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

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

实验诊断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 诊断学的概念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

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

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

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

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

1. 病史采集

(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

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

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诊断学笔记

诊断学笔记

一般检查,头颈部

1.基本检查的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嗅诊、和听诊。P63

2.深部触诊法有哪些:深部滑行触诊、双手触诊、深压触诊、冲击触诊。P65

3.大量腹水而肝脾难以触及的触诊手法:冲击触诊

4.浮沉触诊法的定义,临床意义

以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部位,先做2-3次较轻的适应性动作,然后迅速有利的向下一按,在冲击时即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适用于大量腹水

5.

6.

7.

8.

9.

为一种

10.

11.

脉压

12.

13.

14.面具面容的临床意义:常见于震颤麻痹,也可见于脑炎等。P78

15.黄疸早期或轻微时出现部位:巩膜及软腭黏膜P80

16.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定义

指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多数区域中,有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同时肿大。

17.如触及肿大淋巴结应注意哪些内容

检查时如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应记录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瘢痕、溃疡和瘘管等。P84

18.乳腺癌可致哪组淋巴结肿大: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下淋巴结P85

1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哪一处最常见:颈部

20.正常浅表淋巴结的直径:0.2~0.5cm

21.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和系

统性红斑狼疮。

22.局限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结核;

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23.肥胖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位,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角弓反张位,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32.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体位:强迫坐位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

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

增高。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

(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

(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

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

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

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

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不自凝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

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

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

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

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

(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本文介绍了诊断学中一些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不同类型的热、面容、舌苔、颈静脉搏动、心脏杂音等。

第一单元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热,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以及它们可能出现的疾病。例如,稽留热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或斑疹伤寒的症状之一。

第三单元介绍了一些检体诊断的知识,包括面容、舌苔、颈静脉搏动、心脏杂音等。例如,伤寒患者可能出现无欲貌的面容,核黄素缺乏可能导致地图舌,颈静脉搏动可能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心脏相关的周围血管征和心脏杂音的特征。例如,二尖瓣狭窄可能出现心尖部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而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出现心尖部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狭窄可能出现舒张期杂音和心尖部的S1亢进。

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听诊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他们的颜面会变得苍白,

颈动脉搏动会明显增强,心尖搏动也会向左下移位并且范围较广,同时可见点头运动和毛细血管搏动征。此外,他们的心腰呈现出靴形,心尖部的S1和A2声音会减弱或消失,而主动

脉瓣第二听诊区则会出现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这些杂音会向心尖部传导。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等指标的情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可能意味着贫血,而绝对性增多则可能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方面,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可能与感染、组织损伤、出血、溶血、中毒等有关,而减少则可能与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核等有关。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可能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等有关,而减少则可能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有关。嗜碱粒细胞的增多可能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多可能与感染、某些血液病等有关。网织红细胞的增多可能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而减少则可能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血沉方面,生理性的情况包括妇女月经期、妊娠和老年人,而病理性的情况则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等有关。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

目录

01、基本检查法 (1)

02、一般检查 (3)

03、头颈部检查 (9)

04、胸部检查 (10)

05、心血管检查 (16)

06、腹部检查 (28)

07、脊柱与四肢 (33)

08、神经系统检查 (38)

09、心电图检查 (43)

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

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

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

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

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

01、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视诊

一、基本概念

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

一、浅部触诊法

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在医学领域中,诊断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科,它涉及识别和治疗各种疾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汇总和整理诊断学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理解诊断学。

病史

病史是一个有效的诊断工具。在收集病史时,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以及用药史。正确的病史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学中的重要步骤。医生需要检查患者的身体各部位,检查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听诊、触诊和视诊等。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医生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例如体温是否正常,是否有疼痛或不适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学中的标准方法之一。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

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检测特定的物质或指标,以帮助诊

断疾病。例如,糖尿病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血糖水平来诊断。

放射学检查

放射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射线、计

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来检测和诊断

疾病,例如骨折、肺炎、中风等。

治疗

治疗是诊断学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

治疗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

方案。例如,对于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等。

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诊断学中的体系化程序,旨在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进展情况。医生需要严格按照临床评估的步骤进行检查和记录,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结语

总之,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我们刚刚列举了一些重点知识点,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因此,医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常见的临床检查

1.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一种基本的检查方法。它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

比如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身高、体重等。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

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得到一些有关

患者身体状况的参数。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非常多,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

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通过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X光、CT、核磁共振等,对患者进行扫描,从

而得到患者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况的信息。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

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4.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关疾病的信息。

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

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病理性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们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

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主要临床症状

与临床检查一样,了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对一些常

见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

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常用诊断工具和设备的操作技巧。

3. 进一步了解并熟悉各类诊断学实验的步骤和流程。

实验装置和材料:

1. 舌镜、听诊器、血压计、测温计、心电图机等常用诊断工具和设备。

2. 实验者提供的不同疾病患者的病历和临床表现。

实验步骤:

1. 熟悉实验装置和诊断工具的基本用途和操作方法,如舌镜的使用、听诊器的放置等。

2. 根据实验者提供的病历和临床表现,结合所学的诊断学知识,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

3. 使用相应的诊断工具和设备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测量血压、体温、听诊心脏等。

4. 根据病历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更为准确的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个人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意见。

实验结果:

1. 根据病历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

2. 血压测量结果为160/100 mmHg,超过正常范围。

3. 经过听诊心脏,发现有心肌杂音。

4. 根据以上结果,最终确定该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心脏病。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使用常用的诊断工具和设备进行体格检查。在实践中,我通过对于患者病历和临床表现的分析,关联体格检查结果,最终得出了高血压合并心脏病的诊断。这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于诊断学理论的理解,更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名词解释

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

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

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

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

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

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

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

选择题

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

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

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

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血液学

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

【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

成年女子:3.5-4.0

新生儿:6.0-7.0

临床意义:

(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

(2)病理上:1)RBC↓:贫血

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

B.RBC寿命↓:溶血;

C.造血原料不足;

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

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

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

轻度:90——110(120)

中度:60——90

重度:30——60

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

(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

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word精品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word精品

第一章

1. 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 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 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 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Hb< 30g/L :极重度30〜60g/L :重度60 〜90g/L : 中度> 90g/L :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

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o.5~i卩m 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e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e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

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医生的临床实践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疾病的识别、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本文将总结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

学科的核心概念。

1. 病史采集:病史是诊断的基础,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等内容。医生应当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描述、症状发

生的顺序和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因等,以获取足够的信息进

行初步判断。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身体各系统的综合检查。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一般外观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和腹部检查等。医生

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外貌、检查相关器官或系统的异常表现,以发现潜

在的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体液样本进行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分析,以确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情况。常用的

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传

染病标志物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实验

室检查项目,以获得更确切的诊断结果。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

技术观察和记录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辅助诊断。常见的影

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检查等。医生需

要根据不同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获取更详细

的病理信息。

5. 诊断推理:诊断推理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以确定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

结果。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类信息,利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得出可能的诊断。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实验诊断学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局部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 实验的准确性受以下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 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入睡时:生长激素顶峰,皮质醇最低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顶峰 ii. 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 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

1. 2. 3. 4.

确立金标准诊断方法的比照列出四格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本钱-效益〕

(三) 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正确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

男性:42~49%,女性:37~48%

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

,MCHC):320-360g/L

④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参考值: RDW-CV : <14.9%

Clinical significance: 缺铁性贫血与轻型ß地贫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早期诊断;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白细胞参数

①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成人:(4.0 -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 2岁 : (11.0-12.0)×109/L

②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单核细胞Monocyte

(3)血小板参数

①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100-300×109/L

(4)血细胞形态

①红细胞形态

i.红细胞大小(cell size)异常

①小红细胞Microcyte

红细胞直径<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珠蛋白代谢异常、也见于小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大红细胞Macrocyte

红细胞直径>10μm

见于溶贫、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巨红细胞Megalocyte

红细胞直径>15μm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④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中度增生性贫血、低色素贫血、溶贫、MDS等ii.红细胞形态改变

iii.红细胞染色异常

iv.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②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

i.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如猩

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

ii.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iii.与遗传有关的形态异常

iv.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

血、急性失血。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由于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衰退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也可一过性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疾病进展期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v.异形淋巴细胞

(5)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2.血液常规检验与疾病

(二)尿液

1.尿液的形成(Urine formation)

2.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ur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