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3 马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3 马说

23*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相关推荐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 马说是唐代诗⼈韩愈所作,表达了诗⼈对统治者不识⼈才和摧残⼈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摧残⼈才的愤懑和控诉。

下⾯是⼩编整理的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相关内容。

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1 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祇辱⼀作:只辱)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中,(跟普通的马)⼀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马著称。

(⽇⾏)千⾥的马,吃⼀顿有时能吃完⼀⽯粮⾷。

喂马的⼈不知道它能(⽇⾏)千⾥⽽(像普通的马⼀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千⾥的能⼒,但吃不饱,⼒⽓不⾜,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

想要和普通的马⼀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千⾥呢? 不按照(驱使千⾥马的)正确⽅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马吗?⼤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才的⼈)。

2、千⾥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千⾥。

现在常⽤来⽐喻⼈才;特指有才华的⼈。

3、⽽: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之⼿:也只能在马夫的⼿⾥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古代也指仆役,这⾥指喂马的⼈。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积累:1.《马说》是运用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写法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2.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主旨: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4、读准字音。

祇.辱于( zhī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 shí)或尽粟.( sù)一石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4、重点字词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5、一词多义其: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6、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7、重点句子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ppt课件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话“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1、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lè 伯乐 zhǐ 祗
cáolì 槽 枥
yé 邪 shí sù dàn cè 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
rǔ 辱
pián 骈
sì 食马者 xiàn 外见
原文欣赏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第 三 段
痛斥执 策者的 愚蠢
勾画执策 者狂妄无 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 诘执策者, 表达中心: 其真不知马
归 纳 全 文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 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 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辱 骈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擅长相马的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祗( ) 骈( )槽枥( ) 食马者( )粟( ) 邪( )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 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古文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马啊!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懂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同“(只)”,只、仅。
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赏识人才的人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容次量有单时位能,吃十下斗一为石一粮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
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同“现”,表现。 犹,尚且。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写
景 《马说》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3.马说

23.马说

一种 文体
马 说
韩 愈
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大语文课件 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
议 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 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 注意情感。 3、朗读形式: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广东 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文 公祠
河南孟州韩园
《 昌 黎 先 生 集 》 里 。
韩 愈 的 作 品 的 作 品 收 在
写作背景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 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 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xià n sì shí shí dà sì n zhǐ piá n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23《马说》课件ppt

23《马说》课件ppt
文本解读:《马说》是一篇议论文,共三 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反面论 述,第三段正面论述。
背景介绍:韩愈当时初登仕途,面对的 形势和环境十分严峻。为了抒发郁郁不 得志的悲愤之情,韩愈写下了这首《马 说》。
写作特点:托物寓意,借物言志,以物 喻人,将人才喻为千里马,对封建统治 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 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内容:作者认为 自己虽然有卓越 的才华,却难以 被发现和重用
表达方式:通过 反问、排比等修 辞手法,表达了 作者对自己才华 无法得到认可的 悲愤之情
写作特点:语言 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表达方 式多样化
思想感情:作者 对当时社会的不 满和愤慨,同时 也表现出对自己 才华的自信和追 求
内容: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表现手法:对比、反问 表达的情感:对“食马者”的愤慨和控诉 揭示的主题: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导 入 新 课 02 介 绍 作 者 及 作 品 背 景 03 朗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 04 分 析 课 文 05 写 作 特 点 分 析 06 课 堂 小 结 及 作 业 布 置
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为托物寓意 的杂文,抨击当 时“食马者”的 愚昧无知,使其 觉醒过来
读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语调:根据情感变化调整语调,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语气: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语速:根据文章内容调整语速,让听众能够听清楚每个字词
祗:只是 辱:辱没 骈:并列,一起一伏 窥:观察,偷看
温故知新:回顾以前学过的古文,引出新的内容 图片导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故事导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3课《马说》教学课件

23
作者相关
托物 寓意
0
Purport(主旨)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 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人才
赏识人 才的人
千里马
伯乐
24
作者相关
主旨
10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难道 第二个“其”:恐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 千里马的命运,那么作为 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韩愈
马说
导入
0
说 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导入
0
说 鹅
3
课文分析
马 说
0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 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如爱莲说。 “马说”即谈马、论马。
4
课程结构
马 说
课程结构(三阶段)
课文解析 拓展探究
作者相关
千里马
人才
0
TimeLine
5
0
第 一 阶 段 课 文 解 析
食马者 形象
而:表修饰 临:面对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食马者有眼无珠
18
课文分析
故事 链接
0
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 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 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 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 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 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 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 且体贴它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23马说

23马说

e、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 了中心
第 一 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课 文 分 析
正面论证 “千里马 常有,而 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 名马…... 不以千里 称也”
第 二 段 第 三 段
进一步从反 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千里马 食马者 伯乐
人才 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 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 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之后, 请重读课文,思考:

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应抓住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来着力 表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 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 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 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 《马说》是通篇借 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 文体。本文是作者《杂 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马说”这个标题,是 后来人加的。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愤怒谴责)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归纳练习
注 音
n o 骈 piá 死于槽枥 cá lì 之间 一食 sì 或进粟 sù 一石 shí 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sì 也 n 食 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à 食 sì 之不能尽其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3课马说及课后文言文翻译

23课马说及课后文言文翻译

《马说》全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后: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 马说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马”交代了本文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马说”即“ ”,就是 。

标题交代了 。

【知识拓展】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

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韩愈(768—824年),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代杰出的家、家、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四篇中的第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2.通假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吗?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工枚速 、马牛襟裾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角乌头、 马毛猬磔 、马前泼水 、马首欲东 马瘦毛长 、马咽车阗 、马空冀北 、一马平川 驷马高车、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 马空冀北、 龙马精神、 指鹿为马、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天马行空……
中考试题选
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然后有千里马。------------,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人才
能识人才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 露、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 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 愤懑。
•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 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 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 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 “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
shí dà n sì sh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xià n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尽—— 竭尽
材—— 才能、才干。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策—— 马鞭子 临—— 面对 。 知—— 识别,了解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 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 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 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吧!
•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 第二段末“也”
•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 语气。
• 第三段末“也”
•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 马者的嘲讽。
韩愈其人有杰出才华,可他的政 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1)贞元11—16年,韩愈初登仕途,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 通”。但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 (2)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 困,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 (3)元和14年,韩愈上书著名的 《谏迎佛骨表》,几招杀身之祸。 坎坷的仕途,致使其一生心情抑郁, “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相当 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 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 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
精要练习1
• • • • • • • • • • •
韩愈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 ①千里马常有 ②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临之 ②把酒临风 D.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加点词不同的一项是( A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道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老骥伏枥 D.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这些实词怎样理解? 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 吃一顿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食马者—— 通“饲”,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喂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 这种,作代词
才美—— 才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常—— 普通的 等—— 等同,一样
读准字音
祗 zhĭ
n o lì 石 dà 槽枥 cá
见 xià n 邪 yé
n 骈 piá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zhǐ piá n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文章评价
• 1、写法与主题 •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 2、结构特点 •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 •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 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 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句。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第 一 段
第 二 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 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 称也。
进一步 从反面 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2、用一个词概括本段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这些实词怎样理解?
策之— 用马鞭赶它。驾驭 道—— 方法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周文王——姜子牙 刘 备——诸葛亮 ……
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 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帝?
• 如果我们把人生的裁 夺权寄于伯乐,那么 伯乐会不会因为手握 特权而枉断优劣?
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 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
帝?
• 那么谁还必须要为千里马负责? • 比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名 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千 里马总会驰骋”?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词名句、 俗语谚语吗?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伯乐识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 人,姓孙名阳。据说,有 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 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 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 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 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 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 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 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1、本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原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精要练习2
• • • • • • • • •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②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精要练习3
•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才能和美好的品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跟普通 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 马啊
1、哪些句子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文中心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 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 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 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 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 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 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还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 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 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 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 里呢? 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