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精)
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
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引言:朗读是一种提高学生读音准确性、语调感受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然而,仅仅进行简单的朗读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提升其语言技能。
一、指导策略1. 词典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陌生单词时使用词典。
引导学生寻找单词的音标、词义、例句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正确发音。
2. 分层朗读:将课文分为几个较小的段落,要求学生先默读全文,再按照段落进行朗读。
这种分层朗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3. 同伴配音:在朗读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同伴配音,即一个学生朗读原文,另一个学生同时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文章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合作能力。
4. 针对性反馈: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对错误发音、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模范朗读示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方法1. 分级朗读: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不同难度的版本,让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2. 录音回放: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录制学生的朗读音频,并进行回放。
学生可以自我评估朗读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鉴别学生的不足并进行精准指导。
3. 话剧表演:将课文改编成简单的话剧剧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 阅读朗读结合:将朗读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论: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词典应用、分层朗读、同伴配音、针对性反馈等指导策略,同时通过分级朗读、录音回放、话剧表演、阅读朗读结合等方法来落实教学策略。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还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
[作者] 李震/江苏[内容]<?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从1990年9月始,我在初中搞语文教改实验,使用江苏特级教师洪宗礼主编的教材,目前已进入第二轮第三年。
五年多的教学成绩是显著的。
实验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明显高于对比班,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参加中考,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差异非常明显。
五年多来,实验班学生在全国、省、市、县、校各级各类语文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奖达63人次,有27人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在竞赛中获奖作文达92篇,其中有25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文达36篇。
自教改始,我就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与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比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课型结构的构建课堂教学有诸多因素,是一种多方位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
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对象去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这种流程的构建应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
我在教学中,把初中语文课型分为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每一课型都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
1.预习课。
洪氏教材的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预习题,我利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预习课的模式中,要求学生首先阅读预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逐题检查效果。
有的预习题是交代背景的,可借此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的预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思路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路,划分段落;有的预习题为字词练习,学生在阅读中可通过查字典、词典,结合语境来理解。
通过第三步逐题检查效果,学生力求解决大部分问题。
巧设引读,提升学生感悟能力(教学经验文章)
巧设引读,提升学生感悟能力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承当着识字、感知文本内容和情感、语言运用实践、养成学习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开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品读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通过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课堂上通过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以及初读感知、精读悟情、析读练笔等多层次的读,学生能在读中与文本作者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但是,在这些之外,还有一种朗读方式——引读,在提高学生感悟文本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选择文本中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点,巧妙地指示点拨,给学生一个引子,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的教学方式。
这既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也要讲究教学艺术。
巧妙的引读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根底上,与作者“感同身受〞,抒发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对文本进行拓展,练习语言运用的途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读的设计和运用有以下几种:一、引读补白,拓宽文本内容国画创作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画家创作时在画面中留下空白,以无衬有,以有衬无,以此到达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也会在作品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回味、思索、猜想。
这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思想的闪光处、激活学生思维火花、激发读者情感共鸣的最正确切合点,课堂中我们就可以在这些地方去下点功夫“补白〞,设计引读。
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灯光》一课中,郝副营长看着插图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接着他望着夜空,陷入憧憬。
在这个地方,我设计了让学生闭上眼睛和营长一起憧憬、想象,还有哪些人在明亮的灯光下生活。
谈“读—议—引—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谈“读—议—引—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教学中都追求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英语教研组实行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读——议——引——练。
现在我来谈谈我组实施这一模式的实践和体会:一、“读”——教师设题导读,学生自疑自问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要求预设“识记,理解,应用”三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知其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同时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导读提示(预习提纲),通过这种“目标教学”的方式诱导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去阅读教材内容并产生疑问。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质疑在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而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自读习惯。
让学生带着导读的题目去阅读教材,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理解大意,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及短语,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并标上相应的符号,为下一步“议”作准备。
二、“议”——学生协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探索解决,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适当点拨。
1.自主讨论大致分为自议、互议、小组讨论等。
①自议: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可以通过查资料,寻找知识答案。
例如,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语法等。
②互议:同学之间也可交流自读中所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共商答案。
③小组讨论: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问题的多少,可分为同桌,前后四位至八位同学形成小组讨论。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讨论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采取轮流制度,讨论中,发言人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其他同学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分析其中的道理,最后集思广益,形成集体的意见。
引读法
"引读法"阅读教学试探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
因此,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境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
我用引读法在阅读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紧扣课题,质疑导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学时,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在教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就紧扣课题讲:不同的地方在四季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表现在主要的景物上,如山、水、天等。
人们也主要是通过这些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来感知一个地方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印象就是"温情",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独特的角度来写冬天的济南的,那温和的天气,那青山、绿水、蓝天真是令人陶醉。
此时此刻,学生正处于"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悱愤状态中,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读课文,效果极佳。
二、激发情感,引导阅读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发学生情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执教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时,我就是用语言描绘,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的。
如我在讲到作者告别亲友,告别祖国,要到异国他乡寻找革命真理时的心情时,我这样提问:"船离岸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就读课文:''看到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听到了'再见,再见'的喊声和'劈劈啪啪的欢送的鞭炮声'。
"我又接着问:"作者的感情怎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作者感情的句子。
"学生接着读:"眼眶湿润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引导式朗读教学法
引导式朗读教学法引导式朗读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帮助他们提高听说能力、阅读理解和语音语调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引导式朗读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并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导式朗读教学法的定义引导式朗读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主要以教师为引导者,通过设置适当的语境,提供相关的语音训练,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练习。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朗读教学,引导式朗读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引导式朗读教学法的特点1. 个性化引导:引导式朗读教学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通过个性化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朗读质量。
2. 情境创设:引导式朗读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对话、短文或诗歌等作为素材,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进行朗读练习,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3. 动态反馈:引导式朗读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及时反馈和指导。
教师会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估,积极给予表扬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问题,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引导式朗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朗读材料,确保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课文进行适当的分段,并标注重点词汇和短语,以便后续的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朗读: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分角色、问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使用示范朗读、集体朗读和小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3. 分层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指导。
对于初级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强调正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对于中级学生,教师可以注重语速和停顿的控制;对于高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语感和情感的表达。
巧用引读,奏好课堂华丽乐章
046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2018年10月Oct.2018巧用引读,奏好课堂华丽乐章沈丽娟摘 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使他们在读课文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文章作者认为“引读”能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较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几种高效引读的“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最终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读;情感作者简介:沈丽娟(1972—),女,福建浦城人,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15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0-0046-02(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福建 南平 353400)“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品味的缰绳。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潜心会文,读出效果呢?笔者曾聆听过王崧舟、周益民等几位名师的课,细细品味,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都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
正是这种引读,渲染烘托了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正是引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以读代答,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师如能精心选择引读的内容,把握引读的时机,就能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一、描述性引读——让内容衔接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之一,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
教师可以用描述性的引读,达到让学生熟悉内容、解决“写什么”的目的。
当前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但一些课文内容冗长,学生自主学习后思绪往往较为松散、零乱,这样很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关键点,掌握主要内容。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妨用自己描述性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把看似碎片化的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
如何运用引读法教学讲读课文
如何运用引读法教学讲读课文作者:史莽春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30期摘要:新课程、新理念倡导新形式、新方法。
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引读"就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深浅适宜而又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课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引读法教学以读助引以引促读引读结合运用引读法教学,要求教师做到课堂语言准确、精炼、有趣,特别在平时教学管理上应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知人才能善教。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教学就会处于被动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调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精心设计每节课时,做到既能备好教材、大纲,又要备好学生。
其次,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种目的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因此,课堂上,要求教师所提问题都要围绕中心目的去设计,切忌课堂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
或灵机一动随口提问。
一堂课,学生对教师的意图都不了解,课堂上就会启而不发,更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要引起兴趣。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重要源泉,而问题的提出又是思维的出发点。
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问题思维什么?学生听讲抓不住问题,思维也就茫然。
要引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从兴趣和问题开始。
因为兴趣是一种推动力,是成才的起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在讲读每一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那么,引读法在讲读课文中如何具体运用呢?一、以读助引“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去表达,并寻求与“引”相吻合的答案,一般都是在课文中求以答案,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因此,“引”是“读”的前提和条件,“读”是“引”的发展和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读’好呢?授课前,应指导学生预习。
在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如何有效的“以读引读
如何有效的“以读引读”
常常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老师也束手无策,无论费多大的力气,都是枉然。
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我看也未尽然。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不动手、不动脑,象老和尚诵经一般的读书,作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想得到预期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真可说是比登天还难。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读出“情”、品出“意”、习得“文”,这就是阅读教学。
首先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由学会变会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我认为引导学生自学教学法属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思考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型思想,训练知识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动力之一,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窗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紧抓不放的目标。
兴趣是因为喜欢或好奇而产生的;只有喜欢或好奇才能产生兴趣。
喜欢让人乐意去做,好奇使人积极研究;因此,使学生乐意阅读,使学生积极去研究,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引读
小学语文教学引读
语文教学引读
今天,我们将为同学们介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语文教学引读。
引读是指用有关的故事、文章或书中的抽象概念等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同时通过谈论、讨论和研讨来让孩子们探索每个抽象概念背后的知识。
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读教学是一种活跃学习,它具有激发孩子积极思考、建立新意识和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等优点。
引读教学不仅局限于书面文字,还可以引用其他类型的材料,如电影剪辑、卡通片、音频和音乐等,更好地唤起孩子们的兴趣。
孩子喜欢好玩和活跃,所以引读教学非常受孩子们欢迎。
它不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它的
目的在于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以激发他们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引读教学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有用的技能,比如倾听技巧、判断能力和沟通技巧等。
它
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孩子们可以从书中吸取营养,可以从教师的指导中受益匪浅,可以从同学间的讨论中获得
帮助,语文教学引读能将这些优势融合在一起,多元文化交流,传承优秀文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引读,教师要重视它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从全面理解、认识和掌握引读等重要方面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将引读学习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文学等。
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它们不仅要学习引读,还要学习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以便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引读教学将引导学生朝着此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介绍,同学们应该明白了语文教学引读是多么重要,又有多么有趣。
未来,它将
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5则范文)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构建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多年教学和参加听课、教研发现: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虽有所关注了,但未有根本性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的问题。
学生的读缺乏认真思考,教师缺乏阅读引导,而且重要的是忽略了写的环节设计。
一、语文阅读课的普遍现象首先,理解内容浅层问答多,积累运用语言领悟表达形式少。
一段话学生只初读了一遍,还不知道读得怎么样,往往就爱问“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的次数太少,没有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再者教师主观意图强势牵引多,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少。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流程教学,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师生对话连续不断。
但是这样捆绑学生的学习方式,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禁锢了思想自由。
三是热热闹闹发言交流多,学生朗读默读自读自悟少。
课堂安排自读自悟的时间十分短暂,少有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和练写。
多数时间花在热热闹闹的发言交流上,以表面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幻象,掩盖个体生涩艰困的真实学情。
经常以集体讨论代替独立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二、解决当前现象的办法采取“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阅读教学“ 五步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越来越得心应手。
“ 五步教学法”即:“充分读书----足够思考----热点议论----适时引导----拓展写作”五个教学步骤。
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顺学而导”教朗读
“顺学而导”教朗读“顺学而导”教朗读,是一种以引导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和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本文将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三个方面介绍“顺学而导”教朗读。
一、教学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教朗读首先要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并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2. 强调动手动脑“顺学而导”教朗读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朗读文本,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注重启发式教学“顺学而导”教朗读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体会。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综合素质教育“顺学而导”教朗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顺学而导”教朗读要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朗读技巧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视片段等形式导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课文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意义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技能。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情节、情感、语言特点等,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力量。
3. 语音训练在朗读教学中,语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语音的要点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度和语调感知能力。
4. 表情训练除了语音训练,表情训练也是朗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引导学生表现课文中的情感和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阅读教学中“读”的巧引
阅读教学中“读”的巧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而阅读教学中“读”的巧引更是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是每个老师都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的目标、方法、技巧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巧引学生“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读”。
可以通过朗读、输入图画教材以及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扩大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
三、运用适当的技巧引导学生阅读除了采取多种方法外,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比如通过划线标记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四、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阅读教学感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体会和心得。
还可以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保持持续的阅读。
第二篇示例:阅读教学中“读”的巧引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教学是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高质量的阅读,成为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阅读教学中“读”的巧引。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引读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引读法”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读书?有些人主张阅读要“少而精”。
但精到什么程度,也说得不太清楚。
我们认为,阅读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两者要统一起来考虑。
首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整体功能,让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器管处于积极状态,眼、耳、口、脑并用。
其次,无论整体或部分的“读”都必须目的明确,常读常新,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引读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反辣和“会读”两个方面,经过长期有序的“阅读法”操作训拣,打破以往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象的注入式阅读教学,转变成以学生阅读为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启发性阅读教学。
1.“引读法”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各年级都要重视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朗读是有声的感染,它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基础,以“引”为暗示、启迪,以情传情,学生才读得快,读得好。
这种教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情感因素作为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兴趣的“引爆点”,它既依赖于琅琅诵读,也少不了析词解句,推敲标点符号,以读代讲、寓读于讲之中,达到师生思维和情感共鸣。
从阅读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小学生读学过的课文有的读起来较流利,有的读起来却结结巴巴。
由此而见,阅读教学中的“读”的功能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读”作为训练语言的基本途径,广大教师还没有真正地引起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清楚、读正确,读出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
一句话也就是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地朗读课文。
从小学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
学生朗读课文,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也帮助自己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从儿童阅读心理来分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知识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儿童阅读心理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引读诱思,构建语文素雅课堂
引读诱思,构建语文素雅课堂语文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而如何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构建素雅的语文课堂,则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在这里,我们将围绕“引读诱思,构建语文素雅课堂”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探寻引读与诱思的精妙之处,以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引读,启迪智慧之光“引读”即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鼓励他们接触文学作品和优秀的语言表达,从而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外阅读,也可以是课内指定阅读。
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之光。
引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
读《红楼梦》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尚;读《安娜·卡列尼娜》可以带领学生走进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生活。
这些阅读经历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引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读了《西游记》可以学会借用典故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读了《呼啸山庄》可以学会使用夸张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些都是语言表达的技巧,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了《哈利·波特》系列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也能成为一个魔法师;读了《三体》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引读是构建素雅语文课堂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经验,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打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引读诱思,构建语文素雅课堂
引读诱思,构建语文素雅课堂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构建一个语文素雅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下面,我将从引读,诱思和构建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构建一个语文素雅课堂。
引读是构建语文素雅课堂的重要环节。
引读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感受文学之美。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引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读还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诱思是构建语文素雅课堂的核心要素。
诱思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问题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构建语文素雅课堂还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通过场景式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重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和思维拓展。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在构建语文素雅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诗词文章,感受文字之美;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学修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文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人。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构建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构建发布时间:2021-03-03T14:56:34.8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作者:涂建平[导读] 语文是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百科之母,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涂建平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黑龙江省讷河市 161341摘要:语文是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百科之母,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曾指出只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笔者将“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读思议导写;小学语文;阅读课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我发现了很多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尽管我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文字表达,但是仍在存在效率低“时间与教学成果比例不协调”;学生阅读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缺乏主动思考,也缺乏相关指导。
一、小学语文阅读常见现象表现一、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浅显,语言的运用和积累匮乏。
学生只是知道逐字逐句的阅读,不明确阅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堂目标,采用密集的提问方式“你了解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连续不断,但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一步的剖析和解读,这种约束性的学习方式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禁锢了思想自由。
表现二、表里不一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语文课上是重要的教学手段,用表面的高潮反复精彩的幻觉,掩盖真实学习情境中个体的生涩。
小组讨论经常被用来代替自主学习,忽视了个体差异。
表现三、学生大声朗读,思想参与度少,自我意识不强,很少有学生安静地阅读、思考和写作。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生动的交流上,二、常见现象解决方法采取“读-沉-论-互-写”五步教学法,构建高效阅读课堂。
在发现上述问题时,我仔细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打问题的本质,我尝试了阅读教学的“五步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读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操作方法
[作者]李震/江苏[内容] 从1990年9月始,我在初中搞语文教改实验,使用江苏特级教师洪宗礼主编的教材,目前已进入第二轮第三年。
五年多的教学成绩是显著的。
实验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明显高于对比班,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参加中考,实验班与对比班比较,差异非常明显。
五年多来,实验班学生在全国、盛市、县、校各级各类语文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奖达63人次,有27人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在竞赛中获奖作文达92篇,其中有25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文达36篇。
自教改始,我就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与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比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课型结构的构建课堂教学有诸多因素,是一种多方位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
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对象去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这种流程的构建应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
我在教学中,把初中语文课型分为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每一课型都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
1.预习课。
洪氏教材的讲读课文前都设计了预习题,我利用这些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预习课的模式中,要求学生首先阅读预习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逐题检查效果。
有的预习题是交代背景的,可借此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的预习题是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思路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路,划分段落;有的预习题为字词练习,学生在阅读中可通过查字典、词典,结合语境来理解。
通过第三步逐题检查效果,学生力求解决大部分问题。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第四步小组讨论中解决。
这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功感。
2.教读课。
教读课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型模式。
教读的宗旨和目的,是通过教读课文的“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读”相关的文章,从而实现“自能读书”的要求。
教读课力求体现三个要素,即旧知识现实化、新知识点训练的操作性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实际应用性。
在教读课中,确定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因为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读课文,根据读中提示,有意向地引导学生辨疑,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激疑启思;对于重点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落实目标,方法是以点拨为主;对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概括出来;复读课文在于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检查效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为矫正和调控提供信息。
教读课体现出可控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3.自读课。
这种课型主要用于对课本中“自读课文”的学习上。
课本中的自读课文有两种,一种侧重“扶读”,扶读是由教读到自读的“桥梁”,教师要给方法,指路子;一种完全由学生自读。
教师引导自读,重在“反三”。
通过“读、做、改、比、评”等环节的指导,因文授法,
强化读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4.总结课。
结课为单元总结,注意体现出四性:巩固性、深化性、多样性、效益
性。
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和总结课的关系。
预习课中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是为教读课作准备的。
教读课重在教以规律,授以方法,举一反三。
自读课是引导学生自奋其力,主动探索;通过自读,形成阅读技能的迁移。
总结课则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概括、综合、创造的能力。
四种课型虽各有其结构特点,但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动态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可以操作的、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二、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
法在四课型“引读法”教学中,我还注意选择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主要采用了单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诱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参读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是以研究整体为出发点的“综合式”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展开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
初中三年,学生在成长阶段,基础知识也不断加深和丰富,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
从总体上来说,初一以讲授为主,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手段。
初二以点拨式为主,多组织问题讨论。
初三以激疑式为主,多比较综合。
这样在内容讲解上由详到略,在教学方法上由扶到放,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诱导性的“引读法”教学过程。
在教法的选择上,我是有着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考虑的。
我把初中三年分为三个阶段。
初一为第一阶段,这时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发展明显滞后于情感发展,但认知发展又逐渐取代情感发展。
我把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称为“情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多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在教师“讲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把被动情感转变为主动情感,并促进认知发展对情感发展的取代。
初二为第二阶段,我把学生在初二阶段的学习称为“认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把知、情因素融汇于系统的、逻辑的教育内容之中。
我采用“点拨式”的教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并通过情感活动促进认知能力要素在更高层次(抽象思维)上融为一体。
初三为第三阶段,这时学生已15岁左右,学生智力潜能便能彻底、完全地变成个体的现实精神财富,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意识到知识对未来生活的意义,希望掌握所选择的职业,对家长、学校和祖国有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意识到成年人的要求,等等。
”[1]教学的重点已从逻辑思维培养转为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我把这一阶段称为“能力提高阶段”。
采用“激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运用工具的能力。
三、五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这样几点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坚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让学生站在思维的起点上去探索;教学目标必须有明确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情感;重视训练,提高训练效率;读写听说一起抓,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地回授调节;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
养。
注[1]:[苏]Р·С·科斯丘克《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心理学问题》,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