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了解诗歌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多领域的内在关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作为教学内容:
1.《登高》
2.《宿建德江》
3.《春望》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杜甫及他的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让学生对杜甫产
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背景与
主题。

同时,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诗歌的语言、格律、形式等等。

3. 朗诵诗歌
在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诵诗歌,并指导学生
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感、感情表达等方面。

4.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
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其他杜甫的诗歌中,让学生慢慢了解并包容杜甫的文学。

5. 写作实践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实践,通过模仿、改写诗歌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作品、测试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结果来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向。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通过朗诵、阅读、写作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学生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2. 能够朗读并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理解《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赠卫八处士》这三首杜甫的诗歌。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资料。

2. 三首杜甫的诗歌原文及译文。

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图表。

4. 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登高》: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3.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春夜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赠卫八处士》: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人的赠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5. 总结: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
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语言表达和情感
沟通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三首教案1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平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认识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觉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觉诗人热爱国家、关怀公众、怀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课重难点1.认识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尝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觉品尝诗歌的境界。

教课方法1.朗诵教课法。

频频朗诵、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经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的景与情。

2.谈论法与点拨法相联合。

充足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课法。

《望岳》采纳这类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指引学生知内容,想境界,悟情感,品特点。

4.诗歌境地教课法。

教读《春望》,可采纳这类教法,指引学生想像形象、掌握物境;体验感情、掌握情境;品尝意蕴,掌握境界。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师生互动,学习商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尝诗的境界;联合读诗的亲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积厚流光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朝出现了亘古未有的繁华,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巅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日,让我们走近被后代称为“诗圣”的杜甫,倾听他笔下贱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涛;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代,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春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日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杜甫的诗歌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介绍三份优秀的杜甫诗教案,匡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杜甫的诗歌进行教学。

第一份教案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月光下怀念已故的弟弟的情景。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思量。

第二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时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登高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思量。

通过以上三份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希翼教师们能够充分利用杜甫的诗歌,为学生的文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有关律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如何读懂诗歌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四、有关杜甫(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秋兴八首教学目标1.感受悲剧美: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品味意境美: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涵泳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一、导入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2、解题:大历元年(766 年)作《秋兴八首》。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因秋感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三、研读诗歌1、一读诗歌,找出全诗感情的基调——孤独抑郁、凄凉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三读诗歌知意象(1)此感是由哪些意象带来的?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寒衣(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例如:“枫树林”这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也喻人生之秋,暗示着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例如:“催刀尺”和“急暮砧”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

触景伤情。

4、四读诗歌品好字(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2)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3)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4)尾联“急暮砧”的“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5、五读析手法——情景交融、触景生情(1)颔联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象征比喻”的联系吗?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情景交融)景: 波涛汹涌( 惊风骇浪)——塞上风云( 动荡不安)情: 翻腾起伏的忧思——胸中的郁愤不平(3)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思乡的一幅秋景图。

6、六读明主旨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颈联。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765 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

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

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砧”,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