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陆羽茶经分析回顾及思考-精品
茶经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茶经》是一本关于茶的经典著作,由唐代文学家陆羽所著。
这本书从茶叶的品种、种植、采摘、制作到品饮方法等方面,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茶的知识和文化。
作为茶爱好者,我对这本《茶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能够感受到陆羽对茶的深厚热爱和对茶文化的独到见解。
他不仅深入剖析茶叶的特点和品质,还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置身于茶园,感受到了茶的清香和独特韵味,仿佛品尝到了一杯又一杯的醇美茶汤。
《茶经》不仅仅是一本描写茶叶的手册,它更是对茶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和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品,成为了人们追求身心健康、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而《茶经》正是通过对茶的深入研究和介绍,使读者对茶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提升了茶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
阅读《茶经》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和观点。
书中对茶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讲解,使我对茶的制作过程和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陆羽在书中强调了喝茶的艺术和仪式感。
他提出了“茶以其味则无它香美矣,以其形容则无它色艳矣,以其礼仪则无它肃肃和敬矣”的观点,强调了喝茶的仪式感和与他人分享茶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茶的品饮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喝一杯茶不仅仅是品尝茶叶的味道,更是一种身心放松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茶经》让我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了茶的重要性和茶文化的价值。
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喝一杯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享受和沉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茶,从而与茶共享一份宁静与深思。
综上所述,阅读《茶经》是一次愉快而有收获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我对茶的种类、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拓宽了对茶文化的视野。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茶的热爱和探究的欲望,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品味茶的机会。
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浅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陆羽的《茶经》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介绍茶的历史、品种、制作和品鉴的专业著作,同时也融合了陆羽的哲学思想。
下面从文化、道德和思维等方面浅析陆羽的哲学思想。
其次,从道德方面来看,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的茶文化精神,在道德方面有较为深刻的体现。
其中,茶的烹制和品尝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与规矩,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常被提倡的“礼仪之邦”的道德观念,即人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规范和准则能够凝聚人类的情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陆羽在书中强调“神、度、谦、和”是品茶过程中需要遵从的原则,这种道德规范体现了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和谐相处等道德价值观,也呼应了“礼、义、廉、耻”等古代道德观念。
最后,从思维方面来看,陆羽的哲学思想在《茶经》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茶的介绍中,陆羽提到了茶的类型、功效与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透露了他对品茗的一些深刻思考。
例如,陆羽认为品茗时需要用心体味,不同品种的茶需要用不同的水和器具,喝茶不能贪杯等等。
这些思考和体会,其实三千年茶文化的积淀和凝聚,是对人对自然观念的深刻反思,以及有效的智慧思维和实践总结。
综上所述,陆羽的《茶经》不仅是一部介绍茶文化的专业著作,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等方面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生命、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人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陆羽及其《茶经》给我们的启示
陆羽及其《茶经》给我们的启示
1、陆羽,出生于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
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2、《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
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析陆⽻《茶经》的哲学思想析陆⽻《茶经》的哲学思想 陆⽻长期学习儒家著作,对茶的认识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
下⽂来浅析陆⽻《茶经》的哲学思想。
“茶圣”陆⽻,字鸿渐,唐代⼈。
初唐之时饮茶之风较盛,⾃幼于寺院中长⼤,僧⼈饮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因此古语说“禅茶⼀味”。
陆⽻常居于此⾃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他⽣性⾃由洒脱,酷爱饮茶,离开寺院之后,便游历多地、⼴交益友。
对茶之采摘、⽔质之品鉴、器之铸造以及茶之煮饮都有了⼀定的研究,其成果《茶经》也⾸次将茶作为⼀种专业学问呈现于世,包含着融儒、道、佛为⼀体的精神⽂化层⾯。
⽽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饮茶习惯的变化,后⼈在研究《茶经》时更注重从字⾥⾏间体会茶的哲学境界,以明⼼性、炼修养。
⼀、从《茶经》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很长⼀段时间都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有⼒武器。
陆⽻长期学习儒家著作,对茶的认识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
1、精⾏俭德 开篇《⼀之源》中就提到“茶之为⽤,味⾄寒,为饮最宜精⾏俭德之⼈。
”陆⽻没有直接对茶德做出论述,⽽是通过描述怎样的⼈适合饮茶来含蓄的表达,将茶品与⼈品结合起来。
何为“精⾏俭德”?⼦⽈:“⾔忠信,⾏笃敬,虽蛮貊之邦⾏矣。
”意思是说说话忠实诚信,做事忠厚谨慎的,即使在蛮荒落后的国家也能⾏得通。
此为品⾏端正。
《论语·学⽽》:“⼦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这是⼦贡对其⽼师孔⼦的评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孔⼦为儒家的`创始⼈,其思想和⾏为是儒家的典范。
因⽽“诚实”、“谨慎”、“节俭”、“善良”等⼀直都是儒家修⾝⽴德的不⼆章法。
更何况“茶性俭,不宜⼴”,煮茶过多会淡其味道,⽽且在茶事活动中,种茶、制茶、择器、备具、煮茶,皆需⼀丝不苟,若“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则会“饮之成疾”。
因⽽精⾏俭德之⼈也就是品德端正简朴、做事精细有序之⼈饮茶为最宜,饮者也正是通过这种精细的茶事活动,使⼼灵回归清净与恬淡,从⽽达到⼈与⾃然的和谐状态。
读茶经读后感
读茶经读后感《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由陆羽所著,是中国茶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茶经》,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
在《茶经》中,陆羽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茶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茶树的种植到茶叶的采摘,再到茶叶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和细心打理。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对茶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还从《茶经》中了解到了茶的品饮之道。
陆羽在书中提到了茶的煮、泡、捣、炒等多种方式,让我对茶的品饮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深的理解。
茶的品饮不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在品饮茶的过程中,我可以静下心来,感受茶香的飘逸,感受心灵的宁静,这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茶经》中,陆羽还对茶的功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茶的保健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清热解毒、提神醒脑,对身体有着很多的好处。
通过阅读《茶经》,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阅读《茶经》,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茶的热爱也更加深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茶经》,我更加热爱中国茶文化,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
《茶经》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茶经》读后感1茶圣陆羽将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概括为“精行俭德”,一是“精”,即做事用心。
无论是茶的制造、还是水的煎煮,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细心而作,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品饮茶的真香。
二是“行”,即实际去做的品行、行为、举止。
三是“俭”,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反对铺张铺张的茶事行为。
四是“德”,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人。
陆羽的《茶经》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极为推崇,这种“君子之风”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品尝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精神与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茶有利于人的身心,它与道教的养生观相全都,茶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真味道,因此,茶文化在“清静无为”上与道教达成高度统一。
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
茶道本质是从简洁、平凡的生活中品悟诞生活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凡中领悟人生的大道理。
唐代诗人卢仝在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奇妙意境。
其中的"七碗茶诗"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杯清茶,可以让诗人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他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茶好像给他制造了一片宽阔的精神世界。
《茶经》读后感2从我记事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其留下的创造传承感爱好,于是,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茶道·茶经》这本书。
《茶道·茶经》富有文化气息的封面吸引了我,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本书能让我能摒除杂念,享受茶道文化带给我的片刻安静,享受茶道与我的独处时间。
《茶道·茶经》这本书包含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及茶的风情四个内容,正所谓:话其史,赏其艺,享其用,悟其道,览其情。
陆羽总结范文
陆羽总结引言陆羽(1097年-1190年),字东篱,号茶圣,是北宋时期的茶学家。
他以其对茶的独到见解和总结而被称为茶圣。
他的著作《茶经》被誉为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陆羽的茶学思想和他在《茶经》中的总结进行详细阐述。
一、茶学思想1.茶的分类陆羽对茶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类:饼茶、碾茶、末茶、砂锅茶。
这四类茶主要是根据加工工艺和形状进行分类的。
饼茶主要指以压制的方式制成的茶,如普洱茶;碾茶是将茶叶经过辗压、研磨后制成的,如龙井茶;末茶是将干茶打碎,如普通的绿茶;砂锅茶是将茶叶放入砂锅中加热炒制而成的,如铁观音。
2.茶的品质陆羽提出了“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评判茶的品质。
色是指茶叶的颜色,一般来说,颜色越鲜绿越好;香是指茶叶的香气,香气越浓郁越好;味是指茶叶的口感,口感越醇厚越好;形是指茶叶的形态,形态越整齐越好。
3.茶的泡法陆羽总结了茶的泡法,提出了“水至八分热,瓶至三分满”这一经典口诀。
他强调了水温和杯容量对于冲泡出优质茶叶的重要性。
适合的水温可以有效地提取茶叶的香气和味道,适量的茶叶与水的比例可以控制冲泡的浓度。
4.茶与健康陆羽深信茶有补益之功效,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他提出了“饮茶三吐、宽中助脾、解毒、去腻、引醒神思”等观点。
他认为适量饮茶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解毒去腻,提神醒脑。
二、《茶经》中的总结陆羽的著作《茶经》是茶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茶叶制作和品尝的经验。
1.茶叶的种植和采摘《茶经》中提到了种植茶树的选择、养护、施肥等方面的知识。
他还详细描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姿势、精选等技巧。
2.茶叶的制作方法陆羽总结了制作茶叶的具体方法,如茶叶的杀青、揉捻、炒制等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3.茶叶的保存和品尝他在《茶经》中提到了茶叶的保存方法,如避光、防潮等。
他还阐述了如何品尝好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口感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4.茶文化的传承陆羽在《茶经》中强调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茶经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陆羽的《茶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哲学巨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中体会到了茶的真正滋味和生活的艺术。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陆羽对于茶道的独到见解。
“一之源”:这是《茶经》中陆羽对茶的起源和特性的概括,他认为茶源于自然,并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同时也强调了茶的品质和特性。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茶的简要定义和描述,表达了茶的本质和特点。
“二之具”、“三之造”:这两句主要描述了制茶的工具和工艺,强调了制茶过程中工具的重要性和工艺的精湛。
同时,也表达了陆羽对制茶的严谨和精细的态度。
“四之器”:这句话描述了煮茶和饮茶所需的器具,强调了茶具的多样性和精致性。
这也反映了陆羽对茶道的完美追求和对器具的重视。
“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这些语句详细描述了煮茶、品茶、茶事、茶出产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了茶道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对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悠然自得、不紧不慢的生活态度。
就像用冷水泡茶,虽然开始时味道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味道会逐渐浓郁。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享受生活的慢节奏,品味人生的滋味。
“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就像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下喝茶会有不同的滋味和感悟一样,人生也有许多不同的经历和变化。
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适应这些变化,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这句话是对茶的赞美和评价。
最新 陆羽茶经研究历程及成就-精品
陆羽茶经研究历程及成就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与重视。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书,这部七千余字的著述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它成为研究中国茶学、茶史、茶文化的一个绕不开的、必须的“标本”,陆羽所开创的茶学也被称为“陆学”。
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余年,围绕着陆羽《茶经》的研究未曾间断。
30年来,这方面的著作与文章不断地涌现,数量众多,蔚为大观。
任何学术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既要埋头深耕于研究的对象,也要随时抬头环顾他人的研究情况。
回顾和总结30年来学界对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对于了解现代学人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对于凝练问题意识,对于今后研究的发展前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虽然我们在时间上界定了30年来的陆羽《茶经》研究,但并不忽视在这之前的学者所做的研究。
目前可查的最早公开发表的陆羽《茶经》研究论文是庄晚芳先生《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一二事》(载《茶叶通讯》1963年第1期),该文对陆羽生平的片断史料,以及陆羽撰写《茶经》的动机作了简要辨析。
真正学术意义上对《茶经》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的,开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即1978年至今的30余年。
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走出了传统茶学、茶业的界限,而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当中对陆羽及其《茶经》进行考察和研究。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或时期)的影响或驱动,陆羽《茶经》的研究历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地说,新时期以来的陆羽《茶经》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至1989年是陆羽《茶经》研究的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茶叶工业的需要,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回归,作为茶学、茶史和茶文化的经典著作,陆羽的《茶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播茶叶知识、进入茶学以及传统中国茶文化领域的门径,此时在中国内地逐渐复苏并引起了关注。
试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
试析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中国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全书分三卷十章,共7300多字。
文字精练,内容丰富,见解高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概括茶的产地和特性。
包括茶的植物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的质量及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
二之具:采制茶饼的工具。
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存茶的一系列工具,共有19种。
三之造:介绍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茶、质量鉴别方法。
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茶的烹饮用具。
分生火、煮茶、碾茶、量茶、盛水、滤水、取水、盛盐、取盐、饮茶、盛具、摆设、清洁等八类共28种用具。
五之煮:茶的调制步骤。
先用火烤,再捣成细末,会后烹煮。
包括煮茶的水及如何煮茶等。
六之饮:记述了饮茶的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
提出了饮茶有九难。
七之事:古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48条。
涉及到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它共7类。
八之出:记述了茶叶的产地。
唐代的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44个县。
九之略:二之具中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中所列的287种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必一律照搬照套。
十之图:将茶经全文用白绢写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阅读,指导茶叶的产制。
《茶经》的问世,不仅是总结了茶叶技术,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赋予茶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这是对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描述。
茶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得益于陆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与陆羽《茶经》密不可分。
谈陆羽的《茶经》
谈陆羽的《茶经》唐代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林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生嗜茶,精通茶道,他所著的《茶经》(共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专著,并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人们誉为“诗仙”和“诗圣”,陆羽被人们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并祀为“茶神”。
《茶经》三卷是他于唐上元初年(760)隐居江南各地,并且对这些地区茶业进行考察,即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对茶树的栽培、育种和茶叶的加工等。
然后又陆续研究如何对茶进行品饮,如用什么样的工具泡茶、贮存茶,泡茶时水的温度如何控制等,从而总结出一套经验之后而写成的。
读《茶经》时可以知道,陆羽对茶的总结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从《茶经》开篇起,就谈到了茶的缘起、形貌、字源、生长条件、栽培方法、鉴别方法和效用这七个方面。
并且最本真地将茶全面展示,特别是道出了中国“茶德”的发端。
从这个时候开始,饮茶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提升。
紧接着,他谈采摘茶叶,造茶用的工具等。
这就是采茶用的篓子,蒸煮茶时用的灶、釜等。
通这些制茶工具,使我们知道了一块茶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这就是通过采茶、蒸茶、捣茶、焙茶、封藏等工序,才能形成一块茶饼。
然后他又谈到了“造”的问题。
这就是同天时、地利、人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例如,《茶经》中谈到采茶时是这样写的:“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说的就是下雨时不采,晴天有云时不采,天气晴朗才能采。
采摘的芽叶把它放在甑上蒸熟,用杵捣烂,放在模具里拍压成一定的形状。
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储藏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谈到关于茶的器具时陆羽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是既包括了饮茶之具,也包括了煮茶、品茶的用具。
在陆羽看来,这些都是十分讲究的,从而构成了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谈到这些之后,就是关于煮茶的问题,这里同样十分讲究。
陆羽-茶经读后感
陆羽-茶经读后感茶经读后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绍茶的著作,《茶经》集结了中国古人对茶文化的详细认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儿。
诵读茶经,最开始仅仅怀着泛读目录何须细品的心态,然而复杂的文言文给了我机会去细致的品尝,也给了我带来了一个震撼的茶的世界。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
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其实就我自己来讲还是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去了解茶的文化茶的底蕴以及茶的品味,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大学生,我对茶的大概意识还停留在阳光的午后在杨柳河边的茶棚里打着麻将对老板喊着:“老板两杯竹叶青,两杯素茶。
”现在想来,虽然这样确实是对生活的享受但茶文化也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发展,慢慢滋滋然的略有变味。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
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
饽者以滓煮之。
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
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陆羽及其《陶对茶业工作及茶割学的启示陆羽(73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一直以来我国茶学界对陆羽和《茶经》研窕都没有停止过,每有新的研究观点提出都会给人新享受、使人有新认知,给人新感染、使人有新教益,给人新教化、使人更文明,给人新启迪、使人有新创新。
本文将从三方面总结陆羽及其《茶以》对茶业工作及茶艺教学的启示。
一、陆羽与《茶经》的求真务实的实践性给我们的启示。
陆羽出身坎坷,天资聪慧,勤奋好学。
认准的目标,他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他从小(在龙盖寺生活、在李公家读书)受种种熏陶,喜好茶事。
学成长大以后,历尽磨难、求真务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科技条件下,他几乎踏遍中国当时产茶的几十个州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所以能如此详实、如此系统、如此全面地总结出茶的起源、形态、种植、采制、功效、煮饮、产地、茶人文及茶德茶事,铸就了《茶经》这本巨著。
尽管是在1200多年前,虽受当时科技等各种局限,它的指导性、操作性,尤其是求真务实的实践性,至今还是很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的。
当前,一方面我们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当前供需关系失调,茶的各种成本之高已使产、销茶者难以承受,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茶艺教学方面如何青少年饮茶等等。
我们要实现复兴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的辉煌目标,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上,需要我们茶人们发扬陆羽和《茶经》中的求真务实的实践性的精神进行卓有成就的研究探索。
二、陆羽和《茶经》教化引领的文化性给我们启示。
陆羽的《茶经》是对中唐及以前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综合形态的总结和概括。
正如北宋欧阳修说:“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
”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届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先生也曾说:不容否认的是,在陆羽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茶与人与天的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器等这些外在,至于茶之效,也还限于“荡昏寐、饮之以茶”的阶段……长时间中,茶之所“寓”还不明To 从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真正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并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22.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四2
22《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陆羽与《茶经》是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本次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感悟词语,找准重心点。
对于词语的处理,我采用在情境中理解,在评议中感悟。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
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
课堂上要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的环境. 在体会“毫不犹豫”和“毫不动摇”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陆羽,体会他的决心。
力求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抓住中心,找准关键点。
学习这篇课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的一句话“后来,陆羽被人们尊称为‘茶圣’”这句话展开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了解陆羽的事迹,体会陆羽的品行。
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段进行研读。
在对陆羽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时更要会抓住重点。
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不足之处:学生自由读课文,梳理课文故事条理。
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22.陆羽与《茶经》 教学反思三
22.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三说从中体会和感悟到了什么?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了第一个故事“辨别江水”,表现陆羽精通茶艺,第二个故事撰写《茶经》,表现了陆羽志向远大,淡泊明志。
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三个故事“推广茶艺”,表现了陆羽为中国茶叶和世界茶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最后,我通过总结和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故事以及体现出来的陆羽的精神,就是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主要原因。
3.学习写法,提升习作能力。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文除了详略得当而外,还有两个十分鲜明的写作特点:一是过渡自然,文章从追溯茶的历史,到讲述茶史的人物,语言明白如话;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十分流畅,例如,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为文章由总起到分述的过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第9自然段第一句话,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是前后照应,题目明确点出了本文介绍的主人公“陆羽”和他最为突出的成就——撰写出著名的《茶经》。
文章开篇从中国茶史谈到茶史上传奇人物,便推出了“陆羽”——这与课题照应;并指出了他在茶史上留下的美名——“茶圣”,而这与文章后面分述的三部分内容完全照应,且又与文章结尾的句子形成首尾照应。
我鼓励学生把作者的这些写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收获(思得)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文的第二个事例“撰写《茶经》”写的最为详细,也集中表现了陆羽志向远大、淡泊明志的崇高精神。
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10自然段中的一些数据:“二十一岁开始游历天下,整整十六年,实地考察了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游历后隐居湖州,先历时五年写出《茶经》初稿,又用了五年修改《茶经》”“《茶经》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此时他已四十七岁了”等等,我让学生勾画出上述这些语言文字,并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了这部经典著作。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
《茶经》的作者是陆羽,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创始人,他提倡以茶
语者以文化为典范,以茶为主题。
他因此而闻名,因此他在2001年被誉为“中国茶文化创始人”。
《茶经》内容丰富细致,它将关云长对茶文化的推崇和理解集中体现,极富
中国传统特色,是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渊博及深远的历史性文献。
《茶经》的点校是必要的,有助于深入历史,了解作者的观点,提高理解的
深度和广度。
首先,要分析文本中使用的各种字句,以了解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特征;其次,要仔细阅读文本,注意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把握各个章节的内容;最后,要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把握作者所指向的文化及其社会意义。
《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
《陆羽与茶经》教学反思本周教学内容:1、六年级语文22课《陆羽与茶经》2、作文练习:《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
教学反思:本周讲的两篇课文,第一篇是说明文,第二篇为记叙文。
20课《陆羽与茶经》: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
简介激趣:《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
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在学生对陆羽和《茶经》有了系统的了解之后,再按照学习提纲的步骤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归纳汇总——练习巩固、评讲反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让学生对一堂课进行总结,既总结学到的知识,又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了对课文的讲解,又用一课时处理相关习题,及时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作文练习:《学海拾贝——回忆小学生活》1、在毕业之际,回忆一下自己在小学的学习生活,试回忆其中令你难忘的几件事,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伤心的……;2、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思(提示:喜——高兴怒——生气哀——伤心乐——愉快)3、写出写作提纲,按小组说“说作文”;4、按要求按要求打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5、抄誊在作文本上。
不足之处:1、对陆羽、《茶经》介绍的过多,占去了课堂一半的时间,后面的学生活动、教师讲解,闲的时间不足,没有完成预定目标;2、学生自学能力还需引导,抓不住重点,缺乏分析能力;3、生字、新词重视不够,听写效果不好。
结合陆羽茶经的美学意义,谈一下自己喝茶的体会
结合陆羽茶经的美学意义,谈一下自己喝茶的体会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鉴等方面的知识。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陆羽茶经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茶的品味、品鉴和品茗过程中。
首先,喝茶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体验。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四观(观形、观色、观气、观味)来欣赏茶的美感。
陆羽茶经中提到了茶叶的形状、颜色、香气和味道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茶的美学表现形式。
喝茶时,我们可以仔细品味茶的香气,感受茶叶在口腔中的滋味,通过观察茶叶的形态和颜色来体验茶的美感。
其次,陆羽茶经强调了茶的品鉴和品味的重要性。
茶的品味可以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茶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介绍了各个茶类的特点和品鉴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茶的美味。
品鉴茶叶需要细细品味,感受茶叶的滋味和口感,这种过程也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最后,陆羽茶经中还强调了品茗的艺术。
品茗是一种慢慢品味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静心、慢品,以最大程度地感受茶的美。
陆羽茶经中提到了品茗的方法和礼仪,指导人们如何在品茶时保持心境的宁静和舒适。
通过品茗,人们可以感受到茶的美妙,同时也可以
享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状态。
总之,陆羽茶经中的美学意义不仅体现在茶的品味、品鉴和品茗过程中,还体现在茶的形态、颜色、香气和味道等方面。
通过细细品味茶的美,我们可以感受到茶的美妙,同时也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安宁。
喝茶成为一种艺术,也成为了一种美学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羽茶经分析回顾及思考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与重视。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书,这部七千余字的著述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它成为研究中国茶学、茶史、茶文化的一个绕不开的、必须的“标本”,陆羽所开创的茶学也被称为“陆学”。
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余年,围绕着陆羽《茶经》的研究未曾间断。
30年来,这方面的著作与文章不断地涌现,数量众多,蔚为大观。
任何学术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既要埋头深耕于研究的对象,也要随时抬头环顾他人的研究情况。
回顾和总结30年来学界对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对于了解现代学人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对于凝练问题意识,对于今后研究的发展前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虽然我们在时间上界定了30年来的陆羽《茶经》研究,但并不忽视在这之前的学者所做的研究。
目前可查的最早公开发表的陆羽《茶经》研究论文是庄晚芳先生《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一二事》(载《茶叶通讯》1963年第1期),该文对陆羽生平的片断史料,以及陆羽撰写《茶经》的动机作了简要辨析。
真正学术意义上对《茶经》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的,开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即1978年至今的30余年。
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走出了传统茶学、茶业的界限,而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当中对陆羽及其《茶经》进行考察和研究。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或时期)的影响或驱动,陆羽《茶经》的研究历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地说,新时期以来的陆羽《茶经》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至1989年是陆羽《茶经》研究的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茶叶工业的需要,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回归,作为茶学、茶史和茶文化的经典著作,陆羽的《茶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播茶叶知识、进入茶学以及传统中国茶文化领域的门径,此时在中国内地逐渐复苏并引起了关注。
这一阶段出版了一些科普性或介绍性的图书和文章;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专题性的研究论著,包括公开出版的《茶经》研究著作10部,陆羽研究专著6部,发表《茶经》与陆羽研究论文39篇。
这些著作与论文对《茶经》的文献价值、陆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研究,或对《茶经》的版本、成书进行考察,或加以译解注释,或对陆羽的生平进行史料方面的搜辑、整理与考辨等。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张芳赐的《茶经浅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傅树勤和欧阳勋的《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陆羽研究会编的《茶经论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都是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著述。
傅树勤的《茶神陆羽》是早期出版的一部关于陆羽的传记。
欧阳勋的《陆羽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寇丹的《探索陆羽》均为作者多年研究陆羽的集成之作。
在香港,由内地学者陈彬藩撰写的《茶经新篇》可谓“海外最畅销的书籍”,此书一版再版,如今已发行第五版,书中收录陆羽《茶经》研究论文一篇,并附录《茶经》原文,加上注释和语体译文,此外还补充了有关现代茶文化交流的论文若干篇,是谓之“新篇”。
在台湾,张宏庸编的《陆羽全集》、《陆羽茶经译丛》、《陆羽研究资料汇编》、《陆羽图录》、《陆羽书录》于1985年出版,这一系列著作汇辑了陆羽的生平史料、《茶经》的多个外国译本、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这一时期的权威著作是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其富有新意的“且译且评且述”的写作方式至今仍被许多学者所沿用。
该书初版于1987年5月,并于2005年3月再版,是茶学界公认的典范之作。
这一阶段陆羽《茶经》的研究者主要是茶学和茶业界的学者,这些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陆羽《茶经》研究的基础,对此后的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1990至2002年是陆羽《茶经》研究的调整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新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转型期。
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民间团体活动在此时活跃了起来,另一方面,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也陆续建立起来,全国各地种种国际性、全国性或专题性的茶文化活动及学术研讨会纷纷举行,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开展。
在这股茶文化研究的热闹场景中,与其说陆羽的《茶经》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勿宁说是进入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端口,一个绝佳的、当仁不让的范本。
因为研究陆羽不可能不涉及到唐代佛寺、唐代茶经济、文人心态、酬唱交游等文化范畴的内容,研究《茶经》也不可能不研究中唐以前的茶史。
在某种程度上,陆羽《茶经》研究应该说是茶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先导。
1986年,湖北天门举行了首届陆羽研究学术讨论会,1990年,浙江湖州举办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两次会议都为陆羽《茶经》的中外学术交流与研讨提供了平台,但两次会议主题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从“茶学”(或“陆学”)向“茶文化研究”的转向。
面对20世纪90年代新的契机和背景,陆羽《茶经》研究的调整和转向似乎是自然而且必须进行的。
事实上,这一阶段出现的论著的确从一般性的普及、介绍性写作进入到较深层次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比如日本学者千宗室的博士学位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1992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专著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着力考察了《茶经》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和意义,是中日茶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
与前十年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探索与固守同在、冷寂与热闹并存。
据笔者初步统计,出版的研究著作的数量减少了,只有5本;但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则显著地增加了,共计113篇。
这其中当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大背景方面的原因,但有两个直接因素值得关注:一是进入深一层次的和更加广阔的茶文化研究领域是这一阶段的大势所趋,在论著的选题上,表现为“面”的铺开甚于“点”的钻探,不少学者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茶文化论文与著作,一批颇有价值的资料性著作与工具书也在这一阶段先后编撰问世。
这些论著发表和出版的背后,是学者们所付出的大量时间与精力。
陆羽及其《茶经》虽然是茶文化研究必然会涉及的部分,但并不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视野的拓宽使其成为研究茶艺、茶道、茶文化的载体或重要文献之一,因此研究专著的数量有所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这一阶段茶文化杂志与学术期刊对茶文化研究所起到的推助作用。
茶文化的杂志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增加,但刊发论文数量仍然十分有限。
直到1991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陈文华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此后每年出版两期,成为国内唯一公开出版的茶文化研究刊物。
据笔者有限的统计与分析,在1991至2002年公开发表的90余篇陆羽《茶经》研究论文当中,有60篇发表在《农业考古》,约占该阶段论文发表总数的65%,超过了半数。
虽然这65%当中有相当数量只是平庸之作,但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佳作大多都刊载在《农业考古》上,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陆羽《茶经》的研究论文能够成倍增长,与这份杂志所提供的平台是分不开的。
这一阶段学界对陆羽《茶经》的研究除了继续对陆羽生平及行迹、陆羽的茶学等进行考察之外,尝试着将其与茶道、茶具、唐代经济文化等结合起来,对《茶经》的文化内涵以及陆羽的思想、形象、生平轶事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虽然有精微见解的作品罕见,但学界拓宽研究视野、转向茶文化研究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2003至2011年是陆羽《茶经》研究的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茶文化的当代认同与学术研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渐入小康的中国人在喝茶品茗之中,更注重审美的体验,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都市茶艺馆,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形象。
相关学术活动仍在继续,如2010年,湖北天门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陆羽茶经研究中心”。
从学术成果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共发表论文116篇,研究著作12部,科普类图书及文献31部。
此外,还有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各一篇。
(1)下表按年度列出2003-2011年间公开发表及出版的论文、研究著作、科普类图书及文献的目录,限于篇幅,论文一栏在此只标明当年发表的篇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年可作为这一阶段研究整体水平提高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发表论文21篇,出版专著3本,其他图书4本。
这一年关于陆羽的生平史料的辑佚、年谱等文献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同样在这一年,陆羽《茶经》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性的通俗读物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增长状态。
2006至2011年,《茶经》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更是有增无减,各种影印、精装、图解、茶话性质的《茶经》编译图书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琳琅满目,作为传统的经典文献,近几年《茶经》有向常销书甚至是畅销书迈进的势头。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在当时“国学热”的背景下,茶文化、茶知识的学术普及及市场需求情况。
这一时期的著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茶经》的解读与译注方面有所精进,除了文字注解之外,还出现了不少图解类的图书。
除了纸质出版物外,在互联网上还出现了电子版的《茶经集注》。
第二个特点是将《茶经》与唐代以后的茶书,如《续茶经》、《意林》、《陶说》等合并呈现。
第三个特点是深层次的研究探索著述少,普及性的编纂图书文字多。
此阶段在《茶经》的校注上达到较高学术水准的学术著作有两本:一本是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合著的《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另一本是沈冬梅的《茶经校注》。
二通过对新时期以来陆羽《茶经》研究历程的回顾,从整体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行进履迹,即从最初的发现与关注,到注释与考证、版本与成书,以及陆羽生平史迹为主的文献学研究,到古茶叶、茶学研究,再到作者心理、时代背景、写作思想、文化意义及当代启示等等的综合性考察,研究者的视角在逐步扩大,研究重心也有所转移。
纵观30年来陆羽《茶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大致可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归纳:(一)《茶经》的校注和考释从文献学角度对《茶经》进行研究是治学的基础,是认识《茶经》文献价值的辅佐,也是进行其他深入研究的起始。
《茶经》虽然篇幅不长,但毕竟在寰宇中流传了1200多年,它不仅文字精短简明,而且很多语词“奥质奇离”,还有不少异体字、简笔字、通假字,想读懂它并不容易。
关于最早的现代《茶经》译注本,一般认为是台湾学者林荆南,于1976年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
近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黎际明(1880-1956)是最早的《茶经》译注者。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校订、注释、语体文翻译的工作。
在众多的校译之作中,吴觉农先生编撰的《茶经述评》广征博引、校注严谨,并将《茶经》放在传统茶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释,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赞誉,陆定一称其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
经过第二版修订,该书以十章为纲目,依次按照正文、校记、注释和译文的顺序逐章书写,并自绘相应图片,最后附录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