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流派机制的上海叙事
浅谈评弹的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评弹的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徐燕青(常州市曲艺团,江苏常熟213000)摘要:“流派”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文学、医学、绘画、武术、音乐等等。
但是在不同领域,流派的含义和内涵却各有不同。
在音乐领域,流派的含义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西方音乐领域的流派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最常用的是指代各种音乐风格,很显然,这样的流派划分具有历史阶段性特点,是由后代音乐学者归类、划分出来。
关键词:评弹;流派;作品;风格中图分类号:J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144-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97一、引言发源于江苏苏州,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重要曲艺—评弹,是只说不唱的评话与又说又唱的弹词两个曲种合流发展而成。
通常人们所说评弹流派实际上是指弹词的流派唱腔。
历史上评弹听众都习惯以创腔人的姓氏命名,用“某调”来形容某些有突出风格的唱腔。
“流派唱腔”一词是评弹流派的特殊称谓,后经“评弹流派唱腔演唱会”,将各种具有特殊风格的唱腔,统称为“流派唱腔”。
纵观评弹流派发展,呈现出时代性特点。
二、流派产生的历史评弹的流派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陈调、俞调、马调,相传晚清时期有“前四名家”和“后四名家”,前四名家指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四个名家,所指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陈、毛、俞、陆,陈有称是陈遇乾也有称是陈士奇、毛即毛营佩、俞为俞秀山、陆有称陆瑞庭也有称是陆士珍;另一说是“陈、姚、俞、陆”,这里的姚指的是姚御章。
“后四名家”指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四大名家,说法比较一致。
即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
从前、后四名家的传闻来看,晚清时期的名家不少,但是对后世流派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陈调、俞调、马调。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弹迎来了流派纷呈的第一个黄金期,这一时期总共产生了11个流派,分别是:魏调、小阳调、夏调、徐调、沈调、薛调、祥调、周调、祁调、蒋调、严调;20世纪40年代主要产生了姚调和杨调两个流派;20世纪50年代,评弹迎来了流派纷呈的第二个黄金期,这一时期共产生了9个流派,分别是:张调、丽调、琴调、候调、尤调、李仲康调、薛小飞调、王月香调、翔调;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广为流传的新流派产生。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评弹是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从最开始的“评唱”、“弹词”,到后来的“评曲”、“评说”、“弹评”都属于评弹的范畴。
评弹多以评说和弹唱两种形式相结合,以评说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情节,配以音乐旋律的演唱来表达剧情。
评弹的最大特点就是既有说故事的成分,又有歌唱的元素。
它是由说书人和弹唱人共同表演的,以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评弹的历史”到“历史的评弹”,可以看出评弹从最初的娱乐形式走向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评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评弹主要用于娱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评弹在明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个时期评弹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的讲述,以及对社会现象和道德伦理的评说。
评弹在明代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
明代之后,评弹逐渐进入了清代。
在清代,评弹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开始有了更多的题材和表演形式。
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评弹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业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崇。
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评弹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闻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弹在民间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偏重于音乐的表现,有的偏重于说故事的技巧,有的偏重于演唱技巧的展示等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发展,为评弹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评弹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评弹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一门研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评弹具有讲述故事和评说的特点,它能够通过音乐和表演来传达历史的内容和思想。
所以说,评弹也可以被称为“历史的评弹”。
许多评弹剧目都是以历史故事为素材的,通过评弹的形式将历史的事件和人物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还能够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摘要】评弹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演变。
本文从“评弹的历史概述”和“历史的评弹定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评弹的起源、发展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接着描述了“历史的评弹”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未来的趋势。
文章最后总结了“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的重要意义,以及评弹对人们的启示和历史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评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评弹如何在当今社会中保留和发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关键词】评弹、历史、演变、地位、发展、意义、社会、未来、趋势、启示、重要性。
1. 引言1.1 评弹的历史概述评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起初是以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伴奏,由专门的评弹艺人用口技和歌唱进行表演。
评弹在唐代开始兴盛,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和风格。
宋代时期,评弹逐渐走向繁荣,成为民间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明清时期,评弹在戏曲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成为了民间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弹的传统形式与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演唱的曲目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有的评弹曲目是根据历史名人或故事创作而成,有的则是根据生活中的琐事、感情、人物等而编写。
评弹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传播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评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评弹的发展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脉络,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民众情感的流动。
评弹的历史概述展现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历史的评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2 历史的评弹定义历史的评弹,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评述和讨论,以达到提升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目的的传统文化形式。
评弹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结合歌唱、说话、念诗、击鼓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
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之发展
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之发展一、苏州评弹音乐的形成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弹词兴于南方诸省,所以演出均操吴语,大约有400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
评弹音乐分为两种演出形式,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
评话称为“大书”,只有说话没有演唱,大都为单人演出,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又称为“小书”,大都为双人演出,也有一人或三人的,他们通常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弹词”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
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
”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另说,“弹词”一词始见于元代,但无确证。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飞速发展,此时已编写在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
知名的弹词艺人不断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大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
“前四名家”指活动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评话、弹词艺人中较有成就的艺人,反映评弹的兴盛,响档、名家辈出。
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的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的弹词的基本形式。
二、苏州评弹音乐的主要腔系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渊源来自于经典的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
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
正如曲谚所云:“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流派流派,不流则衰”。
评弹的历史、继承与发展
一
人俞秀山 、 马调创始人马 调。 从此 , 弹词流派曲调不断涌现 , 皆冠于姓氏 , 有魏调 、 夏调 、 徐调 、 周调 、 蒋调 、 严调 、 杨调 、 张
调、 调、 祁 琴调 、 丽调 、 侯调 、 王月香调等 , 朱介生等改革俞 调
年( 7 1 6年)王周士于苏州 宫巷第 一天 门创 立包括 评话 7 ,
目前大多杂技团都瞄准国外演出市场 ,忽略了国内市
场的培育和发展 。对于国内的市场 , 应该 因地制宜 , 根据不
去培育观众对杂技艺术的 审美兴趣 。 积极实施杂技艺 术的精品工程 , 以精品佳作占领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 , 起主导地位的还是作品的质量 , 只有精 品才
同情 况采取不同的形式。 中国杂技 有极大的适应性 , 表演形 式. 场所多样化。资金雄厚的杂技 团可 以常年的 、 路线性的
艺人在 内的行 会组织 光裕公所 , 以示评弹艺术 “ 光前裕后 ”
之意 光裕社每逢佳节都要举行会书 , 在这过程 中艺人互相 切磋书艺 . 随后又设立裕才学校 。它是 评弹界 中成立 最早 , 参加演员最多 , 存在时间最长 , 对评弹艺术发展影响最大的 行会组织。 光裕社的成立 , 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历史基础。 民国时期 ,苏州弹词艺术是除了电影之外的第二大娱 乐活动 . 这个时期的从艺人员激增 。表现在 书 目上 求新 , 唱
目创新 , 仍然寸步难行 。 耍拓展投资渠道 .给 杂技艺术创造一个 更好 的市场发
展 空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演 出团体从政府那里获
要在适应观众需求的同时 .培养并满足观众对杂技艺 术的审 美欣赏兴趣。
要 以市场导向来确定 “ 观众是上帝 ” 的创作思路。人们 在欣 赏杂技时 . 已不仅仅是单纯 的追 求奇 , 险的心理 倾 向 ,
评弹有一个“鼎盛时期”
文/李庆福评弹演员在解放前都是以档为演出单位,属于个体生产方式,收入可观,个别响档(名演员)进入大上海或进电台唱开篇宣传广告。
我现退休在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作为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参加该团工作有二十余年,主要分管演出,为什么评弹解放以后发展很快,产生发展为鼎盛时期,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评弹本身的改革创新。
当然,国家院团这个机制也调动艺人们的积极性。
当时评弹界有一批先进分子如蒋月泉、刘天韵、唐耿良等为了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他们放弃团外单干时的高额收入,响应市文联组织去治淮工地深入生活,在先进分子的带领下,在治淮工地与民工们共同劳动生活,在思想上受到震动,感到愧疚,这不是巧合。
有一评话演员在上海夜书场散后有喝酒的习惯,去治淮工地时带了五瓶五加皮酒下去,他发现自己同民工的思想差距,将五瓶五加皮上交给队部,还受到队部的表扬。
从治淮工地归来,评弹团加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感,首度集体创作了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正如宗锡同志讲的,这是紧跟时代适应听众的需求的第一次改革,也是评弹形式上重大的改革。
不仅内容好,原来评弹演出以长篇为主,广大工农兵听众没有时间听,中篇以一个晚上讲完一个故事的形式,大受工农兵的欢迎。
这个中篇有开山之功,扩大了听众面,这是评弹艺术的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大量舞厅被逼改为书场,每个舞厅座位都在千人之上,这样就扩大了评弹听众面。
当时的西藏书场、大沪书场、仙乐书场、静园书场都是舞厅改为书场,评弹团就上演了五个中篇,因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每场演出都客满。
当时我是分管演出的副团长,手里每天每场有10张保留票,是给本场演员急需用的,上海市文化局也有每天每场10张保留票。
当时,评弹听众在上海仅次于电影观众。
当时我还规定凭单位证明每人限购两张书票,中篇评弹《王孝和》还实行过幕间入场制。
上海评弹团上演了二十多个中篇,集中优势流派演员都参加中篇演出,后来上演中篇成为上海评弹团的品牌。
创新或是消亡
创新或是消亡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艺术。
它发展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苏州,到了晚清上海开埠后,评弹逐渐进入上海,成为上海大众市民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见证着上海都市文化的变迁。
从大世界游艺场、旅馆饭店、私宅唱堂会,到广播书场、茶馆书场、清书场(专业书场),评弹艺术在上海曾经十分风光。
据当时《申报》的文章统计,1938年上海每天各电台的评弹节目加起来有100多档。
曾有评弹艺人回忆,当时他从上海的静安寺走到南京西路王家沙,家家户户都开着电台听评弹,就这样一路走,他听完了整整一回严雪亭弹唱的《杨乃武》。
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中篇评弹艺术形式的创造、优秀现代作品的问世、对于传统长篇与折子的整理,都让评弹仍然处于巅峰时期。
“50年代,上海每天有3万多人现场听评弹,最多时有8000人排队等待买票。
”当时的上海依然书场林立,曾有书场近600家,每走几步,就能听到路边传来的三弦和琵琶声,可谓“步步抬头见书场,处处耳闻弦索声”。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评弹受众的老龄化使评弹在上海经历了失忆的过程,听评弹作为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淡化。
截止2011年底,根据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统计,上海以盈利为目的传统“清书场”、茶馆书场和社区书场仅余60多家。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评弹已在娱乐资讯发达的当代走到了穷途末路。
2011年底,上海评弹团和上海越剧院、沪剧团、淮剧团等四家国有文艺院团分别更名为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以及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
从此,评弹传习所将享受上海市财政全额拨款扶持――评弹艺术就算不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也能作为一种濒危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这听起来似乎并非坏事,但却出现了劣评如潮。
反对者有评弹老听众,评弹研究者,还有演出第一线的评弹演员。
更加有趣的是,需要靠传习和政府支持来保护的评弹艺术,在上海民间的观众并不少。
现在上海几乎所有的书场都设置在弄堂、小巷、社区文化中心之内。
评弹流派初探
。
民 简 小 曲 中吸 收来的 东 西
听 来 也 杖有爵弹味
恋
,
往往 容易 被观众接 受
,
,
,
1
一
.
声户 . . 、 、
t3
3
。
t
3
工
1
。
想
个 旦了
仁
二二二二二 二
了
`
。
1
” , (” 尸
当 然也耍桩过消化 才 行 如侧震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郭弹 原 有 曲稠争 一些 下 半 段有很 多 东 西就 是 从 星 曲 和 民简 小 曲吸收来 的 由于 它 是
枷 的 上半 段
。
,
3
`
。
3
t
。
1
.
曰沪户~
~ -~ , 、 、
3 5 3 2
二 二 ` 二二二 .
下2
工
2
下
、
·
2
前
,
日
焉
5 巾
-
鬼
一.
情
巡 {丝
。
沿 着 傅葫 的 方式来 吸 收新的 养 料 进 行 创 作
,
所以 能
}
获得成 功
二
、
4 个
修
——
. 心 U
5 小 i 下
弓 (过尸 )
。
豁 弹主 要流 派 的形成及其 特点 今 天 弹 唱的 郭弹 曲稠中 最 早的 两种流派 俞 ( 秀 山 ) 稠 和焉 ( 如 飞 ) 离大致 是在清代 嘉庆 道 光 年简 开始 形成 的 二 大 流派傅 留 到 目前 已 有很 大
,
,
淡谈“评弹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淡谈“评弹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陈海娟(启东市评弹团,江苏 南通 226200)摘要: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胡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
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颇为流行。
最为著名的艺人是王周士,他给乾隆皇帝演出过。
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得苏州评弹艺术经历了几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不衰。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关键词:苏州评弹何来;《辞海》书中定名;苏州评弹的发展以及各家流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美,不仅美在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也不仅美在她繁荣富饶的物质生活条件,更美在她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造就了这座得天独厚的人间天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地方都有她的历史和文化。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
苏州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厚性,体现在名城古镇、园林胜迹、街道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等特色鲜明的物化形态上体现在昆曲、评弹、苏剧、吴门书画、诗文、丝绸、刺绣、雕刻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上,还体现了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
文化精神的彰显等诸多方面。
明清两代,苏州便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苏州评弹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洗礼,漫漫的被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大家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聆听最美之声—苏州评弹。
一、“评话”“弹词”“评弹”何来?“评话”“弹词”“评弹”是三个曲艺名词,除了曲艺界,理论家之外,谁都不求甚解,这三个曲艺名词的历史渊源如何?定义如何?彼此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界定?其实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
早在宋元时代,民间就出现了平话{评话},流传至今有《三国志平话》《五代评话》等,大多取材所谓正史,加民间传说。
相形之下,“弹词”出现较迟,最早《四游记弹词》,流传较广的就是明代杨慎的作品了。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评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评弹以其艺术表现形式独特、艺术内涵丰富、品质高雅的特点,被誉为“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弹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以明朝为代表,多为盲文传唱,流传于民间;第二阶段是发展期,以清朝为代表,成为名流士大夫的消闲娱乐,并发展出京剧、昆曲等其他戏曲艺术形式;第三阶段是现代化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界限,开始走向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领域。
然而,评弹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也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弹中的历史剧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往往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创作出来的。
通过评弹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文化氛围、当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认知等等,这些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评弹的研究价值。
具体来说,评弹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文化现象。
通过对评弹艺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演艺界的变化,例如角色塑造、技艺流派等等,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评弹和历史研究之间存在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的联系。
评弹不仅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
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展对评弹这一传统文化的护持与研究,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为更好地记录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感悟发祥上海的苏州评弹
感悟发祥上海的苏州评弹□雍 君纵观评弹三百余年的发展史,素有“评弹发源在苏州,发祥在上海”的说法。
上海的文化,向来具有多元特征,海纳百川,南北戏曲曲艺荟萃于此,竞奏争艳。
开埠以后,西方现代艺术纷纷涌入,遂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
昆曲、京剧、大鼓、北方评书等在上海盛行,而西洋话剧、电影、交响乐、舞蹈等又都是最早从上海传入中国的。
评弹,就是在这样多元文化浸润渗透和交互影响的特殊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
另外,作为一个大都市,上海拥有强大而多元的传播媒体,这种资源,被评弹很好地利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演员的知名度,100SHANGHAI ENTERPRISEMarch 2021脱胎于“夏调”,受“蒋调”影响,揉进京剧老旦唱腔的音乐因素,“张调”表现力极强,高亢处声如裂帛,低沉处如泣似诉,是弹词流派唱腔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之一。
杨调虽脱胎于夏(荷生)调,但已融入更多昆腔味及书卷气。
杨振雄具一定文学修养,故把握雅俗共赏恰到好处。
说《长生殿》颇得唐音雅致,说《武松》说表跌宕多姿。
丽调也源于蒋调,徐丽仙擅唱哀怨忧伤之调,表达受压抑女子心情,如《情探》《杜十娘梳妆》《黛玉葬花》《罗汉钱》等,均极显凄楚情致。
徐遭遇坎坷,三次离婚,也许以自己情愫融入书中人物,故分外动之以情。
其他名家,杨仁麟的小阳调如嚼青果,真假嗓灵活交替。
金月庵唱腔也源出于此,以天赋清脆之真嗓出之,声音带尖,较活泛。
徐天翔为夏荷生弟子,但其嗓音宽厚不宜唱夏调,遂别出心裁,汲取京剧韵味自创翔调,代表作如《乘风破浪》,唱来雄浑豪迈,跌宕起伏。
李伯康唱腔,犹如绝嫩水梨,令人口舌生津。
徐云志表演如酒筵小唱,蒋云仙风格则如天桥说书;周玉泉好似明代宅地唱堂会,稳重安详;杨斌奎、刘天韵擅说市井,描摹钱笃笤、老地保神气活现。
俞筱云、筱霞昆仲的俞调,最能得其精髓,颇有同、光年间说书人风度。
唱俞调,女弹词家以朱慧珍为翘楚,字正腔圆,清脆甜润,运气吐纳均臻佳境;而江文兰以女性真嗓表婉转之致,无矫揉造作,惟以深厚之工力取胜;邢晏芝天赋佳嗓,熔俞调祁调于一炉,三回九啭,纵敛自如。
谈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谈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周玉芳【摘要】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是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曲艺奇葩。
它起源于山明水秀的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扎根于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谈起它的历史,若从明末清初算起,迄今已有三百多年。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这门富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更迭,今天文化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大为不同,作为一门传统曲艺的苏州评弹的生存现状并不容我们盲目乐观。
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主要反映为听众群体老化、演出市场缩水、书目陈旧、后继乏人等几点。
面对这几点问题,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要使历史悠久的评弹艺术焕发生机,并使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
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页(P70-70)【关键词】评弹艺术;长江三角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生存现状;苏州评弹;江南水乡【作者】周玉芳【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是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曲艺奇葩。
它起源于山明水秀的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扎根于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谈起它的历史,若从明末清初算起,迄今已有三百多年。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这门富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更迭,今天文化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大为不同,作为一门传统曲艺的苏州评弹的生存现状并不容我们盲目乐观。
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主要反映为听众群体老化、演出市场缩水、书目陈旧、后继乏人等几点。
面对这几点问题,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要使历史悠久的评弹艺术焕发生机,并使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
第一,要照顾老听众,并通过推广社会艺术教育来增加新听众。
上海人讲的评弹你一定听得懂!
上海人讲的评弹你一定听得懂!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觉得评弹听不懂,又不了解故事背景,还没有舞台场景服装变化……其实如果没有歌词,不懂苏州话、土生土长于上海的小克勒也听不懂。
更遑论不懂吴语的北方人了,但就有这么一位非常著名的北方人,由于他的出现,让评弹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他是谁?相信我们克勒门的读者一定知道。
他就是清朝的皇帝乾隆。
这位据说下了6次江南的北方人,竟然是评弹艺术的爱好者和推进者。
想不到吧?据说有一次,乾隆走在苏州观前街上,远远地就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围着一个说书人,大家屏气凝神在听,忽而哈哈大笑,忽而摇头晃脑。
乾隆顿觉有趣得很,便驻足看了好一会儿。
而台上的说书人正是乾隆年间非常有名的说书大家王周士。
乾隆回到沧浪亭,便招来王周士。
虽然他听不懂,可他可以找翻译啊!乾隆还把王周士带回了北京,并赐他七品冠带。
之后这个王周士回到苏州,借着皇帝喜欢评弹的讯息,成立了光裕会所,着实大火了一把,将评弹这门语言艺术推向了高潮。
评弹与上海的故事那么起源于苏州的评弹又是如何进入上海的呢?下面请出我们的评弹能迅速风靡于上海,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二:人和产业链。
人首先,得感谢以下这3位大家,因为他们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评弹。
这第一位马如飞先生是非常有名的大家,也是高博文上七代的老祖宗,他原来是一个衙门里的书记员,结果为了热爱的评弹艺术,毅然辞去了公务员之职下海唱起了评弹。
第二位夏荷生先生,有“评弹梅兰芳”之称,只是英年早逝。
第三位也是如今说起评弹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蒋月泉先生。
为什么上海能吸引那么多苏州的评弹大家举家迁徙?这还用说嘛,上海的欣欣向荣让评弹演员可以轻易养活一大家子人啊。
一个评弹名角,一天大概可以有一两黄金。
高博文说起他的老师,《珍珠塔》的薛派传人薛惠君的父亲薛筱卿,每天上午11点出门,一直到晚上11:30回到家里。
而他们家上午10:30之前是不允许有一点点声音的,因为养活一大家子的薛筱卿要休息。
苏州评弹的“海派”
苏州评弹的“海派”苏州评弹在上海,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
据载,清咸丰年间(1859年)上海已有评话开讲。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一位扬州文人(“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写到已有苏州评弹艺人到上海说书:“说唱弹词号女先,姑苏新到小婵娟。
琵琶半抱佯遮面,含笑低头学簸钱。
”(《申报》)。
当时有名的书场有丽水台、万仙台、也是楼、复兴楼、壶中天、如意楼等。
清末民初沪上的说书更趋繁华,有开篇描写当年福州路书场:“福州路上女书场,金碧楼台耀眼光,头等名家排乱挂,电灯影里好辉煌。
登楼共把弹词听,见一座书台面四方。
”姑苏评弹进上海,必须面对海上观众的挑战。
历史上常有苏州的响档到上海吃不开,苏州听众喜欢的名家和他的弹唱艺术沪上观众不喜欢、不接受。
苏州听众有苏州人的欣赏习惯,相对比较传统,接受评弹已经形成的弹唱与欣赏习惯。
上海是个新兴大都市,各种艺术竞相登台,竞争的艺术打开了观众的眼界,提升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对来自姑苏的传统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苏州评弹进上海,必须适应海上新风尚,因应海上新的文化气候。
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在上海成就的评弹名家、流派艺术、风格显然与苏州传统的名家流派风格、艺术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既是时代的,又是地域的。
经上海评弹艺术家改编、演出的书目,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注重心理刻画,以书中人物的心理冲突、较量来挖掘、开拓故事情节的内涵与戏剧性,使评弹的叙述以情动人,细腻深入,更富有文学性。
这与苏州传统的弹词书目不同。
徐云志、周玉泉、魏含英、俞筱云、俞筱霞、姚荫梅等人的弹唱富有生活情趣,细腻的生活化与充分世俗化,许多情趣生动的生活细节、小故事、小人物活跃在长篇的弹唱中。
而经陈灵犀、蒋月泉改编的《玉蜻蜓》、《白蛇传》,杨振雄编演的《西厢记》、《长生殿》,尤其从其中一些回目《庵堂认母》、《做寿》、《三搜庵堂》、《厅堂夺子》、《端阳》《断桥》、《闹柬》、《酬柬》、《琴心》等看,显示了新的特色。
上世纪60年代经陈灵犀、蒋月泉改编的《玉蜻蜓》(简称“陈蒋版”),在故事情节的内在戏剧冲突的提炼,书中人物塑造、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合情合理而别开生面。
回顾老上海评弹
回顾老上海评弹朱争平吴侬软语娓娓动听的评弹是老上海人的最爱。
回顾老上海评弹发展的历史,对于找准评弹在当下文化市场中的定位,创新发展评弹艺术不无启迪。
评弹起源于苏州,兴盛于上海。
早在明代苏州地区就有说书活动。
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两者截然不同,而总名兼曰说书,发源于吴中。
”上海开埠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口日益膨胀,大批苏州人创业上海,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随之而入。
进入二十世纪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贸易中心,文化消费需求急剧上升。
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经济出现畸形繁荣局面。
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苏州传入上海的评弹进入鼎盛时期,上海成为评弹活动的中心。
书场是评弹繁荣的标志。
上世纪30年代后,上海的专业书场遍布城厢,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
老城隍庙内就有得意楼、怡情处、四美轩、逍遥楼、蠡园、明园、柴行厅等多家。
随着评弹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舞厅书场、饭店书场、游艺书场、茶楼书场、公园书场、旅馆书场等一批新书场。
当时著名的舞厅书场有米高美、仙乐斯、新仙林等。
饭店书场有东方、沧州、远东、南京等。
福建北路玉茗楼、四马路青莲阁、广东路万云楼、东棋盘街春江花月楼、十六铺称心如意楼、西康路明月楼、牯岭路湖园等是当年最热门的书场。
福州路山西南路的也是楼是上海第一家女书场。
老上海人把泡上一壶茶听评弹看作是最惬意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数十家民间电台竞相开设空中书场,街头巷尾的收音机里弦索叮咚、昼夜不辍。
据1938年11月29日《申报》的统计,全市20多家电台每天播放评弹节目达103档,每档40分钟,影响可见一斑。
上海巨大的演出市场,吸引了江浙等地众多的评弹艺人。
评弹演员进上海并在上海立足,成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标准。
红飞蔓茂的演出市场,争奇斗艳的艺术竞争,加上听众的追捧,上海涌现了一批艺术精湛、富有创新意识的评弹艺术家。
夏荷生、周玉泉、徐云志被称为“三大单档”。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从“评弹的历史”走向“历史的评弹”
评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是一种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宋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评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的评弹还不是戏曲的形式,而是一种以弹唱为主的艺术表演。
这种表演形式非常受欢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态,并在南
京直隶州流行起来。
宋代是评弹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的评弹团已经有了专门的团体组织,并形成了一套
相对完善的演出形式。
评弹团的演员分为正脚和假脚两类,正脚主要负责唱词,而假脚则
负责打板子、击鼓等伴奏。
评弹曲目大量涉及到史书故事和名人传记,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多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明清时期是评弹发展的黄金时代,评弹的剧目逐渐增多,艺术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特别是明代,评弹开始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和剧目集锦,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到了清代,评弹的发展更加迅速,成为了当时戏曲界最为流行的剧种之一。
评弹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和剧目内容,还与时俱进,吸
纳了一些新的元素。
在近现代,评弹开始加入了更多的外国音乐和舞蹈元素,提高了整个
艺术形态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历史的评弹”是评弹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通过评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历史故
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增加了观众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保护和传承了评弹文化。
也为
评弹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有助于评弹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021上海各书场评弹节目表
2021上海各书场评弹节目表摘要:一、引言二、上海评弹简介三、2021年上海各书场评弹节目表1.上海评弹团2.上海市群众艺术馆3.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4.上海博物馆5.上海城市剧院四、总结正文:一、引言2021年上海各书场为评弹爱好者准备了丰富的节目,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流派,让人们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评弹的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2021年上海各书场的评弹节目情况。
二、上海评弹简介评弹,又称评书、弹词,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
起源于明朝,鼎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评弹以说唱为主,同时伴有琵琶、三弦等乐器的演奏,内容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现实题材。
评弹表演形式多样,有单口、对口、群口等,以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2021年上海各书场评弹节目表1.上海评弹团上海评弹团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著名的评弹表演团体之一。
2021年,上海评弹团准备了多场精彩的评弹演出,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的选段,以及《岳飞传》、《杨家将》等传统评弹节目。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编剧目,如《上海滩》、《浦东人家》等。
2.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作为上海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2021年也为评弹爱好者带来了丰富的节目。
既有《珍珠衫》、《玉蜻蜓》等传统评弹名篇,也有《红色娘子军》、《江姐》等现代题材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讲座和展览活动,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评弹艺术。
3.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也举办了一系列评弹活动,包括评弹讲座、表演和展览。
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名篇,也有现代题材作品。
此外,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评弹文献和资料,供评弹爱好者查阅。
4.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2021年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弹表演,邀请了一些著名的评弹演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表演曲目包括《西厢记》、《白蛇传》等经典名篇,以及一些现代题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流派机制的上海叙事评弹,是流行于长江三角洲说吴语方言之地的曲艺品种,“评”乃“评话”,“弹”为“弹词”,为与其他地区的评话、弹词相区别,故冠以发源地苏州之名又称“苏州评弹”。
追溯“评弹”一词的由来,自清中叶以来,由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在同一地区流行并同在书场演出,表演亦有相通之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成立评弹协会时,两个曲种合并称为“评弹”。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评弹的流派,即评弹界自称的“某调”。
流派对于戏曲、曲艺而言是曲种发展至成熟阶段出现的特殊现象,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的考量能够有效地关照曲种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评弹流派兴盛的两个黄金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与当今流派发展的历时比较分析,使用“流派机制”这一分析工具,通过对各个构成要素的比较,关注了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
从而认为,其一,当今评弹没有新流派产生的原因是整个流派机制的缺失,失去流派生成、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二,原有流派在当今社会所发生的变迁从而导致流派意义和功能转化,朝着舞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并产生上海、苏州的地域性差别。
该文所探讨的问题隶属于“传统在当代”的大论题,其关注点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聚焦点在“中国传统曲艺评弹的生态”。
多年来评弹都没有新的流派产生,而原有流派也发生了变迁,笔者探寻的是造成这一生态背后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在研究理念上,作者坚持“整体观”和“生态观”,将文化现象放置于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与生态系统中,使用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试图探讨评弹流派在上海的历
史与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