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大家
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疏通文意
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语后置标志
有时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知识检测:
(一)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同“饲”,喂养。
同“饲”,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犹,尚且
一样
怎么,哪里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3张PPT)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3张PPT)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 种志向时, 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 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则属于 “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一 个较为重要,为什么?你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
在作者看来,伯乐更为重要。因为“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这也就是说,没有伯乐的 赏识和调教,再好的马也是枉费。
用马鞭驱赶
竭尽
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通晓
鞭子 面对
识别、识得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 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 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 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 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 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 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 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 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林尽水源
(尽头)
当堂训练
1、选出对红色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D)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擅长相马的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祗( ) 骈( )槽枥( ) 食马者( )粟( ) 邪( )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3、马说——群文阅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考点解读】托物寓意,是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即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物”与“寓意”之间的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技法点拨】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之中。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等,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更合适。

【真题演练】(一)比较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④不可坎!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龙说》)【注释】①景:通“影”。

②感:撼动。

③汩:淹没。

④信:确实、的确。

0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B.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C.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D.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0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B )A.然龙乘是.气是.马也B.失其.所凭依其.真无马邪C.云固.弗灵于龙也子固.非鱼也D.然龙弗.得云虽有嘉肴,弗.食【解析】入项,代词,这;B项,代词,它/加强诘问语气;C项,副词,本来;D项,副词,不。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23《马说》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和看法。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人才的价值与尊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4.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5.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6.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8张PPT)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8张PPT)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 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 折关系,译为 “却”“可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同''衹'', 即使。 只,仅。 在。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指代前文所提
指示代词,助词,表停顿, 同''饲'',喂。
及的千里马。
这样。 强调''是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现在外面。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见,同''现''。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最能体现 饲马者的傲慢无礼。
五、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1.寻找观点,探究原因。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 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 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比喻人才,暗喻自己,表现自己 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
指发现人才的人。
指埋没人才、不识人才、愚昧无 知的人。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什么主旨(找 出文中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马说》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阅读《23 马说》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简短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出《马说》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在你们的印象中,马是怎样的动物?它有哪些特性?”3.引导学生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作者韩愈和《马说》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马”的问题,分享自己对马的了解和印象。

•尝试将“马”的形象与文章主题相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引导学生对“马”的形象进行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马说》,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作者通过写马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千里马”和“伯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
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
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按照 他的,代词
结构助词,不译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识别
xiàn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2.疏通文意
马 食马者 儿 档 案
伯乐
常马、名马(千里马)
分 类
住 槽枥
双 马 并 驾

注 释 注 解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 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 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 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 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15
你眼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 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段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策之不以其道也,食(之辛不辣能讽尽刺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 策之不以其道
词 多
食执不策饱而,临Βιβλιοθήκη 之不足义 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表文达作通者过怀描才写不千遇里,马有志的难遭酬遇的,愤表懑达心韩情。愈怎样的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慧眼识才者
统 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 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 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
其真无马邪
课外延伸: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 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 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你认为时至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 免发出这种慨叹?才能成为一个立于时代潮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7.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 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 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主题概括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 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 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 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状元成才不路 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 同情和惋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 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食马者”不 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其愚妄无知刻画得淋 漓尽致。
6.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 么?
“伯乐”指知贤识才的人,也指能识别人才的统 治者。
“千里马”指出类拔萃的人,也指封建社会那些 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之人,也指不识人才的 统治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
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 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 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状元成才,路 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 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 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状元成才;路 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 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 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种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
主备人:杨燕萍审核人:欧阳水生班级:姓名:学号:小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预习:
1、文体知识:“说”,古代一种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看法,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杂文文体相似。

通常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
...(比喻人才)。

..(比喻识别人才的人),然后有千里马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 )而临.( )之.( )
二、合作探究,梳理结构
一、伯乐对千里
马的决定(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痛惜)
伯乐不常有---以千里称也(反面认证)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二、千里马遭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愚妄无知)(谴责)
三、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提出全文的主旨)
三、总结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托物—千里马的遭遇,寓意—愤懑,不满。

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四、检测反馈.
(-)解释加点的词。

①世有伯乐
...()。

②千里马常有,而.()..(),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
粟一石
..( )而.( )食.( )
...()不知其能千里
..()。

⑤食马者
也。

⑥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⑦策.( )之不以其道,食.
(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 )之.( )⑧其.( )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三)按要求默写:
1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
4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四)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
2、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
3、世上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发现人才的人。

(×)
4、《马说》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懣和控诉。

(√)
5、《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易遇明君。

(×)
6、本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通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摧残人才的控诉。

(√)
7、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8、文章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反面提出文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从正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能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
9、文章语言流畅,讲究文采。

排比句和反问句式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的强烈不满。

(√)
10、本文是一篇说的文体:与现代文相似,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
13、本文托物寓意,含蓄深刻。

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才。

(√)
(六)选择题.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是唐朝文学家韩愈通过“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遭遇,表达了作者的对统治者的摧残人才的控诉。

B.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反面提出文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从正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能不外见的原因,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

D.语言流畅,讲究文采。

排比句和反问句式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的强烈不满。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是一篇说的文体:与现代文相似,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D.本文托物寓意,含蓄深刻。

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才。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D)
A、伯乐寓人才,千里马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B、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C、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发现人才的人。

D、《马说》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懣和控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懣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
和控诉。

B、文章通过对千里马和人才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了公平的待遇。

C、这篇文章有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是用“也”字收住。

D、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提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