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

合集下载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2024年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时政新词的翻译在汉英口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由于时政新词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翻译往往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译者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在汉英口译中,特别是时政新词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政治背景,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语言功底。

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三、时政新词的特点及翻译难点时政新词具有独特性、时效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这些新词往往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指代对象。

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二是政治敏感性的处理;三是词汇含义的不确定性。

四、时政新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针对时政新词的翻译难点,译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译者应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养,了解时政新词的背景和含义。

其次,译者应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政新词,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

对于一些政治敏感性的词汇,应避免直接翻译,而是通过意译的方法,用更中性的词汇来表达。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的汉英口译为例,分析时政新词的翻译过程。

在会议中,出现了“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时政新词。

针对这些词汇,译者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先直译出词汇的基本含义,然后解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这样既保留了原词的语义信息,又让听众更好地理解。

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

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
者的主体 性就被 歪曲到 了另一个极 端。 关键词 : 忠实; 译者主体性 ; 造性叛逆 ; 创 翻译 目的 中图分类 号 : 0 9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4 5 (0 60 -0 8 -0 1 0 - 4 8 2 0 }3 2 6 2
甜泽作为不 同 言民族之 间的交流活动 , 语 涉及到语言, 文
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 , 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 占据 作者
了绝对统治地位。……翻译理论 和批评也 因此遵循 ‘ 忠实性原 则’ 。传统译论一方 面推崇 ‘ 忠实 ’另 一方面又无法否认那些 ,
‘ 不忠实’ ‘ 逆’ 甚或 叛 译作 的文学 和历史 价值。 1 是, 忠 "] [于 而“ 实’ 成了叛逆性创作的绊脚石 , 了众矢之 的。是否“ 变 成 译者 主
体性” 忠实” 同“ 之间就那么格格不入呢?
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方面泽者作为原作的接受者, 要忠实于原作 者; 另一方面洋眷作为新文本的创造者, 它要忠实于它的读者。 这样一种忠实当然不是原作 的“ 同一 因为不可否认 , , , 语言 时 代以及原作者与译作者 , 原作读 者与译作读者之间都存在 着差 异。在阿尔比看来, 所谓忠 实原作就是要 忠实于原作者的“ 欲
化等多种因素 , 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在漫长的翻译活动中, 不论 是理论或是实践 ,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忠实” “ 始终是贯穿始终
在这些早期的意译与直译 的斗争中, 意译, 拘泥于原 即不 文语言形式即被认为是不“ 忠实”是背叛 。随着翻译理论 的发 , 展, “ 忠实” 不再是译本同原文本, 小至词汇大至句式的排列都完 全一致 , 既可以是“ 对原文本的文字而言 , 以是对其精神而 也可 言”[傅雷在《 。 习 高老头重译本序》 中提出“ 以效果而论 , 翻译应当 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而钱钟书在< ; 林纾的翻 译 卜 文里提出了“ 翻译 的最高标准是 ‘ 文学 化 。 无论是傅雷 的“ 神似’ , ’ 还是钱钟书的“ 说 化境’ , ’ 都是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的 { 兑 精神契合 , 仍然属于“ 忠实” 的范 畴。而现代翻译理论 对于“ 忠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3、案例分析
以某部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对于目标语言的 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却无法自由发挥其主体性对这些文 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导致译文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 会导致目标语言
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出现偏差,也使得译者的文化地位更加边缘化。
一、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两种语和文化之间的桥梁。然而,在当前的翻 译研究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译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译者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但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中立,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然而, 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译者的中立性受到质疑。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和交融,推动社会的文化 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本次演示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方向。要改变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现象,需要从提升译者的文化地位、培养译 者的主体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 重要性,
译者主体性的边缘化对翻译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会导致翻译质量下 降。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受限,无法充分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观点,从而 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其次,这会打击译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译者的观点和 风格被忽视或限
制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从而影响到其翻译 的动力。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积极寻求合作。译者可以与其他译者或目标语言文化的专家进行合作, 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呈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观点。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 提高翻译的质量,还可以增强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一、本文概述在翻译学领域中,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深入进行,译者的主体性逐渐被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译者主体”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译者中心”理念的提出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一转变对翻译质量、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者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这一转变对翻译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和译者中心理念的理解,为翻译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传统翻译观中的地位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一个透明的中介,其任务只是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译者被期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以避免对原文的任意改动和主观解读。

这种观念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而译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译者的主体性被忽视,其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都被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被排除在外。

译者的任务被简化为对原文的机械复制,而无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

然而,这种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意义再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融入到译文中,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

因此,尽管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被边缘化,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无法回避的。

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译者中心:现代翻译观的发展随着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研究,翻译理论逐渐从传统的“译者主体”观念转向“译者中心”理念。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收 稿 日期 :0 91 .8 2 0 —01 作者简介 : 马晶晶( 95~ ) 女 , 1 8 , 四川大 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系 20 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பைடு நூலகம்7 ・ O
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 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它包括语际翻 译 、 内翻译和符 际翻译。翻译活动则是指语言信 语 息转 换过程 中理解 、 比较 、 析 、 想 、 分 联 解构 、 组 、 重 综 合、 表达等一系列具 体行为 , 且客观上 翻译具有 并 “ 语言符号转换 ” 这一 独有 的本 质 属性 ( 明伦 , 曹
20 :2一l1 。因此 , 以再现原作为前 提的创 07 19 3 ) 在 造性翻译实践中, 无论是对原文的阅读和理解 , 还是 译文的阐释与表达 , 译者始终起着最为主要 的作用 ( 俞佳乐,06 16 。同时, 20 :8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从 这个角度 , 翻译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性 , 译者的翻 译行为也是一次交 际行为。由此可见 , 无论是语言 符号转换 , 还是创造性文化活动 , 或是跨文化交流 , 翻译都离不开译者 , 离不开译者 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分析看出, 译者是翻译 的主体是 由翻译和翻 译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 四川 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四川成都 60 6 ) 104
摘 要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 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 主体 性研 究的基础上 , 笔者 首先肯 定 了 译 者是翻译的主体 , 并讨论 了译 者主体性 的 内涵及其客观制 约 因素 , 出“ 实” 提 忠 是翻 译永 恒的基 本准则 , 译者 主体 性的发 挥要在该准则 范围之 内, 因此是有限的 。译者主体性 与“ 实” 忠 准则两者相 互制约、 互依存 , 相 辩证 统一 于翻 译 活动之 中。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限度 ;忠 实;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 :H 5 文献标 识码 :A 09 文章编号 :17 6 2 (0 9 1 0 7 0 6 2— 1 x 20 )2— 0 0— 3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从译作的归属和译者主体性谈翻译忠实原则

从译作的归属和译者主体性谈翻译忠实原则
法此 道 , 以指 出其理论荒谬 性来 从另一角度重新确认 一下翻译的忠实
原 则。


讨论翻译作品究竟是属于原 产地还是译人 国、 作者究 竟是原作者 还是译者 , 实际上混 淆 了一 个概 念 , : 即 这个 “ 翻译作 品” 究竟 是 指什 么?按 照大众 对作 品 、 作者的理解 , 疑这个“ 无 作品 ” 是指原作 , 即使要 求准确表述 , 只不过 是指原作的 中文版 , 自然就不存在作 品 、 也 那 作者 对于“ 翻译 已不 是外国文学而是 中国文学 ” 的论调 , 不如把 它放 到 商务或政务 翻译 中来 看 , 更易彰显其荒谬性 。如 : 某政要 、 巨商在谈判 中作 出一番承诺性表态 ( 论 口头或书面 )经译 者翻译后 , 译作 自 无 , 以“
是指外 国文 学作品 , 而谢先 生所指 的是这本书 是本 国翻译 “ 品 ” 已 产 , 经由译者重新 创造过 了, 再是原来那 部作品 了 。对此 , 不 笔者 概括为
译者 主体性提法 同样与忠实原则 紧密相关 。 对忠实 的解构和批判
导致 对译者 的加权 , 只有 抛开 原作 对译文 的限 制 , 否认 对 原作 、 作 原 者、 源语文化 的忠实 , 才能谈得 上“ 不仅能赋予他们所 翻译 的原文以生
诗: 不可能的可能 》 一文 中论述译 者的主体地位 时也说道 : 一首法文 “
准 。这样一来 , 问题 自然就 与翻译 的忠实原则联 系上 了。
文 出版的《高老头 》 如果说它 的作者是 巴尔 扎克 的话 , , 岂不意 味着 巴
尔扎克会用中文写作? 这显然于理不通 , 因此 中文本 的《高老头 》 的作 者理应是译者傅雷 , 而不是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而一 旦明确 了译本 的 作者是谁 , 作品 的国别 归属也就不 言而喻 了” 2。树才先 生在《译 该 [】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英口译在时政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

在这一过程中,时政新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的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译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汉英口译中,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时政新词的翻译至关重要。

首先,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政治背景,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政治知识和语言功底,才能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的意思。

其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最后,译者的态度和风格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译者需要保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以传递准确的政治信息。

三、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时政新词的翻译常常需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词语形式和结构,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

意译则可以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在具体操作中,译者需要根据时政新词的语义特点和语境,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借助注释和解释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时直接翻译可能无法传达原文的全部意思。

此时,译者可以通过注释和解释的方式,对时政新词进行补充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注释可以放在括号中,也可以单独成句;解释则可以是对原文的简要说明,也可以是背景资料的介绍。

3. 考虑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一些时政新词在两国的文化背景中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政新词时,译者需要考虑文化差异,避免直译导致的误解或歧义。

例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和术语,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引申和阐释。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一、概述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或语句对译,它更是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创作。

尤其是如此。

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译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包括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意象的创造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技巧,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再创作,使译文同样具有文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重要。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也要尊重原文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力求在保留原文文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译作的成败。

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介绍论文主题: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议题。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文学韵味和审美价值。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对原文进行再创造。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如同女性,应当是隐身的,无声的,亦步亦趋地服从于原作者的。

在规范性翻译及描述性翻译中翻译的主体性逐渐显露出来,女性主义翻译更是强化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让译者的身影在文本中显现。

标签:规范性翻译;描述性翻译;女性主义翻译;译者主体性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声音一直是被忽略的。

而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译者主体性开始慢慢显现并被注重。

特别是女性主义译者做了许多的尝试来对抗被翻译家奉为“圣经”的传统的翻译理论。

1.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历来规定性翻译研究过程中,忠实性是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而译者的主体性未被体现。

而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充实,传统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显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特别是女性主义翻译,作为女性运动与翻译研究的结合,高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从而译者主体性逐渐在传统翻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中闪现光彩。

2.规范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对源文本的关注。

原文及其作者的主要位置从来没有被挑战过,而翻译者总是被视为“中介”,自动将文本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

忠实性和对等性是评估翻译最重要的准则。

如此,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具有规范性的,规定什么是翻译,并设置译者遵循的标准。

规定性翻译研究以极端的源文本倾向性为标记,而译者的主体性是被完全忽视的,更不用说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译者的性别。

译者必须是无形的以及翻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语言转换的过程,这样翻译版本才可以与原始文本一致。

忠实和精确,一直是规范性翻译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手法应和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而严复先生总结他的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其中“信”就意味着译文及译者应忠实于原著及其作者。

这些理论的重心都还停留在原文上。

3.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的主体性规范性的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及评判翻译实践,也并不认为译者能够脱离环境去进行翻译实践。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

247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文/李淑杰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翻译出来的译文需要被人接受,并传达一种交际环境。

忠实法则是指,在译文以及原文连贯性基础上,对不同语际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把握,并忠实于原文的含义。

目的论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是重要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译者跨过语言的障碍与层次,突破文化框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中,源语地位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影视翻译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需要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接受。

影视翻译有着非常强烈的商业性,还具有市场化特点,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需要得到观众的满意才可以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才能达到应有的商业目的。

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以观众满足为目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视剧翻译具有通俗性、广泛性特点,在语言的逻辑性、感染力以及艺术表现上需要更高的要求。

第二,向观众传达一定的信息。

翻译并不是语言的转换,还在于文化层次,在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碰、交流。

在英文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特殊文化的含义,是我国观众不知道,或者难以理解的,这些文化因素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处理。

因此,译者不仅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还需要了解两国的文化,这也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影视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配译文,从而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并实现文化信息的交流。

配有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的喜爱,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影视剧的内容,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

影视字幕翻译有着瞬时性特点,一般在剧中人物说话的同时,同步出现,并且文字显示的时间比较短,字幕的长度也不宜长,需要适应观众的阅读视野,一般大约十几个字。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时政新词的翻译在汉英口译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还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时政新词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翻译往往存在挑战。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译者主体性概述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决策能力。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在对源语的理解、对目标语的表达以及对文化背景的把握等方面。

时政新词的翻译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领域,因为这些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政治含义、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三、时政新词翻译的挑战时政新词的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政治含义和文化背景,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政治知识和文化素养。

其次,时政新词的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要考虑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此外,时政新词的翻译还要考虑其时效性,要求译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并翻译出新词的含义。

四、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针对时政新词的翻译挑战,译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理解政治背景和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政治知识和文化素养,以便准确理解时政新词的含义和背景。

2. 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根据时政新词的特性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

3. 注重语境和语域:时政新词的翻译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域,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4. 借助辅助工具:利用词典、网络等辅助工具,快速查找并确认时政新词的翻译。

5. 重视译后审校:译后审校是确保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译者需要对翻译结果进行反复审校和修改。

五、实例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其在汉英口译中的翻译策略可以采取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合作平台,还承载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因此在翻译时需充分体现其政治含义和文化内涵。

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

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

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为满足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译者在译出与译入过程中,应遵照翻译忠实原则。

翻译忠实度在译出与译入之间的定义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旨在解释翻译忠实性在“译出”与“译入”之间的不同标准,从而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翻译忠实原则,从而呈现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翻译,忠实,文本1.翻译忠实观的发展翻译忠实观起源较早,在早期佛经翻译中便有所论及,如佛经翻译的“名”与“实”问题。

僧祐之后,僧睿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出发,提出翻译“名”与“实”概念,并形成自己的“名实”观。

僧睿这一思想在其译文中可以看出,他为完成一条译文,前后必须经过若干工序,各参与者之间彼此参校,相互补正,既琢磨用词由揣度经义,其后才正式命名。

“名实观”是佛经翻译伦理问题,同时也反应出翻译忠实性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译者对于翻译忠实观进一步解读。

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也都标举忠实(基本等同于信),使翻译忠实观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不管是翻译标准的一元观还是多元观,基本上都离不开最为根本的忠实(如严复所谓的“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西方翻译流派对于翻译忠实性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罗曼·雅各布森、约翰·凯特福德、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等翻译家,在翻译时主要关注语言对等问题。

翻译的前提是固定的原文意义,忠实是将原文准确的译出标准。

进而来看,他们将忠实的标准视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

目前,中国翻译学者们对于翻译忠实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对于翻译忠实观有了新的理解。

有些学者并不赞同翻译忠实性原则。

谢天振的译介学在国内颇有影响,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为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具体包括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

胡东平、魏娟认为创造性叛逆是“一种深度忠实”,忠实于翻译主体、忠实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忠实于翻译自身的发展。

从译者主体性浅析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

从译者主体性浅析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

1引 言 .
翻 译 的本 质 是 把 一 种 语 言 表 达 出来 的信 息 传 达 到 另 一 种 语 言 中 去 。忠 实 之于 翻 译 是第 一 位 的 , 每 一位 译 者 都 不能 也 是 不 应 抛弃 的原 则 。但 在 翻译 实 践 中 , 者 会受 到 诸 多 因 素 的 困 译 扰 翻译 活 动 中涉 及 到 的人 有 三 种 : 作 者 、 原 译者 和读 者 。 主 从 体 这 一 概念 出发 , 们认 为 , 作 者 创 造 了原 作 , 原 作 的写 作 我 原 是 主 体 , 者创 造 了译 作 , 翻译 的 主体 ; 译 是 读者 ( 主要 指 译 文读 者 ) 阅 读 、 解 译 作并 期 待 从 中 获取 自己期 待 的价 值 , 者 就 构 成 理 读 了阅读 的主 体 。从 这 个 意 义上 来 讲 , 译 主体 实 际 上 就是 译 者 翻 主 体 , 者是 翻译 活 动 中不 可 替代 的主 体 , 最 积极 、 活 跃 的 译 是 最 因素 。 随着 西 方 翻译 研 究 在二 十 世 纪 七 十年 代 后发 生 “ 文化 转 向” 翻译 主 体研 究 得 到 了关 注 。译 者 是 翻译 的 主体 , 是 民族 . 也 文 化 建构 的重 要参 与 者 。 者 , 为 翻译 的主 体 , 翻译 过 程 中 译 作 在 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其 任 务 是 使 源 语 文 本 进 入 目 的语 文 化 中。 者 主体 性 是译 者 的基 本 特性 , 在 翻 译 活 动 中得 到 体现 。 译 并 译 者 能动 地 “ 纵 ” 语 文本 , 操 源 以实 现 其 翻译 目的 。译者 主体 性 就 是译 者 的主 观 能动 性 。译 者 的兴 趣 、 目的 、 知识 、 经验 和艺 术 成 就 等构 成 其 主体 性 。 们 可 以 对 “ 者 主体 性 ” 个 界定 :译 我 译 做 “ 者 主体 性 是 指作 为翻 译 主体 的译 者 在 尊重 翻 译 对象 的前 提 下 , 为 实 现 翻译 目的 而在 翻 译 活动 中表 现 出 的 主观 能 动性 , 基 本 其 特 征 是 翻译 主体 自觉 的文 化 意 识 、 文 品格 和 文化 、 美 创 造 人 审 性。”j r因此 , 翻译 实 践 中译 者 主体 性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于 文 5 在 对 学 翻译 更是 如 此 。文 学 翻 译 与 其 他 翻 译 一 个 根 本 的 区 别 就 在 于 它所 使 用 的语 言 不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仅 仅 为 了达 到 交 际 和 沟 通 信 息 目的而 使 用 的 语 言 , 而是 一 种 艺 术 语 言 、 种 具 有 美 学 一 功 能 的艺 术 语言 。 当在 一种 语 言 环 境 中产 生 的 文学 作 品 被 “ 移 植 ” 另一 种 语 言 中 去时 , 了产 生 与原 作 同样 的艺 术 效 果 , 到 为 译 者 就 必 须在 译 语 环 境 里 找 到 能 调 动 和 激 发 接 受 者 产 生 相 同 或 相 似联 想 的 语 言手 段 。 在这 种 情 况 下 , 学 翻译 与 文 学创 作 已 文 经 取得 了相 同的 意 义 。文 学 翻 译 也 已显 而 易 见 不 再 是 简单 的 语 言文 字 的 转换 , 而是 一 种创 造 性 的工 作 。译 者 应 跳 出语 言 层 面 的束 缚 . 合 译 入 语 语 言 文 化 背 景 , 原 文 的 框 架 范 围 内 重 结 在 新 构思 , 对原 文 的 内容 含 义 和文 化 精 神 进 行 再 创 作 , 有 这 样 唯 才 能翻 译 出 既忠 实 于 原文 , 为译 语 读 者所 接 受 的好 译 本 。 这 又 就 是译 者 主 体 性 的 体 现 和 存 在 意 义 。译 者 对 形 式 的 叛 逆其 实 是 为 了达 到 功能 对 等 , 了获得 更 好 的 忠实 效 果 。译 者 主 体 性 为 与 忠实 是 辩 证 统 一 的 。本 文 以D i Cp e Z两 个 中译 本 为 v a d op 币ed 例 . 析译 者 主体 性 在 译 文 中 的体 现 及 取 得 的效 果 。 分 2译 者 主体 性 与形 式 的 偏 离 . 为 使 源 语 和 目的语 的 之 间 的转 换 有 一 个 标 准 , 少 差 异 , 减 尤金 ・ 奈 达 从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出发 , 据 翻 译 的本 质 , 出 了 A・ 根 提 著 名 的“ 态 对 等 ” 动 翻译 理 论 , “ 能对 等 ” 在 这 一 理 论 中 , 即 功 。 他 指 出“ 翻译 是 用 最 恰 当 、 自然 和对 等 的语 言 从 语 义 到 文 体 再 现 源 语 的 信息 ”1 f。奈 达 有 关 翻译 的定 义 指 明 翻 译不 仅是 词 汇 = ]

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分离

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分离

翻译标准与译者主体性的分离翻译包括译者、原语文本、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以及目的语读者。

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随意的。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同样脱离不了翻译标准。

提倡翻译标准与倡导译者主体性,是两个对立的命题。

本文简略回顾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历程,梳理译者地位的变化过程,表明翻译标准和译者主体性之间是“貌离神合”关系,翻译标准约定了译者必须实现的最高理想,又给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合适的空间。

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对译者主体性发挥进行有效制约,又可以促进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建立。

标签:翻译标准;译者主体性;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翻译研究是对于翻译的标准问题的探讨。

学界认为“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翻译界对此还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

”(林煌天,1997:167)传统上的翻译标准理论探讨一直将“忠实”作为衡量译文质量高下和译者能力的准绳。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对于翻译标准探索的角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

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翻译界开始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中心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片面强调翻译标准,忽略译者因素,容易重新回到“硬译”或者“直译”的旧框架。

把译者的主体性过度拔高,刻意追求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会同翻译标准背离。

翻译标准和译者主体性表面上看几乎是对立的,实际上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在现代翻译实践中,若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确立优秀译文的典范,也可以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有效制约,有助于建立多元互补的翻译标准,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

同时,译者主体要恪守“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动原则,力图构建和谐发展的翻译规范体系。

本文拟针对这一似乎成为悖论的命题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建构和谐发展的翻译规范做一次初步尝试。

一、翻译标准的演变历程综述传统翻译标准在其内涵上渗透着关于译者地位的阐释。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指的是法律翻译中翻译者对翻译结果产生的影响。

在法律翻译中,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主观因素,如翻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水平、翻译经验等,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者应该认真审阅原文,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努力使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

同时,翻译者也应该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判断能力,不应当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左右。

另外,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还包括对译文的责任和贡献。

翻译者应该对自己的译文负责,并且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译文可能会对其他人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翻译者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在法律翻译中,译者需要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包括:1. 忠实原文:法律翻译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加入或删减原文的内容。

2. 准确表达:法律翻译应尽量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的内容。

3. 保持语言一致性:法律翻译应保持语言的一致性,即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4. 保持法律术语的统一:法律翻译应保持法律术语的统一,使用专业术语时应避免混淆。

5. 注意文化差异:法律翻译应注意原文和译文所属的不同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歧义。

在遵循上述规范和准则的同时,翻译者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判断能力,不应当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左右。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分析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

总之,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是指翻译者在遵循规范和准则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性和主观判断能力,并对自己的译文负责。

法律翻译是一项负责任的工作,译者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法律翻译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原意方面,还包括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翻译。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在时政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个过程中,时政新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最新发展,也体现了国际交流中的新动态。

然而,时政新词的翻译并非易事,它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二、译者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和其自身的特质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在汉英口译中,特别是时政新词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政治素养、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因此,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实现时政新词的有效翻译。

三、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特点时政新词具有时效性、政治性、专业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这些新词往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同时,它们往往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文化底蕴,需要译者准确把握。

四、时政新词翻译的策略与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那些具有明确概念和固定用法的时政新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词的构词特点和语义信息。

对于那些概念模糊、没有固定用法的词汇,则需采用意译的方法,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翻译。

2. 借词与再创相结合: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时政新词相对应的词汇,或者借用英语中已有的词汇来翻译汉语时政新词,这种方法称为借词法。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汇,则需要根据新词的语义和语境进行再创造。

3. 查证与审校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查证和审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查证可以帮助译者确认翻译的准确性,审校则可以对译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于时政新词的翻译,查证和审校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词汇往往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和背景。

五、实例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一带一路”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倡议,其英文翻译为“Belt and Ro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社会科学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刘弘玮综观中西译论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但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从而反击取消“忠实”的主张。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忠实;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11-0208-04刘弘玮(1977—),女,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江西宜春336000)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和译学的纵深发展,反对“忠实”的声音似乎要远远高出“忠实”之上。

20世纪80年代后,反对“忠实”、“信”的声音越来越大。

[1]各种新的翻译理论的发展给“忠实”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

“忠实”被人称为“幻想症”、“乌托邦”、“神话”,需要“解构”。

[2]但至少在我国,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其实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曹明伦明确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

他在该文中有力地阐明了,当今诸多的新思潮其实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忠实翻译的标准。

[3]彭长江从“忠实”的含义、预设与实质这些视角来为翻译忠实标准进行辩护,他指出“忠实是译者的道德与法律义务。

企图将翻译的忠实妖魔化与极端化从而证明它是应当抛弃的神话,是徒劳之举。

”[1]陈新良认为“忠”就是翻译的根本问题,“忠实”作为翻译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和细致研究。

[4]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这一视角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

一、关于翻译忠实标准“忠实”不仅是由翻译本质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并可以从翻译理论与实践合理地归纳出来的,而且能够得到一般语言本质和普遍哲学道理的证明。

翻译的根本,即其严格的本质定义,本义是双语转换、异语沟通的现实言语活动,它以忠实传达原语的意义内容为根本特点。

这一定义既从根本上揭示了翻译的内涵,又严格规定了它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同时,也指明了翻译的根本标准:忠实传达原语的意义内容,乃至恰当再现原语的形式风格,即“忠实”、“信”等。

中西译论史从古至今,提出的翻译标准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的:案本、求信,信达雅,神似,化境,准确,忠实,相当,三美,信达切;西方的:泰特勒的三原则、卡特福德的“对等语”及“级无限”与“级受限”翻译、纽马克的“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奈达的功JIANGXI江西社会科学208JXSHKX能对等或动态对等。

尽管翻译标准的术语各不相同,但这些标准围绕的都是如何实现忠实翻译的问题。

对“忠实”的阶段性的进展,不外乎是感觉忠实之难,发现个中问题、矛盾和相对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逐渐深入地揭示其原因,并尝试着种种解决问题以达忠实的办法。

可以说,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

此外,“忠实”还是翻译实践的追求。

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尊重现实,就不能不承认,在人们自觉的显意识中,翻译最好要做到全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至少如实再现原文的意义内容。

且不论实际效果,在主观动机上,恐怕没有哪位译者会为胡译乱译而努力,但都会为善译而奋斗。

翻译作为双语转换活动,承载者是人类有差异的语言。

尽管这样的语言千差万别,但都是人类的语言,都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精神的产物。

而这理性、精神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无论从人类身体、生理结构的角度,还是从人类生活经验、心理活动的角度,无不能够证明这种普遍性;无论是中西传统哲学,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无不以某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论述了这种普遍性。

因此人类的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共同性。

尤金·奈达也明确说过:“所有语言的基本结构至少有百分之九十非常类似,语言的共性要远远超过它们间的差异。

”[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的文化也是大同小异。

很多学者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董小川归纳出中西文化十个方面的相似点;毛荣贵指出人类审美的相似。

人类语言、文化的普遍性给“忠实”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语言、文化也处在融合的进程中,这也就使“忠实”更加成为可能。

相对的忠实或者说阶段性的忠实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忠实”具有现实性。

但是,世界的确充满矛盾,万事万物也千差万别,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因此,辩证法又要求我们要看到矛盾的另一面:翻译实践的复杂多变,原文、译文所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译者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实”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具有理想性。

二、译者主体性对“忠实”的实现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统一的,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

这一点可以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得到很好的阐明。

作为负责任的、够水平的译者,他们的理想追求是“全面忠实于原文”,这一理想是紧贴他们的翻译实际和一般翻译现实的,是在实际的翻译中看得到的,即实现了的,或至少部分地实现了的。

同时,这一理想与翻译现实又确实是有着矛盾和差距,是超越翻译现实的。

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抑制、克服其被动性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的固有属性。

它体现于译者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译者在翻译中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最终都必然体现在译文文本中,只能靠译文来传达。

此外,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主体性的能力的大小、完成其任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本身的素养,包括其双语能力和百科知识。

(一)译者目的对“忠实”的实现作为一个有意志的个体,译者翻译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翻译目的。

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它跟原文本的文体类型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必定要通过译文文本得以体现。

黄振定教授将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分为: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前者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科技信息的传递,后者注重的是再现原文的风格、美学理念。

[6]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译者的目的大致分为追求全面忠实和侧重基本内容忠实。

如果译者不仅想让译文读者对原文的思想文化内容和形式风格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欣赏,而且想使它们作为整体的异己文化进入目的语文化之中,以丰富、影响(有时可能是补充、改造)目的语文化时,其翻译目的体现在译文中就是译文对原文的全面忠实。

在此情况下,译者会竭力使自己的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甚至达到“译文像原作者的译语创作”。

由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人类语言与文化的相同性,这一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如:1.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译文:WetheChinesenationhavethespirittofighttheenemytothelastdropofourblood,thedeterminationtorecoverourlostterritorybyourownefforts,andtheabilitytostandonourownfeetinthefamilyofnations.译文不仅准确地转达了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同样用三个结构形式一致的名词作并列短语,构成了同样工整的排比修辞;再通过添加必要的词语增强语气,使之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209JXSHKX江西社会科学2010.11有了与原文完全同等的逻辑力量和伟人气魄。

译者的另一翻译目的是侧重基本内容的忠实,译者只想了解、引进、学习原文承载的全部信息内容,或有时只是主要的信息内容,以增加译文接受者的知识,给他们的生活、社会带来便利和好处。

译者强调的是对原文语义内容的忠实,至于表达形式及风格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如:2.CaliforniansandNewEnglandersarebothAmerican.Theyspeakthesamelanguageandabidebythesamefederallaws.Buttheyareverydifferentintheirwaysoflife.Mo-bility—bothphysicalandpsychological—hasmadeagreatimpressiononthecultureofCalifornians;lackofmobilityisthemarkofthecustomsandmoralityofNewEnglanders.译:加利福尼亚人和新英格兰人都是美国人,操同一语言,守同一法律,其生活方式却不同;前者易变好动,后者墨守成规。

译文删掉了原文的一些信息内容,但其基本的内容是忠实于原文的。

对于只想了解大概内容的译文读者来说,这也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总之,无论译者是哪种翻译目的,他们都会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至少也是对原文基本语义的忠实。

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如此,摘译、编译乃至改译也是如此。

(二)译者素养对“忠实”的实现译者的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如:对翻译理论技巧的掌握、艺术修养、双语能力、百科知识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译者的双语能力和百科知识。

中西译论史上有很多译论家都对译者的双语能力提出了要求。

奈达认为:“双语能力一直被认为是译者必备的能力”。

[5]多雷认为:“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

[7]为了译文能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入语都有较深的造诣,这包括:掌握双语的词汇、语法、语用、修辞、文体等知识,具有运用双语的能力,尤其是对原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以及运用译语进行写作表达的能力。

首先,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原语知识,译者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欣赏原文,这对于翻译原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只有对译入语有较深的造诣,译者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及蕴涵在原文中的艺术美。

当然,要成为优秀的译者,光有双语能力还是不够的。

正如翻译被称为是“杂学”,译者也应是“杂家”,他必须熟悉所译题材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以及具备广阔的知识面。

比如翻译科技著作的,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文学作品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翻译中会出现错误,更谈不上忠实的翻译了。

翻译是语言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

除了专业相关知识,从事翻译的人还必须全面了解原文与译文所处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外交、科技、风俗、宗教、文化传统、社会规范等百科知识。

这些百科知识在理解原文、产生译文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奈达曾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双文化知识比双语知识还要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处在其发挥作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8]三、译文忠实的效果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译者总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求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译文能够全面忠实原文,这是译者的主观愿望与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