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
山东省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审核版)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Ι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的一道道..。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婀娜.(nuó)沧黑 B.显露.(lòu)姗姗可爱C.雾岚.(lán)班驳 D.龙脊.(jǐ)气势恢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掩映座幽深 B.掩映脉幽深C.掩蔽座幽冥 D.掩蔽脉幽冥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笔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刘敏岳亮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2018~2019学年度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
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
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
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
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2018届山东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山东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普通高中高三摸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下)第一次摸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5分)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的一道道..。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婀娜.(nuó)沧黑B.显露.(lòu)姗姗可爱C.雾岚.(lán)班驳D.龙脊.(jǐ)气势恢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掩映座幽深B.掩映脉幽深C.掩蔽座幽冥D.掩蔽脉幽冥(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B.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C.尽管人们已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号....,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D.在里约奥运会的飞碟射击赛场上,各位选手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紧紧盯着飞动的靶碟,力求枪枪击中目标,创造佳绩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B.经过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许志英的唱腔更进一层,她所唱的《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被一起并称为“越剧双哭”C.网络化大潮带来的进步和造成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了人类D.大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刺的消息,等到了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才得到了证实二、现代文阅读(共9分)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2018年济宁高三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④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
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
山东省济宁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2018济宁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济宁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A.第①段通过梳理历代漕运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这种变化对于古代王朝的意义。
B.第②段引用时人的论述,意在说明宋代以后朝廷对南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C.第③段主要论述封建王朝如何利用漕运对社会进行调控管理、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漕运空间变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时期的漕运线路变为东南、西北方向,说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经济日益繁荣。
B.在充分利用漕运长距离运输及流动性特点、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清代政府做得最好。
C.运河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及其巨大的发散和辐射作用,都与漕运的发展密切相关。
D.线路的变动和漕运空间指向的变化,使得漕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越来越突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死亡地带可可里城堡处于盟军严密的包围中。
德军在城堡周围构筑了坚实的工事,敌我双方对峙着。
盟军作战部下达了总攻的部署和命令。
爱尔逊上尉的尖刀排负责从侧翼穿插雷区进攻城堡的敌人前沿指挥所。
午时的阳光像火一般烧烤着大地。
爱尔逊和战士们隐伏在乱石草丛中,等待总攻的信号。
城堡四周一片寂静,敌人或许没料到死神正悄悄逼近他们。
爱尔逊看看手表,离总攻时间不到20分钟,他再次端起望远镜,观察他们即将通过的地带。
这是一片开阔地,长满野草,草叶间开着小花。
开阔地向北百米,是一片白桦林。
透过树林能看见一道土坡。
这道土坡就是德军号称“死亡地带”的雷区。
它是尖刀排进攻的第一障碍。
总攻一开始,盟军的炮火将轰击这里,然后,爱尔逊带领战士们立刻冲过去。
土坡与一片乱石岗相连。
通过望远镜,爱尔逊清晰地看到乱石岗边缘的铁丝网、嘹望楼和零散的敌军在活动。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
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岗,朝雷区跑去。
2018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doc
2018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④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
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
2018~2019学年度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
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
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
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
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
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
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度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拎包(līn)档期(dǎng)春风骀荡(dài)戛然而止(jiá)B.觊觎(jì)瓜蔓(màn)悄然无声(qi ǎo)悬崖勒马(lâ)C.游弋(yì)龋齿(qǔ)度长絜大(xi ã)情不自禁(jīn)D.女红(gōng)趿拉(tā)棠棣之花(l ì)岿然不动(ku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笔画不粘锅轻车简从一年之季在于春B.渔具功夫茶以德抱怨是可忍孰不可忍C.泄秘一番话惹是生非制之死地而后生D.蛰伏爆发力牟取暴利多行不义必自毙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一些学者专家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B.36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历史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C.在投资过程中,人们专注于低点买进高位抛出的时点研究,对于一些常规却置之度外,忽略向基金公司补全或及时更新自己的资料。
D.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济宁市区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轮珠圆玉润的月亮,天空灰蒙蒙一片,不远处的节日礼花也只是一团模糊的闪光。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B.巴赫的音乐,面对的是每个听者的心灵。
它总是如微风细雨,轻柔曼妙;总是如涓涓细流,清清地、浅浅地流淌—-安详,恬静,圣洁。
C.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致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
D.《济宁历史文化丛书》主要包括《鲁国历史与文化》《孔府孔庙文物珍藏》(上、下)等,共七卷九册,资料丰厚,内容翔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A.由于彩绘陶俑埋藏环境土壤的湿度较高,出土后所处环境湿度较低,再加上光、有害气体等的影响,导致彩绘产生干裂、起翘、褪色等问题。
B.抗生素虽然对治疗严重的传染病和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类疾病非常重要和必要,然而过度使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给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C.面对群发短信,人们排斥的不是问候,而是怕这来得太‚快‛的问候打了折,更怕复制的祝福语和同质化的问候关心降低了‚心灵的温度‛。
D.据电信业内人士报料,‚高额吸费电话‛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的结果。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
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
‛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
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
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
‚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
‚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
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02月07日,有删改)6.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五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7.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邵道人传李梦阳邵道人者,蜀人也。
至庆阳,年七十余矣。
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
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
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
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
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
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
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
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
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
‛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
‛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
‛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
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
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
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
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
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当:适合B.道人微笑颔然之颔:点头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始:起初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弊:通‚毙‛,死亡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碗列诸案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更为造美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若往聘于某氏乎余威震于殊俗D.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邵道人‚诚谨忠厚‛的一组是①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②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③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④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⑤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