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兴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论中西全史(第二部)帝国时代【节选】
作者:史书一册
【41】 管仲牧民
国家,已经乱了。怎样结束一片纷乱的局面,给国家带来秩序呢?
这是摆在管仲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给每一个身处危局之中的统治者的一道难题。
管仲完美地解答了这道题,因为他找到了这道题目绝妙的突破口,那就是人性。
治国必先治民。民怎么治?管仲说,只有一个字——牧。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你想把那些牛一个一个拽着跑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只能赶着它们让它们自己跑。对于优秀的牧者来说,牛总是很听话,因为他了解牛想些什么。如果你一味蛮干的话,注定会淹没在四处乱撞的牛群之中。
人民就是牛群,管仲就是一个深通其道的牧者。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统治者却不是。所以治世难见,人才难得。
美国芝加哥的中国城有一个标志性的大门,上面大大地写了四个字:礼义廉耻。
这四个字,就是管仲提出的第一套牧民纲领:四维论。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管子·牧民》
管仲是把这四维拔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的,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推行这四维?它们有什么作用?人们又为什么会乖乖地遵从呢?
这些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礼,并不新鲜,四百年前就有了。但我们已经知道,春秋初年,诸侯大乱,礼制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
但礼的败坏,并不能说明礼制没有用。我们形容过,礼制是周公为全中国人精心编制的一个笼子,在这个笼子里,周王朝平稳发展了三百多年,成绩斐然。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这个笼子开始关不住大家了。
管仲并不打算打破这个笼子,恰恰相反,他决定将这个笼子做得更漂亮些,重新把人们赶进去。于是,他在礼的基础上补充了义、廉、耻三个方面。
义,这个字,在英语里几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义的精神,尤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不了解“义”,简直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管仲初创义的概念时,给出的定义是“不自进”。
为什么管仲会提出这么一个“义”字呢?因为他清楚人的一条劣根性,那就是攀比。这本是植根于人对缺乏安全感的恐惧,简直无法克服。因此,从古至今,攀比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攀比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心态。
可如果有人从攀比中脱颖而出的话,多
半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俗一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如果大家都不自进的话,是非常有利于加强团结,制造一个稳定局面的。
实质上,就是管仲放纵了人的劣根性,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换取了社会的稳定。
但日后以墨家为代表的学派对义的概念有了新的阐释,使得义的精神得到了发展,与管仲之时的义已经不大相同,这又是后话了。
下面再说说廉和耻。廉耻二字,后世常连起来用。如果有人说你没有廉耻,你高兴么?你不高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人都不希望做一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时代,只要你能成功树立起一套道德标准,愿意违背它的人并不多。就本性而言,人是希望做一个好人的。就好像你照镜子,总希望看到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或是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不是一个又脏又丑的人吧。
廉耻,就是管仲为齐人树立起的道德标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坏人坏事呢?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是被社会逼的。现在一闹经济危机,美利坚就枪声不断,杀人、自杀案件一起接一起,正是绝好的例子。
因此,若想把人们都成功地装进笼子里去,必须给人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管仲显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那两句千古名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基于这个思想,管仲就提出了他的第二套牧民纲领:四顺论。
管仲说:“民众不喜欢忧劳,我们就让他们享乐;民众不喜欢贫贱,我们就帮他们赚钱;民众不喜欢危险,我们就给他们安定;民众不喜欢灭绝,我们就鼓励他们生育。”
人们不管是尊礼也好,重义也好,讲究廉耻也好,都是次要的,首要问题是过好日子。
这就是管子与后世孔子、墨子这些哲学家最大的不同,他压根没打算拔高人性、完善人格,他只想从最贪婪最自私的人性出发,给民众以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使国家富强起来。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种自利从而利他的理论,倒是与两千四百年后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颇为相似。但与后世那位苏格兰人的自由主义不同的是,管仲更重视国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他推行了一系列天才的经济政策,使得齐国转瞬间国富民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奇迹,我们一定要看看管仲是怎么实现的。请看下集——轻重富国。
【42】 轻重富国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国家,你怎么回答?
要是你只学过马克思主义的话,你会回答,国家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其实不只马克思、恩格斯,大多数学者考虑国家都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但管仲告诉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经济职能。
这绝对是人类经济史上划时代的理论。管仲把国家设计成了一个经济机器,不断地聚集财富。
而国家生财的核心秘诀,就在于两个字——轻重。
《史记·管晏列传》:“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齐太公世家》:“伸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史记·货殖列传》:“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
《史记·平淮书》:“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一部《史记》,居然在不同地方四次提到了“轻重”二字。管仲的轻重政策,在中国经济史上可谓举足轻重。
那么,什么是“轻重”呢?
这个轻重本来是指铸钱的轻重。管仲提出,要“敛轻散重”,说白了,就是贱买贵卖。
做生意的人都懂得贱买贵卖,可让国家来做生意,做大生意,至少在中国,实属管仲首创。围绕这个理念,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么做的。
很多人误以为齐国是个商业国家,其实不然。在那个历史时期,农业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管仲岂会忽略?《管子·权修》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管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还是农业。
比如一到春耕的时候,管仲就勒令修墓室、修城墙、盖房子、煮盐等等活动必须全部停止,都给我种地去。
而正如我们所说,管仲最擅长加入国家机器的经济作用。最突出的政策有三:
第一,控制粮价。管仲经常动用国家机器,强行提高粮价。这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甚至外国的粮食也纷纷涌入齐国。此时,再放开价格控制,粮食供过于求,粮价立刻狂跌。怎么办呢?政府出面,贱价收粮。等到荒年的时候,政府再以较高的价格将粮食抛出。国家在整个过程中大赚一笔,而同时又在灾年平抑了粮价,避免了财富聚集到囤积居奇的富商手里。在管仲的眼里,富商永远是国家的敌人,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第二,借贷功能。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聚集了大量的钱粮。这样,在春耕之时,国家可以贷给困难的农户先进的农具、优质的种子,这些本来是他们买不起的。于是,农业生产率有了保障。等到收获的时候,国家再连本带
利收回来。赚了钱,还避免了因贫困导致的劳动力闲置。
第三,改革税制。管仲推行了中国税务史上大名鼎鼎的“均地分力,相地衰征”的政策。其实就是推行了土地私有制,把周初的井田制改成了私田,分给农民,再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征收相应比例的税赋。给自己干活当然积极性高了,齐国农业迅速发展。
但是,国家机器要想实现这么多功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得有钱。屯粮、放贷、轻税,都是得大财主才能干的事情。齐国靠什么赚钱呢?
自周始,农业向来被视为国家之本,工商业为末。管仲则提出了“溥本肇末”的观点,也就是本末并重,既重农又重商。
在商业上,管仲的经济天才显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来欣赏一下管仲的表演吧。
第一招,首倡社会分工。
在工业的原始阶段,社会分工的概念实在是太超前了。为了确保这一先进思想的贯彻落实,管仲提出,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并把国家分出不同区域,四等人要被强制住在不同的区域。
大家不要误会啊,这不是搞种族隔离,管先生说了,这是防止大家见异思迁,跑去干别的。管仲坚信:“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士农工商要从娃娃抓起。于是,每个行业都挤满了家学渊源的人才。
这还不算,为了增加工种、提高生产水平,管仲还推行高额奖励政策。比如:喂猪喂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种树种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看病看得好的,赏黄金一斤;养蚕养得好的,赏黄金一斤等等等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齐国各行各业突飞猛进。
第二招,国家垄断经营。
这就是管仲时期与“相地衰征”齐名的“官山海”政策。山里产的是铁(中国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了),海里产的是盐,这些东西原本都是由贵族们在经营,管仲将他们收归国有。但重要的不是归谁管,而是怎么管。
管仲在论述开矿时有这样一段话:“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也就是说你不管用奴隶还是平民,开矿都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国家还没怎么赚到钱,就已经民怨沸腾了。
这其实是老问题了,统治者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武力镇压。管仲再度拿出他的牧民精神,又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政策:“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也就是说,所有权归国家,开采权下放给平民,国家只抽取30%的利润而已。
关于这一改革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在春秋时代,盐铁这些利润极高的东西被理所当然地认为该归上层
社会所有,私人的开矿、煮盐是被严格禁止的。管仲新政策的施行,对齐国百姓来说,等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只要想想,新中国的经济思想为了突破几十年的主义禁锢,走过多少弯路,那么管仲时代,经济思想要突破数百年思维习惯的禁锢,又是何等艰难的事情。我们想想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意义,再把它放大数倍去衡量管仲改革对齐国居民的意义,那就只有四个字—— 不可估量。
第三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1931年,为了度过超级经济大萧条,美国内华达州通过了一个重要法案,宣布赌博业合法。茫茫沙漠之中,居然竖起一座繁华无比的大都市。平地而起的拉斯维加斯,就此成为美国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的象征。
管仲使用了同样的策略,只不过开设的不是赌场,而是妓院,而且不是一家两家,是七百家。我们看看拉斯维加斯就知道,齐国只从色情业抽税就差不多富得流油了。
大约该有人批判管仲缺德了,但我们要这样看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无论中西,蓄养女奴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是家养,根本没有人保护,她们的境遇可想而知,大约连东西都不如。但将她们都置于妓院之中,反而得到了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遭遇未必更惨。而且,之前因为很多人娶不到老婆,社会治安难以保证,美女根本不敢上街。因此,在那个时代,开办国营妓院,恐怕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管仲则是全世界的首创者。
几十年后,雅典的著名改革家梭伦也推出了一模一样的政策,同样大受欢迎,效果奇佳,此是后话了。
第四招,发动贸易战。
齐国由于政策得当,盐铁大量产出,销往国外,赚了个盆满钵盈。管仲称之为“向天下征税”。
但这还不算,管仲还要进一步打击别国。我们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桓公把管仲找来说:“咱们想点什么办法收拾收拾鲁国和梁国吧。” 管仲说:“这好办。鲁、梁国民,向来以织绨为业。您就带头穿上绵绨的衣服,下令左右都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同时,再下令禁止齐民不准织绨,只从鲁、梁进口。鲁梁二国人民必然会放弃农业而全都跑去织绨了。”
绨是一种丝织品,想来也是很漂亮的。看来那个时候的人就喜欢赶时髦,齐桓公引领了一把时装潮流,数日之后,临淄大街上全是穿绨的齐人了。由于供不应求,绨价暴涨。鲁、梁二国财源滚滚而来,两位国君一看乐了,下令百姓都去织绨。
一年之后,鲁、梁两国的城市里已经相当繁华。可用我们的话说,这叫泡沫经济。管仲对齐桓公讲:“鲁梁可下矣。您现在改穿帛料衣服,百
姓也就跟着不再穿绨。”齐桓公乃是花丛高手,想必是很帅的。他成功地再次引领时装潮流,再没齐人穿绨了。
与此同时,还断绝了与鲁、梁的经济往来。数月之后,鲁梁遍地饥民。这时国君再命令百姓停织务农,可粮食不是种下去立刻就长出来的。鲁、梁粮价飞涨,齐国每石米十钱,鲁、梁每石千钱。鲁、梁百姓纷纷大半投奔齐国。
之后,管仲又如法炮制,使得莱、莒、楚、代、衡山诸国都大受打击。大约是因为那个时候信息流通较差,这些国君一个接一个上了同样的当,只不过把织绨换成了柴薪、生鹿、狐皮、兵器而已。在一场接一场的商战中,管仲开始由内向外,将齐国霸业推向高潮。
但光靠做生意是不行的,富国而不强兵,等于是把自己树成了天下的靶子,等着大家来抢。而管仲真是全才,他的治兵方略也堪称一绝。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军队,管仲心中一匡天下的宏图霸业才得以最终实现。管仲的历史形象也就此从一个精明狡诈的商人升格为世人传颂的民族英雄。请看下集——尊王攘夷。
【43】 尊王攘夷(上)
管仲的天才,从他一执政开始,就彻底征服了齐桓公。年轻的姜小白雄心陡长,很快就找来管仲说:“现在大家好久都不打仗了,咱们是不是小小的加强一下军备啊?”管仲的回答,可谓道尽了乱世之中穷兵黩武的危害,他说:“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民。 ”也就是说,你大张旗鼓地加强军备,会搞得诸侯警觉,民众不安。
之前的郑国霸业正是活生生的例子,连年征战,导致四邻围攻,内政废弛,仅剩下一时之痛快了。
不过齐桓公却是一个追求痛快的人,对于当年鲁国阻挠自己即位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即位仅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听管仲劝告,起兵伐鲁,打了一场有名的长勺之战。
这场长勺之战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齐桓公,而是因为它成就了鲁国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曹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以逸待劳,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曹刿论战》已经写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自长勺铩羽而归的齐桓公决意要加强军备,管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军事改革。管仲主要着手在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兵役制度。
我们上节说过,管仲将士、农、工、商分开居住,士就是兵士阶层。他们与农民一样,可以分到田地,但是不用纳税。如果担任了伍长以上的官职,则连种地都省了,完全由国家养起来。
而且,由于大家自小就在一
起长大,相互熟悉,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配合默契,战斗力也更强。
我们再顺便考察一下齐国军队的编制和规模。齐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人,下设四级编制:旅(两千人)、连(两百人)、小戎(五十人)、伍(五人),对应四级行政单位:乡(两千户)、连(两百户)、里(五十户)、轨(五户)。也就是说,士阶层每户只要出一人当兵,即可免除全家种田的赋税,甚至再立点战功,当了军官,全家就可以坐等吃饭了。
我们早在讲述苏美尓和古埃及文明衰落的时候就分析过,正常情况下,文明社会若想保持向游牧民族那么高昂的斗志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提高战斗力,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管仲的兵制改革,给了当兵之家以实惠,就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第二,注重兵器和训练。
中国的军事科学是相当发达的。比如《左传》,表面是一部历史书,事实上是一部兵书。里面详尽地记载了精彩纷呈的兵家故事。自此之后,几乎每一部史书都少不了对战争的细致描写,甚至深入分析。
但如果我们比较当时的中国战争记述与同时期埃及、亚述这些西方军事强国的战争记述,就会发现有一点不同。中国的记述者们更看重战略、战术这些软件上的东西,而西方记述者们更在乎兵器、阵法这些硬件上的东西。这一点区别,对后来中西方军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是后话,按下不提。
而管仲提出,必须聚集天下的精良材料,打造精锐无匹的兵器,因为武器装备是取胜之源。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武器必须精良的第一人。仅凭这一点,管仲被称为军事家当之无愧。
此外,管仲还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每年春秋两季,必定要各搞一次军事演习。在当时,同样是相当先进的军事理念。
完成整兵之后,齐国尊王攘夷的霸业便逐步展开,而实现这一霸业的手段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叫做会盟。
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其实会盟不止九次。齐桓公与管仲的会盟与以前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多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色:周王室。
几十年的动乱,将四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礼制思想渐渐抹杀。强大的诸侯就有了两种选择:其一,像郑庄公那样,在落魄的周王室身上再踩上一脚,继续摧毁礼制;其二,像齐桓公和管仲这样,总把周王室抬出来,在礼制维护者的名头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郑庄公得了面子,齐桓公得了实惠。人们往往在要面子的时候就忘记了实惠,管仲则给后来的霸主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事实证明,尊王确实给
齐国的军事活动带来了方便。在周王室的默许下,齐国自己周边的小国逐个吞并。在管仲在任时期,据《韩非子》记载:“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极大地拓展了齐国版图。
但是,给齐桓公和管仲带来真正威望的则是他们的攘夷战功。
在春秋初期,诸侯之间打得起劲的时候,早忘了四周游牧民族的威胁。重近忧而轻远虑,见小利而忘大害,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至少在我们的史书记载上,管仲是清醒认识到游牧民族危害的第一人。如果后世的子孙们能牢牢记住管仲对桓公说的那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华夏团结,一致对外),中国的历史中将有多少悲剧不会上演,华夏的土地上将有多少家园免遭蹂躏。
管仲,当得起民族英雄之称!请看下集——尊王攘夷(下)。
【44】 尊王攘夷(下)
齐与戎狄的数次战役中,以远征孤竹一仗最让人敬服。
公元前664年,山戎族大举攻燕。燕向中原诸强求救。
其实之前齐桓公搞过数次诸侯会盟,燕国从未参加,对中原诸国可谓极为藐视。可见燕国与中原关系并不密切,大多数诸侯都对燕国的求救无动于衷:怎么这时候想起我们来了。况且跨境远征从无先例,像鲁国群臣就说:“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返矣。”
齐国同样有着充分的理由去拒绝,但他们没有。在邀请他国未果的情况下,齐军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独自出征。
齐桓公亲率三军,管仲辅佐,千里远征。管仲改革之后,齐军战力今非昔比,山戎溃不成军。齐桓公一直追到了山戎老巢孤竹国,灭国而还。仗打得很轻松,但在交通尚不发达之时,远征的路途的确十分艰险。归途中,大军还曾迷失在沙漠里,幸而管仲无所不通,以老马为向导,方才走出困境。这也就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越过齐国北面的燕国去打山戎,春去冬返,历时一年,对齐国来说简直毫无实际利益可言。打下来的土地全归了燕国,而且使得燕国百余年再无外患侵扰。燕庄公感激涕零,将齐桓公一直送入齐国境内。齐桓公却说道:“非天子,诸侯护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立刻将燕庄公所至之地五十里齐境割给燕国。
千里救燕,割地护礼,齐国的表现彻底征服了中原诸侯,桓公霸业已具规模。中原人民阔别已久的秩序终于回归。
公元前661年,狄族攻邢。就是在这个时候,管仲讲出了那番“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的名言。齐军救邢,退狄而还。
公元前660年,狄族攻卫。卫国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国君代代昏庸而不断
堕落的中原大国。到了这个时候,君位传到了以好鹤出名的卫懿公手里。几千年的历史上什么怪人都有,这位老兄什么都不干,就喜欢养鹤。他的鹤有俸禄,有爵位,有车子坐。这位荒唐国君的行为终于引发众怒,狄军攻来之时,国人大喊:“让鹤去打!”
结果堂堂大卫还不如小小邢国,在齐桓公还没来得及发兵之时就被狄族所灭。史载,卫懿公被狄人活活吃掉。想来城破之景象必然惨不忍睹,由此我们愈发感念齐桓管仲尊王攘夷的大功。
之后,齐桓公率军赶跑狄人,收容卫国难民,联合宋、鲁、曹三国为他们建起一座新城,重立卫国。
公元前659年,狄族再次攻邢,破邢都,灭邢国。齐桓公同样赶跑狄人,筑新城,重立邢国。
在一连串的战争之后,北部戎狄之患终于暂时止歇,管仲去世之前,再未掀起大的风浪。但南部的楚国开始挺进中原了。
在公元前659年齐国还在忙着救援邢、卫之时,楚国的兵锋就已指向了中原腹心郑国。此时的郑国早已不复几十年前庄公时期的国威,在楚国的接连打击之下,不得不投靠楚国,旁边的蔡国也紧接着依附楚国。
齐国一看,这还得了,忙完了北面的事情之后,连忙掉转枪头,指向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聚起数国联军,讨伐附楚的蔡国。蔡人哪里敢挡,立刻举国投降。大军一直开到楚国边境陉邑。楚国见此阵势也怕了,连忙派大臣屈完求和。
和谈过程中,屈完侃侃而谈,还讲出了一句名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这句话把管仲都给噎住了,管仲也找不出什么理由,结果居然翻出了三百年前周昭王(周康王的儿子)南游汉水离奇死亡的陈年旧帐。这件事是一桩历史之谜,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屈完说:“我也不知道,你问汉水吧。”
管仲没词了,准备吓唬吓唬对手,就带屈完参观了一下自己的得意之作——齐国军容,然后说,你不怕我打你么?屈完回答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也就是说,咱们可以坐下来和谈,但你要想打,我们楚国有山川之险(方城山、汉水),也不惧你。
这番话不卑不亢,简直可以作为外交使节的对答样本。屈完,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家。
管仲奉行的军事思想向来是“至善不战,其次一之”,能不打就不打,要打就把敌人一棍子打死。因此他闻听此言,分析了一下局势,觉得确实未必能把楚国怎么样。于是双方签订了召陵之盟。
但召陵盟会之后,楚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向中原挺进,开始专注于往东南方向发展。可以说召陵之盟,影响了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格局。
常有人质疑,为什么管仲不能像后世战国一样,行兼并之事。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在那个时候,中原各国就开始相互征伐,戎狄之患谁来防御?楚国之威谁能抵挡?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假设没有管仲的话,那么戎狄与楚国两面夹攻,中原诸侯是否有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呢?
历史不允许假设,但管仲攘夷之功,光耀千古。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管仲的死,对齐国人民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管仲奠定的制度基础,毕竟使得齐国仍旧能够雄踞一方。
可对齐桓公姜小白来说,管仲之死却是无可挽救的灾难。
四十年来,管仲为齐桓公做了所有的事情,替他动用了所有的脑筋。姜小白就像是一个被呵护了四十年的孩子,管仲在时,他显得聪明睿智,割地护礼之时,已有一代霸主之风。但管仲一死,他却是那么的无助,又显得愚蠢之极。
他不听管仲临终前的劝告,亲近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终致大权落入小人之手。最为凄惨的是,三人为了控制权利,竟将姜小白锁在深宫之中,断绝饮食。这位创下千古大业的春秋霸主,最终竟然活活饿死宫中,直至死后数十日,腐尸上的蛆爬出宫墙之外,才被人发觉。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常。昨日的天堂,转瞬就变成人间地狱。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位,齐国乱。
中国将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