,就是这样,人民拿起锄头耕地就是农民,拿起锄头打仗就是士兵。

管仲按照行政组织来设立军事组织,人们平时生产,战时从军。

每逢春季、秋季农闲之时,就集合进行军事训练。

训练结束后,不许迁徙,使同一支队伍中的士兵彼此熟识,祸福与共。

管仲的这一举措扩大了兵源,也增强了战斗力。

当时的齐国军备非常缺乏,就是缺人,缺男丁,缺武器等等,那怎么办呢?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说,假如我们是管仲,我们肯定会先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也不要搞了,多生孩子好打仗啊。

管仲除了鼓励人口生育之外,其实那个时代鼓励不鼓励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自动想生,越多越好,只不过那时候营养和卫生条件也更不上,也不是你想生多少就生多少的。

军备怎么搞,自动化工业也不发达,造个兵器或者箭镞也不容易,铸把剑也耗时耗力,管仲就实行了一个“馊”主意,就实行了用兵器或者铜铁赎罪的政策,就连一般的民事诉讼,也可以用箭作为诉讼费,如此一来,齐国的军备很快就得到了充实。

这一招立竿见影,但是也有不好的后果,这也佐证了我在序言里面说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管仲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之后,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已经有足够的力量称霸诸侯了。

下面在第三部分,我们会详细论述到,至此,我们关于管仲内政改革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

管仲治国(下):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
上一篇,我们讲到了管仲的内政改革措施,其实还是蛮简单的,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复杂,主要是那时候的政治经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也不存在国际化的问题,但是内政与外交不同,后者要更复杂一些,要想在这一篇里面彻底讲清楚管仲的外交策略,还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基本会按照时间顺序来讲那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战略目标与战术实现,希望各位看官能有所启迪。

其实,管仲最主要的一个战略就是“尊王攘夷”,顾名思义,就是尊周天子,为了得到诸
侯的认同,把自己放在有利的位置上,抵御蛮夷,主要是周朝行政区域以外的北方戎狄,类似于“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果商鞅变法的时候,再强调尊王,估计没人理他,春秋后
期和战国,其实你太强调尊王,效果是不大,那时候就是诸侯相互混战的局面,谁占了什么地方,灭了什么国,周天子就识时务的来个册封或者恭贺之类的“诏书”。

春秋早中期
,管仲那个时候,提出这一策略有他的考虑。

当时各路诸侯都是天子属国,谁都不服谁,那怎么办呢?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派使臣朝见周天子,并取得其信任和授权,这里面有一些连哄带骗的成分,然后开始了自己的争霸战争。

其实说白了,还是自己实力强了,不然哄什么都没用,没用军事力量何来争霸。

这时候齐国已经不是3年多前的齐国了,急于用武力向外证明了。

管仲建议桓公先出兵灭掉谭国。

为什么选谭国?一方面谭国是个小国,好欺负;一方面,有适合的理由。

桓公流浪在外,谭国将其拒之门外,后来小白即位,谭国也没有来祝贺。

灭掉谭国之后,齐国的领土向西延伸了很多,更接近中原了。

其实这时候开始,管仲就可以罢兵,休养生息20年,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但是处在中原附近这块地方,跟秦国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不同,这基本是今天的中东,战争的策源地。

正在这时,宋国发生了变乱。

所以桓公就以天子的名义,邀请诸侯会盟于齐国西南的北杏,商讨摆平宋国的方法,想借机收买人心,也是把自己当做“诸侯警察”的身份。

结果很没面子,前来参加的只有宋、陈、蔡、邾四国。

管仲建议桓公拿遂国开刀,以儆效尤。

为什么选遂国?一方面遂国非常弱小,还是柿子捡软的捏;一方面遂国离北杏很近,竟然也敢不来,马上出兵马上到。

遂国被灭以后,一些大国也都归顺了齐国,这主要是利用武力上的“威”,没有什么“恩”。

被孤立的鲁国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与齐国结盟。

这个时候,其实霸业小成了,基本可
以静一静了,但是春秋的时候,有些战争就是这样,不打不行,通过战争来增加土地和人口,掠夺财富,而忽视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

历史惊人的相似,有点像地理大发现之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只顾从海外掠夺财富,增加殖民地,而没有搞实业,最后霸权旁落给工业革命起源的英国。

言归正传,从两次选择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管仲的策略和手段,先易后难,打蛇打七寸,管仲执行的实际上就是非常务实,非常理性的外交政治,务实和理性也是成功改革者所必备的素质,后来的商鞅做得更好,商鞅在收复函谷关以后,基本对外没发动什么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其实那时候秦国的实力已经很强,打几场硬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商鞅继续推动第二次改革,我们后面会提及到,但是可惜的是,管仲没有适合而止,其实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81年这段时间,齐国的老百姓也就刚刚适应了新的规矩,勉强解决温饱,主要是齐国那个地方不像长江中下游靠天吃饭,具体的一些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更别说小康了。

关于齐鲁结盟,还是有很多小故事的。

据说,结盟这天,齐国高手云集,摩拳擦掌,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