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课时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解】【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
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总结】【板书】3【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季节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实验的形式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什么是热力环流?板画:播放“气球炸弹”的图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众多的“气球炸弹”,引起美国民众恐慌,对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你知道这些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给美国造成严重损失的吗?教授新课: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讲述: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大气环流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引导总结:输送和交换热量复习提问: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生思考并作答)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的减少,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学生活动:教材P33活动: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认真阅读活动题中的材料及对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思考讨论分析问题:1、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提问:2、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学生思考回答:不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 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
特别提示:(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3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海陆分布、______、洋流等。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1.“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4.“海陆分布使其断”由于地球表面不均一,有海陆之分,特别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1)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冬季风(2)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方法技巧:图解不同类型的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对应演练1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2021年整理)
第二节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编辑整理: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一节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二节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节第十四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标细化】1。
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2。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季节移动规律.3.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4。
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5。
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
学会分析气候特征、成因及判断气候类型。
【我的预习】1阅读教材33页页,尝试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引起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大气环流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教材34页图2.10,熟悉并记住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名称.3.阅读教材35页最后自然段及图2。
11,尝试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1.观察教材37页图2.13、图2。
14中亚欧大陆及太平洋所出现的气压中心及位置特点。
5.观察教材39页图2.16,熟悉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典型案例1】1。
假设前提1:a地球静止;b地表均匀.请画出地球表面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2。
假设前提2:a 地球只有自转运动; b地表均匀。
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3. 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思考分析以下问题(1)为什么压带、风带会有季节移动?(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典型案例1】1.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
气压带和风带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学生活动、预计时间设计意图(准备:2人一组,可以互相商量,提问一人另一人可以补充)1、复习引入:提问: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是什么?(学生回答时随手做副板书画图)资源准备:书和PPT,提问加回答共约4分钟回忆并回答: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约2-3分钟)以“热力环流”作为后面进入新课进行思考的铺垫。
2、过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我们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
书P33资源准备:书,过渡加学生活动共约3分钟按要求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
(约2分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大气环流”的概念3、进入新课全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让我们假设第一个条件:(1)假定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等)、不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状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在学案上绘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找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
(一组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另一组同学画高空和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2)能推导回答出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3)教师用PPT总结演示第一种假设“单圈环流”资源准备:书和PPT、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6分钟(1)所有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并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图。
(2)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
(边画边商量约4分钟)以热力环流引出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
为下一步三圈环流思考做铺垫4、理想现实化一: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偏向力,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地球大气三圈环流,并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并判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高一地理教案
2 分钟
7. 一、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板 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风带的影响 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本节课的关键点,需要学生们理解其形成的真正原理 8. 课 后 反 思
能力目标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析其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环节
1. 课 见 ppt1
检查作答情况,评 默写,交换批改, 检 验 学 生 3 分钟
前3
价总结小考结果 订正错误
的基础知
分钟
识
一、自主学习检查
检 查 学 生 完 成 情 1、 学生回答,其他 验 收 学 生 20 分
2.2 气压带和风带
课题 2.1 气压带和风带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高考学考考纲
重点
教学 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依据: 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较弱
难点
知识目标:
理由
(1)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季节
本节课的
(2)读图能说出季风形成的原因,并画出风向
重点和难
点
学习 目标
季风气候最典型?
东亚东南亚地区冬季、
夏季的风向是怎样
的? 2、 小组提问
3、探究活动 (1)见 PPT5
展示小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并 根 据 难 度 进 行 问题
培养学生
加减分
发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的能力
教师监控学生展 学生先自主完成、
示讨论过程,必要 然 后 小 组 合 作 讨 培 养 学 生
时查缺补漏,适时 论,展示、评价, 解 决 问 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必修1
气压带与风带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时分两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本节内容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学法指导】【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讲授: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讲授: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课件
A.此时北半球为夏季
B.A 处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
C.该季节中国东部盛行西北风
D.B 气压中心为北太平洋高压
2.气压带、风带在北半球呈块状分布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地势
C.海陆分布
D.洋流分布
解析:第 1 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变化可以看出,A 气压中 心为亚洲高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A、B 错误;该季节中国东 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影响,盛行西北风,C 正确;B 气压中心 由数值可以看出为低压,是阿留申低压,D 错误。第 2 题,北半 球由于陆地广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较明显。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形成热低压中心(印度低压),切 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亚欧大陆形成冷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 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气压带呈块状分布。故选 C。
(判断正误)
1.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2.1 月份,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带控制。( √ )
3.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
[温 馨 提 示] 大陆东岸地区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季风 气候。
据下图,完成 1~2 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区
侧
间的大陆西岸
陆西岸
气压 全年受 8 带、 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_ 全年盛行西风 风带 控制
夏季受 9 _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_控 制,冬季受 10 __西__风__带__ 控制
赤道及其南北两 纬度 40°~60°之 纬度 30°~40°之间的大
地区
侧
间的大陆西岸
性质差异 质差异
性质差异 置的季节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2.2 气压带和风带 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及气候类型 的判断 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及气候类型 的判断 知识目标: 1、学生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学习 目标 2、学生分析气候的分布,形成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 学生总结气候形成的因素 理由 本节课的 重点和难 点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分析问题的较弱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跟进典型例题 1
大屏幕展示问题, 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学生的作答 巩固提升习题,小
巩固训练 验收学习
20 钟
分
3. 做 议 讲 评
典型例题 2 典型例题 3 典型例题 4
情况,最后补充
组讨论,小组展示, 目标 讨论,达成共识
总结本课知识体系
教师鼓励学生总 结本课内容, 必要
回忆、 背诵、 同桌间互背互查
2 分钟
7. 板 书
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其特点 二、 气候判读技巧
8. 课 后 反 思
依据:课程标准
教具 教学 环节 1. 课 前 3 分钟 2.承 接 结 果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预习内容
教师指导课代表 领读
阅读并划出相应的 知识点
让学生熟 悉教材内 容
3 分钟
1、 气 候 的 成 因 , 分 布,特点。 2、 影 响 气 候 形 成 的 因素有哪些。 3、 气 候 类 型 判 读 的 方法总结
培养学生 总结当堂 内容的能 力
3 分钟
4. 总 结 提 升 5. 目 标 检测 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 检测习题
检测本课 学习目标 的达成情 况
5 分钟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 学生完成习题卷并核对答案 2、 学生将错题归类并总结方法 将不会的问题写在小考本上
1 教师解读当堂学 习目标 2 教师依 据布置的课前自
1 锻炼学生解读当 堂学习目标 2 学生 回答问题
验收学生 自主学习 的结果并 加强记忆
10 钟
分
主学习任务提问, 3、学生活动分小组 检测学生自主学 习情况 3、 带领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问 题 讨论、展示、评价
解决自己 在学习过 程中的困 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