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
l 0月, 选择于 我院进行 预防接种 的5 0名儿童作 为对照组 , 实行常规 临床护理操 作 , 再 选择2 0 1 2年 l 1 月一 2 0 l 3 年1 月于 我院进行预 防接种的5 0名儿童作 为研究组 , 在常规 护理 的基础上 实施护理干预 。 观察比较两组 儿童
预 防接种 中哭 闹情 况 、 家长满意 度和不 良反 应的发生 率。 结果 : 与对 照组相 比 , 研 究组儿童 的哭 闹情 况、 家长
1 . 2 . 1 对 照组实施 常规护理 : ( 1 ) 计划免疫 档案 的建立 :
对每 位儿童建 立计划接 种档案 , 并对 家长进 行预 防接 种 教育 。 医护人 员定期对接种情 况进 行核实 , 对每 个儿童的
察和比较。 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进 行评 估 : 满 意度分 为不 满意 和满 意两种 , 发放 调差 问卷 1 0 0 份当场收回。 儿童预防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发
【 中图分类-  ̄ - ] R 4 7 3 . 7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1 1 0 0 4 - - 6 8 7 9 ( 2 0 1 3 ) 0 5 - - 0 4 0 6 - - 0 2
预 防接种 是- ' I ' , J L 计 划免 疫的重 要手段 , 就 是将疫苗 色, 墙 壁上挂有卡通 图片、 彩色气球 和风车等 , 观察室 、 候
诊室应与接种室分开。 ( 2 ) 心理护理 : 在接种前要多鼓励 和表 扬 儿童 , 对3岁以上 的 儿童可利 用通 俗 易懂和 趣味 性 的语言简要 介绍注 射过程 。 接种 时可一 边注射 一边 利
用玩 具等转移 儿童 的注意力 , 同时不断 赞扬其在 预 防接 种时 的良好 表现 。 接种 后 , 对配合 好的小朋友给予适 当奖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接种过程中可能发生异常反应,对个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当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时,接种单位或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记录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接种者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的名称和批次、接种时间、接种者的症状描述以及就诊的医疗机构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调查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和体征的评估:通过详细询问接种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了解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程度等信息,有助于诊断接种异常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病史的收集:在调查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接种者的个人病史,包括过敏史、慢性疾病史、曾经的接种反应史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与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因素。

3.疫苗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接种异常反应进行调查诊断时,需要分析接种者所接种疫苗的相关数据,包括该疫苗的成分、质量控制、批次等信息,以确定是否与接种异常反应相关。

4.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应用:在诊断接种异常反应时,有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帮助确定接种异常反应的病因。

以上调查诊断过程应该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后,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异常反应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来说,处理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监测和观察:对于一些较轻的接种异常反应,可以继续观察接种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确保没有进一步的恶化。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程序、时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后48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 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 )、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 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 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 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 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处置原则常见反应的处置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

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 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1)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第五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1 报告1.1 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1.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3 报告程序1.3.1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1.3.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附件三表5-1)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附件三表5-2),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息。

1.3.4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140例小儿预防接种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与实验组70例(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小儿护理效果进行了解。

结果:实验组小儿接种疫苗配合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开展全程护理干预,可以促使小儿积极配合接种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使护理满意率的上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小儿预防接种工作;应用效果;观察随着人们健康知识的不断提高,疾控中心的健康宣教使得公众对预防接种认知度不断上升,小儿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

由于小儿个体差异性或小儿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在接种工作中出现不良反应,不配合接种工作,从而会导致接种工作无法顺利展开[1]。

将全程护理干预应用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可以引导小儿积极配合接种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使接种工作顺利开展[2]。

在本次研究中,对140例小儿预防接种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140例小儿预防接种者进行分析,入选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

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与实验组70例(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在3个月至12个月之间,平均为(5.7±0.8)个月。

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23例,接种麻疹疫苗21例,接种乙肝疫苗18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8例。

实验组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在3个月至12个月之间,平均为(5.7±0.8)个月。

其中接种百白破疫苗24例,接种麻疹疫苗22例,接种乙肝疫苗17例,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7例。

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具有可比性。

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对接种部位进行 常规 热敷 , l 0 ~ 1 5 m i m / 次, 3 次, d , 连续 3 d 。接种 计划免疫制度在我 国以及实施很久 了 , 人们对 于也 认识到 了 ( 下转第 4 2页 )
l M  ̄DI ZI : :  ̄ N NU#STN  ̄
土 兕代 于 尸埋
C . H工 NA UE A L T 工N口U BT 只 Y
护理干预 对预 防接种百 白破疫 苗不 良反 应的 效 果 观 察
江淑娟 钟 燕 罗 红艳
湖南省儿童 医院儿童保健所 , 湖南长沙 4 1 0 0 0 7
【 摘 要】目的 研究 护理 干预对预 防接种百 白破疫 苗不 良反应 的临床效果 。 方法 选取 2 0 1 1 年1 0 月一2 0 1 3 年 6月我 院门诊预 防接种百 白破 疫苗的婴儿 1 0 0例 , 随机分为研究组 和对照组 , 每组 5 0例 , 研究组应用 护理干预 , 对 照组 应用 常规 的基 础护
理. 接种 t 4 d以后随访记录两组不 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比较 丽组 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不 良反应发生率 2 . 0 %明显低于
对照组不 良反应发生率 1 8 . 0 %, 两组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 O . 0 5 ) 。结论 在婴儿接 受预防接种百 白破 疫苗前 、 后实行 护
是对婴幼儿, 可以引起患儿发育迟缓 、 智力障碍甚至是死亡。预防此 位选择 上臂外 侧三角 肌。注射后应 用棉签按 压 2 a r i n 。接种后护
三种疾病的百 白破疫苗是我国现阶段使用最广泛的 , 由于婴儿以及 理干预 : 接种后婴儿 留院观察半小 时 , 接种早期尽量热敷 , 嘱婴幼 儿童对百 白破的不 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疫苗 , 因此减少百 白破疫苗 儿 回家 多休息 、 多饮 水 , 注意注射部位清洁 , 尽量 避免儿童挠抓注

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应对措施分析

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应对措施分析

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应对措施分析汇报人:2023-12-21•引言•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状分析目录•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措施分析•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措施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策略,但在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了解AEFI及其应对措施对于确保儿童健康和疫苗接种计划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任何与疫苗接种有关的、可能与预期疫苗接种效果无关的反应或事件。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以及一些特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晕厥等)。

目的和背景根据病因,AEFI可分为已知原因的反应和未知原因的反应。

已知原因的反应是指与疫苗接种明确相关的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未知原因的反应则是指与疫苗接种相关但具体病因不明的反应,如不明原因的死亡等。

根据严重程度,AEFI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发生的、与疫苗接种直接相关的、但不会造成组织器官损害的反应,如红肿、疼痛、发热等。

异常反应是指疫苗接种后发生的、与疫苗接种有因果关系、并造成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癫痫等。

根据发生时间,AEFI可分为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

即刻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立即发生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延迟反应则是指在疫苗接种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反应,如血清病样反应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02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状分析近年来,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量逐年增加,这可能与疫苗接种普及率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有关。

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轻微反应,以及晕厥、过敏性休克、疫苗相关脑炎等严重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量和类型类型报告数量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疫苗本身因素、接种操作不当、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预防效果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预防效果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预防效果[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2年1月-12月预防接种的23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n=120)和精细护理组(n=116),分析两种护理方式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儿童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常规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精细护理组(P<0.05);精细护理组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

结论:儿童预防接种的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儿童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方式;不良反应儿童预防接种是结合儿童中一些常见传染疾病,通过某种方式将人工培育的疫苗试剂或者免疫血清制剂接种至人体内,使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免疫,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防治和预防传染疾病的目的[1-2]。

儿童预防接种作为我国计划免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新生儿到六、七岁的儿童。

在完成疫苗接种后,由于儿童体质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不定的不良反应,再加上大部分儿童家属对于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不够高,往往导致预防接种工作的不顺利[3]。

为了提高家属对儿童接种的满意度,还需要更加注重对接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确保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率降至最低。

因此,我院选择2022年1月-12月预防接种的23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规护理干预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预防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2年1月-12月预防接种的23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2022年1月-6月为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共纳入儿童120例,男童69例,女童51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3.37±1.21)岁;2022年7月-12月为精细护理组,实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共纳入儿童116例,男童67例,女童49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3.40±1.22)岁。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发表时间:2020-08-04T11:48:22.27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2期作者:王小问[导读] 预防接种传统上是针对传染病综合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接种传统上是针对传染病综合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使接种对象获得对疫苗所针对传染病的免疫力,是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具体实施,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

因此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是落实免疫规划,搞好卫生防疫、保护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策略。

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异常反应要及时报告所在地段或乡卫生院保健科和区、县卫生防疫站,并及时、妥善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一、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一般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不需任何处理,经适当休息就可恢复。

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

全身反应可对症治疗,发烧、头痛时服一些解热镇痛药,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防止合并症及继发感染。

局部化脓:首先要区别是感染性化脓还是无菌性化脓。

感染性化脓以抗感染为主,必要时切开引流;而无菌性化脓不应切开,切开后伤口可能长期不愈合。

较轻的无菌性化脓经过热敷后可自行吸收,较重的可用无菌注射器抽脓,如脓肿破溃或有空腔,就需要切开排脓,必要时扩创,剔除坏死组织,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晕针:应立即平卧,头部放低些,注意保暖,喝些温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少商等穴位,一般短时即可恢复;严重的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急性精神性反应如癔病性发作等可用针灸、暗示疗法,严重的给些镇静剂。

变态反应:如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可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等。

血管神经性水肿除服抗过敏药物外,可用湿毛巾热敷。

过敏性紫癜为出血性皮疹,除应用抗过敏药物外,适当用止血药物,必要时使用激素。

对于过敏性休克要使病人平卧,立即注射1:1000肾上腺素,密切注意观察病情,血压下降应给升压药,呼吸困难应吸入氧气,总之要注意及时处理,及时治疗抢救。

浅谈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与干预措施

浅谈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与干预措施

浅谈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与干预措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尽管随着疫苗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加之越发完善的疫苗运输与储存的冷链条件,疫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毕竟接种疫苗等同于一次经度的感染,因此,预防接种仍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1】。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人员对AEFI的处置力能,降低AEFI的发生率,现将AEFI的处置原则与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盱眙县2014年疫苗接种资料与AEFI监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2 分析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014年盱眙县共报告AEFI95例,发生率为53.93/10万剂次。

一般反应93例,占EFI总数的97.89%,其中,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的局部反应87例,占一般反应的93.55%;以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全身反应6例,占一般反应的6.45%;异常反应2例,发生率为1.13/10万剂次,均为过敏性皮疹。

2014年无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和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3 处置原则3.1 局部反应3.1.1 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局部反应禁用热敷消肿。

3.1.2 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h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可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

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h内自行消退。

但若是较为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min,可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

3.1.3 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后,少数儿童可出现局部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亦可用热敷的方法。

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

方法:观察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358例疫苗接种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179例,其中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运用预防性护理分析不同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发生强度情况。

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干预组2.23%,常规组7.8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程度上,干预组的强度明显弱于常规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防性护理对降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提升疫苗接种安全性,患者感受更好。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效果通过疫苗来减少传染疾病的发生病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通过人体中的疫苗作用来促使机体提升抗体量,从而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但是疫苗接种本身会导致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皮疹、发热、恶心呕吐等情况[1]。

本文观察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358例疫苗接种者,分析采用预防性护理在不良反应率与不良反应程度上的影响,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358例疫苗接种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179例。

常规组中,男92例,女87例;年龄从1岁至12岁,平均(6.28±3.14)岁;干预组中,男98例,女81例;年龄从1岁至12岁,平均(6.97±2.4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年龄、性别与病情等信息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有对比研究价值。

1.2方法其中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运用预防性护理,内容如下:1.2.1接种前护理要做好患者情况的了解,包括其身体状况信息的收集整理,做好有关情况筛查,对于不适合做接种的人群做有效拒绝。

在接种前需要做好教育指导,让其提前预知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告知有关注意事项,让其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来防控不良反应[2]。

探讨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探讨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探讨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的效果。

方法对本中心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200例乙肝疫苗接种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例乙肝疫苗接种者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为10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与统计。

结果研究组接种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接种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接种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属于轻反应,没有中度、重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防性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乙肝疫苗接种者在疫苗接种过程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on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vaccination.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200 cases of hepatitisB vaccination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in our center.200 cases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prevent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urse of vacc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count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vaccinator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mild,and there were no moderate or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The degre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Conclusion Preventive nursing can reduce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hepatitis B vaccinators in the course of vaccination to a great extent.[Key words] Preventive care;Reduction;Vaccination;Adverse reactions;Effect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

护理评估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干预效果及评价

护理评估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干预效果及评价

护理评估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干预效果及评价王爱梅;王艳清【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339-341)【作者】王爱梅;王艳清【作者单位】314500 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嘉兴市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1]。

轻者局部红、肿、热、痛,重则出现全身异常,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生物医学科技工程的发展,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的疫苗种类越来越多,使用范围逐渐不断扩大,有关AEFI的报道时有发生。

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防保科2010年AEFI发生率84.55/10万(33/39 031例),2011年AEFI的发生率90.31/10万(37/40 972例)。

为加强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减少AEFI的发生及危害,笔者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前来接种的婴幼儿及儿童开展了预防接种的护理评估干预,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2010-01—2013-01在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接种一类疫苗的婴幼儿及儿童119 816例,其中男60 815例,女59 001例,年龄0~6(3.0±0.2)岁。

根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2],对所有AEFI进行调查、诊断和分类。

将AEFI按发生原因分为5类,即疫苗因素、接种技术、身体因素、个体敏感性、心理因素。

经调查统计,共发生AEFI 79例,其中2010年接种儿童39 031例,33例AEFI中疫苗因素21例,接种技术6例,身体因素3例,个体敏感性2例,心理因素1例;2011年接种儿童40 972例,37例AEFI疫苗因素24例,接种技术8例,身体因素3例,个体敏感性2例;2012年接种儿童39 813例,AEFI发生数9例,疫苗因素8例,个体敏感性1例。

1.2 方法1.2.1 纳入评估标准从预防接种管理系统调出2010、2011年一类疫苗接种的婴幼儿童人数,分别为39 031例、40 972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控制措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控制措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控制措施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

因此,必须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障人群健康。

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1 概念、含义和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其基本含义包括:①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②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③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所以,如果异常反应发生在预防接种之前发生的;或预防接种后并未发生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后果的;或就诊时接诊医生可以完全排除与预防接种关系的,就不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可将其分为:①不良反应。

即副反应,指实施规范性操作接种合格的疫苗后,受种者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有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之分;②事故。

指接种疫苗不合格或接种过程中违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等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③偶合症。

有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之分,偶合与接种疫苗无关,诱发和加重则与预防接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④心因性反应。

与疫苗无关,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⑤不明原因。

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仍不能明确。

1.2 发生原因疫苗自身因素包括:①疫苗的毒株。

制造疫苗所用的毒株有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毒株的毒力、毒性、菌体蛋白和代谢产物等均有差异。

但是,制造各种疫苗的毒株均经严格选育并经动物试验和少量人群观察,证明安全有效后才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由此造成的严重反应极为少见。

②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

早期使用的抗血清、类毒素的特异性蛋白抗原成份纯度低,效果差,注射后反应较多,目前已改为纯化的精制品,反应大为减少,症状减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程序、时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后48小时内填写AEFI 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报告范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分为以下情形:--24 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 )、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 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 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 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 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处置原则常见反应的处置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

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 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1)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观察

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观察

预防性护理减低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应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对其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150例本院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接收的接种疫苗儿童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最终分成对照组(n=75)与观察组(n=75),将两组的应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波动、心率波动、血压波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36±1.38)次/min、(1.16±0.27)分、(18.08±1.29)mmHg、10.67%,均较对照组的(20.29±2.06)次/min、(2.15±0.38)分、(24.88±2.51)mmHg、2.67%低(P<0.05)。

结论:通过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疫苗接种儿童的应激反应,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在幼龄时期,常发生百日咳、肺炎球菌病、麻疹、破伤风等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尽早接种相关疫苗,尽可能控制此类疾病的发生。

通过接种疫苗,能够使接种者体内产生相关病原菌的抗体,获得病原免疫力,达到控制疾病发生的目的[1]。

有资料显示,接种疫苗时虽能够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但同时会产生少量的不良反应,并且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足可能会在接种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控制此类情况的发生[2-3]。

鉴于此情况,本文主要探讨予以接种疫苗者预防性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研究对象:接种疫苗儿童,研究数量:150例,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75例,男41例、女34例;年龄:6个月-3岁,均值:(1.52±0.13)岁。

观察组75例,男女比例为40:35;年龄在7个月-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9±0.11)岁。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医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D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h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h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报。

(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分类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3种类型。

1.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精细化管理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在预防接种中辅以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方法:试验者是2022.02至2023.02在医院接受预防接种的100例儿童,以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的例数均为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管理,比对管理有效性。

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以精细化管理方式进行干预,可减少接种期间儿童发生不良反应风险,而且还能增加家属满意度,适宜推广。

【关键词】预防接种;精细化管理;家属满意度;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作为儿童保健中重要内容,指的是将特定抗原或者抗体经有效方式接种至儿童体内,促使机体能够对相应疾病产生免疫,以此来实现预防及控制疾病发生目的[1]。

但在实际接种期间,受儿童体质、药物以及疫苗质量等因素影响,易导致儿童在接种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等,不仅会增加儿童痛苦,同时还会对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因此在接种期间完善护理管理工作,对确保接种成功起着重要作用[2]。

本试验以分析精细化管理对儿童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呈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对象为来院接种的儿童,总数量是100例,分组依据是随机信封法,对照组:年龄分界值与均龄3岁至10岁(6.78±1.24岁),男童28例,女童22例;观察组:在年龄上,最高和最低为10岁、3岁,均龄值在6.83±1.31岁;在性别上,男童与女童均是25例。

组间资料采取统计学分析,P>0.05,证实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接种前由对疫苗信息进行核对,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只对,防止发生错误接种疫苗事件;接种期间对于注射部位需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注射疫苗。

观察组则采取精细化管理,内容为:(1)接种前,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帮助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加其认知度;营造出整洁、温馨的接种氛围,最大程度上减轻儿童对于接种环境的陌生感与排斥心理;重视儿童心理状态,可借助玩游戏、看动画片或者与其玩耍、互动等方式,拉近彼此间距离,以此来缓解儿童不安情绪;在接种前将疫苗从冰箱内取出,并适当会回温及充分搅匀后,再注射疫苗,能够减少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红肿等情况;(2)接种中,需指导家属陪伴于儿童身旁,必要时可通过固定儿童进行接种,操作动作需轻柔,合理控制进出针速度,整个接种过程需遵循无菌操作要求;(3)接种后,在完成接种后,需指导儿童留下观察0.5h,待明确其未发生不良反应后才可离开;指导家属需多监督儿童饮水,进食一些新鲜果蔬,不可剧烈运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可通过社交平台与家长保持联系,向其普及接种知识。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

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未施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我中心接种的51例儿童作为参照组,另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开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之后,在我中心接种的51例儿童作为试验组,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开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种依从性、家长护理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低于参照组的15.69%,试验组总依从率为98.04%高于参照组的86.27%(P<0.05);试验组家长满意度各项评分结果全部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针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实际护理措施,开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整体应用价值显著,对于减少接种造成的不良反应,提升整体依从性均具备明显作用,且儿童家长对于实际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关键词:儿童安全预防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护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幼崽均属于“早产儿”的范畴中,这是因为人类女性为顺应直立行走的进化而缩小了骨盆上下距离,从而造成了产道狭窄情况的发生,而人类智力的发育导致大脑容量逐渐增加,这便导致胎儿若正常发育至成熟便难以顺利通过产道,故人类幼崽的发育程度在整个哺乳动物类群中均属于较低的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幼崽因普遍“早产”,便导致婴幼儿的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也较弱,极易因外界多种因素,遭受病毒病菌的感染,因此,针对儿童早期的相应疾病防治极为重要。

为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育,保障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十分重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通过预防接种可有效提升婴幼儿对于外界致病菌的抵抗能力,能够在机体当中形成一种特异性的抗体,从而可有效预防各类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发生,对于婴幼儿身体健康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本文针对施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前后所接收的预防接种儿童进行对比探究,简要分析开展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化护理干预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儿童AEFI 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2014 年城关镇社区预
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适龄儿童420 名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作为预防接种观察组。

选择2014 年城关镇社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适龄儿童423 名实施常规护理作
为对照组,观察护理干预后两组儿童AEFI 发生率、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和满
意率。

结果观察组儿童AFFI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满意率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

结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儿童AEFI 的发生率,提高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增强家长和儿童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取得良
好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
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006-0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
关的反应或事件。

按发生的原因分为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
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五种类型[1]。

如何在预防接种实施的过
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预防接种质量和减少AEFI 的关键,自2007 年国
家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也有原来的6 种扩大为14 种[2]。

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加,AEFI 也随之增多,AEFI 的发生容易引起接种纠纷,阻碍免
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3],为了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AEFI的发生,我中心2014 年对城关镇社区预防接种门诊适龄儿童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
实践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采用整群抽
样法选择2013 年城关镇社区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适龄儿童420 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5 名,女性205 名,年龄1 月~24 月龄。

选择2014 年城关镇社区
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适龄儿童423 名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8 名,女性
205名,年龄1 月~24 月龄。

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属地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疫苗接种的疫苗种类有乙肝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脑疫苗等11 种疫苗,均为我省统一下发的一类疫苗。

1.3 干预措施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预防接种前告知、体检,儿童预防接
种卡、证、册的查验,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统一酒精棉签做好消毒,严格
掌握疫苗禁忌症及接种时间,准备抢救措施及药品,做好疫苗接种后的观察,随
时做好可能出现的AEFI 的应对措施。

接种后观察儿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发生并做好登记;1.3.2 观察组在实施对照组常规护理、异常反应观察的基础上,实施以下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再培训护理人员进一步加强接种护理人员
的操作再培训,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注射方法,正确掌握各类疫苗的注射部位和
注射深度,对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在注射前充分摇匀,采取深部肌肉注射,以防硬
结和无菌性脓肿的形成。

(2)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 1 月龄儿童到社区预防接种门诊首次接种乙肝疫
苗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时,给家长发放全省统一制定的“给家长的一封信”同时指
派精通业务的护理人员每月一次结合“给家长一封信”重点向适龄儿童家长讲解国
家免疫规划相关政策、疫苗知识、免疫接种程序、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禁忌症、
接种后儿童出现AEFI 家庭应对措施。

(3)建立预约机制每次接种后给家长发放下次接种疫苗的预约通知单,内
容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前的注意事项、禁忌症、接种时间等。

要求家长仔
细阅读并签字于下次接种前上交备案。

(4)加强儿童心理护理营造温馨的候诊环境。

候诊室清洁整齐、温度适中,张贴儿童喜爱的图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纾解紧张情绪。

接种时,接种人员根据
儿童的年龄采用夸奖、抚摸、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等方法缓解儿童注射时的恐惧感
和疼痛感,做好儿童心理护理。

(5)建立接种后留观室儿童接种后引导家长至留观室,通过多种形式如视频、上墙资料、图画、展架、小册子等吸引儿童注意力,减少哭闹,同时向家长
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必要时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一对一讲解儿童预防接种后注意事
项及出现AEFI 的应对措施,留观30min 后告知家长离开。

(6)建立预防接种跟踪机制及时将儿童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
息客户端并上证、上卡,由专人做好观察组儿童接种后随访工作,并指导接种后
儿童家庭护理,减少AEFI 的发生机率。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预防接种儿童AEFI 不良反应(发热、局部红肿与硬结)的发生率,同时根据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印制的接种率知识问卷调查表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2检验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接种后AEFI 比较:两组儿童接种后全部为AEFI 不良
反应中的一般反应,无异常反应的发生。

两组儿童发生AEFI 比较见表1。

3 讨论预防接种工作是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根本措施[4]。

AEFI 发生的因素除与疫苗本身安全性、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外,还与家长、监护人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接种人员的素质技能、疫苗的冷链管理
等各个环节的护理管理密切相关[5]。

合理的护理干预不但能够减轻儿童的心理恐惧,并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降低AEFI 的发生有良好效果[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从表2 可看出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
晓率、对护理人员实施预防接种的满意度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
学意义),提示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家长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
人员实施预防接种,提高接种的安全性、儿童接种的依从性和家长的满意率。

此外,通过对护理人员接种技术的再培训,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改进不同疫苗的接种方法,如对乙肝、百白破等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充分摇匀后,采用深部肌肉注射。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减少儿童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的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见表1(P<0.05,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接种前后对家长和儿童的宣教
模式、接种后对儿童家长的随访及家庭护理措施的指导,让家长加深了解了疫苗
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AEFI 反应及应对措施,使得儿童在接种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有效的减少了AEFI 的发生。

参考文献:[1] 高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07):452.[2] 刘大卫,孙美平,刘维样,等.北京市常住儿童与流动欧诺个9 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02).[3] 程红梅,护
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儿医学院学报,2013,34(1):132-133.[4] 张荣,曾红,王君,等.乌鲁木齐市儿童看护人计划免疫相关的知识和
态度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70-172.[5] 高月萍,郭惜珍.儿童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731-733.[6]
曹红梅,黄新坤.群体性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1,9(5C):1354-1355.[7] 范芳,徐瑞卿,张华芳.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2,10(3C):815-8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