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

上海交通运输的发展摘要:1.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2.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3.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正文:【上海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从19 世纪末的开埠以来,上海的交通运输经历了从马车、人力车到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的演变,同时也见证了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20 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开始涌入上海。

1907 年,上海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事业正式开始。

随后,汽车、出租车等也陆续出现在上海街头。

此外,上海作为我国的重要港口,水上交通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海交通运输的现状】如今,上海的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

陆路交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网和“七横”的高速公路网。

海上交通则有上海港,作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连接世界各地。

空中交通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构成了我国的重要航空枢纽。

此外,上海的公共交通也非常发达,包括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上海交通运输的未来规划】面对未来,上海的交通运输发展将继续以“绿色、智能、高效”为目标,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未来的上海交通运输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继续完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等。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
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上海轨道交通 将更加智能化,包括自动化运行、 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等方面。
绿色化
环保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上海轨 道交通将注重绿色发展,采用更环 保的材料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
多元化
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将不仅限于地铁, 还将包括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交 通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城市交通体 系。
规划
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将加强规划和管理,优化线路布局和站点设置,提高线路覆盖率和运 营效率。同时还将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和配合,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早期线路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早期线路的站点较少,线路较短,车辆设施较为简单。
影响
上海轨道交通的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上海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市民的 出行效率,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02
上海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时期
90年代的发展
90年代初,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 建设,标志着上海轨道交通的起步。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的建设往往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契合,引导城市向特定区 域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各区域 均衡发展。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承 载能力。
06
上海轨道交通的未来展望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随着新线路的开通,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覆盖范围 不断扩大,连接更多区域,方便市民出行。
3
提升运营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乘客出行体验,上海轨道交通不断优化 运营服务,如增加列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等。
网络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交通银行发展历史

交通银行发展历史

交通银行发展历史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交通银行始建。

李经楚 1908年任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2]中华民国成立后,交通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与中国银行共同承担国库收支与发行兑换国币业务。

1928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交通银行条例》,交通银行成为扶助农矿工商的专责银行。

交通银行成立之初,总行设在北京。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外滩14号的德华银行的文艺复兴风格的4层大楼。

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上海外滩14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交通银行将总行迁到重庆。

1946年-1947年,上海总行重建为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

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于迁回上海,上海外滩14号行址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早期发钞行[2]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继续营业外,交通银行国内业务分别并入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和在交通银行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称中国建设银行)港交所:0939。

1986年7月24日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

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江西中路200号(原金城银行大楼);现时,交通银行总行已迁往上海浦东的银城中路188号。

2004年6月,在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国务院批准了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方案,其目标是要把交通银行办成一家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百年民族品牌的现代金融企业。

2004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投资了近17亿美元,收购了交通银行19.9%股权。

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

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港交所:3328,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与密西根大学的合作(共建机械学院,成立联合学院) 与GIT的合作(双学位、物流中心、暑期项目) 与MIT的合作(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启动,双学位) 与UC System 合作(10+10 项目,食品安全中心) 中法4+4、9+9项目 中法联合博士研究院 多层次、多模式、多区域、全方位合作
柏林工业大学 斯图加特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海德堡大学 里昂中央大学 巴黎中央大学 法国高等矿业大学
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9
交大近代历史沿革
阶段
南洋公学 创立
建筑
老上院 、中院
曲折发展阶段 图书馆、体育馆
高速发展 阶段
发展 末期
执信西斋、工程馆、 新校门、总办公厅、 铁木工厂、工程馆
文治堂
年代
20
交大近代历史沿革
上海交大最初只有现 在一般大小,随着不断的 发展一直到今天这个规模。 中国近代几次较大规模的 国内战争没有对交大老校 园造成破坏,除抗日战争 时期,学校一直坐落在徐 汇,没有任何搬迁,这也 是其能顺利发展的原因。
院系设置
人文版块 (7)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媒体与设计学院 体育系
4.学生规模
学生规模(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本科生 18600
留学生 5600
研究生 20400
学生总数:44600 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1:1
5.国际化
多层次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塑性成形工程系
院系设置
理科版块 (2)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独轮车
黄包车
•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 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 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 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 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 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 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 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 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 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 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 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 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 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 20世纪20至30年代 世纪20 年代, 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 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电车
• 伴张爱玲入睡的电车铃声 1908年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 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 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 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 )、爱文义路 )、卡德路 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 )、静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 静安寺路( )、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 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 ,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是上 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 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是张爱玲每天晚上枕着入睡的伴奏 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 声。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电车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台 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 ,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当年那 封锁》 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 部《封锁》,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开电车 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 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 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 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 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导语】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

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

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地铁的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

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增加。

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

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

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铁路发展历程

上海铁路发展历程

上海铁路发展历程上海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下是上海铁路发展的主要阶段:1.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1890s-1911):1896年,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的一部分)在上海建成,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的开端。

1905年,汉口至上海的铁路连接完成,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铁路地位。

民国初年,随着铁路交通的不断扩展,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2.民国时期(1912-1949):在上海,多条铁路途经并相互连接,包括沪宁、沪杭、沪宁杭、沪杭甬等铁路线。

上海的铁路网络不断完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持。

1930年代,上海周边还建成了苏南铁路、沪宁细线、沪宁战时铁路等,使得上海铁路网络更加发达。

3.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1949-1978):解放初期,上海铁路逐渐实现了电气化。

1958年,上海至北京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沪宁线电气化全线通车。

1960年代,上海铁路枢纽逐步形成,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中心之一。

4.改革开放以来(1979至今):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铁路发展更加迅速。

上海铁路局成立,铁路线路不断拓展,连接全国各地。

2006年,上海至宁波的沪甬铁路全线通车,进一步加强了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铁路联系。

5.21世纪初至今:随着中国高铁的崛起,上海成为了中国高铁网的重要节点。

2008年,上海至北京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投入运营。

上海的铁路交通不断创新,先后开通了多条高铁线路,大大缩短了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

总体而言,上海铁路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最初的铁路建设到电气化、高铁时代的演变,成为中国铁路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上海的铁路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初的人力车、黄包车,到汽车、地铁的普及,上海的交通方式经历了多次巨大的改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在早期的上海,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

人力车是一种由人推拉的载客交通工具,具有简易、便宜的特点。

然而,由于人力车的载运能力有限,且劳动强度大,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

因此,在19世纪末,黄包车作为第一批机动交通工具开始在上海使用。

黄包车是一种由水牛或马拉动的载客车辆,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人力车载运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引进汽车,并建立了城市的第一家汽车工厂。

汽车的广泛应用为上海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

汽车不仅能够满足大量客运需求,还提高了货运效率,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然而,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上海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交通压力,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地铁。

上海地铁的建设开始于1993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地铁网络之一。

地铁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还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并且对环境污染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上海地铁的运营线路不断增加,线网不断扩展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除了汽车和地铁,上海还通过引进新能源交通工具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关注。

上海已经建设了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未来,上海的交通工具变迁将继续推动城市交通的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可能。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汽车等高科技交通工具也来到了人们的视野。

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将进一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经历了从人力车到黄包车,再到汽车和地铁的演变过程。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页PPT文档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页PPT文档
而官场中人轿子的等级式样却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绿泥金顶大轿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泥轿独轮车黄包车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纪念建国60周年
“六十年巨变 ”
上海交通工具六十年巨变
独轮车
•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 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 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 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 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 的“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 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 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电车Leabharlann 铁路• 1876年,往返于吴淞和上海的淞沪铁路开通了,全长14.5公里。这是 中国第一条铁路,改变了从吴淞到上海只能走水路的状况,大大提高 了货运和客运速度。可惜的是,这条铁路运行了两年就被拆除了。但 上海的交通建设步伐不会因此而放慢。从有轨电车、公交巨龙车到轨 道交通、磁浮列车,城市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地铁已经 成了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根据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9年 ,上海将建成11条线、400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内环区域 内,不超过一公里就会有一个地铁车站,乘客在25分钟之内可以到达 各主要场所。另外,上海5年内还将建造6条越江隧道,使车道总数增 至82条。
• 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有外侨陆续携汽车来上海,或从国 外订购汽车。受西风熏陶的华人也开始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 只有5辆,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但初期会驾驶车辆的人很少, 所以这些汽车空搁一年半载不足为奇。在当时,汽车驾驶员是最吃香 的职业,有此技术,不愁没有人出大价钱来雇你,问题是要学会驾驶 技术,谈何容易。办驾驶学校,招收驾驶学生,是后来的事情了。

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简史记

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简史记

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简史记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简史这个杂⽂所说的简史是指80年代中期到现在2019年的发展变化,因为我是72年⽣于上海市中⼼核⼼区域黄浦南京东街道的,90年代初市政动迁到普陀。

这个杂⽂也就是我对上海的道路交通发展的⼀点点感悟,别找中⼼思想了,累不,就随便聊聊。

80年代中期⾃⾏车普及进⼊上海普通⼈家庭,我在上初中,14岁可以骑了,上学骑车路上经常看到的场景是,路上有⼈骑⾃⾏车带⼈,有坐横杠的,有坐后座的,远处,交警⽤⼿指指着这违章带⼈的⾃⾏车主,车上坐的⼈往往吓的赶紧跳下车,⾃⾏车也原地调头骑⾛,那时,威严还在,现在,往往看到的是违章者⽤⼿指指着交警破⼝⼤骂,经常听到的是,你把⼤盖帽脱下,我马上打你信不信,我不知道这算是进步还是退步。

再说回道路交通发展,上海的发展是从90年4⽉18号李鹏总理向全球宣布浦东开放开始的,后来我们知道美国纽约的世界地图上就标注了浦东这个地名,要发展先修路现在是常识了,联通浦东浦西的南浦⼤桥开始动⼯了,浦江⼆岸⽼百姓百多年的梦想,说不激动就太假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在杨浦的技校读书,我们有同学在浦东耀华路有新房,我们⼏个要好同学就骑⾃⾏车过去玩,骑到⼤桥⼯地,眼睛第⼀次看到⼤地上冒起的这个庞然⼤物,内⼼的震撼是巨⼤的南浦⼤桥,我依稀记的⼤桥⼰完⼯的桥墩上有很⼤的标语⼝号,上海基础公司誓为浦江⼆岸⼈民建设⼀流⼤桥!⼤桥于91年11⽉通车,从此浦东发展进⼊了快车道,⼤桥长8公⾥造价8亿其中4亿⽤于动迁。

⼤桥造型为盘龙昂⾸,⾮常美,现在想来,中国崛起的基础也许就在这⼤桥的桥墩上吧!⼤桥建设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才,树⽴了信⼼。

提⾼了志⽓,从那时起到现在,这地球上前100座⼤桥的九成多全在中国冒起了!⼤桥通车后,地铁和⾼架路就同步展开了。

内环的⼀期也就是普陀段最先通车是94年,全长48公⾥,通车后,⼤家普遍感觉长距离节省时间很多,要知道以前有401路公交是从杨浦到徐汇的,就是时间太长太堵,取消了。

上海站的历史变迁

上海站的历史变迁

上海站的历史变迁上海站的历史变迁上海站有着142年的悠长历史。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它几经变迁,历经风雨,始终站在中国铁路发展的潮头。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跟随历史的滚滚车轮看一下吧~~1876年——上海火轮房英国人出资修建吴淞铁路,设上海火轮房,一年后火轮房被清政府拆除。

这是中国第一座商业运营的火车站。

1898年——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清政府按吴淞铁路走向重建淞沪铁路,新设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

1904年——淞沪车站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移至宝山路西侧,改称淞沪车站。

1909年——沪宁铁路上海站沪宁铁路上海站在淞沪车站西侧建成启用(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馆址)。

1916年——上海北站沪宁铁路与沪杭甬铁路接轨,上海站改名上海北站,沪杭甬车站改名上海南站。

1934年——上海北站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北站毁于日军战火,1934年重建。

1937年——上海驿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北站遭到日军猛烈轰炸,站房及附属设施严重毁损,旅客被炸死炸伤数百人。

11月12日,日军将上海北站更名为“上海驿”。

1945年——上海北站抗战胜利后上海北站复名。

1947年——上海总站上海北站升格为上海总站,辖上海北站、上北货站、麦根路分路站、麦根路货站。

其中,麦根路货站是现上海站的站址。

麦根路货站1950年——上海站建国后,上海北站改名为上海站。

1987年——新客站上海站(新客站)建成开站。

2005年——上海西站上海西站(原真如站)划归上海站管辖。

2006年——上海南站上海南站建成开站,隶属上海站管辖。

2010年——上海虹桥站,南翔北站,安亭北站上海虹桥站,南翔北站,安亭北站建成开站,隶属上海站管辖。

上海交通工具发展史

上海交通工具发展史

客胜车
工利:
1932
具后
。,
成 为 上 海 最 主 要 的 人
年 始 出 现 在 上 海 街 头

上早
海期
第有
一轨
条电
有车
轨式
电样
车:
1908 3 5
线

正 式

开月
通 。
日 ,
20 30
具三上
。十海、 年第
代 , 电 车 已 成 为 人 们 出
一 条 无 轨 电 车 线 路 正 式
年 代 无 轨 电 车 式 样 :

20 30

轿 车 式
世 纪
样 。
年 代
上 海 街 头 常 见
40
费花
的 一 种 标 志 。
园 主 人 的 自 备 汽 车 ,
年 代 皮 尔 卡 轿 车 式 样




档多
消为
40 1945
利美
后 风 行 上 海 街 头
式 载 人 交 通 车 ,
年 代 越 野 车 式 样
年 抗 战 胜
50 1959 9 30
1914 11 15 20
行开
的通
主。年

交世月 通纪 工二日
、,
30 1922 8 13
线
路年
由 华

代 行
商月驶
首在
先 开 辟
日 , 上
南 京 路
海上
第的
一公
条共
公汽
共车
交式
通样

20

, 为 少 数 富 商 与 达 官 贵 人 享 用 。

上海交大的校史

上海交大的校史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迄今已经有125年的历史了。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上海交大的校史。

1. 建校初期(1896-1905年)1896年4月,上海邮传局设立读书馆,租用南市连新馆。

当时邮传局的刘大任借半年假期,到教会学堂学文和画画,并从教会学堂的校长王怀庆处得知有一组英国师生到上海来访问,并计划进行演讲和学习交流。

于是,刘大任邀请这些师生到邮传局的读书馆与上海滩的文化人士交流,为开创“学术传习所”的奠基石打下了第一块砖。

1897年,一批欧美留学生来到上海传习所,传习所在校内开办了语文、数学、机械制图、物理、化学、气象、并举行运动会和报告会。

这标志着传习所进入创立初期。

1904年,传习所以“恢复咨议局”的名义向教育总局提出将传习所提升为学校的申请,经迁就和让步之后,传习所的申请最终得以批准。

2. 新式大学的形成(1905-1920年)1905年,是传习所的转型之年。

传习所校长袁复礼先生在教育园地杂志上发表了《学衡论》。

文章呼吁“不拘一格,上下求索”,倡导科学精神并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文章对传习所的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传习所开始逐步被吸纳进入现代大学的行列。

1913年,传习所改制为上海高级工艺学校,并于翌年起开设矿冶、电机、纺织、航空、航海等专业,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

高工校名下的各专业都吸收了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积极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并在此期间建立了自己的标志性教学楼——钟楼。

高工校名下的专业供职于中国的工业、交通和航空部门,培养出了的一大批专业人才。

3. 大学的独立与恢复(1920-1949年)1921年,上海高工校为与外国高等学府的友好交流获得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位,正式成立了“美国之友会”(即交通大学美国校友会的前身)。

同年,地方战争和列强的干涉导致环境的恶劣,上海高工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压力。

校方和师生们决定将其合并入天津南开大学,这使得上海高工校资源受到了严峻的削弱。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三个世纪的跨越—— 从徐汇到闵行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曹永康化的、充满生机 与活力的东方都市。
1. 历史发展
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创建于18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二十世纪二三十 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学校自创立伊始便坚持“求实学,务实 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 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 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上海交大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 点建设、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 截至2011 年12月 31日,学校共有 24个学院/ 直属系(另有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 学院),19个直属单位,12家附属医院。
师 资
“长江学者” 62 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9 名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1 个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32 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2 个
“973”首席科学家 14 名
国家实验室 1 个(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6 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 个
基 地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42 个
博士后流动站 23 个 国家重点学科点 49 个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9 个
著名校友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内科血液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吴文俊
2. 人才培养基本数据
本科生 20400 人
专任教师 3018 人
教授 725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5 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18 名

上海的交通的发展

上海的交通的发展

方公里约5万人,人口密集。
z
市中心区堵车现象严重,平均 车速每小时仅15公里; 60%的居民出行依靠公交; 全市有2万多名职工上下班时 间要花费4个小时以上; 公交车厢内非常拥挤, “一
平方米要挤十一、二个人”。
w
(二)上海交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恢复起步、探索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
上海的交通发展
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研学践行 上海一组 带队领导:郑彦良副校级调研员 指导老师:楚亚静老师
组员:高艺博,王心芳,赵嘉怡,
郭宇韬,郑嘉欣
演讲者:赵嘉怡 王心芳
走在上海大街小巷,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人山人海,上 海因为是大城市所以客流量会大很多,但是一路行来我们并未感觉 到明显的交通压力,这是怎么回事呢?上海现在的交通状况如何? 请大家一起见证我们的研究成果。
现在的上海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 础、出租汽车为补充、信息系统为手段、交通枢纽为衔接的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上海主城区分布于黄浦江东西两岸,洛阳主城区分布于 洛河南北两岸,沟通黄浦江东西的交通状况如何呢?
z
越江交通现状
长江西路隧道
外环隧道
四桥十二隧
翔殷路隧道
截至2010年年末
中心城内建成黄浦江越
线、运营线路长度约420公
里;
日均客流500多万人次,可以
说是上海居民出行的首选。
全市公共汽电车1.6万辆; 公交线路1100余条;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
面公交网络。
地面公交日均客流可达
700万人次以上;约占全市公
共交通客运总量的44%。
(三)上海交通的现状——公共交通体系
2009

思修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

思修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

浅谈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变迁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从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开埠时,曾有几条马路,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中国古代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

也逐步有人用大牲畜代步或人力车。

随着生产的发展,外人把汽车、电车引进到上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动车与人力车都占有市场。

明清时代,上海已是“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上海的交通运输、车轮航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官僚、地主外出,用的是轿子;一遍人运载,则用小车,即单轮羊角车。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租界的形成,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不能满足交通的需要,还给市政卫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曾不止一次地增加小车捐税和纳税执照。

如1871年1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规定:“自新年起,小车换新执照,每张给钱二百圆,方准在洋泾浜营生。

”1888年3月,公共租界决定4月1日起,“租界内小车每月捐加至一千圆。

”残酷的剥削,迫使小车工人进行了多次抗捐门争,1897年的小车工人罢工,曾经影响全市。

这是,人力车已有进口,1874年3月,法租界公董局颁布了“一号”人力车营业执照。

人力车又称黄包车,当时报纸还登有“外国小车出赁”的广告,说是“新到洋车,格外奇妙”。

跟随市场的开拓,人口的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也逐渐发展。

1881年7月30 日,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居要求设立电车。

次日,公董局召集纳税人大会,“听取关于设立电车的意见”,“确定在法租界筹备电车交通”。

1873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人力车(黄包车),曾风靡一时,在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马车曾在上海流行,19世纪70年代,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或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1911年,江北小车在上海问世。

1923年上海出现三轮车,俗称脚踏黄包车。

20世纪40年代后,三轮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人力载客工具。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上海三轮车总数已达1万辆左右,并逐步取代黄包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