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学案1 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精彩开篇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句中的“诗”就是“诗经”。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我们一起走近《诗经》,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新课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更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在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逑(qiú)荇(xìng)寤(wù)寐(mèi)芼(mào)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择取;今义:流出。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师寄语: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一课时《关雎》学习过程:一、文本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 ) 窈窕..( ) ()逑.( ) 荇.菜( )寤寐..( ) ()唏.( ) 坻.( )..( ) 蒹葭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3、诵读指导。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4、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分组畅谈
集体交流
齐读感知
整理笔记
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两首诗歌,再次感受美。
实现学生生活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和课堂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整合,感受韵律美。
作
业
设
计
1.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单纯的爱而把人生的一切都忘却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②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歌内容。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分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蒹葭》教学实录1、导入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我们通过《诗经·蒹葭》来佐证这句话。
2、(出示幻灯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师:春秋中叶大约在公元前4、5百年前,所以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有了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可见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3、(出示幻灯片2)《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师: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类似于“见景生情”。
总之,它是笼统的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揉和在一起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来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朗读《蒹葭》,说说本首诗分别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回答略)刚才同学们说了,《蒹葭》每章的开头两句用的是兴,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那么这里的他物指的是(生: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那么芦苇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图(出示芦苇的图片),蒹葭就单个而言,纤细,柔弱,随风而荡,没有羽毛丰满,却比羽毛妖娆;如果大片大片的生长在水中,有了气势,则浩瀚缥缈,朦朦胧胧,神秘莫测。
大家想象一下成片的蒹葭像什么?(生:像云、像雾、像海浪等等)它使我想起一首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反复朗诵,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情分析: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因此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诵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诵,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连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那个地址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咱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敞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诵,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1、“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诗经》两首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安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经二首[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文本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蒹葭》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文学常识诗经三、研读《关雎》【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对接训练】1.默写(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2)《关雎》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导学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进程:第一课时《关雎》一、基础知识一、《诗经》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公共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份。
有很多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形和爱情生活。
经常使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前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判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叙说:“《易》基天地,《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二、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朗诵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欢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窗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文学常识诗经三、研读《关雎》【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对接训练】1.默写(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2)《关雎》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关雎》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7)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8)《关雎》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9)《关雎》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0)《关雎》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2.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_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2分)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
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答: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文章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对接训练】1.默写(1)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2)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5)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6)《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3—5 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4.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真题体验(2013·随州)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岳飞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⑧,恂恂⑨如儒生。
每辞官⑩,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释】①休舍: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
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
束,捆。
刍,喂牲口的革。
⑤徇:示众。
⑥统制:当时的武官名。
⑦蹙额:皱眉愁苦的样子。
⑧雅歌投壶:唱雅歌,做投壶游戏。
这里形容儒将风度。
⑨恂恂:谦和的样子。
⑩辞官:这里指辞谢升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或问:“天下何时太平”或:或者。
B.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以:用来。
C.凡有所举举:行动。
D。
东南民力竭矣竭:用尽。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飞妻问劳其家。
译文岳飞的妻子慰问犒劳死者的家人。
(2)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译文: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
3.岳飞是古代名将,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
号令严明;体恤下属;关心百姓;礼贤下士;不重名利。
(答对二点即可)【2018年中考语文随州考点解读】P: 2018年中考考点解读——画面想象描述类【题目形式】(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根据诗歌的语境,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分析出诗歌表达了诗人xxx的思想情感或给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回答要具体:比如不能只说“表达了感伤的情怀,应回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题目链接】辛弃疾《西江月》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