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威作福是天子的特权
洪范篇(3)—《尚书》原文、译文及评析
洪范篇(3)—《尚书》原文、译文及评析洪范篇(选译)—尚书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原文:“五、皇极:是建其有极。
敛时人福①,用敷锡厥庶民②。
惟时厥庶民汝极。
锡汝保极③:凡厥庶民,无有淫朋④,人无有比德⑤,惟皇作极。
凡厥庶民、有猷酞有为守⑥,汝则念之。
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⑧。
而康而色⑨,曰:‘于攸好德。
’汝则锡之低时人斯其惟皇之极⑩。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⑪。
人之有能有为。
使羞其行⑫,而邦其昌、凡厥正人⑬,既富方谷⑭,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
时人斯其辜⑮。
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无偏无陂⑯,遵王之义;无有作好⑰,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⑱;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⑳,王道正直。
会其有极21,归其有极。
日皇极之救护,是彝是训23,于帝其训24。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25。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注释:①敛:集中。
时;是,这。
②用以。
敷:普遍。
锡:赐。
③保:保持,遵守。
④淫朋:通过交游结成的私下小集团。
⑤比:勾结,比德的意思是狼狈为奸。
⑥猷:计谋。
作为。
守;操守。
⑦罹(li);陷入、咎:罪过。
⑧受:宽容。
⑨康:和悦。
色:温润。
⑩斯:将。
维:想。
⑪茕(qiong)独:指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
⑫羞;贡献。
⑬正人;指做官的人。
⑭方:经常。
谷:禄位。
⑮辜:罪,怪罪。
⑯陂(po):不平。
⑰好;私好,偏好。
⑱荡荡:宽广的样子。
⑲平平:平坦的样子。
⑳反:违反。
侧:倾侧,指违犯法度。
21会:聚集。
22敷:陈述。
23彝:陈列。
训:教训。
24训:顺从。
25近:亲附。
译文:“五、最高法则:君主应当建立最高法则。
把五福集中起来,普遍赏赐给臣民。
这样,臣民就会拥护最高法则。
向您贡献保持最高法则的方法:凡是臣民不允许结成私党,也不许各级官员狼狈为奸,只把君王的法则看作最高法则。
凡是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臣民,您要惦己他们。
行为不合法则,又没有构成犯罪的人,君主就应宽恕他们。
尚书·洪范篇(3)全文
尚书·洪范篇(3)全文家长却不喜欢调皮的孩子。
调皮孩子不听话,叫他往东走,他却故意往而去,往西走却往东去、划船时他戏水,樁米时他打盹儿。
叫他站着,他想坐下。
叫他不要哭.他反而大声武气越哭越凶。
他想自个儿做主,不要家长指手划脚。
他觉得家长总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家长也经常犯毛病。
家长的脾气都不好。
没有耐心,没有谦虚精神。
不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不会认真研究孩子的态度。
他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骂就骂,想揍就揍,或者干脆宣布把调皮孩子革出家门。
他的自尊心、虚荣心、妒忌心很强,绝不允许任何孩子说一个不字。
遇到天真不懂事的孩子揭短,就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棍棒交加。
要是孩子不服管教而造反,家长会要他的小命。
办法很多,有枭首、五马分尸、弃市、暴尸、鞭尸、碎尸万段......总之,家长心平气和的时候,要么是孩子们都听话做乖娃娃的时候,要么是孩子们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
家长心平气和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了,孩子们就幸福了。
满天下都是乖孩子。
尚书作威作福是天子的特权【原文】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①。
平康正直(2),强弗友刚克(3),燮友及克(4)。
沈潜刚克⑤,高明柔克(6)。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7)。
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8)。
【注释】①克;胜过。
刚克:过于强硬。
柔克:过于软弱、②平康:中止平和。
③友:亲近(4)燮(xie):和,柔和。
燮友:柔和可亲。
(5) 沈潜:沉潜,意思是仰制,压制。
(6)高明:推崇,高扬。
(7)玉食:美食。
(8)僭(jian):越轨。
忒(te):作恶。
【译文】六、三种德行:一是刚正直率,二是以刚取胜,三是以柔取胜。
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强硬不可亲近就是以刚取胜,和蔼可亲就是以柔取胜。
要抑制过分刚强,推崇和顺可亲。
只有天子才会为民造福,只有天子才能给民惩戒,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美食。
臣子不允许为民造福、给民惩戒、享用美食。
终军传翻译
安社稷存万民为辞③大丈夫西游,终不复
传还
④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⑤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⑥臣愿尽精厉 气,奉佐明使
• A.①③⑥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④⑥
• C.①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 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 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 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 也?”
• 封域:国家疆域
• 臧:通“藏”
• 利害:利益
• 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 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 有储蓄,你让二国煮盐铸铁,(熬 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 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 口,这是为什么?
• 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 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 很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 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
•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 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
• 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 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 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 “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 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 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或器物. • 太常丞: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
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 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汉朝太常属太尉 部,掌礼仪祭祀
• 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国巡视 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 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 太常丞。
魏文帝曹丕其人其政—老师读通鉴之十
魏文帝曹丕其人其政—老師讀通鑑之十談到曹丕,就會想到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這位哥哥,對於同母的弟弟曹植,一點手足之情都不顧,弟弟只有藉著吟詩,來表達心中的憤概了。
我們不管這首詩是不是文本上的原件,也不論兄弟鬩牆的背後是否反映激烈的政治鬥爭,我們只想問問:為什麼這首詩流傳得如此廣泛,只要談到曹丕,就會想到它?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要知道曹丕是怎樣一個人,他當政之時,表現如何。
文學優長武藝嫻熟我們都知道,曹丕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文學批評家,撰有十分精深的文學理論著作《典論》。
就是他的詩歌創作,也是不讓乃弟曹植專美。
鍾嶸的《詩品》把曹植列為上品,曹丕視為中品,曹操貶為下品,許多人都不能同意,認為甚欠公允。
例如,郭沫若就反對在文學上高度贊揚曹植,卻同時貶抑曹丕的主張。
他在1942年寫了一篇〈論曹植〉的文章,頗有重新論定丕、植高下的企圖,當然也有一些翻案的味道。
郭沫若從建安文學的特色是抒情化和民俗化的觀點,認為「(曹植)的好摹仿,好修飾,便開出了六朝駢麗文字的先河。
這與其說是他的功,毋寧是他的過。
」相對來說,曹丕的成就十分明顯,他說:「(曹丕)是文藝批評的初祖。
他的詩辭始終是守著民俗化的路線。
又如他的〈燕歌行〉二首純用七言,更是一種新形式的創始。
特別是他的氣質來得清,委實是陶淵明一派田園詩人的前驅者。
……(鍾嶸)不重視這一派,故而把他們(曹丕、陶淵明)列入中品去了。
這在目前,不用說也是應該平反的。
古時也有獨具隻眼的人,如劉彥和(劉勰,《文心雕龍》的作者)所說的:『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曹植)以勢窘益價』,是比較公允的評價。
王夫之也很貶抑子建而推重文帝,竟稱曹丕為『詩聖』,又未免過於誇大了些。
」郭沫若的主要論點則在於結語部份所說:「認真說,曹子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識湊成了他。
人們要忠君,故痛恨曹操和曹丕,因於也就集同情於失寵的曹植。
但盡管道學先生們要替曹植粉飾,在一般人心目中卻認定他是一位才子,而他的詩文對於後人的影響,也已經早成為過去了。
《尚书》全文注解
14盘庚是东方的摩西
15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
16自作孽,不可活
17出逃是一种明智的人生选择
18得道多助
19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
6诗与歌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
7对从政者的告诫
8从政者要具备九种品德
9尊卑等级由上天命定
10大禹治水的自述
11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12世上没有不落的太阳
《尚书》全文注解
《尚书》
目 录
《尚书》简介
1尧帝功德满天下
2春夏秋冬怎样划分
3尧帝挑选接班人
4舜帝代行天道
5舜帝即位后的“三把火” 来自 27谨慎严明的施用刑罚
28周公发布的戒酒令
20对数目字和秩序的酷爱
21做家长的法则
22作威作福是天子的特权
23解除疑惑要靠占卜算卦
24自然时序与君主统治
25幸福和不幸有哪些
26用德政去征服人心
《两诤臣谏魏文帝》原文和翻译
《两诤臣谏魏文帝》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两诤臣谏魏文帝作者或出处:司马光帝谓侍中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城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
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帝嘿然。
帝召东中朗将蒋济为散骑常侍。
时不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尚以示济。
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仇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
天子无戏言,古人的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侍中辛毗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
”帝曰:“吾不与卿议也。
”毗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而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用也,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
”帝乃徙其半。
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
”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译文或注释:文帝对侍中苏则说:“以前攻破酒泉、张掖的时候,西域瘟派使臣至敦煌,贡献直径一寸的大珍珠,可否再让他们来习卖而得?”功则回答说:“如果陛下以教化润泽全国,威德远吸沙漠,不求珍珠,也会有人送来;向人求取才得到,已无珍贵可言。
”文帝默然无语。
文帝征召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
当时曾有诏书赐给征南将军侯尚说:“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将领,特别委以重任,随你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人特权。
”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了。
蒋济抵达京城,文帝问他有什么见闻,蒋济回答说:“汉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只听到了亡国之音。
”文帝听后很生气,脸上立刻变了颜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两诤臣谏魏文帝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两诤臣谏魏文帝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帝谓侍中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城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
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帝嘿然。
帝召东中朗将蒋济为散骑常侍。
时不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尚以示济。
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仇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
天子无戏言,古人的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侍中辛毗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
”帝曰:“吾不与卿议也。
”毗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而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用也,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
”帝乃徙其半。
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
”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翻译译文或注释:文帝对侍中苏则说:“以前攻破酒泉、张掖的时候,西域瘟派使臣至敦煌,贡献直径一寸的大珍珠,可否再让他们来习卖而得?”功则回答说:“如果陛下以教化润泽全国,威德远吸沙漠,不求珍珠,也会有人送来;向人求取才得到,已无珍贵可言。
”文帝默然无语。
文帝征召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
当时曾有诏书赐给征南将军侯尚说:“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将领,特别委以重任,随你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人特权。
”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了。
蒋济抵达京城,文帝问他有什么见闻,蒋济回答说:“汉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只听到了亡国之音。
”文帝听后很生气,脸上立刻变了颜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蒋济如实回答说:“‘作威作福’,《尚书》中清楚地将它写作戒律。
晋灵公不君翻译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晋灵公不君译文及解读
一、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尚书·洪范篇》译文
《尚书·洪范篇》译⽂尚书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原⽂】 惟⼗有三祀(1),王访访于箕了。
王乃⾔⽈:“呜呼!箕⼦,惟天阴骘下民(2),相协厥居(3),我不知其彝伦攸叙(4)。
” 箕⼦乃⾔⽇:“我闻在昔,鲧陻洪⽔(5),汩陈其五⾏(6)。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7),彝伦攸斁(8)。
鲧则殛死(9),禹乃嗣兴。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10),彝伦攸叙。
“初⼀⽈五⾏(11),次⼆⽈敬⽤五事(12),次三⽈农⽤⼋政(13),次四⽈协⽤五纪(14),次五⽈建⽤皇极(15),次六⽈义⽤三德(16),次七⽇明⽤稽疑(17),次⼋⽈念⽤庶征(18),次九⽈向⽤五福(19),威⽤六极(20)。
”【注释】王建国后的第⼗三年,也是周武⼠即位后的第四年、 (1)有:⼜。
祀;年。
⼗有三祀指周⽂王建灭商后的第⼆年。
(2)阴骘(zhi):意思是庇护,保护。
(3)相;帮助。
协:和。
厥:他们,指⾂民。
(4)彝伦:常理。
攸:所以。
叙:顺序,这⾥的意思是制定,规定。
(5)鲧(gui):⼈名,夏禹的⽗亲。
陻(yin):堵塞。
(6)汩(gu):乱。
陈:列。
⾏:⽤。
五⾏指⽔⽕⽊⾦上这五种被⼈利⽤的物质。
(7)畀(bi):给予。
畴:种类。
九畴指治国的⼏种⼤法。
(8)斁(du):败坏。
(9)殛(ji):诛,这平指流放。
(10)锡:赐,给予。
(11)初⼀:第⼀。
(12)次:第。
五事:貌、⾔、视、听、思五件事。
(13)农:努⼒。
⼋政:⼋种政事(14)协:合。
五纪:五种记时的⽅法。
(15)建:建⽴。
皇极:意思是指⾄⾼⽆上的法则。
(17)义(yi):治理,指治理⾂民。
(17)稽:考察。
(18)念:考虑、庶:多征:征兆。
(19)向:劝导、(20)威:畏惧,警戒。
【译⽂】 周⽂王⼗三年,武王拜访箕⼦。
武王说道:“啊!箕⼦,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 箕⼦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将⽔⽕⽊⾦上五⾏的排列扰乱了。
傅奕传阅读答案_傅奕传翻译赏析
傅奕传阅读答案_傅奕传翻译赏析傅奕传阅读答案_傅奕传翻译赏析傅奕,相州邺人。
尤其通晓天文历法。
隋开皇年间,以仪曹的身份为汉王陈友谅办事。
陈友谅起兵反叛时,对傅奕说“:现今出现火星入井的现象,是什么预兆呢?”傅奕回答说:“天上东井,黄道从中通过,正是火星运行的路径,不算怪异。
假如火星进入地上的井,这就是灾难了。
”陈友谅很不高兴。
到了陈友谅兵败时,傅奕因此免于死罪,迁到扶风居住。
唐高祖李渊那时为扶风太守,对傅奕很恭敬。
到了高祖即位,召傅奕入朝封为太史丞。
太史令庾俭,因为父亲庾质在隋朝占卜时冒犯了隋炀帝,竟死在狱中,于是警惕那些事情,又觉得凭着占卜之类当官不光彩,于是推荐傅奕代替自己,傅奕升为太史令。
傅奕已经与庾俭同级,多次说庾俭的坏话,可是庾俭不怪恨他。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庾俭厚道,傅奕直爽。
傅奕上奏的有关天文的机密奏章,经常与皇上的意思吻合。
设置参旗、井钺等十二军的徽号,是傅奕确定的。
武德三年(620),进献《漏刻新法》,及时流行开来。
武德七年(624),傅奕上疏请求除去佛教,说:“佛在西域,言谈怪异路途遥远,用汉语翻译佛书,肆意塞进私货。
因此使不忠不孝的人,削发出家就可以告别君王和亲属;有手不生产四处游食,换上僧尼服装来逃避租赋。
宣扬他们的妖书,传讲他们的邪法,编造虚假的三种世界,六种轮回,恐吓愚夫,欺骗平民。
老百姓当中,有远见的很少,不寻根究底,轻信他们的谎言。
于是追补过去的罪孽,空求未来的福份。
施舍一钱,企图万倍的报偿;持斋一天,为求百日的饭食。
这使愚昧的人,妄求功德,不怕禁令,轻易犯法。
其中有作恶犯上的人,身入监牢,于是在监狱中拜佛,诵念佛经,日夜不息忘记了疲劳,以求赦免罪行。
其实生死及寿命,是由自然决定的;奖惩及威福,是由皇帝掌握的。
说到贫富贵贱,是由建功立业与否造成的,然而不明事理的僧人却说,这一切都是佛决定的。
窃取了皇帝的权力,窃夺了自然的威力,他们的做法违害了国家的治理,的确可悲啊!“《书》里说过:‘只有天子君主作威作福,只有天子君王能享用珍美食物,臣子中有作福作威、享用珍美食物,对家有害,对国有祸,人用偏邪不正。
作威作福的意思及故事
作威作福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作威作福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作威作福【拼音】:[zuòwēizuòfú]【解释】:原意只有君王才能独揽威权,擅行赏罚。
后来形容当权者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出处】:《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举例造句】:因为他总终日游荡,~,毫无打算的用光每一个能够到手的钱。
【成语典故】:牧野之战,商军大败,殷纣王鹿台自焚,强大的西周灭掉了殷商。
都城朝歌被废,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被移往洛阳,让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商余民。
武王慕箕子之名,派召公释放了箕子,并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道。
《尚书.洪范》是根据箕子的话写成的。
武王说道:“啊!箕子,上天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以堵塞治理洪水,违背了自然规律,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排列扰乱了,许多水利工程都以失败告终。
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
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顺应自然规律以疏为主,天帝就帮助他,使之治水成功,免除了洪水泛滥之灾。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天受到感动,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他,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箕子总结出上天规定的治国常理是:“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他总结说,要想当好天子,就应当像做父母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
其中在三德中,他指出只有君王才能作福作威,臣子不能。
后来引用时常用作威作福泛指凭借职位,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箕子把自己的治国之道和盘托出,并非有意于食周粟做顺民,而是把自己在殷商这一段的历史做个总结,以便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作威作福”与其他类似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威作福”与其他类似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导言:太上老君曾说:“威而不猛,福而不享,难以成为真正的至高者。
”“作威作福”是一个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人们以权力欺凌他人、恃强凌弱的行为。
尽管“作威作福”与其他类似的表达在表面上含义相近,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内涵上的微妙差异。
一、与“释宠狂傲”相比,更加注重权力的行使作威作福强调的是人们在拥有权力的情况下,恣意妄为、欺凌百姓的行为。
而“释宠狂傲”则更多地强调权力者滥用特权、任意行事的态度。
相对而言,“作威作福”更加关注权力的行使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和冤屈,体现了对于权力滥用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重点阐述:1. “作威作福”体现的是权力差距下的不公正当某个人处于强势地位,拥有相对于他人而言更多的权力时,其作威作福的行为往往体现出对他人的蔑视和欺凌。
这类行为常常表现为纵容自己的不当举动,比如:贪污腐败、虐待员工、肆意损害他人的利益等。
这种行为不仅横行无忌,更重要的是对他人权益的粗暴践踏,激起了人们的公愤。
2. “作威作福”是权力自恋的体现作威作福者常常自视甚高,以权力为傲,无视其他人的存在和权益。
他们常常以权力来扭曲事实、诋毁他人,甚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行为体现出权力的自恋性质,无视公众对于公平公正的期待和渴望。
3. “作威作福”严重破坏社会和谐权力的滥用不仅损害了个人的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威作福者往往侵犯他人权益,无视法纪,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和公正的缺失。
对于这些滥用权力者的行为,社会必须以严正的态度予以纠正和制止,以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的基本原则。
结尾:虽然常常会有人说“只要权力在手,一切都好办”。
然而,“作威作福”却暴露了权力者无良的本性,使普通百姓再次看清了权力的种种弊端。
唯有以法律为准绳,尽量避免权力滥用,才能让社会更加美好。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共同努力,维护社会公正,追求平等和法治,以摒弃“作威作福”这种不良行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天子是承担大任原句
天子是承担大任原句摘要:1.天子的含义和承担大任的背景2.天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3.天子承担大任的具体表现4.天子责任的来源和意义5.天子承担大任的历史演变正文:天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角色,承担着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大任。
在传统社会中,天子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本文将围绕天子承担大任的主题,详细解析天子的含义、地位、权力以及历史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天子的含义。
天子这个称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统治者的代名词。
在封建社会,皇帝被认为是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被称为天子。
天子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还是宗教信仰中的神秘象征。
其次,我们来探讨天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一切大权。
在政治制度上,天子实行世袭制,即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继续担任天子。
此外,天子还拥有选拔、任命、罢免官员的权力,可以决定国家的政策走向和民族命运。
接着,我们分析天子承担大任的具体表现。
天子的大任包括维护国家统一、保障民族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
具体来说,天子需要领导国家抵御外敌入侵,平定内部叛乱;制定并执行政策,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生福祉。
此外,天子还需向上天祈祷,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然后,我们来探讨天子责任的来源和意义。
天子责任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封建社会的神权思想,皇帝被认为是天的儿子,有责任代表上天统治人间;二是来自世俗的权力观念,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义务维护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命运。
天子承担大任的意义在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都系于天子一身,天子的贤明与昏聩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天子承担大任的历史演变。
自夏商周至明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十个王朝,数百位皇帝。
在这些皇帝中,有明君圣主,如唐太宗、宋太祖,他们领导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也有昏君暴君,如商纣王、隋炀帝,他们导致国家灭亡、民族涂炭。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一、课文内容。
- 作者:老舍。
- 主要内容。
- 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五期间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赶年集、守岁、拜年、逛庙会等,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温馨的特点。
- 重点语句和表达特色。
-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
例如,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些日子的习俗,略写了其他日子的活动。
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重点突出,既让读者全面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又能深入感受到春节高潮部分的热闹氛围。
-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俗语的运用,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 作者:沈从文。
- 主要内容。
- 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描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画面,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重点语句和表达特色。
- 文章通过对八儿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他对腊八粥的渴望。
例如,“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这些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心理。
- 文中对腊八粥的描写细腻诱人,如“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从视觉、嗅觉等方面写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 内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主题和赏析。
-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节时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动人春色和皇宫中传烛分火的情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 赏析:前两句描写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动人春色,“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宫中走马传烛图,“日暮”“传蜡烛”“轻烟”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宫中的特殊景象,“五侯家”点明赏赐对象,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诗意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诗意1. 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 诗意解析。
-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就是春天的长安城。
这一句说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个地方不飞舞着落花。
你想啊,春天的时候,到处花朵盛开,风一吹,花瓣就像小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那场面可美啦。
-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是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东风”就是春风,“御柳”是皇宫里的柳树。
这一句是说寒食节的时候,春风把皇宫里的柳树都吹得倾斜了。
-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日暮”就是傍晚,“汉宫”这里借指唐朝的皇宫。
到了傍晚的时候,皇宫里开始传赐蜡烛。
为什么要传蜡烛呢?因为寒食节不能生火,可是皇宫里却可以例外,而且还把这种特权延伸到了一些权贵之家。
- 第四句“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烟,“五侯”是泛指天子宠幸之臣。
这些蜡烛的轻烟就飘散到那些权贵之家了。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寒食节的景象,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的深刻讽刺呢。
1. 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诗意解析。
-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是遥远的意思,“皎皎”是明亮的样子。
这两句说遥远的牵牛星啊,明亮的织女星。
就像我们抬头看夜空,一下子就看到了那两颗很有名的星星,诗人把它们的形象先给我们勾勒出来了。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纤纤”形容织女的手纤细柔美,“擢”是伸出的意思,“素手”就是洁白的手。
“札札”是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这两句说织女伸出她那纤细洁白的手,摆弄着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你可以想象一下织女在织布的画面,很美的呢。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章”是指布帛上的纹理。
织女整天也织不成一匹布,因为她哭得眼泪像下雨一样。
为什么哭呢?因为她思念牛郎,心里难受,都没心思织布了。
课时作业1:第12课 苏武传
第12课 苏武传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穹.庐(ɡōnɡ) 廪.食(lǐn ) 扶辇.(niǎn ) 诡.言(ɡuǐ) B .窥.视(kuī) 单.于(Chán) 弓弩.(nǔ) 煴.火(yūn ) C .赏赐.(chì) 蛮夷.(yí) 自刎.(wěn ) 溺.死(nì) D .斧钺.(yuè) 喟.然(wèi) 赦.罪(shè) 阏氏.(zhī) 答案 B解析 A 项“穹”读qión ɡ。
C 项“赐”读cì。
D 项“喟”读kuì。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伏:隐藏 C .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子 D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转移答案 C 解析 舆:活用为动词,抬,扛。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B.⎩⎪⎨⎪⎧ 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 ①惶恐饮药而.死②单于视左右而.惊 D.⎩⎪⎨⎪⎧①乃.幽武置大窖中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 C解析 A 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
B 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
C 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D 项“乃”,①于是;②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答案 B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封建论》原文|译文|赏析《封建论》一章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了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也无力改变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痛斥了各种鼓吹分封制的谬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封建论》原文唐代:柳宗元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韩翃《寒食》赏析《寒食》译文及赏析答案
韩翃《寒食》赏析《寒食》译文及赏析答案《寒食》是由韩翃所创作的,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寒食》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陶渊明隐居生涯中得大济苍生
摘要提到陶渊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隐居生活,他的菊花与酒;然而作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在他的骨子里却存有一番“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又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品质,而这,也就致使了诗人仕隐不定的一生;关键词:陶渊明、大济苍生、隐居、仕隐不定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生是仕途与隐居交错的一生;根据他交错的仕隐生涯,大致上将他的隐居生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从他出生到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这一年,陶渊明二十九岁,首次离家出仕,任州祭酒;但不久便自行解职;辞职后不久,州中又派人召他去做主簿,亦辞谢不就;第二阶段就是从他辞谢江州主簿而后在家“躬耕自资”开始到晋安帝隆安四年400,这一年,陶渊明三十六岁,他再次出仕,去荆州做了桓玄的幕僚;隆安五年冬,以母丧辞官还家;第三阶段从隆安五年辞官还家开始一直到元兴三年404,陶渊明三十九岁,他再次出仕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离开刘裕后,又做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轩的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乡,从此便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同时,从这开始知道生命的尽头也作为他隐居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下面就具体地谈一下他这四个隐居阶段中隐藏着的“大济苍生”;一、“或击攘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第一阶段,到他二十九岁,也可以说正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年轻气盛的时期;说到这一时期,我们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大济苍生”思想的形成、思想的源头,因为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直到终老;中国古代文人的早期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家族;在陶渊明的家族中,最让他感到骄傲与受崇拜的有两位,一位是他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影响陶渊明的是一种出身寒微的人所有的质朴有力的勤奋,他在命子诗中赞美陶侃:“在我晋中,业融长沙陶侃曾被封为长沙公;桓桓勇武的样子长沙,伊功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陶侃曾镇守南方;功遂辞归,临宠不忒不惑;孰谓斯心,而近可得;”由此可见,曾祖父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之大;另一位是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则是一种士族阶级所有的高贵与镇静相结合的旷达闲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像一个普通的农民那样勤俭耐劳,有一种刚性;一方面又像当时贵族名士那样含蓄、有教养,表面冲淡平和———这就是陶渊明;当然,陶渊明性格的形成又和他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关,和他所受的教育有关,和他的经历、当时的社会风气等都有关;陶渊明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士族家庭,但他的家庭还不想王、谢那样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世家;他八岁丧父,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家道衰落;从自祭文中我们也能看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冬天还穿着夏天的单衣;”虽然陶渊明的少年时光很贫乏,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是相当丰富的;先辈的光辉业绩既让他感到骄傲,又促使他发奋自励;在饮酒诗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曾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此外,他还学习了先秦汉魏以来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这一切的一切则使他的思想不同于他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位意气风发、对理想与未来充满热情的人,这体现在他回忆少年生活的诗中:“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幻想远走高飞杂诗十二首其五·忆我少壮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远,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下面再来看看陶渊明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环境,少年陶渊明的家乡浔阳柴桑虽然饱受战争的蹂躏,但仍然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去处;这里北襟长江,东南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这里还有五老峰、香炉瀑布;五彩缤纷的山花四时不断,美丽的鸟儿带着清脆的鸣声从山涧掠过……陶渊明从小在这里长大,朝夕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相伴,特别喜爱田园,所以他的个性也染上了一层纯朴自然的色彩,正如归园田居中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样看来,他是真的被这湖光山色所感染了,“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最终,在这二者之间他还是选择了独善其身的躬耕隐居生活,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并未因为田园的感染而泯灭;也许是时机还不成熟,也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既然这样,那就暂且游闲于这田园之中吧二、隐居中的心绪波动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也就是陶渊明三十九岁这年,他第一次出来做官;至于他初次做官的原因,萧统陶渊明传中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他自己也在饮酒中自述道:“畴昔往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可谓陶渊明是为生活所迫才步入仕途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陶渊明还是钟情于躬耕自资的生活的;但由于初入仕途,刚直坦率的陶渊明受不了官场上的拘束与折磨,不堪吏职;所以做州祭不久便辞职回家;不久州中又派人召他去做主簿主管簿籍的官吏,亦辞谢不就;此后在家“躬耕自资”,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这一呆便是六七年;看似陶渊明是离开了令他厌恶的官场,又悠闲地过起了他的田园生活;但是他的内心真的能那么平静吗为了说明这一点,先来看一看在他隐居的这六七年里时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陶渊明二十一岁那年,谢安去世,东晋政权被昏庸专横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把持,皇室内部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互相争权夺利,皇室和其他世祖之间更是展开了剧烈的、公开的权利争夺;公元398年镇北将军王恭联络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起兵反晋,随后事败,桓玄入据江州继续酝酿反叛阴谋;公元399年,会稽郡爆发了反对司马元显强征兵役的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来起义被镇压,在此过程中,各路军阀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此时桓玄乘机杀了殷仲堪,入据荆州,公元402年攻入建康;公元403年篡夺帝位,后该国号为“楚”;因此,陶渊明再次步入田园的这六七年中可谓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如此的社会状况怎能使有着“大济苍生”志向的陶渊明平静呢另一方面,陶渊明和晋朝又有着割不断的感情上的联系,如沈悦宋书·陶潜传在描写易朝之后诗人的写作特点时提到的:“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字高祖王业渐隆,不复出仕;所著文章,皆题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但书甲子而已;”从这方面来看,长达六七年之久的隐居生活中,也必定是心绪不能平静的;晋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再次出仕,这次他去荆州做了桓玄的幕僚;但是,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却找不到他对桓玄的直接看法,他不仅对桓玄本人未置可否,就连他在桓玄府中究竟做什么官以及做官的情况也是只字未提,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即便是在隐居,陶渊明也是时刻想着世外的时局;在他隐居的第二个阶段中可谓是隐居中的心绪波动;三、“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虽然他怀有“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但是他对自己的第二次出仕是带有后悔的心情的,“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句写出了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同时也暗含了他的志向难以实现的惆怅和对未来归宿的忧虑;望着南岭,诗人由衷产生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想法;于是,隆安五年冬,他以母丧为由辞官还家;由此开始到元兴三年404,诗人开始了他隐居生涯中得低三个阶段;说是辞官归田,但却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这也可称之为从二次归隐到三次出仕的过渡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内,陶渊明所想的仍是有关官场的事情;下面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一下陶渊明在这一时期的心情波动;公元402年春,桓玄举兵东下,讨伐司马元显;司马父子被杀后桓玄有逼晋安帝退位;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自己登位做皇帝,国号为“楚”;可谓是天下震动、朝政纷乱;这时的陶渊明正在进行他的躬耕生活,实践着他“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的夙愿;“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几句诗告诉我们,归隐田园只不过是诗人“谋道”不通的退路,难以实现诗人“大济苍生”的壮志,“转欲志常勤”的自述,并不代表他的内心深处毫无隐痛;归园田居,也只不过是让陶渊明摆脱了污浊的官场,也表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公元404年,陶渊明三十九岁,这年,桓玄据建康后,残暴专横,作威作福,弄得天人共怨;这一年春夏之际,陶渊明还在隐居,但由于战火连连,亲朋好友奔走逃亡,因此,此时诗人的心情是纷乱的;从他在这一时期所写停云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只写怀念远方朋友,无关时局,显得淡然忘世;然而,“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这阴暗的云雨不正是当时天下大乱、政治黑暗的真实写照吗亲友们之所以远离他的原因也不正是因为为了躲避战乱吗同时,在荣木中也反映了陶渊明心绪的再次波动;在荣木序中写道:“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问道,白首无成;”陶渊明童年时代就“游好在六经”,学习了儒家治世的理论,很想有作为,然而他的一生却仕途坎坷,直到头发花白,仍旧一事无成;“先师遗训,余岂云坠抛弃,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几句诗表明了诗人老之将至,但壮心不已的入仕热情和不顾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同时也能感受到入仕以实现“大济苍生”壮志的迫切心情;四、“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在公元404年即元兴三年,这年下半年满怀热亲的陶渊明第三次出仕,这次他做了刘裕的参军;“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句诗描写了诗人作乐参军之后贫困的生活状况,然而他却依然能够自得其乐,安然处之;“时来苟冥会暗中相合,婉辔驾车憩通衢仕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也流露了一些兴奋之情;但是好景不长,刘裕掌握东晋军政大权之后,就开始剪除异己,树用心腹;在政治上野心勃勃,他的手段与用心早已超过了之前的桓玄;因此,陶渊明在刘裕府中不到一年便离开了他;但陶渊明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又去做了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但不久,刘敬宣就受到朝中权臣的猜忌而不得表奏皇帝辞官归田,随即陶渊明便跟着归返田园;但不甘“四十无闻”的陶渊明在归田这一年的八月又做了彭泽令,然而上任仅仅八十多天,便辞官回家了;至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不管是因为当年的督邮之事,还是因为程氏妹,不管怎么样,经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断断续续的仕途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最终踏上了归田隐居这条路;从这开始直到诗人生命的尽头,也就是陶渊明隐逸生涯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从此,他如愿以偿,过上了躬耕的田园式生活,淡然忘世;在这一阶段没,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因此奠定了他“田园诗之父”的文学地位;直到晋恭帝元熙二年,即宋武帝永初元年,五十六岁的陶渊明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这一年六月,刘裕夺取了东晋政权,把晋武帝废为零陵王,改元为“宋”,开始了刘宋王朝的统治;这件事对当时在隐居的陶渊明的影响是不小的;陶渊明在生命的最后七年里写了不少诗;最后零陵王也没能逃脱刘裕的毒手;为此陶渊明写了述酒一诗,这首诗就是暗指刘裕派人以毒酒鸩晋武帝一事;其中“流泪抱中汉,倾耳听司晨”表现了诗人哀悼晋室的心情,诗人虽不怎么样忠于东晋,但由于对晋朝的特殊感情,陶渊明对零陵王被害还是充满同情与愤慨的;由此开始,陶渊明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此后的诗作,由于当时的社会黑暗和世风败坏的情景,开始渐渐流露出较多的“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音,常常借题发挥,以刺世事,具有一种慷慨不平之气,又带有“大济苍生”的愿望;宋武帝永初三年,即零陵王被杀的第二年,陶渊明写了读山海经十三首;这些诗以神仙荒怪故事托意寓言,书法悲愤的感慨;正如明·黄文焕在评论时说“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年者,皆夸父之类”,又说:“志士为精卫、刑天者,何可胜叹”陶诗析义卷四,这也正是肯定了陶渊明“胸中饶有幽愤”;而诗人通过这些诗所要表达的也正是希望能出现节义、为民除暴的忠义之士,或使晋朝恢复;刘裕病死的第二年;陶渊明又作了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几首咏史诗,以咏史为题,托古抒怀;在咏荆轲的最后两句,诗人怀着深切敬佩的心情说:“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对于此句诗,清·温汝能说:“荆轲刺秦不中,千古恨事;先生目击禅代,时具满腔热血,观此篇可以知其志矣;人知先生终隐柴桑,安贫乐道,岂知却别有心事在;”陶诗汇评卷四“吾抱病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这时候陶渊明的生活已经是贫病交加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时刻不忘最初的那种“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在自祭文中,他也以极其悲凄的心情追述了自己躬耕生活和遭逢乱世的命运,发出了“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的悲愤,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痛苦;这也是他逝世前的绝笔;纵观陶渊明的一生,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田园中度过了,可谓“终隐柴桑”;可实际上,他的思想却又未曾离开过仕途,知道生命的尽头,也未曾泯灭他的“大济苍生”;这里只是选了陶渊明作品的一部分作为分析,可他身上值得探究的又何止这些呢可谓是“说不尽的陶渊明”。
《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原文及翻译
《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原文及翻译《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原文及翻译卷九·芮良夫解作者:佚名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
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
兹言允效与前不远。
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
呜呼,惟尔天子嗣文武业,惟尔执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顾道,王不若,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堪。
治乱信乎,其行惟王,暨而执政小子攸闻。
古人求多闻以监戒,不闻是惟弗知。
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后,惟其雠。
后作类,后弗类,民不知后,惟其怨。
民至亿兆,后一而已,寡不敌众,后其危哉。
“呜呼!□□□如之。
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为事,不勤德以备难。
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乱而。
以予小臣良夫,观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远,罔有代德。
时为王之患,其惟国人。
呜呼!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往愆,以保尔居。
尔乃聩祸玩烖,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
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轻,□不存焉。
变之攸伏。
尔执政小子不图善,偷生苟安,爵以贿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并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闻曰,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饰言无庸,竭行有成。
惟尔小子,饰言事王,黡蕃有徒。
王貌受之,终弗获用,面相诬蒙,及尔颠覆。
尔自谓有余,予谓尔弗足。
敬思以德,备乃祸难。
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无曰予为惟尔之祸也。
”文言文翻译:周厉王失去道义,芮伯陈述他的警诫,史臣就此作《芮良夫》一文。
芮伯这样说:“我小臣良夫叩头谨告天子:作为百姓的父母,只要尽到他的职责,远方人没有不服从的。
’如果不讲道义,身边的臣妾也会背离。
百姓归向恩德。
有德百姓会拥戴,无德百姓就仇恨。
这句话真实地验证在此前不远:商纣王不改夏王桀的残暴,因此才有我们周朝以及国家。
“啊呀!你天子继承了文王、武王的基业,而你的执政大臣如同王夷王的大臣,行事昏昏又无所顾及,导引君王于不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威作福是天子的特权
古代文化
1205 2009
作威作福是天子的特权
【原文】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①。
平康正直(2),强弗友刚克(3),燮友及克(4)。
沈潜刚克⑤,高明柔克(6)。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7)。
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8)。
”
【注释】
①克;胜过。
刚克:过于强硬。
柔克:过于软弱、②平康:中止平和。
③友:亲近(4)燮(xie):和,柔和。
燮友:柔和可亲。
(5) 沈潜:沉潜,意思是仰制,压制。
(6)高明:推崇,高扬。
(7)玉食:美食。
(8)僭(jian):越轨。
忒(te):作恶。
【译文】
“六、三种德行:一是刚正直率,二是以刚取胜,三是以柔取胜。
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强硬不可亲近就是以刚取胜,和蔼可亲就是以柔取胜。
要抑制过分刚强,推崇和顺可亲。
只有天子才会为民造福,只有天子才能给民惩戒,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美食。
臣子不允许为民造福、给民惩戒、享用美食。
如果臣于有为民造福、给民惩戒、享用美食的隋形,就会危害家国,祸乱国家。
百官将因此背离王道,臣民也将因此犯上作乱。
”
【读解】
这一条为天子规定了所享有的特权:为民造福,惩戒臣民,享用美食。
特权表示等级差别;企图抹杀差别就是犯上作乱,罪该万死!所以,皇上特别不奏欢刚强的人,偏爱柔弱的人。
越没有个性,就越得宠。
照这样的标准,做官是很容易的,因为越没有本事的人就越听话。
正如宠物,之所以得宠,是由于没有头脑并且善解主子旨意。
天子作威作福,臣子俯首贴耳,在等级制度中是相得益彰的。
天子刚强,臣子柔弱,刚柔相济,互相补充。
不能作威作福、锦衣工食,就不是好天子;不能何俯首贴耳、献媚取宠,就不是好臣子。
把这个道理悟透了做:就容易了,君臣就和谐了,人民就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