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作者:邱磊敏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7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宏观金融环境和微观银行自身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一、背景意义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杠杆率较高的突出的经营特点,其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以持续经营为目的的经营管理重点部分。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的效果,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信誉和经营的绩效。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一)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产管理理论盛行。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认为负债是既定并且被动的,而资产业务可以由商业银行进行主动的控制和管理,因此,资产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产方面将其流动性以储存起来的形式进行管理。[1]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获得所需流动性。一方面可以实现达到其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较低的成本从资金市场上借入资金。然而这种做法同样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旦资金市场出现波动,则商业银行就可能由于市场流动性紧缩或者借入资金成本较高而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面临难流动性风险。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该理论主张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应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进行,结合资产理论与负债理论的同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且将未来对流动性的需求划分为预期与未预期两部分。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的不同偿还期的错配研究,计算各个资产及负债项目的成本及收益率水平,以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对银行资产及负债产品的数量和期限的对称联系来交叉配置,将资产与负债结构调整至可持续提供流动性的合理状态,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2]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完善的金融环境导致金融效率低下
流动性风险同样受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影响。在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很难以合理的价格变卖资产或者购买流动性,其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受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够从事证券及保险业务,并且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单一,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空间狭窄。
(二)金融资产结构失衡
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是典型的大银行特征,金融资产结构失衡,其限制了银行存款的分流和资产的多样化,从而我国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选择空间和渠道产生严重制约,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缓解有负面影响。
(三)资产负债管理仍然较片面
就我国现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来看,流动性风险管理流于表面化,并且中央银行的指标不能根据本行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来制定从而,执行结果并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的成本和利润的最优配比,实现较合理的收益率,真正实现最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4]
(四)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计划程序不成熟
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缺乏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以及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危机救助体系。一旦流动性风险暴露出来,商业银行采取化解危机的手段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和同业拆借等,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能力较弱。
(五)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由于目前的监管体系仍以静态事后监管为主,并且处于发展阶段,数据的失真、滞后以及统计数据的前后不一致性会影响评测结果的准确性,监管主体对流动性真实水平的测度受到干扰,使监管机构难以做出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决策。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流动性。商业银行在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可以具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并且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
2.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是利率虽然正逐步走向利率市场化然而并没有完全放开,而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偏好和财务状况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有利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形成具有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于一体的全面立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国家信用承担了存款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功能,这种模式不仅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扭曲。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导致债权人的损失。
4.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明确规定信息披露范围、内容、要点等,提高金融市场公信度;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状况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鼓励商业银行设定内部预警指标;同时央行也应监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促使银行合理安排资产的运用,防止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贷款。
(二)微观层面
1.规避风险之间的转化和传递。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要防范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化,首先应建立专业的金融征信共享信息系统,以供商业银行为安全放贷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供必要的信息,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信评级系统。
2.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及手段。采取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手段的综合运用和有机组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决策的可靠性,以及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从而可以使商业银行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纳入一套体系综合分析,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3.开发运用衍生品防范流动性风险。银行可以适当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转移,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将流动性低的贷款转化为具有流动性较高的现金形式,从而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显著降低了贷款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4.制定全方位的应急计划。商业银行应根据其业务规模、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制定应急计划,并根据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设定流动性预警指标,预设触发条件来制定实施程序,触发条件如因银行评级调整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市场大幅波动导致流动性枯竭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