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同步习题 第2单元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1.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物圈D.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鸟和虫是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
以上各种成分构成了群落,同时图中显示了该群落的无机环境,所以该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D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D3.绿眼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
在生态系统中它 ( )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解析】在有光条件下,绿眼虫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在无光条件下,绿眼虫以环境中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
【答案】 D4.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 B.①③⑤⑥C.②④⑥ D.①⑥⑦【解析】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各级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 B5.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图示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解析】细菌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环节。
图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 A6.下图为长期停留在太空站的太空人获得所需物质的模式图。
其中生物X和Y分别表示(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10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解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的场所,胸腺缺失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因此该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
【答案】 B2.(2016·济南高二检测)下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图中X代表的细胞是()A.B淋巴细胞B.效应B淋巴细胞C.T淋巴细胞D.效应Tc淋巴细胞【解析】杀伤靶细胞的是效应Tc细胞。
【答案】 D3.(2016·杭州高二期末)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C.效应T淋巴细胞D.效应B淋巴细胞【解析】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 淋巴细胞。
【答案】 D4.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细胞因子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解析】E细胞是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c淋巴细胞。
【答案】 D5.“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最相似B.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D.注射乙酰胆碱可缓解肌肉收缩无力症状【解析】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注射乙酰胆碱不能阻止抗体与该受体的结合。
【答案】 D6.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A.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都有细胞的增殖与分化C.相关细胞分化前后都能够识别抗原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解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只能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高中生物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 2 Word版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5~6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C。
]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C.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D.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A、B错误,D正确;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C错误。
]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该菌种在有氧下能够将污染物的有机物分解,故主要目的是处理有机污染,B正确。
无生产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CD 错误。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C[食物网的成因是由于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该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环节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 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B[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不被捕食的营养级为终点,由此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A正确。
最新-2018届高三生物必修三阶段质量检测及答案精品
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20、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 , 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①果树整枝修剪 ②无籽西瓜的培育 ③无籽番茄的培育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
A. I
B
.Ⅲ C . IV
D
.V
33、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
发出信号; 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
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
第 5 页 共 10 页
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
C. 刺激甲, I ~IV 都不收缩
D. 刺激乙, I ~IV 都收缩
11、在人体中 , 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 , 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
A 信使 RNA、必需氨基酸 B 激素、递质 C 淀粉酶、解旋酶 D 肝糖元、丙酮酸
12、下列与细胞识别无关的化学物质是 ( )
A. 神经递质 B. 限制性内切酶 C. 抗体 D. 性激素
2018 届高三生物阶段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柳州高级中学2018级生物学科模块测试试题(五)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参考答案
柳州高级中学2018级生物学科模块测试试题(五)参考答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D 2.B 3.A 4.A 5.C 6.C 7.A 8.D 9.C 10.B 11.A 12.A 13.A 14.B 15.C 16.C 17.B 18.D 19.C 20.C 21.A 22.B 23.A 24.C 25.D 26.D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C 34.B 35.C 36.D 37.B 38.C 39.D 40.C 41.B 42.A 43.D 44.A 45.D 46.A 47.B 48.B 49.C 50.D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1.(6分)(1)如右图(3分)(2)竞争(3)温度和湿度(4)遗传2.(8分)(1)糖蛋白(2)被HIV感染的靶细胞细胞抗体吞噬细胞(3)DNA复制并转录形成RNA 翻译形成蛋白质外壳RNA与蛋白质组装形成新HIV3.(4分)(1)0.8~1.2(2)肝糖原糖原(3)②③4.(8分)(1)向左弯曲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生长(2)不能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3)极性运输5.(4分)(1)100 20(2)第1年至第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也在增加,第3年至第4年黄鼬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从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2分)6.(10分)(1)4(2)兔、蝴蝶、蚱蜢、相思鸟(2分)三级第四三(3)竞争捕食(4)5 1257.(10分)(1)效应器感受器(2)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方法步骤: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2分)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②处有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分)(4)单向的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章末综合测评4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四)(考试时间45分钟,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抗体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解析】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C正确;第一道和第二道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答案】 C2.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解析】非特异性主要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等),这种免疫是先天就具有的,对于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的过程,如吞噬细胞,虽然可以识别异物,并且进行吞噬,但是对于不同异物没有针对性的杀灭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故而是可以遗传的;过敏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 A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a是T淋巴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b是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当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6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六)(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2.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解析】兴奋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未兴奋区在局部电流的刺激下,打开了Na+通道,使Na+内流,导致未兴奋区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A项正确。
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静息电位接近K+的平衡电位,故C错误。
血浆渗透压由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主要取决于离子渗透压,与血浆中的Na+和Cl-浓度有关,D正确。
在Na+K+泵的作用下通过主动运输将K+运输到细胞内,将Na+运输到细胞外,这对维持多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故B正确。
【答案】 C3.静息时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解析】神经纤维细胞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由于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Na+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 B4.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柳州高级中学2018级生物学科模块测试试题(六)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参考答案
柳州高级中学2018级生物学科模块测试试题(六)参考答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D 2.D 3.B 4.B 5.B 6.C 7.B 8.D 9.B 10.A 11.C 12.C 13.C 14.C 15.D 16.B 17.B 18.D 19.A 20.B 21.A 22.C 23.C 24.B 25.C 26.B 27.B 28.B 29.D 30.D 31.A 32.D 33.A 34.D 35.D 36.C 37.B 38.D 39.B 40.A 41.A 42.B 43.C 44.D 45.A 46.C 47.A 48.D 49.D 50.C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1.(4分)(1)葡萄糖主动运输(2)大量的水被重吸收,尿液被浓缩(3)D2.(7分)(1)传出神经(2)突触突触间隙(3)从G→F→H(答对F→H也给分)(4)组织液突触小泡神经递质3.(7分)(1)体液(2)囊泡抗体(3)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4)T 是4.(7分)(1)A→B,B→A(全对才给分)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或生长素运输为极性运输)(2)脱落酸赤霉素(3)更强抑制正常生长5.(7分)(1)11条(2)鸟、蛇、鼠 3 捕食与竞争(3)直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次生演替6.(5分)(1)①竞争②如右图示(2分)(2)B D7.(6分)(1)同一水体的水进行藻类密度检测并记录挂养一定数量的贝类不挂温暖且有阳光照射等的相同环境下(2)与未挂养贝类的水体比,挂养了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明显低8.(7分)(1)竞争(2)见右图(2分)(3)样方法随机取样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4)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5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A.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K+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Na+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D.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放【解析】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K+。
Na+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人体内水、Na+、K+的主要排出途径都是肾脏排尿,因而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A2.高温环境中作业,“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和应对措施分别是()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解析】高温环境中作业时流失大量汗液,会导致人体内环境中的水分和盐分外流,若出现口渴症状,则说明丢失水的比例更大一些,会导致渗透压升高。
为了维持渗透压的稳定,既要补水,又要补盐,且盐水浓度应低于生理盐水浓度。
【答案】 A3.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解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答案】 C4.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感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④或①→③→⑤D.②→①→④或②→①→③→⑤【解析】调节过程如下: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感→④摄水量增加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答案】 C5.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可以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章末综合测评2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二)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32570204】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解析】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在竹林中,竹子的底层有草本植物和少许的灌木,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的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不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用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 B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导学号:32570205】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营养条件变化,pH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 D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节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17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D2.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D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 D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 三种生物() 【导学号:07950048】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能利用矿物质的是生产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的是分解者。
【答案】 C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 A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07950049】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由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章末综合测评2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二)(考试时间45分钟,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哈尔滨高二期末)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可以直接进入A、C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有关知识,上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和毛细淋巴管;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④是淋巴,可以直接进入血浆,但是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 A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生素、纤维素、尿素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肝糖原合成会加快D.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肝细胞【解析】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胰岛素是降血糖,而肝糖原合成会加快可以降低血糖含量;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运输没有选择性,即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
【答案】 C3.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b点时,为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且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解析】a点时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而b点与之相反;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只起调节作用;b点时,肝糖原开始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浓度。
【答案】 C4.下图所示为参加马拉松赛跑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生成葡萄糖B.胰岛素能促进肌肉细胞加速吸收和利用葡萄糖C.a、b分别表示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D.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是血糖浓度变化引起的【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8年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测中图版选修3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题5分,共40分)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叙述错误的是( )A .基本原理是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以及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方式相同B .最常用的载体是大肠杆菌的质粒C .工具酶主要有限制性内切酶和DNA 连接酶D 该技术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解析】 基本原理是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A 错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B 正确;基因工程所用工具酶主要有限制性内切酶和DNA 连接酶,C 正确;基因工程技术能人为地增加生物变异的范围,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D 正确。
【答案】 A2.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
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①目的基因――→②与质粒DNA 重组――→③导入乙细胞――→④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 、U 、G 、CB .②要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断质粒DNA ,再用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C .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D .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 、U 、G 、C【解析】 生产流程中①过程是逆转录,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 片段,需要的原料是分别含A 、T 、G 、C 的脱氧核苷酸,A 错误;②是目的基因与质粒DNA 重组,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断质粒DNA ,再用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B 正确;③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不应该用致病菌,而炭疽杆菌是致病菌,C 错误;④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原料中含有A 、U 、G 、C ,D 错误。
【答案】 B3.下列与细胞工程技术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B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C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D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基本相同【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A 正确;不同的植物之间具有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种植株,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了不同种植物间的生殖隔离,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正确;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必须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需要添加植物激素,D错误。
中图版生物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
模块综合测评(考试时间45分钟,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D项错误。
【答案】 C2.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D.乙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甲液和丙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解析】由图中丙的“单进单出”可知丙为淋巴,乙为组织液,甲为血浆,进而可推知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当过程2和6受阻时,组织液会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组织液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尤其是Na+和Cl-)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T细胞和B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C正确;血浆(甲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乙液)和淋巴(丙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D错误。
【答案】 D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甲图乙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解析】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结构时发生电信。
2018_2019高中生物学业分层测评3(含解析)中图版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对染色体组的下列表述和实例中不正确的是( )A.一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B.通常是指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染色体C.人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普通小麦的花粉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解析】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其花粉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 D2.已知普通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2,染色体组数为6,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和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应是( )A.8和2 B.4和2C.7和3 D.42和21【解析】42÷6=7,每个染色体组应含7条染色体,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数目减半,应为6÷2=3(个),故选C。
【答案】 C3.低温和秋水仙素均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前者处理优越于后者处理,具体表现在( )①低温条件易创造和控制②低温条件创造所用的成本低③低温条件对人体无害,易于操作④低温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秋水仙素不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秋水仙素有剧毒,对人体有害;浓度不易控制;价格昂贵成本高。
秋水仙素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 A4.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则韭菜是( )【导学号:73730010】A.二倍体B.四倍体C.六倍体D.八倍体【解析】韭菜体细胞中的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说明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韭菜为四倍体。
【答案】 B5.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染色体,且每对形态互不相同,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解析】首先必须理解单倍体的概念和特点:单倍体是由本物种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但本物种的配子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可以是两个,甚至多个;其次必须明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考试时间45分钟,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D项错误。
【答案】 C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主要依靠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的神经递质【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实现单向传递,A 项错误;在神经纤维上,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B项错误;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C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项错误。
【答案】 C3.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若Q处受损,仍可产生感觉B.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C.在神经中枢中表示有两个突触D.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不收缩【解析】Q是传出神经,若Q处受损,刺激感受器,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并沿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仍可产生感觉,A正确;由胞体的个数可知: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B正确;读图知:在神经中枢中表示有两个突触,C正确;Q是传出神经,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仍能收缩,D错误。
【答案】 D4.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刺激X→结构Y→胰岛A细胞→激素Z→靶细胞A.正常人体内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解析】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它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A正确;靶细胞识别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答案】 A5.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图中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SH是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功能的关键激素B.血液中TH过量时会抑制TRH和TSH分泌C.TH和TRH的含量变化都会影响TSH的分泌D.缺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TSH水平会降低【解析】TSH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血液中的TH过量分抑制下丘脑分泌TRH和抑制垂体分泌TSH,B正确;TRH可促进TSH释放,TH可抑制TSH释放,所以TH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与TRH相互拮抗共同调节TSH分泌,C正确;缺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TSH水平会升高,D错误。
【答案】 D6.“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利用胰岛素促进葡萄糖代谢的能力下降。
下列叙述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①胰岛B细胞受损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根据题中信息,“胰岛素抵抗”侧重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不是胰岛素含量少,故①不能引起胰岛素抵抗;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和胰岛素与受体的相互识别发生障碍,都可以导致胰岛素不能正确与靶细胞识别,进而不能引起靶细胞正常的变化,从而出现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出现胰岛素抵抗。
【答案】 B7.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解析】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 D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B.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向光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乙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D.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脱落和种子的萌发【解析】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但茎的向光生长并没有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这是因为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对其生长都表现为促进作用,B项错误;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各种组织中,特别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项错误;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脱落和抑制种子的萌发,D项错误。
【答案】 A9.(2015·浙江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时,才会引起肌肉收缩,A项错误。
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项错误。
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播,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C项错误。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内大量的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此时伸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较小,导致膝反射减弱,D项正确。
【答案】 D10.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解析】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 B11.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②③B.④C.⑥D.⑤⑦【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分别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动物的摄食,⑤⑥⑦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⑧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④。
【答案】 B12.假设牧草固定的能量为2.0×108kJ,牛羊同化的总能量为3.6×107 kJ。
牧民为了增产,从外地引进了一种饲料。
已知饲料的总能量为0.5×108 kJ,牛羊同化饲料的能量为0.4×107 kJ。
那么草原生态系统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18% B.16%C .12.8%D .14.4%【解析】 第一营养级为牧草,第二营养级为牛羊,牛羊体内的总能量来自两部分:一是同化饲料的,二是同化牧草的,根据题中数据可计算其所同化牧草的能量为3.6×107-0.4×107=3.2×107 kJ ,则传递效率为3.2×1072.0×108×100%=16%。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下图是动物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 、B 、C 、D 表示激素),据图回答:(1)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
若刺激某人下丘脑中的某区域,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则该区域是________中枢;出汗后会导致此人血浆渗透压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的释放。
(2)为了解下丘脑和其他激素的关系,某科研小组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测定并记录实验前、后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二者的含量分别________________。
(3)下丘脑内存在着中间神经元。
若使用某种药物使分解某种神经递质的酶失活,则会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______。
若另一药物能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的传递,已知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上________的结合。
(4)寒冷时激素B的分泌会________,产生冷觉的部位在________,寒冷时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激素B 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之一,因此,该区域是体温调节中枢;出汗后,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垂体会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2)下丘脑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切断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垂体减少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减少。
(3)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因此,若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突触后膜将持续兴奋或抑制。
若神经递质的数量没有变化,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4)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寒冷时其分泌量增多,可以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答案】(1)体温调节升高抗利尿激素(2)减少、减少(3)持续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4)增多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几乎)全身的细胞14.(20分)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
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