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预习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预习案

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识记文中重要的词语。

2.了解现代散文特点,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感受本文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4、5、6段。

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1.作者简介: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里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浙江省绍兴人,著名作家,诗人,教授,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名篇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匆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大革命高潮时,他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早年他是相信国民党的。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日记中的政府就是国民党政府。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诞生的。

3.散文的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时间40分钟。

二、阅读思考

1、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2、第四段作者用了哪些精彩的句子来描写“月下荷塘”?

结合课本分析月下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的描写。

3、第五段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来刻画“塘上月色”?

“泻”“浮”“洗”“画”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明确:找到:暂时的宁静-作者要无牵无挂的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因此,荷塘的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

没找到:追求刹那间的安静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愁思再次袭上心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接着又想起采莲的事,想起六朝的风流季节,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了。

课下合作讨论,自己标出的疑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