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合集下载

下 23 《马说》

下 23 《马说》

谢谢观看
用设问的手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 结,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表现 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和 悲愤之情。
4.文章是如何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 社会现象的?抨击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不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 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课文疏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 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 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 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 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 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
千里马 喻 人 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第23课 马说(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马说(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不到。得 ,
它才
的 才

能不
和 美

好见
的 素 质

xiàn






来。
却 吃
食 不
shí 这 样
是 马
不饱,饱 ,
的 马

, 虽

力 气

然 有

不够,不 足
日 行

千 里


的 能

耐 ,



文段解读
饥肠辘辘
错误的饲养方法
悲痛
千里马
普通

吃饱了!
文段解读
四个“不” 排比句 反问句
愤怒 谴责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 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 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 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 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归纳整理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通“饲”喂养 ) 食 食不饱(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
不以千里称也(用 ) 以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归纳整理 故虽有名马(即使 )
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 策
执策而临之(鞭子 )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中物理
语文(初中 八年级下册)
培优课堂
第六单元 同步教学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3、马说——群文阅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考点解读】托物寓意,是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即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物”与“寓意”之间的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技法点拨】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之中。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等,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更合适。

【真题演练】(一)比较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④不可坎!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龙说》)【注释】①景:通“影”。

②感:撼动。

③汩:淹没。

④信:确实、的确。

0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B.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C.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D.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0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B )A.然龙乘是.气是.马也B.失其.所凭依其.真无马邪C.云固.弗灵于龙也子固.非鱼也D.然龙弗.得云虽有嘉肴,弗.食【解析】入项,代词,这;B项,代词,它/加强诘问语气;C项,副词,本来;D项,副词,不。

23.马说

23.马说

一种 文体
马 说
韩 愈
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大语文课件 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
议 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 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朗读指导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 注意情感。 3、朗读形式: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广东 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文 公祠
河南孟州韩园
《 昌 黎 先 生 集 》 里 。
韩 愈 的 作 品 的 作 品 收 在
写作背景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 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 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xià n sì shí shí dà sì n zhǐ piá n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 马说》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简短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出《马说》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在你们的印象中,马是怎样的动物?它有哪些特性?”3.引导学生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作者韩愈和《马说》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马”的问题,分享自己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尝试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引导学生对“马”的形象进行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马说》,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作者通过写马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千里马”和“伯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3《马说》课件ppt

23《马说》课件ppt
文本解读:《马说》是一篇议论文,共三 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反面论 述,第三段正面论述。
背景介绍:韩愈当时初登仕途,面对的 形势和环境十分严峻。为了抒发郁郁不 得志的悲愤之情,韩愈写下了这首《马 说》。
写作特点:托物寓意,借物言志,以物 喻人,将人才喻为千里马,对封建统治 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 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内容:作者认为 自己虽然有卓越 的才华,却难以 被发现和重用
表达方式:通过 反问、排比等修 辞手法,表达了 作者对自己才华 无法得到认可的 悲愤之情
写作特点:语言 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表达方 式多样化
思想感情:作者 对当时社会的不 满和愤慨,同时 也表现出对自己 才华的自信和追 求
内容: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表现手法:对比、反问 表达的情感:对“食马者”的愤慨和控诉 揭示的主题: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导 入 新 课 02 介 绍 作 者 及 作 品 背 景 03 朗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 04 分 析 课 文 05 写 作 特 点 分 析 06 课 堂 小 结 及 作 业 布 置
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为托物寓意 的杂文,抨击当 时“食马者”的 愚昧无知,使其 觉醒过来
读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语调:根据情感变化调整语调,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语气: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语速:根据文章内容调整语速,让听众能够听清楚每个字词
祗:只是 辱:辱没 骈:并列,一起一伏 窥:观察,偷看
温故知新:回顾以前学过的古文,引出新的内容 图片导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故事导入: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能够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同“现”,表现。 普通的马 能力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才能;美好的素质 犹,尚且
里也 ?
一样,等同 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 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 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 按照 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它,指千里马 同“饲”,喂
表感叹,哎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拿着 马鞭子 面对
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吗,表示推测语气 语气词
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 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 韩 愈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 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 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 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 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 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
总结归纳,积累词义 (一)结构梳理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痛斥食马者的无知。
(二)、多义词
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诵读理解1、字音骈(pián)槽(cáo)枥(lì)一食(shí)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食(sì)之真无马邪(yé)2、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二、文学常识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 马说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马”交代了本文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马说”即“ ”,就是 。

标题交代了 。

【知识拓展】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

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韩愈(768—824年),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代杰出的家、家、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四篇中的第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2.通假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韩愈简介及题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

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

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

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至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2)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翻译课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执策(马鞭)而临之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七、背诵课文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

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八、作业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检查作业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一、整体感知1.教师导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2.教师提示: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标题是《马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二、重点研读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教师提示: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导学: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

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

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

“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

“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

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三、拓展延伸教师导学: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教师提示: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四、教师小结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

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

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

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