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预习课
《荷塘月色》课课练
《荷塘月色》课课练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大TS,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GM或反GM,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着我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然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课文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乘.凉()煤屑.()幽僻..()蓊.蓊郁郁()踱.着()曲.折()袅娜..()弥.望()点缀.()羞涩.()参差..()宛.然()渺.茫()颤.动()斑驳..()霎.时()脉.脉()酣.眠()稀疏.()纤.腰()敛裾.()媛.女()峭愣..愣()2.解释下列字和词。
(1)幽僻:(2)蓊蓊郁郁:(3)踱:(4)弥望:(5)田田:(6)亭亭:(7)点缀:(8)袅娜:(9)羞涩:(10)凝碧:(11)脉脉:(12)风致:(13)丰姿:(14)参差:(15)斑驳:(16)峭楞楞:(17)倩影:(18)一例:(19)没精打采:(20)艳歌:(21)风流:(22)妖童媛女:(23)鹢首:(24)羽杯:(25)棹:(26)敛裾:(27)消受:三、阅读全词,完成下列填充。
2024年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荷塘月色》2
2024年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荷塘月色》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课文描绘景物的方法,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课文描绘景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b.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c. 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荷塘月色进行描绘。
5.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夜晚”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家乡夜晚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描绘景物的方法。
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3.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夜晚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绘夜晚的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a.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静谧”、“朦胧”等,这些词汇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荷塘月色》备课教案
《荷塘月色》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代表作。
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探讨《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难点理解《荷塘月色》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文本。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文学背景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学习和交流活动。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5分钟)。
通读全文,理解大意,讨论主题思想(15分钟)。
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文本细读(20分钟)。
学生文学创作实践,分享和讨论作品(15分钟)。
4.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第二课时: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课时:学生文学创作实践,分享和讨论作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学生作业和创作作品的质量。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同伴评价,互相交流和给予反馈意见。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荷塘月色预习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纲要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的结构。
2、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文本解读一、背景知识二、作品结构分析及行文线索思考:作者思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背景知识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如何赏析景物描写以荷叶为例找出所有描写荷叶的修饰词:其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作者运用这些修饰词,体现出荷叶的哪些特点?默读课文4、5、6段,思考: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借助了哪些有表现力的词或者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总结方法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找出所写景物提取修饰词提取运用的修辞感受景物特点想象画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一定的顺序确定所写之景选用恰当的修饰词和修辞手法(体现景物特点)高考链接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
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
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
《 荷塘月色》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重难点:一、文体知识散文(一)基本概念: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二)线索: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三)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二、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精品】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28
00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体会文章优美的艺术境界,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写景状物的写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叠词和动词的准确运用,品味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结合预习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如何写景,体会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
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提问、勾划,在小组讨论、教师点拔、引导、讲授的基础上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如何阅读散文,为以后的阅读找到方法。
预习任务一.课文至少朗读3次,划出景物描写段落的叠词、用得好的动词,以及不理解的字词句段。
二.1.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游踪变化的句子。
①②③④⑤⑥三.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自主检测1、写出景物描写段落的叠词、用得好的动词。
()2、写出本文的结构图。
第一部分:()段—()段。
段意:主体部分:()段—()段。
段意:第三部分:()段—()段。
段意:问题意见第二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找出本文的文眼,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体会文章优美的艺术境界,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预习问题,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写景文章的景与情的关系,体会作者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方法,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
预习任务一.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找出本文的文眼。
二.阅读背景、初步概括文章主旨。
作者与背景材料:1.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是诞生过王羲之、鲁迅、蔡元培、秋瑾的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扬州,自称“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中学任教5年,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任教授,年仅27岁。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预习案第二课时A
《荷塘月色》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二课时(A)编写人:周彦丽备课组长:张玉英教研主任:1.阅读4-6段,回答问题:这部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来源:学_科_网]朗读7——9段,思考: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品味精美语言。
①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来源:Z,xx,]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1②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③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月光如,静静地”,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
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④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隐隐约约的;曲曲折折的;亭亭玉立的;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中语文二第1课《荷塘月色》预习案第二课时B缺答案
《荷塘月色》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二课时B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而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第1课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第1课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整体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
[学习重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天天预习]1.课内词汇煤屑.羞涩.酣.眠霎.时敛裾.颤栗..薄荷.斑驳..幽僻.缥缈..倩.影2.每日成语(1)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2)柳绿桃红:桃花嫣红,柳枝碧绿。
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3)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
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4)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5)姹紫嫣红:姹、嫣:娇艳。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6)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3.知人论世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课文,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它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3.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并加以分析。
4.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顺着这个脉络,可以看到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探究]读第7—10段,思考下列问题: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3、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学习小结]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既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特征、方法、思路以及写作的角度,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妙处,又要联系写作背景,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和细微的感受。
《荷塘月色》预习案
《荷塘月色》预习案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识记文中重要的词语。
2.了解现代散文特点,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感受本文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4、5、6段。
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1.作者简介: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里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浙江省绍兴人,著名作家,诗人,教授,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散文名篇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匆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
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大革命高潮时,他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早年他是相信国民党的。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日记中的政府就是国民党政府。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课前预习:一、注音:蓊郁袅娜踱屑幽僻峭愣梵婀霎弥斑驳渺茫缀羞涩媛酣眠颤宛参差凝泻斑驳稀疏和谐漏隙嬉惦二.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颇:迷糊:蓊郁:踱:袅娜:霎时:渺茫:参差:斑驳:稀疏:隐约:倩影:和谐:丰姿:空隙:旋律:泄:惦记:零星:均匀:三.造句1.颇:2.零星:3.隐约:4.迷糊:5.惦记:《荷塘月色》课前预习:一、注音:蓊郁袅娜踱屑幽僻峭愣梵婀霎弥斑驳渺茫缀羞涩媛酣眠颤宛参差凝泻斑驳稀疏和谐漏隙嬉惦二.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颇:迷糊:蓊郁:踱:袅娜:霎时:渺茫:参差:斑驳:稀疏:隐约:倩影:和谐:丰姿:空隙:旋律:泄:惦记:零星:均匀:三.造句1.颇:2.零星:3.隐约:4.迷糊:5.惦记:6.空隙:四、文学常识:1 四大文体有()()()(),本文的文体是()。
2 散文的特点有()()()等,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的感情()。
3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写作本文时作者在()任教。
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
五.课文整体阅读。
1.读课文三次,互相签名。
()2.将一、二题中所有字词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注音。
3.读课文,理清线索A.作者行踪:在坐着→出去→走路→到→回→B.景物描写:→→荷塘→月色→C.作者感情变化:心里→觉得→但热闹是它们的,→令我4、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去荷塘?作者从家里如何走去荷塘?(2)重点写荷塘的景色的段落有哪些?(3)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5.按照“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6.空隙:四、文学常识:1 四大文体有()()()(),本文的文体是()。
2 散文的特点有()()()等,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的感情()。
3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写作本文时作者在()任教。
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
五.课文整体阅读。
1.读课文三次,互相签名。
()2.将一、二题中所有字词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注音。
3.读课文,理清线索A.作者行踪:在坐着→出去→走路→到→回→B.景物描写:→→荷塘→月色→C.作者感情变化:心里→觉得→但热闹是它们的,→令我4、回答下面的问题。
荷塘月色预习案
荷塘月色一、预习课文1、预习:第4-6段写了荷塘月色的哪些景?写出了景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第4段月下荷塘(景色特点:幽静、淡雅)(2)第5段塘上月色(景色特点:朦胧、缥缈)(3)第六段荷塘四周(景色特点:阴沉)树色2、思考:(1)、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2)、本文是写景散文,却又时时紧扣社会现实,从而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紧扣社会现实的?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作者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凝重的语气让读者不难联想到:这种不宁静不是因为生活琐事,而是源自社会现实矛盾。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妻已睡熟好久了”,又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应该就是作者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二、重点研读(一)第三段1、简要阐明“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
明确: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中愤激不满而又苦闷彷徨的自己。
2、简要阐明“另一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明确:精神得到解脱的“冷静”“独处”的世界。
3、简要阐明“自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超脱现实,可以任意想、说、做的人。
4、对这段文字分析说明确切的一项是( D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记叙和议论的方法,说明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对平时工作生活的厌烦,从而表现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
《荷塘月色》自主预习及课堂研习 课件
读文,梳理文脉
那么,本文是否还有另外的脉络呢?请找出体现作者情 感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荷塘月色,让我恍在梦中,暂得宁静。(隐性脉络句) 5、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7、这令我到底念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揣摩文章典雅清学丽科网 、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 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 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 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作者介绍:
祖籍浙江绍兴,字佩弦。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 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震动了当时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大通湖一中 陈桂华
2009年下学期
大通湖一中 陈桂华
清华园中的荷塘
2009年下学期
大通湖一近中 春陈桂园华 (朱自清《荷塘月色》2原009年址下)学期
脉络句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穿始终 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体现文章脉 络的句子就叫做“脉络句”。有体现整篇文章 的脉络句,也有体现一个段落的脉络句。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作者把荷花放在一片绿色之中来加以衬托,真是“万绿丛中点点 白”。
荷塘月色预习案
《荷塘月色》预习案一、复习散文知识特征及分类二、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特色三、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正音观形辨义。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 煤屑.(xiè)B.独处.(chù) 媛.女(yuán)曲.折(qǔ)厚薄.(bó)C.颤.动(chàn) 纤.腰(xiān) 踱.步(duó)鹢.首(yì)D.酣.眠(hān) 乍.看(zhà) 幽僻.(pì) 梵.婀玲(fàn) (2)看拼音,写汉字。
mí wàng wěng yù niǎo nuó( )( ) ()bān bóliǎn jūmiǎo máng ( ) ( ) ( )(3)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2.梳理文章线索(明线、暗线),探讨文章主题。
3.有感情熟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并在头脑中构建画面。
4. 思考:你觉得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按“三步走”战略,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考虑)Ps:“三步走”:明手法、析内容、谈效果(作用、情感等)当你走向生活之际,要紧紧把书捧在手中。
——共勉之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1.脱稿、自然、大方、 声音洪亮。 2.与大家交流眼神, 碰撞灵魂。 3.认真倾听,因为尊 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 1.扎实掌握“蓊郁、倩影、敛裾”等基础知 识,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
•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情,掌握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方 法。
《荷塘月色》预习指导:
❖ 1.通读全文,在课文中标注字音字形,读准字音, 体会情感
❖ 2.具体要求
❖ (1)通读全文,勾划出有关作者情感的句子, 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
❖ (2)诵读4.5.6三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语句,并做好标注、赏析。
❖ 提示:第四段——叠词、修辞;
❖
第五段——动词,修辞;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
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
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
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
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
深的情绪。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
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诵读品味,自主梳理
本文通用 心朗诵,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上自 己的批注,同时每段标上序号,勾画重要 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 标点)。
• 3.激情投入,体味作者发现美、欣赏美、鉴 赏美的历程,享受美的愉悦。
作者简介
•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
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
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
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
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
•
散文名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
里的秦淮河》等,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具有“三美”:语
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
第六段——修辞
自主学习(35分钟)
要求: 拿出导学案,结合【自主学习指导】及导学 案使用说明,独立思考,高效完成导学案题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