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旦对中国哲学中整体主义的异样解读
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发布时间:2021-12-31T06:30:20.50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22期作者:王晶媚[导读] 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状况及其特性的理论,王晶媚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沈阳市 110000摘要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状况及其特性的理论,是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传统整体观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灵魂、核心和精髓。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其反思和解决时代问题是当今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传统的体闲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
中国的这种休闲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显示出它愈来愈大的作用与魅力。
以“天人舍一”为依归的中国传统休闲哲学,经过创造性转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厦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最高价值原理。
关键词:传统哲学;整体观;当代价值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问题,哲学也不例外。
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哲学是什么”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广义的哲学视域看,哲学是人类共同的学科,是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相应的学术思想系统。
哲学的研究对象相较于其他学问来说,更具有普遍性、全面性、绝对性等特点,我们一般说哲学是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述,从中外哲学发展的历史上看,往往都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更集中、更直接的表达,可以称为实质性表述。
就近现代的哲学研究而言,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在现代中国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们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时需要直接面对的理论课题。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诠释(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传统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即中国古代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而言的。
美国汉学家孟旦_DonaldJ_Munro_
美国汉学家孟旦(D onal d J1M unro)孟旦(Donald J1M unro):哈佛大学学士(195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4),密西根大学哲学、汉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教授、唐君毅讲座教授。
求学时期,他曾师从刘毓鋆先生、唐君毅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哲学。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人性和人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在1969年的第一部著作5中国古代人性观6(The Concep t of M an in Earl y Ch ina)中,他区分了平等的两种意义,即描述的意义和评价的意义。
与此相应地,他也指出了关于平等的两个概念,即自然的平等和社会的平等。
他1977年的第二部著作5中国当代人性观6(The C once p t of M an i n C onte mporary China)研究了中国当代的人性理论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控制原则。
他的结论之一是,许多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以及有关政府机能的信念等同时存在于古代儒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惯常所谓的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鸿沟其实并不存在。
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及其多次再版奠定了他在国际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1988年,他发表了自己的中国人性三部曲的第三部,5人性的形象:一个宋代的肖像6(The I mages of H u m an N at u re:a Sung P ortrait)。
这部著作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朱熹用来表现其思想的几种结构性形象,深入解释了朱熹关于人和人性的观念。
此外,在这一时期内,孟旦教授还编辑出版了一本重要论文集5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关于儒家和道家价值观念的研究6(Ind ividualis m and H olis m: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1985)。
与前几部著作一样,该论文集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从汉语看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以美籍学者陈汉生的研究为中心
从汉语看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以美籍学者陈汉生的研究为中心周炽成【摘要】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与汉语的独特性密切相关.美籍学者陈汉生(Chad Hansen)认为,几乎所有古典汉语中的名词都相当于英语中的物质名词(如水),而没有抽象名词.汉语中只会产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而不会产生一与多的关系问题,即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故柏拉图式的哲学问题不会在汉语中出现.古典中国人并非没有抽象的能力,只是无这方面的必要.与国内学者肯定公孙龙子的白马论区分了个别与一般不同,陈汉生坚持他所说的马也不是柏拉图意义的“马性”.虽然陈汉生的看法引起很多争议,但它对我们思考中西哲学之巨大差异,对我们如何以汉语研究西方哲学都很有启发.【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5页(P176-180)【关键词】汉语;中国哲学;共相【作者】周炽成【作者单位】华南政治与行政学院国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语言对生活的意义人所共知,语言与思想的密切关系也被人们大量地关注和研究。
本文立足于美籍学者陈汉生(Chad Hansen,1942— )的研究,从汉语的独特性来讨论中国哲学的独特性。
陈汉生生于美国犹他州,1966年毕业于犹他大学,1972年毕业于密执根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是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孟旦(Donald J. Munro)。
陈汉生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佛尔蒙特大学等校。
从1991年开始执教于香港大学一直至退休,现为该校荣休教授。
陈汉生的成名之作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Chad Hansen.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周云之、张清宇、崔清田等将本书翻译为中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出版。
中国哲学十九讲摘抄赏析
中国哲学十九讲摘抄赏析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开始看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相对于冯大师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深入浅出的描述,这本确实难了很多。
他主要是以西方现代哲学的理念对于中国哲学进行关照和比较,以其卓越的识见和谨严的思辨,在准确把握哲学元典的基础上,对儒、佛、道等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思想作系统的诠解。
全书虽重在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但却能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反省、衡量中国哲学。
等啃完这本书,我再会读一下钱穆大师的哲学书。
希望通过浏览几位大师的著作,是否能够粗浅小窥中国的哲学史,做一次通识扫盲。
刚看完前几章,牟先生的主要论述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
“中国哲学从他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客体是生命,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的学问。
他是以生命为他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的。
中国人也看天。
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来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听如何视,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
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自己就要好好的负责任,这样眼光就进一步的往里转。
而基督教就永远往外转,向上看。
科学也是永远向外,看这自不待言。
这就是西方的哲学也习于向外看。
中国哲学,自古重视生命问题。
但是到了现代,似乎没有人重视这个问题。
现在人把生命首先变成了心理学,然后由心理学变成了生理学,有生理学在变成物理学,再转成人类学,以及其他种种科学。
各人有这么许多不同的科学观点来看人,这一看就把人看没了。
所以这些都是假科学,pseudo- science。
固然学问无大小,真理无大小,但是却有本末,本末的秩序,价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
有些东西是不能拿科学来解决的,我们并不反对科学这一个层次,但除了这个层次之外,还有其他的层次。
我们并不反对科学,但是我们反对以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泛科学主义科学一层论。
哲学中整体的名词解释
哲学中整体的名词解释哲学是人类思考生活和世界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及了众多概念和名词。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整体,它在哲学中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涵义。
本文将探讨哲学中整体这一概念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一、整体的概念整体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实体。
它与个体的概念相对应,个体是由若干具体元素组成的,而整体是这些个体的综合和相互关系的结果。
在哲学中,整体常被用来描述世界、生命、社会等复杂的系统,以及它们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整体的本体论解释从本体论的角度解释整体,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实体或存在的总体。
根据这一解释,整体被视为一个独立于其各个部分之外的存在,具有自身独立的属性和特征。
例如,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认为整体是真实世界的理念或观念的总体,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本质和原型。
三、整体的辩证解释从辩证的角度解释整体,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包含矛盾和对立面的统一体。
根据这一解释,整体不仅包括各个个体元素,还包括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关系。
例如,黑格尔的辩证唯物论认为整体是由对立面的统一组成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四、整体的系统论解释从系统论的角度解释整体,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的系统。
根据这一解释,整体不仅包括各个部分,还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康德的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由现象和表象组成的整体系统,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对整体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而获得的。
五、整体的实践解释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整体,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由实践者主观构建的整体。
根据这一解释,整体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形成的一种认知和理解。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规律的整合和综合。
六、整体的应用领域整体的概念在哲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被用于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和构成,还被用于分析社会、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
例如,在社会学中,整体被用来研究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学中,整体被用来研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孟子》管窥:空疏的整体观思维
《孟子》管窥:空疏的整体观思维《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的著作,现存版本为战国时期的文献,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人性、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空疏的整体观思维。
本文将对这个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并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
一、空疏的整体观思维是什么?空疏的整体观思维是孟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思想,它认为“天地万物一体,无主无主意,气流不息,充象无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每个事物都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局部。
孟子的这个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在孟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仅仅从局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每个事物都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孟子认为,每个事物都是整个宇宙中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事物可以存在于它自己之外。
3.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孟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所组成的。
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它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4.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在孟子看来,世界上一切都是不断地变化的。
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
二、例子下面列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孟子的空疏的整体观思维。
1.自然界的万物是完美而美好的整体“孟子曰:『天地为之大也,纷纭为之扰也,万物为之齐也』。
”这是孟子讲述关于天地与自然界的观点。
孟子认为天地的巨大与万物的众多并不使它们混乱不堪。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都要有它的存在价值,天地之间也存在着和谐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无声的、完美的整体。
这是一个有机体,其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人们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认识到它的无限价值。
2.社会也是一个完美而美好的整体在孟子看来,社会也是一个由各种事物组成的完美整体。
每个人都应该履行他们的职责,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整个社会运转的一部分。
哲学上整体的概念
哲学上整体的概念整体的概念在哲学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宇宙、生命、社会等广泛范畴,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整体被理解为一个包括一切存在的总体或整体性的实在。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观点出发,介绍和讨论整体的概念。
整体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指的是将事物或现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部分的集合。
整体主义主张真实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的存在和活动都依赖于整体。
比如,生态学家认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
而周易哲学则认为宇宙是一个包含了万物的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的观点也给出了对整体的解释。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现实的基础。
整体在这个观点下被解释为一个物质的集合。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部分都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唯物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的整体来理解和改变社会。
在东方哲学中,整体的概念也被广泛探讨。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和宇宙是一个整体。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身的完美。
佛教哲学中,无我思想强调认识整体的重要性。
佛教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短暂和虚幻的,而真正的存在是整体,只有通过放弃私我观念,超越个体,才能认识到真实的整体。
整体的概念还与伦理学、价值观等相关。
伦理学家强调整体性伦理的重要性,即我们的行为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并追求整体的幸福和公正。
这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的美学观念也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意境和整体的和谐,以及现代艺术中关注观众与环境的互动。
总的来说,整体的概念在哲学上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涵义。
它被用来理解宇宙、生命、社会等复杂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整体不是简单的部分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中国古典整体观可以分为三部分: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
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理论,内容博大,下面根据本人学习过的内容摘要介绍其中的基本观点。
先说宇宙整体观。
一.何谓宇宙?先秦杂家著作《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进一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的物质包括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两大类,《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所说的“道”泛指无形物质,“器”则泛指有形物质。
三.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
古人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即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下面是五个物质层次的概要:1.“道”:就物质层次的划分而言,“道”即“易”,后世儒家又称之为“无极”。
对“道”的论述,当以《道德经》最为经典。
“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就是“道”的状态。
老子还描述了“道”的体和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是“道”的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万物之注”等,则是“道”之用。
由此可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化生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与之对应的理论是道论。
2.“一”:“一”指元气,又名太极。
什么是太极?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的哲学思考
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的哲学思考在哲学领域中,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被视为两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统一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整体性观念则提出了超越局部视角的整体性认知。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讨论,并探索它们在哲学思考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统一论的意义统一论是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统一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部分。
它反对对事物进行分割和隔离的观念,认为我们应该将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一论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要超越狭隘的局部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复杂的现实世界。
它告诉我们没有孤岛,每个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片面,而需要将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思考。
统一论提醒我们要摒弃二分法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寻求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认知。
二、整体性观念的意义整体性观念是一种超越局部视角、综合全局的认知方式。
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只能通过将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来理解。
整体性观念要求我们摆脱过于关注部分而忽视整体的倾向,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内在规律。
整体性观念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当我们只看到局部而忽略整体时,我们容易对事物的真正含义和规律产生误解。
而整体性观念告诉我们要将事物置于更宽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它们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三、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的关系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都强调了超越局部视角和二分法的重要性。
它们都要求我们将事物看作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摒弃分割和孤立的思维方式。
虽然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它们在哲学思考中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种更全面的认知方式。
统一论和整体性观念的关系在于它们都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统一论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事物的整体性;而整体性观念则从超越局部视角的角度出发,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
三个主题及代表作——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评析
三个主题及代表作——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
评析
孟旦;鲁大同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 一、总论:三个主题rn当我思考与中国哲学相关的西方现代著作时,有三个主题不断浮现出来,我将在分论中以相关的著作来说明这些主题。
在这总论部分,我会以具体作者为例解说这些主题。
我用号码标示这些作者及其著作,并且相应地,在本文的分论部分,对该著作本身作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
第一个主题是关于儒学的形态的,研究者往往专注于儒学的某一种形态,以致于排除它的其它形态。
我由此得出推论:西方学者相信,为了显示在同一名称下的不同学派的差异,对其各种表现形态进行明确区分是必要的。
第二个主题是,哲学理论与体现在行动中的哲学观点之间的差异。
也就是说,同……
【总页数】9页(P20-28)
【作者】孟旦;鲁大同
【作者单位】美国密西根大学荣休教授;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任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解构与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 [J], 岑孝清
2.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突破口——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关系 [J], 王欣欣
3.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问题 [J], 余卫国
4.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美术思潮、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西方现当代艺术概述 [J], 王诗彦
5.《当代西方哲学综述——评析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相互关系》简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哲学方法之整体观方法论(中)
中国哲学方法之整体观方法论(中)中国哲学方法之整体观方法论(中)2012-07-13庄子对宏观的论述富于浪漫,庄子驾驭文字的能力是独到的,这与他对中国哲学方法中把握宏观方法认识的透彻,对形象化方法运用的灵活自如是分不开的,给其《庄子》一书增添了文采和风采,也更加深了对道的解释和比喻,从而可以使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绝妙之处。
在《天下篇》中,庄子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意指他只愿意去和天地间的道(宏观)相往来,“精”指最重要的事情,“神”指北斗七星的旋转规律,泛指事物运动的必然。
精神在此即指宏观或道。
在《人事间》中更明确地指出,“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意为,之所以只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因天地间存有万物,但道只有一个,故道不能杂,一杂则多,一多就扰乱了思路,一扰乱了思路就陷入了困忧,一陷入了困忧就产生了忧虑,一有了忧虑就无法把握道,故不救。
在《大宗师》中,庄子对道作了详细的论述,将道(宏观)的形而上内涵全然揭示出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有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囿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之,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意为道(宏观)是友善和讲信用的,它什么也不做什么也看不见,可以传授但不能拿到它,可以得到但不能看见它。
道(宏观)一直就存在着,在天地未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当神(旋转旋转)归入了北斗七星之位(北斗七星又谓帝车),才有了天地,道在太极(阴阳)之先就已存在但不以此为高,在六极之下但不以此为深,先天地生但什麽也不去做,比上古还上古但并不显得老。
并在《天地》中作了更为简要的解释,“通于一而万事毕”。
意为只要把握到了宏观,对万事就能去理解和利用了,即俗话所谓的一通百通的意思。
可见,庄子对宏观的认识是深刻的,并不是今日某些学者所认为的他是一个相对论者,而是一个懂得如何把握宏观知道什麽是宏观的大智者。
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
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
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些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传统的中国哲学集中在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的理念和思想之上,而这些理论又将和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内在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历史上,儒家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导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特别是爱国、敬业、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国民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家则以管理行政、保护有利利益的概念而闻名,使政令利落,明示各责任及其权利,定式各律例。
道家的“仁爱”思想表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每一件事上,启迪了中国文化,弘扬出仁护天下、爱护一切生命的理念。
最后,佛教在中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面对事物的不同面貌,分析“无常”的观点,强调正念而行思考而要超越有形世界,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推行,使学习克制,内心修养,佛教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信仰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影响了全世界的文化及思想,有其独特的魅力。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本文的读书笔记源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的第一和第二讲。
所有笔记,黑字部分为按书中原意整理,蓝字部分为猫馆长自己的想法(吐糟),若是原文引用,会特别说明。
第一篇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来自龙猫图书馆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开端,我们称之为“孔”,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孔”开始去认识和理解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谓“一孔之见”。
哲学发展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民族思考生命、存在、自我的起点不同。
这就造成了哲学的特殊性;但哲学的发展和思辨是为了追求真理,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虽生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但所述的均是全人类应遵循的理,是谓哲学的普遍性。
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中国哲学的“孔”,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物。
西方哲学始于自然哲学,始于对世界本源和基本元素的思考。
西方在开始哲学传统的时候,同时也开始了科技传统(哲学与科学并行且纠缠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学等学科逐渐独立成支,哲学慢慢变成了纯粹的学科)。
而中国哲学最初面对的课题是生命,中国人首先重德,但对知识就很麻烦。
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向外看、向上看,中国人首先向内看、向自己看。
牟先生的一段话看得我频频点头,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西化,其本质的表现并不在于我们开始往西方旅行、去西方求学、学外语、引进西式教育,其本质在于我们越来越向外看,越来越追求规律数据。
关于这一点,牟先生的原文摘抄如下:“中国哲学,古人重视生命问题,现在没有人重视这个生命问题。
现在人把生命首先变成心理学,然后由心理学变成生理学,由生理学再变成物理学,再转成人类学及其它种种的科学,各人由这许多不同的科学观点来看人,这一看,把人都看没有了。
”两种真理真理可以分为两种,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
外延真理大体是指科学的真理,外延的知识可以脱离我们主观的态度。
通俗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圆其说能力上升为哲学的整体性》——引子
偶然间再次看列宁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能深入分析到这其中首先说的是世界与人的对立性,其次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再想到这就是哲学现状与人类社会一样纷乱的共同根源时,我不禁浮想联翩……人与世界之间真的只是对立关系吗?显然不是,因为人活在世界当中,而且人改变世界的目的只为更好地活在世界当中,所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对立之余,一定又以统一为主的。
不能辩证地领悟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人,根本做不好人,是谓人之为人难,同时也是哲学学习难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我发现,知行合一地学哲学才是真学,不能知行合一地学,无论怎样努力,最终一定只是假学,原因如下。
首先,哲学一贯追求“真善美”,真为其中第一义,做人也最讲究求真务实,无奈哲学一直不得普及,这使得中国古语知易行难的道理于现代人依然有效,可见人类在哲学的求 真 任务完成方面做得并不够好,所以才阻碍了人类至今不能在一个至 善的社会中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 美 。
我为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阻碍人类不能终极求真的原因所在,并试图以一己见之力化解之。
其次,因为知行合一的知易行难无法全面得到克服,所以假学哲学者历来很多,所以他们最终都一定会被自己过分功利的价值观扰乱的心神,因为假学者只能学到哲学中相对浅显的方法论。
反过来,只有一丝不苟于知行合一地真学哲学的人才能在价值观上循序渐进,直到彻悟于哲学的整体性——建立真正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认为,哲学的整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为道,在古印度文化名曰梵,在古希腊文化中名曰“logic”或“idea”,诸如此类。
比较而言,在人类文明的终极融合趋势中,只有中华道文化具备全面补强西方哲学先天分裂缺陷的能力与实力。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西方文明用暴力主导了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之后,在暴力属性不变的同时,也将他们文化内核处的分裂传染给了全世界,所以纷乱的现代文明需要借助真正具有哲学整体性的文化帮助正本清源——在融合中实现文化一体化——这是大势所趋。
论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
论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孙开泰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以下简称整体观)是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即主要是道、法、名、墨、农、兵等家,以及佛教与道教思想精华于一体而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
就孔子而言,他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整体观的代表人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而只强调某一家或某个人,而不谈整体观,都是片面的。
因为不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争论不休,从而把我们的智慧引向兄弟之间的相互攻击,造成所谓《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的“窝里斗”的内耗。
我们在这方面吃的苦头还不够悲惨吗?教训还不够多吗?二、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是怎样形成发展的?要明白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就要学一点历史(包括自然科学史和社会发展史)。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最近周光华先生写了一本书《远古的华夏族》,我认为这是一本“远古华夏时期中国历史文化概要的专著。
”它利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尊重《史记三家注》中《五帝本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提供的历史年代线索,采用当前学术界认为的年代起点,认为神农氏炎帝起于公元前3000年。
往前探索伏羲、女娲、燧人氏距今8000年乃至一万年的华夏族源形成的历史概况及地域环境,族系族源的分布、迁徙地域、物产资源的形成与经济民俗构成的历史文化因素等。
探索自神农氏到黄帝以及其后的尧舜时期,距今5003~4073年前的华夏族分布地域、迁徙、经济物产、地域环境因素、交融扩展的历史文化进程。
”当然,它是研究华夏族神话传说时代的一家之言。
“远古史的诸多疑团,并非容易就因此解决了。
但是这种从总体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研究者自己的意见,对当前学术界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和非常值得提倡的。
该书的出版定会引起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及广大青年学者和爱国人士的关注,从而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会发挥相当的影响。
”华夏族经历了慢长的神话传说时代,进入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孟丹梅老师读经演讲三
---------------------------------------------------------------最新资料推荐------------------------------------------------------孟丹梅老师读经演讲三孟丹梅老师读经演讲(三) 201 2-07-1 1 1 6:1 6:07 我们讲完了四标准,接下来讲五特质。
第一特质,读经理论的原理性以及深刻性。
它的原理性,源自于哪里,源自于天地,源自于人性,所以它的理论根源性和深刻性是直直地来自于人生命本身,来自于人性本身的,而人性又在天地间,所以天地之性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地之性。
也就是陆象山在十几岁的时候所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才是与天地合其德的生命,如果你的生命仅仅局限在你的四肢上,你的生命仅仅局限在你自己假以为的我上,你就会死在我的朋友、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我的家、我的房子怎么变成了别人的。
(掌声)所以,其理论的根源性直直地根植于人性深处,这就是大教的特征。
什么叫大教?就是发现了人性中最根源的问题,才叫大教。
世界上有几大教,儒、释、道三家是大教,基督教也是大教,为什么他们会永远流传?请问,人性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有恐惧感?只要人生的恐惧不消除,基督教将永远流传。
请问,人生是不是有深深的烦恼?只要你的烦恼不消除,佛教将永远流传。
1 / 12请问,人生命是不是有昂扬向上的光明坦荡?只要你的良知存在,儒家将永远流传!(掌声)所以,王财贵教育之道的理论,根源来自于儒家的天地之性,来自于孟子的四端之心,来自于我们人性本具的良知和无限的光明,所以,它将穿越时空!(掌声)它是以天地之性,以人性的根源来讲我们眼前孩子的教育,所以我断定它在未来的三百年到五百年,将成为整个教育理论的显学,这就叫穿越时空,这就叫经久不变,这就叫先在性、主导性,这就叫永恒性。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把儿童读经当成一个简简单单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它是来自于人性的教育哲学。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最全)word资料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最全)word资料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它的提出是中医不灭的精神支持点,是与西医抗衡的比较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
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
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
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
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
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
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
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
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类似
文艺复兴前的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倾向于整体主义;“西方就是个体主义”和“中国就是整体主义”的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
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研究》一书的序中,美国学者孟旦认为:中国人是为“义务”和“期望”而活,为“天”而活;而西方人是为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权利而活,为个人而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的“我”与他人或他物是融为一体的,而西方是“人我两分”的;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强调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性和物我统一性.而出现于西方个体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竞争”,这个价值观是中国整体主义思想所缺乏的。
孟旦对中国“人”之概念的整体主义特征的阐述十分精辟,但其最大的贡献不是对整体主义特征的介绍,而是批驳了大多数人所说的“西方是个体主义”,而“中国就是整体主义”的绝对划分。
一、中西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类似
文艺复兴前的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倾向于整体主义;“西方就是个体主义”和“中国就是整体主义”的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
儒家整体主义的一个价值观是社会等级制系统中的角色履行以及认知、情感与自我之外的事物相互联结,这种价值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神”用金、银、铜造出三种不同的人,他们分别充当统治者、辅助统治的人和从事劳动的人;三种灵魂分别同人的理性、意志和欲望呈现等级制的对应;但是他们相互联结,构成和谐的整体,成为“理想国”。
由此可知。如果要将中西价值
观说成“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区别,那应该是指西方“现代”人与中国“古代”人的价值观。如在宋代,哲学家根据相互联系的社会角色的功能来解释人,这种社会角色形成了等级制社会秩序的部分。而社会秩序又是宇宙秩序的部分:且整个宇宙又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多与一”的关系。万物由单一秩序之“理”渗透其中并由“理”将万物联结在一起,同时“理”又呈现于每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这是“一”而不是“多”。例如,“部分与整体”的解释经常是建构在对“心”的考虑之下,如佛教与理学只说宇宙之心且每个人都拥有这种宇宙之心。这个观点与西方人所持有的“心”之图象有着惊人的差异。西方人的“心”是一个直接地和个别地由每个人拥有,即是“多心”而不是一“心”。
儒家另一个整体主义特征(相关性价值观)在柏拉图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以及奥古斯汀那里也都可以见到。就连许多中世纪的哲学家对国家和宇宙的考虑都是从整体主义出发的。并且也是在机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最后一章中讲到:无论整体是宇宙、城市、部落、种族或其他集体。个体应该有益于整体的利益,部分因为整体的存在而存在.但是整体却不
二、中国个体主义思想十分明显
一般说来,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是没有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但是.孟旦却认为中国古代特别是现代,个体主义思想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没有西方那么强烈,但可在哲学、文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中见到。
孟旦首先研究了西方个体主义理论的历史沿革与特征。他认为.西方个体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有隐私权、自主权、受尊重的权利等方面。“隐私权”是指个体不受之于公众或政府侵犯的思想和行为领域。“自主权”是指一个人是自主的,他的行为由他自己作出选择。而不是受个体之外的人或物的限制或恐吓。“受尊重的权利”是西方近代的发展产物,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那里。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类最崇高的部分,是最接近神谕的部分;亚里士多德也说实践的和理论的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也是最好的东西。因此,个体因具有这最崇高的理性,而应该受到尊重。那么,中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与特征又是怎样的呢?孟旦回答说。汉朝末年,“异”(Singularity)就已经变成了一种确定的价值观.一个有个性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反过来,
儒家另一个整体主义特征(相关性价值观)在柏拉图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以及奥古斯汀那里也都可以见到。就连许多中世纪的哲学家对国家和宇宙的考虑都是从整体主义出发的。并且也是在机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最后一章中讲到:无论整体是宇宙、城市、部落、种族或其他集体。个体应该有益于整体的利益,部分因为整体的存在而存在.但是整体却不是因为部分的存在而存在。
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 价值观 论文摘要:在价值观1"-3题上,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是个体主义,中国是整体主义”。美国学者孟旦认为,这种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 价值观
是因为部分的存在而存在。
另外.我们再细致比较一下中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与程朱理学家:在中世纪欧洲哲学家的作品中,即使内容的细节上不完全吻合,但是文中的思想(如各安其位的事物之间的和谐性以及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性等)都与程朱理学家所坚持的那些思想产生了共鸣。所以,孟旦说:“一直到18世纪,许多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和形而上学理论之间都是一致的,两者都可以最物志》和《世说新语》两书中都有大量体现。六朝时,人的独特性便成为上层人物清谈的主题,其中嵇康便是一例。他超凡脱俗、敢于在自发的倾向中表达真实的自我等等。宋明理学家虽然认为人的“天地之性”相同,但人的“气质之性”是不同的;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因为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其“成圣”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儒家整体主义的一个价值观是社会等级制系统中的角色履行以及认知、情感与自我之外的事物相互联结,这种价值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神”用金、银、铜造出三种不同的人,他们分别充当统治者、辅助统治的人和从事劳动的人;三种灵魂分别同人的理性、意志和欲望呈现等级制的对应;但是他们相互联结,构成和谐的整体,成为“理想国”。
由此可知。如果要将中西价值观说成“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区别,那应该是指西方“现代”人与中国“古代”人的价值观。如在宋代,哲学家根据相互联系的社会角色的功能来解释人,这种社会角色形成了等级制社会秩序的部分。而社会秩序又是宇宙秩序的部分:且整个宇宙又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多与一”的关系。万物由单一秩序之“理”渗透其中并由“理”将万物联结在一起,同时“理”又呈现于每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这是“一”而不是“多”。例如,“部分与整体”的解释经常是建构在对“心”的考虑之下,如佛教与理学只说宇宙之心且每个人都拥有这种宇宙之心。这个观点与西方人所持有的“心”之图象有着惊人的差异。西方人的“心”是一个直接地和个别地由每个人拥有,即是“多心”而不是一“心”。
另外.我们再细致比较一下中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与程朱理学家:在中世纪欧洲哲学家的作品中,即使内容的细节上不完全吻合,但是文中的思想(如各安其位的事物之间的和谐性以及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性等)都与程朱理学家所坚持的那些思想产生了共鸣。所以,孟旦说:“一直到18世纪,许多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和形而上学理论之间都是一致的,两者都可以最为精确地描述为整体主义”。
“心学”家的个体主义思想更加突出,王阳明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对此,狄百瑞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叙述,他说:“人可以为圣之思想。惟阳明之良知之重心在道德觉心,而王艮之良知则以自我为事物之中心。是以阳明重心而王艮则重力。换言之,王艮以自我为根,社会为叶。其淮南格物之说,在安己以安国家,正己以正人。明哲保身,皆向个人主义发展。何心隐以自我表现比自我约束为重.又以神气为至上。是以由阳明人性为心内理之活动之观念与王艮之推重肉体与道德之我,进而为从传统束缚之中.解放自我。有主张欲不可无,但可以化公为私。李贽为明代个人主义之最高峰。其说为本性清净,人人各有特殊之处。是以各应安处其为自我。李又发挥王艮百姓El用即为道体之说。可见其个人主义之至为剧烈。”p1(p在近代,胡适便是个体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受到美国民主思想的影响,又受到其师杜威的哲学影响。因此,他的个体主义思想集中于人的个性成长以及知识分子的自由判断之上。他反对人们对等级制的顺化以及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顺从,也反对人们将人的个性成长与这种顺化思想并置起来。他相信.具有个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定能够通过教育逐步转化中国人成为一个个独立个体。
二、中国个体主义思想十分明显
一般说来,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是没有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但是.孟旦却认为中国古代特别是现代,个体主义思想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没有西方那么强烈,但可在哲学、文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中见到。
孟旦首先研究了西方个体主义理论的历史沿革与特征。他认为.西方个体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有隐私权、自主权、受尊重的权利等方面。“隐私权”是指个体不受之于公众或政府侵犯的思想和行为领域。“自主权”是指一个人是自主的,他的行为由他自己作出选择。而不是受个体之外的人或物的限制或恐吓。“受尊重的权利”是西方近代的发展产物,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那里。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类最崇高的部分,是最接近神谕的部分;亚里士多德也说实践的和理论的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也是最好的东西。因此,个体因具有这最崇高的理性,而应该受到尊重。那么,中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与特征又是怎样的呢?孟旦回答说。汉朝末年,“异”(Singularity)就已经变成了一种确定的价值观.一个有个性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反过来,“同”就受到蔑视。这些在《人物志》和《世说新语》两书中都有大量体现。六朝时,人的独特性便成为上层人物清谈的主题,其中嵇康便是一例。他超凡脱俗、敢于在自发的倾向中表达真实的自我等等。宋明理学家虽然认为人的“天地之性”相同,但人的“气质之性”是不同的;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因为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其“成圣”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论文摘要:在价值观1"-3题上,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是个体主义,中国是整体主义”。美国学者孟旦认为,这种绝对划分,实际上是将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之思想进行的比较。其实,中西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类似。且古代中国也不缺乏“个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