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D
二、简答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 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轰动一时的一些 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 渐克服;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 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 工模式等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 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 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4 / 14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

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

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

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

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答: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

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6章 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6章 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第16章知识的巩固1.什么是记忆?记忆有哪些类型?答:(1)记忆的含义①知识巩固的实质就是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

②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

“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在记忆活动中,识记和保持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2)记忆的类型①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a.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保存着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

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并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b.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此,情景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切。

c.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容易提取。

d.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它常常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

e.运动记忆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识记比较困难,但是一经记住,则比较容易保持、恢复而不易遗忘。

②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信息储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b.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 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领会15.1复习笔记一、知识领会概述(一)知识领会的特点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

1.教材直观(1)含义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

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

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直观的特点直观是由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直观总是在一定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发生的,在实际教学中,用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刺激物,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模像,或者是言语刺激;②直观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的感知活动,但不限于感知,还包含有想象、思维和记忆等成分;③直观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感性特征与联系,只能提供领会概念与规则所必需的基础性的知识经验。

若要形成相应的概念与规则,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

(3)在教学条件下教材直观的特性①教材的直观对象通常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或人为制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领会抽象知识所必备的认识支柱;②教材的直观具有严格而确切的要求,必须达到预定的目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目的性与意识性。

忽视教材直观的这些特点,则会把教材的直观一般化,降低直观的意识水平。

2.教材的概括(1)含义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它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抽象思考的过程。

(2)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概括是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经过程,对一切科学知识的领会均是不可缺少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7 第 2 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2 第 3 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7 第二编 学习理论...............................................................................................................................................................21 第 4 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21 第 5 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24 第 6 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28 第 7 章 学习的联结一认知理论..............................................................................................................................31 第 8 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34 第三编 学习心理...............................................................................................................................................................38 第 9 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38 第 10 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42 第 11 章 学习动机....................................................................................................................................................45 第 12 章 学习的迁移................................................................................................................................................52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58 第 13 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58 第 14 章 知识的领会................................................................................................................................................63 第 15 章 知识的巩固................................................................................................................................................73 第 16 章 知识的应用................................................................................................................................................79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84 第 17 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84 第 18 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91 第 19 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95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8.1复习笔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人性论(一)人本心理观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2.对主要观点的理解(1)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即反对将人神化或兽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因此,他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2)整体分析法即与抽象思辨和还原分析法相对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必须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二)自然人性论(1)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2)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性善论者,对人性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基础(一)人格发展的动力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外铄论,而坚持人格发展的内发论,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6章 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6章 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2/2
2.昨天学习了一个英文单词“excite”,今天又学习其形容词形式“exciting”,由于 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学习特别快。这属于( )。
A.前摄促进 B.倒摄促进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答案】A 【解析】前摄促进是指学习某件事常常有助于学习类似的事的现象。B 项,倒摄促进是 指后面所学的信息有助于先前信息的学习的现象,如学习数学有助于过去所学的数学知识如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6 章 知识的巩固
选择题 1.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成果采取的复述策略是( )。 A.分散复习 B.及时复习 C.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D.尝试背诵 【答案】B 【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的策 略。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人类遗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是先快后慢。在很 短的时间内,就遗忘了大部分的内容。因此,及时复习是避免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制是指当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后面信息的学习的现象;D 项, 倒摄抑制是指后面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先前所学信息在记忆中的保存的现象。由于有了昨天的 基础,今天学习特别快,这体现了先前所学知识对新学习知识的促进作用,即前摄促进。
3.属于“过度学习”的复述策略是( )。 A.把大的知识块分成小单元学习 B.刚刚听完的课,马上复习一遍 C.一首短诗,学习 10 分钟就刚好能背诵,之后再读 5 分钟 D.考前临时抱佛脚 【答案】C 【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 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过度学习是复述策略的一种,指在学 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10 分钟 就能背诵的短诗,再读 5 分钟,正属于过度学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16章知识的应用一、选择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答案】A2.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D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答案】C6.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答案】D7.学生学习了圆周年的计算公式后,要求他们在保护古树的前提下求得一棵古树横截面直径的长度,这是()。

A.知识的感知B.知识的理解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应用【答案】D8.在学习与原有知识十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一些可以区分的变式,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强已有知识的概括化程度B.增强已有知识的可辨性C.增强已有知识的稳定性D.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答案】B9.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概念转变B.概念形成C.概念同化D.概念整合【答案】A【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因此,答案选A。

10.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预达目的和()A.要求要点B.条件联系C.限制或障碍D.矛盾和结果【答案】C1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知识的巩固真正的知识掌握,不仅要求对知识进行理解领会,而且还要求把领会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巩固下来,即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

知识巩固是积累知识、获取经验并应用知识的重要前提。

本章阐述了知识巩固的实质及类型,知识巩固在人类掌握和应用前人经验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知识保持与存储的实质特点,并探讨了知识遗忘的一般进程、产生遗忘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避免遗忘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知识巩固的实质及其类型,认识知识巩固的作用。

2.掌握知识识记与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3.理解知识保持与存储的实质以及知识遗忘的一般进程和特点。

4.了解知识遗忘的主要原因,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知识的遗忘。

第一节知识巩固概述知识的巩固是指知识掌握过程中对所学材料的持久记忆,它是通过人类的记忆系统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知识的巩固,我们首先应该对人类记忆系统有一明确认识。

一、知识巩固的实质知识巩固的实质就是记忆。

所谓记忆,就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和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

在这三个环节中,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而再认或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因此,在记忆活动中,识记和保持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二、知识巩固的类型人类的记忆现象非常复杂。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知识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知识应用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2.理解知识应用的四个基本成分及其关系。

3.掌握知识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4.依据知识应用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知识的真正掌握不仅体现在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这两方面,还体现在主动而有效地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即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方面。

知识的应用是掌握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探讨知识应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影响条件,可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体的指导。

第一节知识应用概述一、知识应用的特点(一)知识应用的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也就是说,是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用心理知识识人(二)知识应用不同于知识领会知识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从认识活动的进程来说,前者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后者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三)知识应用是一种相对单一的迁移形式迁移的内容既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或者行为规范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迁移只是丰富的迁移内容中的一种。

知识应用又是知识迁移的一种类型——同化性迁移,即不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赋予新事物以意义,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充实知识结构。

(四)知识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综合应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科目中习得的知识经验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掌握中的知识应用相对简单些,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低级的初步的应用形式,但这并非意味着知识应用可有可无。

对于知识掌握及其心理结构的构建而言,知识应用是必须的。

二、知识应用的作用(一)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等,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17章)【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17章)【圣才出品】

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14.1复习笔记一、知识及其表征(一)知识的含义1.含义一般而言,知识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人类知识,该类知识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2)个体知识,是某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

无论是人类知识还是个体知识,其实质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对含义的理解(1)从知识的产生基础来看它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产生的。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反映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反映对象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2)从知识的表现形式来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表征。

知识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它又具有主观性。

(二)知识的类型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

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

就狭义知识的分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分为:(1)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2)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a.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b.命题是指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2.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分为:(1)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如有关日期、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2)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

这类知识通常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如有关道德、人性等的知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统考2007年研]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

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统考2007年研]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知识的应用1.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答:广义的知识应用,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而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的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其特点与意义如下:(1)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特点①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②应用不同于领会知识的领会与知识的应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对知识领会的检验与发展。

领会与应用在知识掌握的进程上是有顺序性的,不能任意违反。

知识的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③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虽然也是通过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来体现的,但这些问题多是以课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

解决课业问题既可以表现为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也可以表现为应用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应用已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意义①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个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等应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

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所必需的一个阶段。

②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借助于抽象概念或一般原理的具体化,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其中的种概念或特殊的法则。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迁移形式,但这种形式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知识掌握阶段。

通过应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娴熟的掌握。

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才有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迁移即是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具体体现。

③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是他当前生活所急切需要的,而是为将来学习与工作做准备的。

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也难以产生成就感。

对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学习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起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另外,通过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

④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应用又是保证知识掌握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此,知识的应用是形成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知识的各部分经过应用、练习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块的形式在头脑中表征,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使得学习者能够在更自如、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其他问题.这一点正是能力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整合,为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2.如何从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入手来促进知识应用?答:知识的应用是通过具体化来实现的。

具体化过程主要包含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四个彼此相连而又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环节。

(1)审题审题是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

心理学的观点,即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

审题是知识应用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审题,同时要使学生善于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审题技能。

善于审题必须先善于读题,其次要有合理的程序。

此外,要使学生学会善于改造问题,如把抽象的复杂关系形象化;或省掉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约化;或把简缩的语言加以扩展,确切把握题意。

(2)联想联想即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之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的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

联想是使抽象化或概括化的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联想活动的进行将因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对所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有扩展与压缩、直接与间接、意识到知识的重现与意识不到知识的重现的分别。

(3)解析解析即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已知和未知双方的内部联系,寻找解决矛盾的条件和方法。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

解析是具体化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具体化的水平。

在教学中应对解析技能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

教师可以遵循心智技能形成和培训的规律,来教授、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

(4)类化类化也称为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

类化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是在审题、联想与解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类化的进程将因课题的难易、同例题的差别程度以及已有抽象知识的领会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难度较低、同例题和样例的差别较小的问题时,类化的进程是高度缩减的、直接的。

如果是初次应用刚刚习得的知识,或眼前的问题同例题差别较大,一时难以辨认其本质特征时,类化通常是展开的、间接的。

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是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这四个成分的执行有一定的顺序,且每一成分是下一成分执行的前提。

同时,它们有时并不是经过一次执行即可成功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以及外界的帮助。

3.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知识应用?答:(1)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知识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智力水平、已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水平,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教学方法等等。

其主要因素有:①知识和领会与巩固程度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

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则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

如果知识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

准确而透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更是应用知识的关键。

深刻领会的知识既有助于牢固地记忆,也能促进有效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同领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

如果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要求学生应用这种习得的知识去解释同类事物和现象时,其解释水平往往是现象类比,而且范围也很有限。

②问题的特征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

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

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知识应用的过程。

由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③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

如果不善于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成问题的表征;不善于在联想中依据要求来区分哪些知识是解决当前问题所必需的,哪些不是;不善于在解析时从问题的一系列直观特征中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不善于在类化中依据概念与原理等的本质标志去寻找并确定当前问题中是否存在这些特征,则知识的具体化即知识的应用将发生障碍。

(2)促进知识的应用的方法①知识的领会水平及其巩固程度与知识的应用状况是统一的。

领会与巩固的知识有助于成功地应用,而知识的应用又促进领会和巩固。

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

有经验的教在讲述某个概念、原理后,为了要考察学生是否领会及巩固,往往要求学生独立举例,或提出同类的事物和现象,要求学生去辨认或解释。

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领会及巩固与应用相统一的原理。

教师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全面而完整的知识。

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应用更为灵活、综合。

②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应注意针对教学的不同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③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

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心智技能与方法、策略。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样例,并适时地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教授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

教授心智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