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合集下载

外滩历史

外滩历史

1902年~1937 年。外滩快速发 展。这时候来到 这里的人可以被 称为冒险家,他 们来淘金,也来 挥霍,此时的上 海是远东最有吸 引力的城市,冒 险家的乐园。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 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 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 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 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 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 豪华大厦。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 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 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 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 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 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华 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 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 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 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 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1937年~1949 年。战乱,繁 盛的都市骤然 陨落。虽然仍 有浮华的表面, 但下面却暗藏 着暗杀、斗争。 但无论如何, 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仍然需要 梦想与爱。
淞沪会战 :战斗在当时 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 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 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 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 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 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 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 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 法、英、美、意4国军 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 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 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 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 地。中日双方共有约 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

上海外滩的百年变化史看看属于爸妈的年代从外滩源的第一幢建筑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0多年。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外滩尽管一直都是上海的象征,但它每个年代的含义却不相同……30年代金融业的变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外滩历史建筑群里,最年轻的一幢建成于1937年。

从1号到33号,很多是银行大楼:中国通商银行、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台湾银行、麦加利银行、中国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江海关大楼也在这里,加上友邦、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和不远处九江路上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外滩无疑是上海金融中枢。

50年代人民大解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当外国人设立的“江海关”变成了中国上海海关;当汇丰银行大楼变成了上海市府大楼;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变成人人可以免票入园……外滩成为国人结束屈辱“从此站起来了”的象征。

60年代爱情、约会的变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那个年代上海人普遍住房条件窘迫,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只能到户外去。

那时又没有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因此上海的情侣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外滩。

趴在防洪墙上,脸朝着黑黝黝的黄浦江水,从背后完全认不出谁是谁。

一对对情侣之间,可能只有一个拳头的距离,大家呢喃低语,互不干扰。

80年代开启新时代国门重新打开以后,老外们的第一站就是外滩。

他们为外滩带来了很多最新鲜、最时髦的东西。

比如,中国的第一家KFC就开在外滩。

当时上海总会已经成了东风饭店,现在东风饭店又变成了外滩华尔道夫。

现在时髦潮流的代表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顶级碗表在外滩包楼开店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外滩,搬迁至人民广场。

于是,外滩做回单纯的城市品味象征。

很多银行搬回来了,很多高级餐厅来了,很多奢侈品店来了,很多顶级酒店来了……连外滩气象台都变成了酒吧。

珠宝皇帝在外滩办展览你甚至可以在沙逊阁里做当年翘脚沙逊最爱做的事情——对着黄浦江和浦东放空。

在外滩就餐、住宿、购物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如今,很多十里洋场的场景,在这里复刻,外滩的美,当然不止奢华这一种!它华丽雍容,却也不失灵动娇俏,它孕育了无数的名人伟绩,见证了上海的百年跌宕,那从奢华中透出的历史沉淀,让人迷醉!。

上海外滩的历史与风貌

上海外滩的历史与风貌

上海外滩的历史与风貌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景区。

上海外滩以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欧洲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

上海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上海正处于中国近代史重要阶段的起点。

外滩最早是一个渔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忙的港口。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中国面向外界的窗口,外滩也逐渐成为了上海的商业中心。

19世纪末,随着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外滩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和金融中心。

在外滩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外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纷纷展现才华,营造出了外滩独特的欧洲风情。

外滩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等,形成了一道别样的建筑风景线。

这些建筑的主体都以黄色砖石和白色立柱为主要颜色,延续了欧洲建筑的经典元素。

外滩的主要建筑包括“半岛酒店”、“南京东路20号”、“英国总领事馆”等。

其中,“半岛酒店”是外滩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建于1929年,虽经过多次翻新,但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它是一座属于当时最高级别的豪华酒店,内部装饰奢华,服务一流,吸引了众多名人和政要入住。

“南京东路20号”作为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923年,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建筑,曾作为外滩的旅游宣传中心和商业街。

除了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外,外滩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标志性雕塑和纪念碑。

最著名的是外滩的“各国领事馆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旗广场”,它由各国领事馆的国旗组成,彰显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地位。

如今,外滩已经成为一座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旅游胜地。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和拍照。

外滩的夜景尤为壮观,当夜幕降临时,整个外滩灯火辉煌,霓虹灯的闪烁与建筑的瑰丽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除了欣赏外滩的建筑和夜景外,游客们还可以参观外滩的相关博物馆和展览。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塔,群米日 。列”,东 亚隔与方 洲江外明 第相滩珠 的
大第那志 厦 三 就 性 19 。 、 是 建 99 中人筑年 国们傲初 第期然, 一待屹上 海 立 的已 市 黄 久 88 层的浦又 一 江 世 金 茂界畔座 ,标
金 茂 大 厦
自此,上海外滩又多了两个标志性的建 筑,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衬托着 浦东美丽的滨江大道。外滩观光隧道犹如一 条纽带连接着浦东和浦西,挽着手共同发展!
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已经基 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 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 远东最大的都市。
20 年 代 的 外 滩
30年代的外滩
50年代的外滩
80年代初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90 一望“建 年 , , 万 成 19 世 建 国 。 94 东 代 界设建塔年 方 中 第 完 筑 高 10 明 后 三 成 博 46 月 珠 高时览 8 1 期
块租界无数的探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费思谅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 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她的发展 变化也是我们祖国发展变化的缩影。 看着现在高楼林立,晚上灯火辉煌 的外滩,谁又能想像出她从前的样 子呢?
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滩
如 今 的
夜景
外滩的夜景真美啊!从上海外滩的骤变不难看出上 海这么多年来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上海的日趋国际化。 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外滩越来越繁荣,同时也希望上 海能成功的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希望祖国越来越昌 盛!
谢谢大家!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 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 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 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 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 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 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 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图说外滩公园的历史沿革

图说外滩公园的历史沿革

图说外滩公园的历史沿革(珍稀的照片,简明的史料,独到的评论)纵观帝国两千年历史,曾经历过多次蛮族入侵,主政中原的朝代。

从鲜卑、蒙古到满洲,但最终都被“同化”,儒家文化占了上风,这是那些阿Q文人经常拿来自慰的说辞。

金、元灭两宋,从1122年到元初1274年,52年内全国人口从9347万锐减至887万,损失率高达91%。

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

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明末混战到满清入关,从李自成造反打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

人口明末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只剩下1400万,锐减了80%多,灭了8000多万。

亡国不算,几乎灭种。

你那文化既没有帮你看家护院,更没有保你免遭涂炭。

倒是人家把你祖宗那点东西拿来文化一番,几百年皇帝做得挺滋润,而你全家还得恭恭顺顺当奴才。

到了1840年夏,又一个蛮夷叫英吉利的,派了一支远征军先后出动军舰28艘、装备火炮800门,从广州,厦门,定海,宁波,一路杀来,攻陷吴淞炮台,闯入长江,攻陷镇江,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

以区区总数一万五千人的兵员轻易打败拥有4亿人口,90万常备军的大清帝国。

自信的实力派工业小子击倒了自负的虚荣派农业老汉,史称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英军伤392亡82人,大清伤1114亡2014人,不及现代一天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

战后中英签下城下之盟《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不算,还从此得了软骨症,见了洋人膝盖就哆嗦。

这时,中国所面临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一支粗蛮不文的异族武装,而是一套高度发展,将要彻底改变世界面貌的文明体系。

这场较量到底谁同化谁?这外滩公园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图01,南京条约签字(一)公园的兴建根据《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等六人来到上海,与当地中国政府商定11月17日正式开埠。

英国人选中了苏州河口的李家场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领事馆正东原是苏州河口的一块浅滩。

上海外滩发展史

上海外滩发展史

上海外滩发展史19世纪下半叶,外滩地区是上海河口的海滨区域,当时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商业区之一、1862年,英国商人葛立恒租下了外滩地区,并开始建设码头设施,为外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外国政府和商人相继在外滩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的办事处和商铺,外滩逐渐成为国际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到了20世纪初,外滩陆续建起了德国银行、汇丰银行等一系列建筑,形成了一条以西方建筑为主的建筑群。

这些外国银行和企业对外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07年,外滩开辟了林立林街、培叶路和天津路等一批重要的商业街道,各种高级酒店、餐馆、办公楼等商业设施纷纷涌现,许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也纷纷迁至外滩地区。

外滩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和商业的中心。

20世纪20年代,外滩经历了一次空前繁荣的发展。

当时,许多富有的外国商人和外籍华人迁居到外滩,使外滩成为上海最富有和奢华的地区之一、外滩建起了以大西洋大楼和汇象大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多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然而,外滩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

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中国内战的局势动荡使得外滩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外国机构和企业纷纷撤离,外滩地区开始走向衰落。

此后,外滩的建筑和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50年代,外滩范围内的建筑被国有化,成为了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使用地点。

改革开放后,外滩逐渐开始复苏。

198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外滩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复工程,修复了许多历史建筑,并重新维护了外滩的整体环境。

此后,外滩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在21世纪的今天,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核心商业区之一、随着陆家嘴金融区的快速发展和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相继兴建,外滩的地位更加突出。

现在的外滩设有观光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整个上海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外滩还有一条以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游览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作为上海的代表性景点之一,经历了从商业港口到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上海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风貌之一。

外滩的古建筑群是外滩的一大亮点,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上海外滩的古建筑。

外滩的古建筑群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洋行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金融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时期”。

“洋行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开端,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外国洋行和商人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黄浦江畔的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公共租界总理署大楼”,它是外滩最早的一座洋行建筑,建于1865年,是上海最早的石造建筑之一。

此外,还有“中国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上海滩公共租界总医院”等建筑物。

“金融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各大金融机构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高达262米,是上海的地标之一。

此外,还有“中国银行大楼”、“中国人民银行大楼”、“中国保险大厦”等建筑物。

“社会主义时期”是外滩古建筑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由中国政府所建。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达468米,是中国最高的电视塔。

此外,还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厦”等建筑物。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的古建筑群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上海外滩感受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上海外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点之一,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

走在外滩上,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近代历史繁华与变迁的脉络。

外滩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建筑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里有工部局纪念碑、外滩炮台等历史遗迹,也有外滩十一号、外滩十八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化历程。

首先,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初期。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滩成为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当时的外滩是一片繁忙的码头,各国商人和船工在这里来往穿梭,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文化。

外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众多欧洲列强在上海设立了租界,外滩成为各国商会的聚集地。

这些商会在外滩上修建了壮丽的建筑,如不列颠罗马柱式大厦、外滩公园草坪等。

这些建筑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外滩独特的景观。

然而,外滩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的发展,也与上海的近代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上海爆发了多次抗议和运动,外滩成为了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纷纷静坐、示威,呼唤着民主和自由。

外滩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

二战之后,外滩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重新焕发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滩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更新,变成了一个时尚、高端的商业区。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入驻,外滩的商业繁荣再度迎来了新的机遇。

如今的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城市形象的象征。

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和市民聚集在这里,欣赏外滩的美丽景色,感受着近代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夜晚,外滩的灯光闪烁,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在黄浦江边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总的来说,上海外滩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地方。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转变,也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上海外滩的简介

上海外滩的简介

上海外滩的简介
上海外滩是上海市的一个著名景观,它位于黄浦江畔,与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外滩长约1.5公里,是上海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在外滩一侧建起了一排洋房,成为当时的权贵和外国企业家的据点。

这些洋房大多由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建造,形成了一条“国际建筑博览会”。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非常值得参观。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18号(原上海公共租界公署),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巴黎的里昂大厦,建成于1933年,由原上海公共租界管理委员会使用。

这栋立面设计极为精美的大厦一直在上海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成为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外滩还有两个著名的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名为黄浦公园,现在改名为人民公园;成立后的名为五洲仙女,现在改名为卢浦公园,他们分别坐落于外滩的南北两端。

外滩的河岸是一个特别受欢迎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卖小吃的摊位、品牌商店、艺术品店和酒吧,是城市夜生活
的一个热门目的地。

晚上外滩的灯光非常美丽,以陆家嘴的高楼大厦为背景,成为了摄影师们和游客们的最爱。

晚上还可以坐游船游览黄浦江,一边欣赏外滩的夜景,一边聆听江水的声音。

总之,上海外滩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

它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还是一个放松和享受美食的好地方。

它的美景可以吸引你一整天的时间。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外滩作为上海历史的缩影,展示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1.3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二章:外滩的历史演变2.1 外滩的起源:外滩起初是一片河滩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与金融中心。

2.2 外滩的建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滩成为国际租界的重要建设区域。

2.3 外滩的兴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外滩逐渐陷入衰退,但近年来经过重建与整治得到了新生。

第三章:外滩的建筑风格3.1 俄罗斯风情建筑:外滩保留了许多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体现了上海过去的国际化面貌。

3.2 洋楼建筑:外滩还保留了许多洋楼建筑,体现了上海过去的外国殖民地影响。

3.3 现代化摩天大楼:随着上海的发展,外滩也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成为上海新的地标。

第四章:外滩的文化活动4.1 上海滩文化节:每年都会在外滩举办上海滩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参加。

4.2 艺术展览与演出:外滩还经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4.3 音乐喷泉秀:在外滩的黄浦江畔,有一座巨大的音乐喷泉,每晚都会上演精彩的音乐喷泉秀。

第五章:外滩的人文历史5.1 有名人物故居:外滩附近居住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如宋美龄、徐志摩等,他们的故居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5.2 外滩的文学创作:外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5.3 外滩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外滩的文化遗产,许多措施已经得到了实施,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附件:1.外滩地图:附上一份详细的外滩地图,方便读者了解外滩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2.外滩历史照片集:附上一些外滩的历史照片,展示外滩的变迁与发展。

3.外滩相关文献资料:附上一些与外滩相关的文献资料,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外滩的历史。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印象: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窟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此地原是英兆丰洋行的地产,后转让美旗昌洋行(图为这一时期的大楼,后被拆)。

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大楼一度转让轮船招商局,后又几易其主。

1913年由麦克倍思公司投资,拆除旧楼重建,称“麦克倍恩”大楼,1916年竣工。

1917年该楼被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得,改称“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火油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

1966年前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该楼建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

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均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2011年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外滩3号友宁大楼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因为临近外滩一面道路狭窄,因此大门开在广东路17号处。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外滩5号日清大楼1921年建造大楼,1939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并入东亚海运株式会社。

抗战胜利,作为敌产被招商局接收。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

陈毅广场
外滩一瞥 十里南京路尽头的陈毅广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广场音乐会。陈毅广场涌泉:位于南京东路外滩,陈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圈椭圆的现代化喷水池。水柱随着声音喷射,时高时低,池底安装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随着灯光的变换,条条水柱辉映出红,黄,蓝,绿的光束,为外滩增添了瑰丽的夜景。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
现在我们见到的外滩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基本风格不变。1992年国庆节前,又完成了外滩综合改造一期工程。现在的外滩防汛墙呈厢廊式,高6.9米,宽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厢内能停放300多辆汽车,厢面是绿化景点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宽一倍,有8快2慢10个车道,外滩历来是上海的旅游热点,除能观赏中外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外,还可领略外白渡桥与吴淞路闸桥的丰姿,黄浦公园的俊巧,防洪墙的设计匠心,以及大楼与江水交相辉映的胜景。浦江夜游更有一番情趣。加之这里交通发达,购物方便,历史掌故丰富,旅游设施完备,使人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外滩一瞥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

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上海外滩,地处黄浦江畔,是上海最具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地区之一。

这里集聚了许多具有迷人历史背景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同时也统领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

从历史建筑到摩天大楼,外滩见证了上海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首先,外滩的历史建筑是上海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许多见证上海百年发展历史的建筑,如外滩十景之一的“老洋房”,其中包括各类西式建筑,如弗兰克·费尔德设计的英国领事馆大楼,以及公共租界时期的老建筑群。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历史与现代融合的象征。

其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外滩也逐渐迎来了现代高楼大厦的崛起。

作为上海的门户与城市名片,外滩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与设计团队,他们借助现代建筑技术与理念,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

比如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信泰富等摩天大楼,它们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上海现代化发展的实力与雄心,也增添了外滩的国际化氛围。

将这些历史建筑与现代化楼宇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外滩独特的城市景观。

无论是沿江长廊上的钟鼓楼、浦东世纪广场的观光隧道,还是黄浦江边的广场和码头,都成为游客与市民享受夜景的热门地点。

夜幕降临时,上海外滩的灯光璀璨,摩天大楼与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富有现代气息与浓厚历史底蕴的画卷。

外滩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不仅为上海带来经济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游客们可以尽情漫步在外滩的河畔长廊上,欣赏历史建筑的风貌与细节,感受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他们也可以登上现代摩天大楼的观景台,俯瞰整个上海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这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旅游体验成为外滩独有魅力的体现。

在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之中,外滩也充分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

这里不仅有来自全球各地的闪耀大厦,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的入驻,形成了一个集购物、休闲、文化与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外滩2号·前世今生

外滩2号·前世今生

外滩2号·前世今生简叙外滩2号,究之溯源,乃为上海总会大楼。

曾经参加好朋友儿子婚宴,更早为国际海员俱乐部时多次品尝西餐,还因肯特基快餐进入中国时前往嚼味。

外滩,上海的门面。

耸立在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间的幢幢建筑,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外滩的这些建筑都曾历经风风雨雨、改建修缮,并且有些当时看起来不错的建筑,后来被其他用途的建筑所替代。

外滩2号,曾经的上海总会大楼。

与左侧1号最大区别是正面6根爱奥尼柱和顶楼两侧风亭。

上海总会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号,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又名皇家总会、英国总会、上海俱乐部、海员俱乐部。

这是在沪英侨最大的俱乐部,后改建大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1909年重建,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1949年后英侨陆续回国,总会业务结束。

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使用,1956年改成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名东风饭店;1989年肯特基快餐进入上海,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在二楼。

目前使用单位是美国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2号·前世今生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是上海人数最多的外侨群体。

他们在上海逐步建立起联络感情、进行社交活动的团体,即club,中文译为“总会”。

由于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东征,上海局势动荡,一直没能建造固定的会所。

直至1862年,上海形势趋向稳定,英侨发起创设会所。

兆丰洋行大班福格出让外滩处原兆丰洋行行址及其庭院的三亩半土地,1863年正式动工,1864年建成俱乐部大楼。

1864年刚建成的上海总会,是一座英国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墙用红砖镶砌,外观显得较为古朴。

东立面每层都有阳台式的长廊,正面中间为山墙式屋顶,造价42000英镑。

这是上海第一个外侨会所,被称为“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或“英国总会”。

大楼内设大小餐厅各两个,还有弹子房、保龄球房和棋牌室、图书馆等。

上海总会实行会员制,规定在上海住满6个月,并交纳一定数额税费的侨民方可入内。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群景观更是众多高端酒店垂涎的一大卖点。

特别搜集了从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1933年外滩地图外滩1号历史变迁: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外滩2号历史变迁: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而今这些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手里依旧光彩夺目。

外滩3号历史变迁:有利大楼→外滩三号▼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

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光顶级餐厅就让人眼花缭乱,POP的纽约复古风尚,CHI-Q里韩国料理和法式烹饪碰撞出的火花,UNICO的拉丁激情,Jean-Georges里折服《纽约时报》的传奇,在黄浦会或者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里则可以满足每个固执坚持中国口味的老饕。

旅游文化知识:上海滩老建筑之旅——探访上海滩的旧式建筑和历史景观

旅游文化知识:上海滩老建筑之旅——探访上海滩的旧式建筑和历史景观

旅游文化知识:上海滩老建筑之旅——探访上海滩的旧式建筑和历史景观上海滩,作为中国的特色城市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城市,上海滩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这些建筑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特色和风格,保护了上海滩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些老建筑,探访上海滩的旧时建筑和历史景观,来了解上海滩的历史文化。

一、上海滩简介上海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

上海滩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开放口岸,它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最东端,是全国著名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这里是一个简朴的渔村,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二、探访上海滩的旧式建筑和历史景观1.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外滩外滩是上海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上海滩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外滩位于黄浦江畔,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外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作为一个码头,为许多外国商人提供了方便。

后来,外滩成为了一片繁华的商业区,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入驻。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欧式和中式建筑,造型和色彩都非常鲜明,长长的外滩线路上有各种咖啡馆和餐厅,可以乘着船游览黄浦江上,感受到上海的繁华与历史。

2.非常值得一看的建筑——豫园豫园是上海滩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晚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其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充满了东方古典建筑的风味。

漫步在豫园中,可以欣赏到各种建筑,包括亭、台、楼、阁,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花园。

豫园是一座文化瑰宝,也是了解上海滩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历史文化重器——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上海滩一家著名的博物馆,是了解上海滩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上海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示了上海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文物和故事,包括古代文物、绘画、雕塑、陶瓷、地图和书籍等,展现了上海滩的历史面貌和文化传承。

新老上海的变化(共10张PPT)

新老上海的变化(共10张PPT)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当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开始希望在上海也能够玩他们喜欢的游戏。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现在的南京路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卖大米粥和小红薯的小挑担
卖大米粥和小红薯的小挑担
划龙舟
20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跑马,就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
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

上海外滩导游词感受外滩历史建筑的独特力与文化底蕴

上海外滩导游词感受外滩历史建筑的独特力与文化底蕴

上海外滩导游词感受外滩历史建筑的独特力与文化底蕴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上海外滩!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外滩历史建筑的独特力与文化底蕴。

一、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上海外滩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彰显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上海的繁荣与变迁。

这里的历史建筑群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化运动,当时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许多外国银行、洋行和公司相继来到这里落户。

那时的上海外滩一派商业繁荣,成为各国在上海的代表所在。

二、外滩建筑的风格特点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主要分为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罗马复兴风格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外滩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中外合资建成的“十大洋行”。

包括出租汽车公司、德富泰洋行、怡和洋行等,这些建筑既是商业公司的总部,也是公司代表的象征。

其次,沿外滩的近20座建筑,除了商业公司总部外,还有罕见的公寓建筑。

这些公寓楼继承了19世纪上海民居的结构和广东传统建筑方法,并加入了西式建筑元素,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又彰显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

三、外滩对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影响外滩不仅是上海市民的骄傲,更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见证。

这里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变迁,也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底蕴。

外滩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个伟大而独特的符号。

四、外滩建筑背后的故事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故事的名字。

比如广东洋行大楼,原是广隆行洋行的所在地,该洋行是外滩上最早的六家洋行之一,见证了中国与国际贸易的交流。

再比如中国银行大楼,建于1922年,是上海银行业最古老的机构之一,也承载了中国金融历史的传奇。

五、沿途景点与建筑的特色除了上述建筑,我们还将路过许多具有特色的景点。

比如外滩码头公园,这里是外滩的起点,也是游客登陆上海的第一站。

凭栏而望,可以看到苏州河上的英特尔大桥和外白渡桥。

还有外滩四周的滨江大道,这里的夜景美不胜收,尤其是夜幕降临时,外滩的灯光和摩天大楼的灯光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滩
如 今 的
夜景
外滩的夜景真美啊!从上海外滩的骤变不难看出上 海这么多年来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上海的日趋国际化。 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外滩越来越繁荣,同时也希望上 海能成功的举办2010年的世博会,希望祖国越来越昌 盛!
谢谢大家!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 分之一。 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 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 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 岸。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 护。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 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洋人 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 500 米 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 " 马路 " 。 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上海外滩的历史变化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 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她的发展 变化也是我们祖国发展变化的缩影。 看着现在高楼林立,晚上灯火辉煌 的外滩,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 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 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 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 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 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 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 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 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 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20世纪的外滩
塔,群米日 。列”,东 亚隔与方 洲江外明 第相滩珠 的
大第那志 厦 三 就 性 19 。 、 是 建 99 中人筑年 国们傲初 第期然, 一待屹上 海 立 的已 市 黄 久 88 层的浦又 一 江 世 金 茂界畔座 ,标
金 茂 大 厦
自此,上海外滩又多了两个标志性的建 筑,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衬托着 浦东美丽的滨江大道。外滩观光隧道犹如一 条纽带连接着浦东和浦西,挽着手共同发展!
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已经基 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在短短的一个多 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 远东最大的都市。
20 年 代 的 外 滩
30年代的外滩
50年代的外滩
80年代初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90 一望“建 年 , , 万 成 19 世 建 国 。 94 东 代 界设建塔年 方 中 第 完 筑 高 10 明 后 三 成 博 46 月 珠 高时览 8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