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美国部分
基础教育领域两个重要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上)——兼谈美国基础教育在国际排名中的位置
、
址 :W .m s r) 9 5年 由 国际 教 育成 就评 价 协 会 ( e W Wt s. g 19 i o t h
I tr ain lAso it n frte Ev lain o d c t n l n e t a s cai o h au to fE u ai a n o o o
加坡 、 国 、 韩 日本 、 中国香 港 等 亚洲 国家与 地 区基础 教 育 质 量优 异 , 生不 仅 考 分 高 . 决 生活 中 实际 问题 的能 学 解 力 也很 强 , 并非 “ 高分低 能 ” 。相 反 。 国中小学 生总体 的 美 学 业成 绩 与问题 解 决 能 力却 并不 突 出, 可 能与 美国学 这
、
中 小 学数 学与科 学 TM S 2 0 IS 0 3国际 比较研 宄
读这 个排 名 时需 要 注意 的是 。 与 T MS 0 3测 试 的 国 参 I S2 o
结果及美 国中小学生学业威绩在 国际比较 中舌 位置 勺
1 TI S O 3 . M S2 O
家 与地 区 中只有 l 是 工业 化 国家 与地 区 。其余 均 为 3个
A hee n 。 A) 办 。I A是 一个 由各 国 官方 或 政府 c i me tI 创 v E E
研 究 机构 支 撑 的 国际 性组 织 , 自 15 9 9年 以来 已经 组织
了多项 有关 学业 成 绩 的跨 国研 究 , 网址 是 :t :w wia ht / w . . p/ e n/ I S是一 项有 关各 国中小学 数学 和科 学教 育状 况 l 。T MS 的 国际 比较研 究 , 要 测试 四年级 和 八 年级 学 生 的数学 主 与科 学 成绩 。从 TMS I S测试 的 内容 与结 构 看 .I S跟 TMS 学 校 数学 与科 学课 程 的联 系似乎 更 为 密切 . 主要 评 价 四 年 级 、 年级 学生 达到 课程 目标 的情 况 。 八
高校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高校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教师教育则扮演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高校教师教育也逐渐受到国际比较与借鉴的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教师培养模式和经验入手,探讨高校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美国高校教师教育美国高校教师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体系之一。
在美国,教授身份被普遍看作是拥有最高学历、最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代表。
为了培养优秀的高校教师,美国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后学位。
在硕士学位培养中,学生将学习课程内容,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理论。
此外,学生还需要参与实习,亲自上课并接受指导。
而博士学位培养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
在博士学习期间,学生还需要参与教学工作,例如执教本科生课程或担任助教。
最后,通过博士后学位的培养,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可以深入研究,积累更多的科研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芬兰高校教师教育芬兰的高校教师教育体系也备受国际瞩目。
芬兰教师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
芬兰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以及教师资格培养。
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将接受广泛的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实习教学,并接受专业教育师资的指导。
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发展,并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理论。
在研究生期间,学生还会进行科研项目,并参与实践教学。
而教师资格培养则是一个针对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人群。
他们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师范教育培训,并进行实习教学。
三、国际比较与借鉴的意义通过对美国和芬兰的高校教师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我们可以发现各国教育培养的差异和优势。
这也为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培养。
2020年《比较教育研究》总目录
2020 《比薇赦育州究》总內录栏目与文章作者 期号与页码•特稿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既是参与者又有示范性—顾明远先生对话唐虔先生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教育体系的应对与在线教育的挑战—— 基于OECD 全球调研结果的发现与反思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三题•教育现代化研究一叶知秋:现代教育观念的“微观”探寻“完整儿童”观念在美国的早期演变设计教育空间:美国现代学校建筑观念的形成• “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一带一路”视域下越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阿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思考 智慧教育:中巴高校合作的战略选择与施为路向——基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2025愿景》乌兹别克斯坦国民教育改革及发展现状分析•智能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美国人工智能战略中的教育蓝图——基于三份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的文本分析加拿大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何以兴盛— 人才生态系统视角的审视与思考重塑自身以塑造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MIT 方案”英国媒介研究课的特点及启示——基于英国最新《GCSE 媒介研究课程标准》与评估框架的分析 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研究——基于三版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比较分析数字战略背景下瑞典义务教育阶段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领域与推进策略美国高校大数据精准指导弱势学生发展研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国际视野下一流大学弹性退休制度的核心要素——基于五所英美高校的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平衡教师学术创业引发的冲突——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与启示高校“教学型”教职:制度设计与发展路径—— 基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案例分析美国本科生科研核心能力图景、培育路径及其启示—— 基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实践2⑶徐瑾劫 6⑶顾明远滕环王英杰9⑶9(8)张斌贤11(34)张斌贤 王蓝慧 祝 贺11(35)钱晓菲11(45)徐辉陈琴7⑶王焕芝7(12)王婷饪7(20)白玲安立魁7(27)李郁瑜7(35)袁利平陈川南2(9)汝绪华2(16)武建鑫2(24)孙嬪周金梦2(32)郑旭东范小雨6(26)耿益群杨濛6(35)王正青但金凤6(43)王旭燕孙德芳6(50)金晨4(3)苏洋4(10)艾兴赵瑞雪王芳4(18)许祥云张茜4(26)—107 —德国“卓越计划”对“双一流”建设机制的镜鉴吕勇4(34)新加坡一流大学演化逻辑与生成路径研究—基于要素的多维视角分析郑海霞李欣旖9(14)—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运动中的巴西:参与者抑或局外人—基于近20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分析王永林9(23)•教育国际化研究欧拉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动因、议程与成效——基于区域间主义的视角胡帙旳1(81)澳大利亚海外分校招生策略研究—以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和卧龙岗大学迪拜分校为例邹靖王璐1(89)—德国在阿拉伯国家海外办学模式研究肖军王婷饪1(97)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路径、特点及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田小红程媛媛1(105) 21世纪俄罗斯高校海外办学:动因、现状与特征肖甦王坍4(90)印度阿米提大学海外办学模式及特色研究曾晓洁王小栋4(97)英国基础教育海外学校评估体系研究孔令帅方蓉4(106)“后脱欧时代”英国跨国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的分析陈慧荣5⑶脱欧中英国一欧盟高等教育研究合作信任文化与取信策略—基于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理论视角张萌宋永华伍宸5(⑵—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权力博弈——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刘浩5(20)倡议联盟框架视角下美国吸引留学生政策变迁研究—以《富布赖特法》为例安亚伦5(27)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新变化姬芳芳吴坚马早明5(35)近十年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基于2010-2019年CNKI与WOS期刊文献的定量分析易红郡曾令琴5(44)—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对外教育援助战略的“变”与“不变”——以美国国际开发署为例苏洋刘宝存8(65)英国对外职业教育援助探析吴雪萍肖霞8(73)走向国际合作的教育援助—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案例研究缪学超李钟饪8(81)—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动因、机制与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治理的视角阚阅徐冰娜12(3)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措施与成效郭世宝刘竞12(H)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发展动因、内容与挑战----基于《立足成功:加拿大国际教育战略(2019-2024)》的分析徐琼12(2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新教育交流合作回顾与前瞻丁瑞常徐如霖12(30)中国和拉美教育交流与合作60年:进展、问题及策略胡跌旳赵灵双12(38)•高等教育研究从跨学科到超学科:日本高校文化遗产专业建构历程与特点张颖曹碧莲2(90)德国"卓越计划”结构性影响研究—基于应用科学大学的考察王兆义2(97)—美国教育委员会参与大学国际化研究黄帅杨天平2(105)波兰新一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动因、向度及评价武学超罗志敏6(82)美国高校兼职教师崛起的原因与影响探微张伟6(89)—108—21世纪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政策分析陈翠荣姚姝媛6(97)博士生与导师关系国际研究现状与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常海洋杜静6(105)读博:一场精神赌博?——国外关于博士生抑郁风险的研究述评程猛吴慧敏马啸8(26)美国高校个性化专业的价值取向、特征与保障机制刘明维8(34)美国公立高校学生资助的成果导向模式探究余承海程晋宽8(42)地方高校之“地方”探究:高等教育分类的国际视角韩颖杨天平8(49)美国华盛顿州社区学院补偿教育的实践样态—基于I-Best项目的分析马君郭湘婕8(57)申请律师权入法:美国公立高校学生正当程序权利的新进展尹力李东宏12(46)美国高校学生雇员身份的认定高建东12(54)德国高校校名更迭类型化特征及现实化背景陈志伟史秋衡12(63)•考试招生与教育评价研究韩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之审视——基于“学生簿综合招生”政策的分析魏玉亭宋向楠高长完3(27)澳大利亚“高考”科目自选的制度体系探析苗学杰王岩3(34)法国2021年大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评析张玉环3(42)•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研究儿童发展账户:新加坡、英国与韩国的实践与经验—兼谈对我国教育扶贫政策转型的启示何芳10(26)—教育公平的“德国模式”研究陈莹10(34)澳大利亚土著人职业教育反贫困质量保障机制研究陈琪李延平10(43)加拿大控辍保学行动探析—以“通向教育之路”项目为例岳丹丹杨卫安10(51)•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刘海滨5(53)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框架:理念更新与思路借鉴崔军5(63)加拿大女王大学创客教育的生态构建贺腾飞5(70)•课程与教学研究美国“议题中心教学”的百年演变刘德华杭然1⑶构建新的学习生态系统——OECD学习框架2030述评与反思臧玲玲1(11)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述评张羽王存宽1(19)澳大利亚青少年网络安全课程建设探析董新良郭俊敏郭熙婷1(26) TALIS2018折射出的教师教学实践:全球趋势与上海特点王洁张民选3(74)英国中学生涯教育新变革特征、效应及启示潘黎段琼3(83)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王乃弋王晓严梓洛蒋建华3(89)在自然中培育生存能力:日本野外文化教育述评崔英锦3(97)法国中小学电影教育探析姚岚3(105)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考评孙进陈園7(73)当代美国学校课程统整范式的生成与演进刘登聲7(82)能力测评转向:经合组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调查项目研究屈廖健刘华聪7(9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STEM素养框架及其实现路径冯翠典10(58)—109—面向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程教育研究——基于K-12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经合组织能力框架的比较研究——以初中学段为例关注生存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日本中小学消费者教育探析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与实施路径韩国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及特点分析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新动向——基于八种教科书内容比较分析•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全球教育治理:概念•主体•机制韩国“美式教育学”:成因、发展与本土化路径智识作为专业教育的产品——弗莱克斯纳专业智识教育理论探析日本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去差别化”与差别再生产教育理论生活和教育实践生活的共生——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观寻找芬兰教育成功的基因:历史-文化视角的阐释―专访芬兰埃博学术大学教授迈克尔•乌尔恩斯PISA如何影响德国教育改革——以“休克主义”为视角全球化视野下的日本历史教育新动向国外深度学习研究评析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批判与反思论批判教育学的乌托邦想象英国教学史研究发展述评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欧盟终身学习政策变迁研究教育质性研究的批判实在论取径初探——兼论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误读与审思:雅斯贝尔斯生存论大学理念述评•基础教育治理模式研究法国校园禁用手机法案的成效与争议美国特许学校兴起、纷争及动向东京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改革:应对“宽松教育”与面向未来日本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塾治理探析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改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俄罗斯天才儿童补充教育的新型模式研究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的改革实践与价值转变——从“零容忍”到支持性教育惩戒教育监管的语义与语用探微——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监管为例“危机”学生专门教育的合理性与争议性——基于美、英、澳三国替代性教育的实践反思学校治理视角下英国教育惩戒政策实施及取向分析时慧李锋10(66)臧玲玲刘原兵10(74)吴璇王宏方10(82)魏小梅12(71)李秀珍12(78)白松强秦冲12(86)孙进燕环2(39)赵同友张德强2(48)王军2(54)冯川2(63)严从根7(43)董辉7(51)肖军7(59)赵世海7(67)李松林杨爽9(83)吴希9(90)张家军黄晓彬9(97)武翠红9(105)高小军朱敏10(91)林美谢少华10(99)魏潘婷10(106)杨光富陈宏友1(33)李文章1(39)杨红军1(46)姚琳马映雪1(53)刘丽群9(30)朋腾肖甦9(37)穆翎9(45)徐梦杰张民选11(86)沈永辉郭秀晶11(96)李梦花马早明11(105)——110—•学前教育研究经合组织国家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战略研究秦旭芳姜春林7(98)德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特点及经验张姝珥顾高燕7(106)•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面向未来工作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探究——基于国际劳工组织系列报告解析贺世宇和震3(3)德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新动向及其争议巫锐陈洪捷3(H)藩篱与跨越:社会公平视域下的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张振3(⑼•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追问—基于15种教育类CSSCI期刊的文献回溯杨修平万秀兰6(H)—论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陈时见谭丹6(19)学科建设的平台国际学者交往的桥梁——纪念《比较教育研究》创刊55周年复刊40周年顾明远11⑶比较的迷雾:未来世界的历史回音周作宇11(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比较研究魏峰11(19)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热点主题与未来展望——基于三种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00—2019年)梅伟惠郑璐11(26)•公民教育与德育研究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路径、特点及经验杨茂庆岑宇2(69)公民行动: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新模式李潇君2(76)意大利公民教育发展的历程、实践与思考安阳朝贾利帅2(83)•价值观与公民教育研究普京时代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二十年回顾雷蕾11(53)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记忆建构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卢立波刘金花11(60)法国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理念、框架与实践路径张梦琦高萌11(69)新西兰学前儿童公民教育:内容探析与话语变迁徐鹏刘健11(78)•青少年欺凌防治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循证实践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研究―以《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为例韩蕊石艳5(78)西班牙防治网络欺凌行动路径与策略探析―以“反网络欺凌项目2.0”为例滕志妍张珊5(85)美国反欺凌课程探析―以“第二步”项目课程为例何二林王琳琳5(91)国际视野下校园欺凌治理机制构建凌磊12(93)德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体系及司法实践探析杨大可12(100)•教师教育与管理研究美国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特征研究——基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案例分析赵英文丽娟1(61)从“资格教师”到“合格教师”—英格兰教师法定见习制度研究陆道坤1(67)—教师国际流动经验的域外视野傅淳华杨小兰邵珮翔1(74)美国教师教育者的素养结构与课程框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博士生培养项目为例崔藏金王鉴4(43)美国教师教育项目中教师品性评价的实施郝篆香4(50)—111—英国中小学教师流失:特征、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流动管理制度特色透视—以昆士兰州为例美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流变英国基础教育教师招聘与留用战略探析芬兰教师入职教育中的同伴小组指导:理论、模式、条件与效果荷兰教师教育者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加拿大职前教师教育项目的使命、特色与价值取向——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世界部分国家学校改进样态研究杰出无捷径:美国年度校长基本特质探析—以“贝尔年度学校领导力”获奖者为例为每所学校配备优秀校长——美国中小学校长支持策略研究学校领导者的学习领导作为研究——基于10份国际学习领导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诗性领导的内在机理及其培育——西方教育领导理论的诗性探索国外校长继任研究:多维透视•热点分析•未来思考日本“内发式学校改进”进程与路向研究•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首都城市圈教育发展规划与建设国际比较研究多重逻辑下的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崛起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视角•教育政策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及批判美国教师终身制的诉讼新危机——以“维加拉案”为例马克龙时期法国艺术与文化教育改革策略研究•教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专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治理的角色、行动与挑战重大疫情下跨境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研究如何与青少年谈论新冠肺炎疫情——英国PSHE课程及其应对疫情方案探析•特殊教育与社会教育研究“特殊”到“全纳”:英国特殊教育百年发展述评康复主义之下的美国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信息动态“我与比较教育研究”笔谈征稿启事皮悦明高文涛王庭照5(98)肖海燕彭虹斌汪丞李秀云董丽丽王敏张晓光周钧范爽琛4(58)4(66)4(75)4(82)8(89)8(97)江淑玲8(105)张东娇时晨晨3(50)陈殿兵杨新晓3(59)李华程晋宽3(66)艾诗根9(53)汤文益程晋宽9(61)毛菊李曾9(69)孙雪荧殷爽9(76)余凯张艺朱梓菌10(3)陈先哲10(11)陈琼琼李远10(18)丁瑞常6(58)范奇6(66)卢丽珠王玉珏6(73)王璐尤陆颖8(3)吴薇张靖佶8(10)吴佳妮张文丽8(18)苏春景赵茜5(106)5(77)——11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实践。
本文将对国际范围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各国大学生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美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责任感。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历史和政治科学等相关专业中。
美国大学倡导学生了解美国历史、宪法和价值观,并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美国大学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其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德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德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德国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反思和教育,尤其是对纳粹时期的历史教育。
德国大学通过相关课程和纪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德国历史和文化,并激发起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豪感。
此外,德国大学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通过留学项目和国际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中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大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开展国旗下讲话、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现状,并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中国大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
四、俄罗斯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俄罗斯大学通过传授国家历史、文化和语言等课程来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的地域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传统上,比较教育往往将地理实体作为比较分析的基本单位。
❖贝磊和托马斯的立方体多维模型:一、比较研究的一般路径和工具❖在本质上,比较教育研究是有关区域的研究,力图对不同地方所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传统上,以民族国家作为比较研究的分析单元。
❖贝雷迪区分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两类研究: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一般而言,被比较单位之间应该“存在充分的相似之处,因为对它们之间差异的比较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它们拥有足够的共性或可比性”。
❖比较研究不是机械地对两个或更多地区进行对比,并找出它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应关注背景环境(造就了相似性或差异性)+因果关系。
❖库博和弗森提出了一个“盒式”并置工具:❖雷金分析了案例取向的研究路径:✓对于表现出一个相同教育结果的各比较单位,找出他们之间隐含的相似之处;✓说明所确认的相似之处与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之间具有因果相关性;✓在上述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形成一般性解释。
❖雷金指出:通过分析一定环境背景下的差异之处与相似之处,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各种条件的不同组合如何能够产生出相似的结果,而相似的原因又如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二、地理实体作为分析单位❖贝磊和托马斯的比较教育分析框架:✓地理或地域维度✓人口维度✓教育维度❖衍生空间单位:文化维度、政治和经济维度等(一)世界区域/大洲❖区域比较研究的基本假设:一个区域内部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正是这些共同特点导致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教育上产生了重要的差别。
❖区域内部的共同特点:语言、政治组织、殖民历史、经济体制、国家发展目标及文化根源等。
❖跨区域比较研究面临的三个挑战:✓使读者相信其所列的区域共性;✓证明作为比较对象的两个或多个区域的共同特点本质上存在着重要的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证明差异之处或相似之处对教育意义重大。
❖案例1:戴尔和罗伯逊对三个区域经济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全球化的对象,探讨了他们对国家教育系统的影响。
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职业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和能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供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形式和体系,并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在国际范围内比较职业教育,可以为各国加深对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了解,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吸取经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下面将就欧美和中国两个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美国职业教育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多元化。
职业教育的门槛很低,可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吸收更多的人才,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员。
美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校内设备和教学资源也比较完善。
在美国,职业教育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系统,包括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开发和再培训等多个方面。
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大,颁布了《1984年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规定了联邦政府为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所要承担的具体职责,鼓励各州政府投资支持地方职业技能教育。
二、欧洲职业教育欧洲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某种职业标准。
各个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又有自己的特色,但总的来说,都非常重视实践和教学质量。
职业技能教育和企业培训是欧洲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欧洲,职业教育是一个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立足点、基础和职业需求的学生。
欧盟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文凭的质量,鼓励各个国家开展跨境职业教育学习和交流。
三、中国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
职业教育的体系、特点和质量有待提高和完善。
当前,中国政府将职业教育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力图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增长上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实践型职业人才,以确保技能人才的供应。
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不仅教育方式落后,也存在一些制度、经费、教材等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职业教育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特点各异,但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经验和特色。
同时,职业教育在各国经济增长和人才培养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
国际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国际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引言:随着全球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学前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国际上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课程质量标准是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三个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为例,对国际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中的课程质量标准进行研究。
一、美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由美国教育部进行制定和管理的。
课程质量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国学前教育的课程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知识与技能目标:美国学前教育的课程质量标准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科学观察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2 可操作性:美国的课程质量标准要求幼儿园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日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确保幼儿得到全面的学习和发展。
1.3 跨学科整合:美国强调幼儿园教育的跨学科整合,鼓励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1.4 个性化发展:美国的课程质量标准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在制定课程时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经验。
二、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质量标准由澳大利亚教育和托管部门进行制定。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学习框架:澳大利亚的课程质量标准建立在学前教育学习框架的基础上。
该框架将幼儿发展分为五个领域,分别是身体健康、主动参与、情感发展、沟通和语言、认知发展。
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充分考虑每个领域的培养。
2.2 学习和发展目标:澳大利亚的课程质量标准设定了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包括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科学观察等。
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
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变得愈发重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教育学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教育学专业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学专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出现在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设立了教育学专业,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教育学体系。
二、教育学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差异1. 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教育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教育学本科专业通常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与评估、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而在中国,教育学本科专业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增加了教育法律、教育经济等相关课程内容。
2. 师资队伍方面的差异教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在不同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多为博士学位持有者,并且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相对较弱,师资培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际教育学研究的意义与挑战1. 国际教育学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以使各国教育学界相互借鉴经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专业人才,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 国际教育学研究的挑战国际教育学研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语言、文化差异等。
在进行比较研究时,需要克服这些障碍,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四、教育学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为了推动教育学专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各国学者已经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会议、研究项目合作、学术期刊等都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五、对中国教育学专业的启示通过对比国际教育学专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中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启示。
例如,加强与国际教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推动中国教育学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代表,注重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
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则是一种新兴的学习辅助工具,通过互动式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这样背景下,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者的特点和优劣,为教师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两种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劣势,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本研究还旨在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比较研究,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1.3 研究意义对比分析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助读系统,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教材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进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比较学习效果,可以探讨不同教材对学生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比较中发展-认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多样化、层次性、全方位渗透性。
三、点评与拓展
自70年代美国掀起的道德复兴运动以来,人们对加强道德教育 的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在了解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状 况基础上,可以看出其表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道德教育的广泛性与间接性。 2、注重道德教育的阶级性与社会适应性。 3、注重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指导性。 4、注重道德教育的学术性与操作性。
二、反思与分析
(一)背景分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3、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改变,1958年《国防教 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使美国出现了重视科技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 情况。而这一情况却给美国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最终引起美国 全面的教育改革。因此美国迎来了第二次德育改革,改革的结果就 是美国的德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 这次改革进一步使学校德育多样化,并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客观 标准。时至今日,美国一直都将思想道德教育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情景描述
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存在,我国也许仅仅独有的 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已。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各国 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千篇一律,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断发 展着的。如案例中的美国,至始至终,美国都没有明确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但道德教育在美国无处不在,一直 受到重视。 美国监督和课程发展协会——“凡是学校用以影响学生对于 ‘对’与‘错’的看法、感觉和行动的做法,都属于道德教育。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变得在道德上成熟起来。”
1988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贝内特在向里根总统提交的《5年 来教育改革总结报告》中强调:“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 思考应该培育青少年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怎样进行培养”,为了使学生“增 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 和“勤奋学习”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改进”。
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
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纷纷探索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希望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启示和借鉴价值。
第一部分:教育体制的比较1. 教育体制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着显著差异。
以西方国家为例,美国的教育体制注重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强调自由和选择;而德国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东方国家如中国和韩国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纪律规范。
2. 课程设置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芬兰为例,其基础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巧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育方法的比较1. 教育评估的不同方法不同国家的教育评估方法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教育评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而中国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和学习成绩的排名。
这种差异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导向的不同。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
以瑞典为例,其注重学生的自治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和自主探究。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权威和知识传递。
第三部分: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外不少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特长。
这一理念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推动教育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2. 平衡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许多国家都注重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成为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国际的角度,对比分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优势。
一、美国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美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学分制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终身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首先,美国高校采用学分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得的知识。
学分制度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的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客观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
其次,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认为这些经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参与社团、学生会、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增强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另外,美国高校强调终身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中国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以学业成绩、科研创新、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为核心内容。
首先,中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学业成绩为重要指标。
学生的考试成绩、学分绩点等都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
其次,中国高校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另外,中国高校也重视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生参与文艺团队、体育锻炼以及社会实践等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际比较与互补美国和中国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各自有其优势,也存在互补的空间。
从学分制度来看,美国的学分制度更加灵活,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兴趣特长。
而中国的学分制度相对较为固定,更注重对学业成绩的评价。
两种制度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方面,美国强调学生参与社团、志愿者活动等,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ECERS的述评与修订思考
对ECERS的述评与修订思考学前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落实到学前教育领域就是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幼儿学习环境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ECERS 《幼儿学习环境量表》已在国际大量使用,其在我国的应用如何?根据国情如何修订?现结合其他学者已有研究,展开对ECETS的评述和修订思考。
一、ECERS的内容与特点(一)ECERS的内容《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是美国研究者哈姆斯、克里弗德和克莱尔(Harms,Clifford & Cryer)创制的标准化学前教育综合质量(global quality)评估工具,该工具使用7分制莱克特量表将学前教育质量量化(即1分为不合格,3分达标,5分为良好,7分为优秀),其详细的指标和注释还清晰地描画了基于研究证据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学习环境的面貌。
ECERS最早于1980年出版,其后相继于1998年、2005年、2014年进行修订及增补(分别为ECERS-R、ECERS-R updated、ECERS-3)。
最新修订的 ECERS-3 依据当今的质量观在内容和组织架构上都进行了较大的革新,是一份更为有效的评估幼儿园班级学习环境质量的工具。
就内容和组织架构而言,ECERS-3共分为六个子维度,相比ECERS-R少了“家长和教师”这一维度。
评估指标也由43个精简为35个。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由两大类要素构成:结构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
结构性要素是具体规范、可控的变量,如:师幼比例、班级人数、师资条件、空间和设施等,结构性要素易量化,可以较为客观评估。
过程性要素是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直接联系的变量,如:师幼互动,同伴交往等,过程性变量对儿童的影响比结构性变量更大,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部分。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美国部分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美国部分本文主要探究和回答以下问题: 美国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学制情况。
中小学课程的标准由谁制定? 美国中小学现开设哪些课程? 美国中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美国中小学课程是如何进行管理及质量评估的?(一)美国中小学整体概况1. 管理体制:每个州管理在本州范围内的教育,联邦政府指导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某些计划,总体来讲每个州自己做出决定。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联邦政府行使确定国家教育框架、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各州政府拥有对本州教育事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具体指导的权利。
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确保每一个接受平等的教育各个州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
至于经费投入,学校的教育经费各州不一,经费主要来自财产税。
美国中小教育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学区,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区为单位建立起来的。
美国由地方控制和管理的教育体制,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各地按照其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体系。
每个学区均有自己的学校体系,且各自都有所不同。
多种教育体制并存、各州差异明显,是当代美国教育状况的显著特色。
2. 教育体制美国的教育是以全民为对象、为人人而办,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
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
各阶层多方面办教育,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实施“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另一特征。
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教育基金会和教育协会等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推动教育科研和改革、设立新学科和新专业、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其影响力和潜能有时甚至超过政府部门。
市场化社会化是美国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效率和效果。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这些标准与全国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标准相吻合。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
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不同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国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改进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教育目标和理念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些国家强调知识传授和学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有些国家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一些国家则比较强调传统的教师授课和考试的评价体系。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美国的教育体系则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师资培训和发展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和要求。
一些国家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终身学习,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而一些国家则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提倡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合作交流;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则更加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
四、学生福利和教育资源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福利和教育资源配置也有所不同。
一些国家注重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和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一些国家则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公平原则,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美国的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五、教育改革和政策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政策也有所不同。
一些国家注重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提倡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而一些国家则更加注重教育的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环境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环境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不同国家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经验,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汲取有益的启示,以改进和完善本国的环境科学教育体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环境科学教育。
美国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教育起步较早,其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和完善。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融入了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拥有众多顶尖的环境科学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
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美国的环境科学教育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环境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环境科学教育强调实践和应用。
职业教育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环境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同时,德国的高校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德国还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和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
再把目光转向亚洲,日本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的重视。
在教育中,日本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本国的环境特点和实际问题,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的环境修复与保护。
此外,日本的企业也积极参与环境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中国的环境科学教育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逐渐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因此,各国纷纷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本文将对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美国作为全球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对成熟。
美国的大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将创新和创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许多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支持和资源整合等服务。
美国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导师指导。
此外,美国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将商业环境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德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的大学设立了创业中心和创业孵化器,提供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业能力。
德国的大学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发展。
同时,以以色列为代表的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色列的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注重将学术研究与商业化结合。
以色列的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以色列的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商业化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以色列的大学还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供创业资金和导师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以中国为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的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
中考分流制的国际发展状况与比较研究
中考分流制的国际发展状况与比较研究近年来,中考分流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引入,并成为许多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通过分流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以满足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
本文将对中考分流制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美国是最早引入中考分流制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学生在九年级进行高中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被分配到不同类型的高中,如普通高中、艺术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等。
这种制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英国的中考分流制更为灵活。
英国采用了一种叫做“GSCE”的考试,学生在16岁时进行这一全国统一考试。
根据考试成绩,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如普通中学、文法学校和技术学校等。
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中考分流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学习潜力,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亚洲,日本的中考分流制也非常成熟。
在日本,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志愿,被分配到不同类型的高中,如普通高中、科学高中和商业高中等。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叫做“受験”,即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私立中学的考试来选择入学学校。
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中考分流制的多样性,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采用中考分流制。
在一些北欧国家,如芬兰和瑞典,学生在完全义务教育结束后继续高中教育,并没有类似中考分流制的考试。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注重公平性和平等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而不因个体差异而分流。
总体而言,中考分流制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多种多样。
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学生需求,采用不同的中考分流制度。
美国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英国注重学术能力和潜力,日本提供多样选择和私立学校考试制度。
而一些北欧国家则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这些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的中考分流制度也可以得到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长发展。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中美比较研究——以两所高校附属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中美比较研究——以两所高校附属幼儿园为例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中美比较研究——以两所高校附属幼儿园为例【引言】幼儿园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提供教育、保育服务的机构,又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场所。
在国际比较中,中美两国的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理念。
本文以中美两所高校附属幼儿园为例,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中美比较研究,以期了解不同国家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部分:幼儿园一日活动概述】在中美两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通常包括多个环节,如:听、说、读、写、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
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中美两国的幼儿园一日活动比较】2.1 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在中国,幼儿园一日活动通常在上午进行,上午包括早操、早餐、早读、上课、午餐、午睡等环节。
而在美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通常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4点结束,包括早操、早餐、小组活动、户外活动、午餐、午睡等环节。
2.2 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在中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更加注重基础的听、说、读、写、数学等方面的教学,如语言启蒙、儿歌欣赏、句子模仿、绘本故事、游戏等。
而在美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更加注重灵活的艺术、科学、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如绘画、手工制作、观察小动物、讲故事等。
2.3 幼儿园一日活动形式在中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老师给孩子讲解知识点,让孩子听、说来巩固学习。
而在美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更加强调互动和自主学习,老师会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部分:中美两所高校附属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比较】以中国某高校附属幼儿园和美国某高校附属幼儿园为例,进行一日活动的比较研究。
3.1 中国某高校附属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国某高校附属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语言启蒙和基础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如儿歌欣赏和模仿、绘本故事的阅读、句子的模仿和表达等。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朱利安1.2.借鉴时代1.3.因素分析时代1.4.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5.比较教育1.6.外国教育1.7.国际教育1.8.教育依赖理论1.9.比较教育之父2.1.萨德勒2.2.康德尔2.3.汉斯2.4.因素分析法2.5.结构功能主义2.6.世界体系分析理论2.7.冲突理论2.8.新殖民主义理论2.9.依赖理论3.1.比较法3.2.调查法3.3.文献法3.4.分析法3.5.比较四步法3.6.科学量化法3.7.问题法B.《比较教育评论》3.9.贝雷迪3.l0.诺亚和艾克斯坦3.11.霍尔姆斯4.1.教育国际化4.2.国际与比较教育4.3.“民族主义”4.4.“国际主义”4.5.“普世主义”4.6.“世界主义”5.1.国防教育法5.2.恢复基础运动5.3.《2061计划》5.4.《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5.5.《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6.《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6.1.1988年教育改革法6.2.中等教育普通证书6.3.第六学级6.4.第三级学院6.5.多科技术学院7.1.汉堡协定7.2.教育结构计划7.3.双元制职业教育7.4.定向阶段7.5.专科高中7.6.综合中学7.7.教育总计划8.1.哈比改革法案8.2.课时三分制8.3.高中毕业会考8.4.大学校8.5.教育优先区8.6.萨瓦里法8.7.教师培训学院8.8.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9.1.高等专门学校9.2.各种学校9.3.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9.4。
中央教育审议会9.5.文部省9.6.专修学校9.7.《教育基本法》9.8.《学校教育法》10.1.不完全中学10.2.专用教室制10.3.特科学校10.4.教学科研生产综合体名词解释题答案1.1.朱利安:19世纪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
他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首次正式使用了“比较教育”这一术语,并系统地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主张为改善本国的教育而研究和借鉴别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后人称他为“比较教育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美国部分本文主要探究和回答以下问题: 美国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学制情况。
中小学课程的标准由谁制定? 美国中小学现开设哪些课程? 美国中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美国中小学课程是如何进行管理及质量评估的?(一)美国中小学整体概况1. 管理体制:每个州管理在本州围的教育,联邦政府指导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某些计划,总体来讲每个州自己做出决定。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联邦政府行使确定国家教育框架、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各州政府拥有对本州教育事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具体指导的权利。
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确保每一个接受平等的教育各个州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
至于经费投入,学校的教育经费各州不一,经费主要来自财产税。
美国中小教育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学区,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区为单位建立起来的。
美国由地方控制和管理的教育体制,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各地按照其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体系。
每个学区均有自己的学校体系,且各自都有所不同。
多种教育体制并存、各州差异明显,是当代美国教育状况的显著特色。
2. 教育体制美国的教育是以全民为对象、为人人而办,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
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
各阶层多方面办教育,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实施“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另一特征。
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教育基金会和教育协会等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推动教育科研和改革、设立新学科和新专业、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其影响力和潜能有时甚至超过政府部门。
市场化社会化是美国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效率和效果。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这些标准与全国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标准相吻合。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的同时,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产得以充分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学习机会,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
美国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教育的国策。
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使不同的民族融入美国的主题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认同和互补,而且是多种民族文化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接受本民族的文化教育。
3.学制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中学。
由于各州拥有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权力,所以各州教育制度和教育状况有很大差别。
美国中小学学制是12年,包括:633制、624制、534制、444制、66制、84制,有些州部中小学学制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是633制。
每个学年通常为9个月,从9月初到6月中。
一般学校的组织形式为6-3-3制,即从第一年级到第六年级为小学,第七年级到第九年级为初中,第十年级到第十二年级为高中。
有些地区仍采用旧有的8-4学制,其中第一年级到第八年级为小学,第九年级到第十二年级为中学,另外,还有6-6学制,即从第一年级到第六年级为小学,第七年级到第十二年级为中学。
目前,中小学采用的统一制度通常为6-3-3学制或6-2-4变通制。
多数州的教育计划中,还有职业训练,成人教育,为特殊儿童设立的学校或训练班,以及幼儿园的设置。
表1:美国中小学学制情况Elementary school小学教育1至5年级Second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中学教育两年制中学6至7年级Middle High School、初高中联合中学8年级Junior High School、高级中学(high school )9至12年级Senior High School。
Postsecondary school中学后教育(大专/本科院校)(二)小学篇一、课程标准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
核心课程的纲要或课程标准由各州制定,各学区根据州统一的标准选用教材和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也就是“县”、“市”政府的教育委员会, 甚至小到社区, 也可制定大纲。
小学学科教学并无统一规定。
因此, 没有“统编教材”, 也没有地方教材, 只有出版商根据不同大纲的要求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教材。
教材可以购买,可以去图书馆借阅,还可以由上届学生传给下届学生。
二、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的。
美国的小学教育则是向“广”的方向发展的。
美国的小学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本以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美国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的,即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2. 课程容课程容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大纲、练习册等。
(1)具体容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
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①数学②语言艺术③社会科学④科学课程⑤体育和保健⑥音乐和艺术教育。
表2:美国小学核心课程具体设置分类重视阅读:这些核心课程中,阅读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案还专门设置了“阅读领先”计划,也就是说伴随着法案,联邦政府会投入60亿美元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手段与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学习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美国小学文化学习的容力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如学习的容有卫生知识、人体解剖、电脑知识、动植物常识、股票投资、购买彩票、银行贷款及存款利息等。
(2)教材容美国的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和教科书,核心课程的纲要或课程标准由各州制定,各学区根据州统一的标准选用教材和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也就是“县”、“市”政府的教育委员会, 甚至小到社区, 也可制定大纲。
小学学科教学并无统一规定。
教什么,怎么教,地方学区拥有相当的决定权。
因此, 没有“统编教材”, 也没有地方教材, 只有出版商根据不同大纲的要求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教材。
教材可以购买,可以去图书馆借阅,还可以由上届学生传给下届学生。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课程容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美国的小学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美国小学更注重学生,关注每个个体,注重培养每个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美国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说是轻松、自由的。
无论教师讲什么容,讲到哪里,学生都可以随意举手打断,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老师却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以指导,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3)美国小学教育开放式的教学体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们注重发展个性和独创性的优点。
美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交流多,学生的活动时间多。
4. 课程评价美国小学的课程评价更注重评价的多样性,不仅评价学生学习课程的结果,也评价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注重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注重对多学科课程的评价。
这种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美国小学课外作业美国小学课外作业也是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星期一就布置了一周要做的少量家庭作业。
学多少,做多少,有的也可以超前做。
还有一些课题,所谓“课题”(project)也是美国式教育的一个特点,每项由老师出大题目与要求,一般都既有要写的又有要动手做的,而具体容和形式则由学生自选回家完成,一两个月后交上,因此学生们做出来的都不相同,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创造性。
一般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做这类课题项目工程了,命题五花八门(课题从本地历史遗迹、人类未解之谜、智能游戏设计到法国印象派画家蒙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等),但都与科学人文教育有关,学生们通过这些项目既知道了怎么获取知识又增长了动手能力和美工技艺。
(三)中学篇一、高中教育概况美国的高中分为公立、私立学校和charter school。
目前,美国的公立学校对外只接受交换生或短期学习,Charter school属于特许公立学校,也不直接招收国际学生;只有私立学校直接招收国际学生。
美国的公立学校是免费的(charter school也几乎是免费的)。
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则较高(每年2~4万美金),但私立中学以其卓越的师资,高质量的升学率,优质的小班授课制度,丰富的设备及资源而闻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私立学校可以得到学业和行为上的高度关注,升学有保障(97%以上升学率,大多数学校百分百升学率)。
美国私立中学普遍被认为是培养大学名校学生的摇篮。
美国的很多私立中学也以其严格的录取标准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闻名于世,多数学生都能进入一流大学。
二、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在美国全国的高级中学应开设哪些课程以及课程的标准如何确定的问题上, 联邦政府往往是任命组成一个专门机构或委员会确定出全美高中共同的核心课程和最低限度的学科标准, 同时提请国会审议通过, 最后以法案的形式约束各州各学区遵照执行。
与此同时, 联邦政府及教育部通过对财政拨款的控制权进而施加影响。
在美国, 课程的教学标准或教学指导纲要几乎都是由每个州的教育行政当局制定的, 各地方教育委员会享有具体编制教育计划和制定教学大纲细节的权力。
与此同时, 各州负责各门课程的专家也常常和各学区的教师一起讨论研究, 组织编写州的课程指导书, 或对教学标准、教育计划进行修改补充。
例如, 在加利福尼亚州, 州教育委员会设有20- 25 名教师组成的各科委员会, 负责编写各科容的“大纲标准”, 按学年规定各科的目标和容。
各地方教育委员会把州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 各自再制定出本地区的“指导纲要”。
二、美国高中课程的设置1.课程设置模式:“必修+ 选修+ 计划”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各州的综合高中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3大部分, 即基本的核心课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广泛综合的教育计划( programs) 与项目( projects)。
必修: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