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修改PPT课件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修改PPT课件

2020/8/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8
3、替代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 强化。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 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
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 唤起。例如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种衣服或 使用某种洗发精而风度迷人时,如果你直觉到或 体验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 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2020/8/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7
2、行为刺激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沃森(John B.Watson)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指 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 刺激,反应。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 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 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 的。
2020/8/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3
(二)场域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 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 小组具有一个生活空间,小组在这个空间中,占据了一个与其他 物体相对应的位置,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一直朝著这个目标 前进,在向目标前进过程中,它会碰到很多障碍
2020/8/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1
(四)社会学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子女教育/夫妻关系
2020/8/1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2
二、场域理论
(一)什么是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 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 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 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 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 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宏观理论1)解释性理论2)介入模式理 论实践理论 内容 对 人 与 社 会 的本质、 人的行为 与 社 会 运 行 机 制 进 行 综 合 性 的说明 中观理论: 对 人 的 行 为 与社 会 过 程 某 一 方 面 进 行 专 门 解释。

对 社 会 工 作 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 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社 会 工 作 的 具体技巧、 操作方 法。

实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 构功能主义标签理论、 儿童 发展理论等。

危机介入理论、 任 务 中 心 理 论 等。

自由联想法、 批 判式提问法等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高中低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

“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 。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小组工作讲义

小组工作讲义

社会学习理论
• 关注人类行为学习的过程,不仅包括外显的可被 观察的行为,也包括认知、情感及反应方式等内 在心理过程。 • 核心内容 • 1)观察学习与模仿,如榜样 • 2)替代强化(奖惩强化) • 3)认知的重要性(过程) • 4)交互决定论(认知、行为与环境的互动)
场域论
• 基本假设:“任何事件的性质决定于包含此一事 件的事件体系的关系”,即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 环境的函数。 个人行为由个人内在与个人所存在的社会情境所 决定。个人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康、 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指他人的存在或缺席、 个人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
任务中心模型 1970年代
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
理论/与社会工作结 合之年代
系统理论 1970年代
主要观点 1,问题形成原因 2,处遇目标
1,系统的生存与平衡需要能量的输入、运作、产出和回馈, 并且次系统之间的运作会相互影响;问题的产生乃因个人系 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流不足或失衡,包括资源供给的机会 不足或限制;系统除了需维持平衡之外也需要保持开放以与 外在系统交流,带来动态的成长,过于封闭的系统将引发能 量不足,趋近灭亡。 2,协助案主由外在环境获得适切的资源,以确保个人系统的 生存;促进个人与环境系统的配适度,增进环境对个人的支 持;协助个人在维持静态平衡与动态成长间作抉择和调适。 1,个人的问题乃是个人与其所在空间的生态系统间不协调, 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遭遇一些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压力, 调适的状况视个人运用环境资源与环境对个人支持的程度而 定。 2,协助个人提升压力管理的能力;影响社会及改善环境条件 以满足个人发展所需;增进个人运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协助 重建或建立个人与环境的良好交流。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参考: 林万亿著,《团体工作:理论与技巧》,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公司)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原理一、概述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干预方式,旨在解决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原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它涵盖了理论、价值观和方法,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和决策。

二、理论基础1. 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视个人和社会系统为相互作用的系统,通过干预个体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2. 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需求和资源,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和互动。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通过促进社会变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三、价值观1.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坚持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不可侵犯的,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2. 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工作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

3. 倡导人际关系和社区参与:社会工作鼓励个体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

四、方法和技巧1. 评估和诊断:社会工作通过评估个体和系统的需求和资源,诊断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干预提供基础。

2. 干预和支持:社会工作通过个案管理、咨询、辅导、协调和提供资源等方式,为个体和系统提供干预和支持。

3. 网络建立和维护:社会工作通过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包括个体的家庭、朋友、社区资源等,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4. 社区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工作通过组织社区行动和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改善社会问题。

五、案例分析以一个家庭暴力案例为例,说明社会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某家庭发生了家庭暴力事件,妻子遭受丈夫的身体和心理虐待。

社会工作者首先进行评估,了解妻子的需求和资源,诊断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然后,社会工作者提供安全庇护所的信息,协助妻子寻找合适的住所,并提供法律援助的资源。

同时,社会工作者与妻子建立信任关系,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妻子重建自尊和自信。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福祉。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支撑,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包括人类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合理方案和策略。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4.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学理论了解个体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实践方法:1. 社区调研社区调研是社会工作进行实践前的必要步骤。

社工们通过对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问题和资源,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2.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社工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步骤,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讲义.doc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讲义.doc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一、小组工作的涵义:1.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并协助每个人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和社区问题。

(——科诺普卡Konopka)2.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方法,它是由知识、了解、原则、技巧所组成。

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促使组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小组、社区发展的目标。

(——崔克尔Trrecker)3.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以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

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通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而发挥出来,当然,这还需要小组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和指导。

(——海伦-诺森Helen Northern)二、小组工组的特征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

2.小组在互动过程中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4.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是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强调改善组员与社会的关系。

治疗模式下的小组协助适应不良的个人达到和恢复预期的社会功能。

三、小组工作的功能1.社会功能的康复:帮助有问题的组员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2.能力建立: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而不是治疗的过程。

3.矫正:协助违法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

4.社会化: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

5.预防:学习到可能会发生的困难的解决方法。

6.社会行动: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 而促进个人成长: • 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 • 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 • 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 (二)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 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 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 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 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中 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 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小组工作的功能 •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 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各种问题或心 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 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
• 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 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 负责任的积极角色;
• 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 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
• (四)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 • 志愿小组:是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 形成的。志愿小组包括所有的由成员自 愿加入的小组。 • 强制小组:不是因成员自身的动机和主动 性而形成。
• (五)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
• 封闭小组: 从小组聚合的开始到结束,成 员自由进出的程度较低,小组较少变动, 增加新成员时也往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 评审。 • 开放小组:是在小组过程的任何时间成员 都可以自由出入,小组可经常有变动。 • 如对男童或女童的矫治小组是这种模式 的典型。
•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
• 到20世纪40—50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 分析理论开始对社会工作领域发生主导 性影响。 • 小组工作进入到医院中,工作者接受并 研究医疗模式。 • 60年代以来,小组工作进入到多元化发 展过程。它形成了有影响的社会目标、 治疗、互动三大理论模式。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

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3.小组成员
•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实务中,社工要注意 下面几个方面: • (1)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会弱势与边缘群体 倾斜; • (2)为了顺利地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要 认真筛选; • (3)小组是开放的小组。 • 在社会目标模式下,小组的组员可以来去自 由,组员之间也可以因为共同的理想而求同 存异。
• 6.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 (三)优势与局限
• 1.优势 • (1)注重组员潜能的发挥和互助系统的建构,较好 地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信念; • (2)小组的目标来自组员的互动和讨论,有利于组 员能动性的发挥和自决意识的提升; • (3)强调组员通过自主地选择适当的介入策略,去 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防止了外界对组员个人的 价值干预。 • 2.局限 • (1)对小组中组员的个人期望和个别化原则关注不 够,对组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较为薄弱; • (2)社工因权力受限,而对小组过程缺乏有力地控 制与影响。
• 2.阿德勒式小组
• 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问题,与这个人希望自己成 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个人为之所做的努力有关。 • (1)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性的因素所 驱动。 • (2)每个个体是独特的,但又是社会系统的一部 分。 • (3)提出了人的社会兴趣的观点,并相信人们的 快乐和成功大多与其社会性联结有关。 • (4)自我和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 阿德勒学派主张案主并没有生病,强调案主只是因 为灰心丧气,而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现实 问题。因此,他们强调治疗仅仅是一种教育性和激 励性的工作与手段。
• 三、治疗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1.精神分析小组
• 精神分析小组的目标,主要是重建组员个人的性格 和人格系统。 • 在实务工作中,该理论主张,小组要通过一种象征 性的方式再现组员个人的原生家庭,以便使每个组 员的历史在小组面前重演。同时,小组又要通过对 组员原生家庭的再创造,帮助组员解决其家庭给他 们造成的问题和影响,并通过组员与社工之间的信 赖关系,了解组员与其家庭中重要人物的关系动力 方式。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练习一


小组潜在成员的问题有哪些? 成因为何? 惯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 小组计划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如果社工不能清楚的界定问题,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问题解决模式是否可以有效的协助社工进行计划设计、分 析背景和组员的筛选?
问题解决模式的列表
案主的问题 情境 解决问题的方式 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准备阶段 1、准备
一般通才模式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3- D实施 4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 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 获致成长的经验 旨在达成个人、小组、 社区发展的目标
目的在于达成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 民主化的形成;及社区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何洁云)



知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向社会工作者提供观察案主的问题、归纳现象的知识基础。 并说明这些现象的原因,预测将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介入 的结果。 知识构成了评估的基础,并且帮助解释事实和介入过程两者 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借用不同学科知识的一门专业。 知识发展有两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社会小组工作实践。
问题解决模式的步骤
与案主一起讨论他/她所面临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罗列出所有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将案主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 与案主一起讨论其在某情境之下处理问题的方式。 与案主一起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Bales)
小组作为一个系统,需要解决两类问题, 1)工具性问题-小组实现自己的目标,来 自环境的压自内部的压力。 小组要正常运作,需要满足组员的社会 情感需要,还有实现小组的目标。两个 方面需要同时关注和平衡,两种之间存 在对立。
小组动力学的内容
小组都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 :静态的方面包 括:小组的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等反映 小组特点的因素。动态包括:正在进行的运作, 改变,互动沟通,反映回应等。
小组的运作和发展方向,是由各种力量 互相作用的结果,小组的动力就是由这 些力量的互动作用极其在小组中所产生 的影响效果所组成的。它是自然产生的 现象,并非人为制造的。
在小组中的运用
个人的行为可以从童年经验中找到根源 自我防卫机制能够舒缓情绪方面的压力 , 帮助 提高我们有效应付压力的能力. 理解组员的异常反映,如否定,投射,理性化, 和抗拒行为等。 通过发掘组员过去的行为方式,将这些行为与 现在的行为联系起来,利用移情反映,可以帮 助组员对自己的行为获得新的视野(认识), 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
系统理论在小组中的运用
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一定的结构和功 能。 小组的特点就是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改 变组员的行为。 适当的小组的冲突将有助于强化小组的整体 意识和凝聚力。 小组与外部环境的交往,将有助于保持内部 的功能性。 小组是动态的,有生命力的。

心理分析理论
童年经验 潜意识 焦虑 自我防御机制 抗拒
小组动力学的分析框架
输入:包括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动 机、投入程度等),小组因素(规模、 组合方式、聚会时间、地点、性质。目 标和资源等)。 过程:小组程序、沟通模式,凝聚力, 小组的领导,工作过程和参与程度。 输出:问题解决的程度,组员满意度, 小组的发展,组员的成长,评估与反思。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小孩开始探究一切,并可能闯祸和容易造成各种疼痛、伤害。如果这种身处逆境的状态一直持续,孩子就会得出“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的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静态方面包括:机构、小组特性、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小组成员等四个部分。动态的方面包括: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气氛和凝聚力、成员的参与、沟通模式、冲突和冲突的解决模式、小组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范、小组的决策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
二、小组动力的意义
(一)群体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二)使小组产生独特的工作价值
(三)相互作用分析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的与他人沟通。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的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的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以更好地带领小组。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互动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是William Schwartz。 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场域理论
3、行为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小组工作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要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 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工作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小组工作的特点 假设个人的满足来自于他们的社会归属和互 相依存,小组工作的焦点在于小组内部和外 部系统的各种关系上。 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是一个互助系统, 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强调团体过程的经验是成员成长的主要媒介。 小组程序由小组决定,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并存,小组成员有权决定自己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协助团体建立有目的的沟 通模式,强调透过彼此的互动交流来促进成 员的成长与改变。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基本概念: 1、案主的问题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这类冲突则根源于儿童期未满足的需要或创 伤性经验。 3、因此导致当事人用自卫而非面对和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小组工作概念假设: 1、小组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认为小组的问题是因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 的冲突导致的。 2、小组在很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 3、小组中的互动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小组 成员的自卫方式。 4、社工在小组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被认同的 目标,他会利用这个角色影响小组成员的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 决问题。

小组工作目标 1、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是其最终目标。 2、 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和提高小组 成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二是提升小组成员的 社会能力。 4、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三是促进小组成员领 袖能力的培养,使有能力也有意识去实现有 益于社会和他们本身的社会变迁。

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_第三讲

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_第三讲

成熟阶段 1. 特点:凝聚力强,亲密程度高,充满信心,关系稳定 2. 核心任务: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3. 社会工作者角色:资源信息提供者、使能者、支持者
结束阶段 1. 特点:离别情绪、关系结构弱化 2. 核心任务:处理情绪、保持经验 3. 社会工作者角色:引导者、领导者
全国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第三讲
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概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 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 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方面,促 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 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考点1)
小组工作的模式(考点4)
社会目标模式 理论基础 1. 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关 注的是社会与个人、群 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 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 行动。 2. 系统论。该理论重视人 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 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 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 在一起的,幵丐彼此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实施原则
1. 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 会责任 2. 发展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 3. 培养社区领袖,提升推动 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 4. 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 目标的一致性
小组工作的特点(考点2) 1. 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戒相似性 2. 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 3. 注重团体的动力
小组工作的功能(考点3) 1. 2. 3. 4. 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 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 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如 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 论等 2. 社会学的社会化和再社 会化理论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学习教案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学习教案

(三)团体过程分析
1.次团体的存在
与团体目标相一致的次 团体能够提高团体的整体性, 加强团体的力量,促进团体 的成长。
如果团体内的次团体与 第23页/共36页
团体的发展方向相反,或次 团体之间产生矛盾、纷争,
2.孤独者的存在
被忽视的孤独者 被拒绝的孤独者
(1)内在品质存在问题 (2)与团体所需要的气氛不一致 (3)违反团体的规范 (4)不能与团体的进程同步 (5)替罪羊
分离—倾向互动:次团体的三人中,有两人分离,另一人对两人 分别倾心,倾心者多为和事佬。
矛盾-亲密型互动:次团体的三人中,有两人因同意需要相互矛 盾或争斗,而另一人则分别获得这两人的亲密投向。
联盟-排斥互动:一种是两人联盟,另一人被排斥。另一种是一 人对另外两个人分别排斥。
(3)四人组第22页合/共3次6页 团体互动形 式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会计学
1
1.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2.人类价值观理论 3.团体过程理论
第1页/共36页
第一节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每一个人(性格)都有若 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 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 什么人都不像。”
--美国人类学家克洛 第2页/共36页
孔,心理学家莫瑞《自然社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的划分
主要的防卫机制有:
(1)合理化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 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三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 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三 是推诿,此种自卫机制 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三者均 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

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

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

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

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

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超我——意识,遵从的是道德原则。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

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

人的心里是由无意识决定的。

但对此我们需要有批判的看待,难道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层面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他所有的行为都跟他的潜意识有关,都跟别人在他童年期给他的影响有关吗?都不能受到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吗?或者说都要赖到他的家人给他的伤害吗?事实上实际经验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二、个体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理论中有许多有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荣格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

我们在这一讲座中主要讲述和社会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

1933年移居美国之前,与弗一起工作。

但是他发现佛理论的不足之处。

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

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

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

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

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

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

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

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

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

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

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

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

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埃的理论在具体应用中比弗的更实用,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

并且也能切实的对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案例进行解释。

三、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最早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我们所熟悉的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经过训练每次铃声一响,狗就留口水了。

然后是操作条件反射,讲到的是某种行为伴随着正面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被重复。

我们着重讲述一下华生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之父John B.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说过一个经典名言(或可说成是经典狂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行为变化是孩子过渡到不同时期时发生的。

但华生强调行为是因为所受刺激的不同而起的反应。

他经典的艾伯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资料中为大家介绍这个案例。

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

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同样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出车祸的人,可能看到所有的车都有恐怖情绪。

或者我们经常谈到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

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班杜拉试图把人理解为一种有意识、有思维并且能影响其环境的一种存在物。

人是有创造性的。

当人们观察角色模范以及通过这些观察而习得新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观察性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发生是由于模仿被观察对象而不是由于强化所引起的。

班杜拉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讲到攻击行为的。

不一定是受到什么强化物的强化使人习得了攻击行为,可能看到某人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激发观察的人也从事攻击行为。

比如劫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劫机者没有被捕获,而是逍遥法外。

那么随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劫机事件就会频频爆发。

所以媒体在社会学习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班杜拉还提出很多著名的概念,比如: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

社工也是在帮案主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并愿意去从事自己当从事的事情。

四、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很经典的来解释人行为的动机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动机理论,比如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求是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而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此一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的作用,如图3-1所示:需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本源性的东西,正是寻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了个体与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