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2资料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马说2[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马说2[人教版]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 三 段
痛斥 执策 者的 愚蠢
勾画执 策者狂 妄无知 的形象
作者厉声 反诘执策 者,表达 中心:其 真不知马
归 纳 全 ,借伯 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 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领读: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 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齐读: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美/ 不 外 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 其能千里也?
(唉!!!„„ 极度愤懑 )
齐读: 策之/ 不以其道,食(Sì)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 / 而临之, 领读:曰:“天下 / 无马!” 齐读:呜呼! 领读:其 / 真无马邪(yã)? 齐读:其 / 真不知马也。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27、马 说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
名马

不知
食马者
千里马
才美外见 才美不外见
无马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 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 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二读:出声散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
准备提问。
出声散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准备提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故事背景《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不被统治者赏识和重用,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四、主题思想文章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五、写作特色本文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六、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 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 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 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合情理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翻译句子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 其:那是或大概 难道真的没有马吗?(他们)那是真的不懂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思想感情
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的讽刺和批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托物寓意
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感情变化:
惋惜→愤懑→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25岁考中进士后, 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 擢用(提升并任用),但结果是在家中等待了40多天。 后又三次登门拜访却被守门人拦住。经此挫折后,他 不得不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 节度使张建封。韩愈仕途一路坎坷,又加上当时政治 黑暗,让他深感明主难遇。

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 乐于帮助后学,“馆之(指后学)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 不介意。”
结语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写千里 马被埋没、受辱的遭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及特权阶层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无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鞭,名词用作动 词,用马鞭驱赶
竭尽
通晓
拿 表修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方法
才能,才干
鞭子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 语气
其实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千里 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② 封德彝(568—627): 名伦,字,德彝,唐代官 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 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
——《资治通鉴•唐纪八》 治的人。④患:担忧。
韩愈的观点会导出千里马大概率会被埋没的结果,显然这 是他的激愤之言,切qiè肤之痛。《马说》为全天下被埋没的人 才打抱不平。
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问题 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可夹叙夹议,也可先叙后议。
常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讲道理,或状写事物来托物 寓意。
朗读课文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2

马说2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有才能的人。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同“环”,环绕 回头望 同“价”,酬金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也
中考试题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露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D.执策而临之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3、翻译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cá i),才华)
(4)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yé ),语气词,“吗”)
五、读课文,讨论 :
1、 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
怎样的不幸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 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 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 于思毁于随

马说2

马说2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 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
同“旋”,围绕
献 一朝之贾。”
同“价”,酬金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邪”通“耶”(yé ),语气词,“吗”)
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 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总结: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 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 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即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 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拓展资料(3篇)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拓展资料(3篇)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3课(马说)拓展资料(3篇)《马说》赏析这篇短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闻名的一篇。

时至今日,能够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

究其缘故,也只是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因此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所以,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来就有,本属“陈言”之列。

古传说中把“伯乐”归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马匹的神祗,原本反映出农业时期牲畜的重要性。

到了春秋秦穆公之时,人们便已开始把善于相马的人称为伯乐了。

韩愈以旧瓶装新酒的革新精神发前人所未发,仅以区区百余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千里马”们的不幸际遇活生生地摆到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前。

终于使连绵不断的炎黄子孙在凡遇到有关“人才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涉及到这篇语势凌厉,悲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内涵。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

但假设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似应列在第二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中较为合适。

韩愈此期三次下场,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

因此在长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鸟赋》及《祭田横文》等“不遇时之叹”与在《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文中流露出来的怨气和牢骚。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然而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

因此,尽管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关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基本上带有必定性的。

对待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有不一而足。

然而关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

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

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

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表达。

《马说》2演示课件

《马说》2演示课件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界。在监狱里五十年的他,现在已经没有了杀人的勇气,连最后的勇气都已经磨灭了,他被放了出去,外面有许多的汽车,他不习惯
布局独特 条理清晰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 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 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 “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 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事情是将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与情人杀死在床上,因为一次他去她情人家偷东西,他醒过来了,让他没偷成心里很不爽,找机会干掉他 ,那天正好杀死一对在床上,听说她丈夫还是个银行家,最后还因此替他背了黑锅,终身进了监狱。天哪,这
韩愈散文中,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 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 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 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 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 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探究二: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语文马说2

八年级语文马说2

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 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石器时代 http://www.shiqi.so/ 石器时代
wod31xqy
芙见二人关系融洽,心生欢喜便禀告老太爷给抬了侧室后,掉子也与平时的贤良淑德丝毫不搭边了。恃宠生娇,前些日子还逼 死了与她一同进府服侍纪雪舟的通房丫头碧儿,这才被老太爷关起来,近日才放出来,听到纪雪舟患病的消息这不就匆匆赶来 惺惺作态了。“公子,奴家这几日可是想你想的紧,您怎么就病了呢?这是让奴家好是心疼。”芸娘一边说,一边哭的梨花带 雨,这让没见过这种场景的庄奕欢心中腓腹,这女的变脸可真是快的。还好身边的丫鬟玉瑶提醒这是纪雪舟的小妾,庄奕欢才 又重新打量了一番芸娘。红玫瑰香紧身泡泡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镂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 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一看就是会狐媚人的主,庄奕欢对此人就是有好感不起来。“这位姑娘, 雪舟已经睡下了,此刻不便打扰,还请你先回去,等他醒了你再来吧。”“你又是谁,凭什么管我?我可是公子的芸姨娘,你 哪房的丫头,竟敢跟我这么说话,等我回了公子,一定让他剥了你的皮。”“芸姨娘,这位是雪城圣女,庄家大60庄奕欢。” 玉瑶给芸娘介绍着眼前的人,原本芸娘的嚣张气焰也压下去不少,不过对于这种自我优越感极强的人,并不会让她收敛多少。 “呵,我当是谁呢,不就是这清心寡欲每天在圣坛受人顶礼膜拜的圣女吗?我当有多圣洁,不过也是如此世俗之人。一个未出 嫁的女人呆在男人房间里没日没夜的,指不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倒是要看看,所谓的圣女能有多高尚。”“这位姨 娘,你恐怕不知道雪城有个规矩吧?历届的雪城圣女都是要与城主府继承人成婚的,今日且不论你不分尊卑,就单凭你出言不 逊,你可知道,我现在就能要了你的命?”“你敢乱用私刑,你还没有嫁过来呢就敢这么嚣张,你倒是有能耐,不过怎么办, 公子是不会休了我的。”庄奕欢一声冷笑,似乎并不把芸娘的话往心里去,反倒走到芸娘面前伏在她耳边低声说道。 “公子 是不会休你,但我可不能保证你能活着等雪舟醒来。你觉得我会给你这个机会吗?”“你„„”芸娘咬着自己的嘴唇,手里使 劲攥着自己的手帕,眼睛里露出满是惊恐的表情。望着庄奕欢带着玉瑶离开的背影,还在出门前嘱咐守着门口的家丁,一只苍 蝇都不能放进去,芸娘的心里慢慢的慌了。 第024章 最怕人心乱纪雪芙因称病不见外人,所以无影自然是不能送纪雪芙从城 主府正门进,便想了个办法,让纪雪芙从侧门后旁边的一处矮墙上翻了回去。确认纪雪芙无碍后,这才折返回天香楼候命。纪 雪芙返回自己居住的降雪轩,木月早已经准备好,只等60回来装病,庄奕欢提前得到消息知道纪雪芙今日回来,这才有了多日 来探病的一出,演给府中众人

马说2

马说2

重点句子积累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人 愚昧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伯乐相马故事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观点,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甚至摧残 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愤 懑之情 。
让我们再次在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文言知识积累
• 1、通假字:食、见、材、邪 • 2、古今异义:虽有名马、奴隶人之手、 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一词多义:食、策、而、其、以、之 • 4、词类活用:辱、尽、策 • 5、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
挑战第一关 :读准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zhǐ piá n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sì shí shí sì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来自参考翻译马常有, 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 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 (屈辱)辱没在低贱人的 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在马厩里,不因为能日行 千里而称呼(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讲义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讲义 人教新课标版

《马说》讲义一、作者及作品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幼年早孤,自嫂抚养。

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

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

二、文章思想内容《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

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尚且,况且。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规律,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通“才”。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其.真无马邪!: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如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B.规律C.方法D.道德
3.执策而临之()
A.面临B.驾驭C.到达D.光临
二、合作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巩固:A、千里马源自埋没的原因是什么?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概括段意:。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2.收集含“马”的成语和歇后语。
3.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4.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
5.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如何让大家知道你呢?你认为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23马说2
八年级《马说》导学案
课型:新授
设计:汪祥祥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____月____日星期__
课题:马说
第__2___课时
累计_2__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
要求和方法
一、课前回顾
给加下划线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B.等同,一样C.等于D.等级
(1)思考巩固: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概括段意:。
三、总结梳理
1.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