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标准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鱼类和水生植物的一种农
业生产模式。它充分利用稻田水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实
现粮食和养殖的双丰收。本文将就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背景、现状以
及实施方案进行探讨,并给出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背景与现状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源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
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
度追求高产,忽视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土地退化、水污染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重新受到
关注,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一些农业大
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农民对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市场开发不足等。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推动稻渔综
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方案
(一)加强政策支持
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于农民培训、技术推广、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参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加强产权保护。
(二)提高农民素质
1. 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使其能够熟练掌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2. 组织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其综
合管理能力。
(三)推进科研创新
1. 加强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XX区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
XX区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
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加快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稻渔养殖面积和示范基地增加。2023年新增1600亩,达到3500亩,争取打造百亩示范点5个,五百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片1个;2024年新增2000亩,达到5500亩,力争创建10个二百亩以上示范点,3个五百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片。
(二)稻渔养殖效益增加。实现亩产千斤粮、亩增收千元的“双千”目标。
(三)稻渔养殖农药化肥用量下降。用肥以有机肥为主,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生态防治,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化肥用量与农药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
二、推进措施
(一)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粮为主,生态优先”的理念,结合≪XX市XX区2018-2030水域滩涂规划》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产业建设。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进行培育壮大,扩大适时供应充足优质种苗能力,开展水产良种场创建。加快水产“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到2025年,苗种自给率达到30%o (三)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种养业技术协作和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稻渔综合种养中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病害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水平。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力度,加强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每年培训200人次以上。
(四)培训示范主体。开展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创建。通过开展培训、组织观摩、技术交流,提升现有稻渔种养管理水平,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大户领头、群众自愿参股的“大户+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模式。培育种养大户通过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型。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将水稻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充分
利用水资源、优化农田布局,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加农
民收益的一种发展模式。本实施方案旨在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目标与任务
1.目标: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实现农田产能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任务:
-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 优化农田布局,实施适度规模经营;
- 建立健全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 加强市场开拓,拓宽销售渠道;
-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产业知名度。
三、技术支持和培训
为了确保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技术指导团队,为农户提供定期的技术咨询和指导;
2.组织培训班,培养农民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掌握能力;
3.推广示范工程,搭建农民学习交流的平台;
4.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进行研究开发;
5.加强技术推广宣传,提高农民的技术认知度。
四、资源整合与农田布局优化
1.整合水资源,优化灌溉系统,提高用水效率;
2.利用农田地势特点,合理规划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3.发挥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优势,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
4.建设农田景观系统,提高农田资源的绿化效益;
5.保障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防护绿化。
五、建立产业链条与培育特色品牌
1.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产地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
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生产;
稻渔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稻渔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1. 简介
稻渔生态是一种融合了稻田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综合农业模式。稻渔生
态系统通过在稻田中饲养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利用鱼虾粪便和残
饵促进水稻生长,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稻渔生态系统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稳定,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
地利用率,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2. 稻渔生态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稻渔生态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较好
的推广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稻渔生态模式的
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在这些工作中,
不仅包括了对稻渔生态模式本身的技术创新和提升,还涉及到了对农
户的培训和示范推广,以及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3. 稻渔生态技术集成
(1)种植技术
稻渔生态种植技术是指利用鱼虾粪便和残饵等有机物质,通过生物降解,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
别注意管理好水稻田里鱼虾的数量和品种,以及饲料的投放和管理方法。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并有助于环境保护。
(2)养殖技术
稻渔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了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养殖管理,其中包括了养殖池塘的选址和设计、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合理的养殖管理对于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稻渔生态示范推广
(1)技术示范
在技术示范方面,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农业机构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工作。通过示范田地和示范池塘的建设和管理,向周边农户展示稻渔生态模式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农户了解稻渔生态模式的操作方法,也可以使他们看到技术示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
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0.03.31
•【文号】农办渔〔2020〕11号
•【施行日期】2020.03.3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渔业资源,种植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
的通知
农办渔〔2020〕11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稻渔综合种养是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是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促进稳粮增收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2020年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和全国渔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关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见附件),现印发你们,供开展生产指导时参考使用,也可在农业农村部网站滚动栏查阅(网址)。同时就做好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做好技术指导,提高绿色健康种养水平
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稻虾综合种养主养区已进入生产季节,稻鲤、稻蟹、稻鳅、稻螺和稻鳖等养殖模式也将逐步开始放养苗种,做好技术指导对于全年生产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各地要抓住关键时期,组织稻虾综合种养科研和技术力量,积极推广绿色健康种养模式。可参考《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根据当地的主养品种、气候条件等情况,起草相应技术指导“明白纸”,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要创新技术服务方式,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建群指导、线上一对一指导等模式,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技术指导落地见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增强农业可持续性
农业是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漫长
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曾遇到一些难题。当前,保障农业
可持续性的迫切性越来越强,许多地区的农业面临因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耕地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带来的严峻形势。
因此,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方案的提出对于增强农业可持续
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概念和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在水稻田里放流鱼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种植
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生态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等
作用。稻渔综合种养利用了水稻田间隙,将鱼藻放养入水稻田,
又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实现了人畜共存、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此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生态平衡。通过利用土壤中的生物资源,来进行人畜共
存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助于保护
环境。可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先进做法。
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方案
1. 提高技术培训力度
为了便于推行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各地政府应加大技术咨询和
培训的力度,使农民们了解、掌握这项新技术。应加强农民技术
培训,授予农民相应的技术证书,以增加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2. 鼓励农民试验和示范推广
政府可以为外出交流学习的农民提供出差和路费补贴,以便于
他们把这项新技术传播到本地及周围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设计
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农民进行试验和示范推广,提高种植规模。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
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19.04.15
•【文号】农办渔〔2019〕24号
•【施行日期】2019.04.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种植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农办渔〔2019〕24号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个别地区或从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发展,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问题抓紧整改
各地要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管理,按照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中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对本省(区、市)稻渔综合种养产地和产品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的,要抓紧进行整改。
二、强化指导监督,提高新发展主体质量
各地要对近期拟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加强指导和监督,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的有关要求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相应措施,确保新上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在沟坑占比、种养环境、水稻产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符合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一、前言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了水稻种植和
渔业养殖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探讨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方案,从规划设计、资源配置、技术支持和
市场营销等方面作出详细的阐述。
二、规划设计
1.确定合适的地理位置:选择适合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地理位置,要考虑土壤条件、水资源供应、气候环境等因素。
2.制定合理的用地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植水稻和养殖渔业的
土地占比,充分考虑不同农业活动的需求。
3.设计良好的水利设施:建设灌溉系统、池塘和渔池等水利设施,
确保水稻和渔业养殖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
三、资源配置
1.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土地利用,根据水稻和渔业养殖的需求,合
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人力资源: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
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财政资金:政府应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
四、技术支持
1.选育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研发和选育适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优质稻种和鱼类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
2.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保证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3.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借鉴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化设备、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五、市场营销
1.建设完善的销售渠道: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超市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
2.推广农产品品牌: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品牌形象,通过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稻渔综合种养(3)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标和要求
24
2021年第3期
·养殖世界
稻渔综合种养(3)
(续第2期第23页)
为促进湖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经湖南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推荐,现节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1—2017)通则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刊发推广,以供参考。
一、技术指标
1.水稻单产 平原地区水稻产量每667平方米不低于500千克,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2.沟坑占比 沟坑占比不超过10%。
3.单位面积纯收入提高情况 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
4.化肥施用减少情况 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5.农药施用减少情况 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6.渔用药物施用情况 无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
二、技术要求
1.稳定水稻生产 ①宜选择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抗倒伏、抗病、丰产性能好、品质优、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②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超过10%。③共作模式中,水稻栽培应发挥边际效应,通过边际密植,最大限量保证单位面积水稻种植穴数;轮作模式中,应做好茬口衔接,保证水稻有效生产周期,促进水稻稳产。
2.规范水产养殖 ①宜选择适合稻田浅水环境、抗病抗逆、品质优、易捕捞,适宜当地养殖和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水产养殖品种。②应结合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特性、水稻稳产和稻田生态环保的要求,合理设定水产养殖动物的最高目标单产。③渔用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的要求。④稻田中严禁施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渔用药物施用。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发挥我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我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稳粮增收,提升水产品供给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委、市政府农业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渔业增效、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形成适合我县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全产业链发展目标,进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有机发展”的综合增值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主导。以“二产”理念做强“一产”的理念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抓点示范、创新机制等方式,以公司化、市场化运
营方式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坚持效益是根本,把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镶嵌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上,实现
多方共赢。
(二)坚持稳粮增收,推进综合种养。以稳粮增收作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根本,优先改造提升低洼稻田、低产稻田。按照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有关要求,严格控制沟坑占比不超过种植面积10%和水稻亩产量等指标,杜绝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非粮化”、“非农化”。以镇(街道)为单位,对稻渔综合种养沟坑所占种植面积的10%,以扩大同等粮食种植面积的方式补回产量,切实夯实粮食安全责任。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加,农业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水域养殖,同时进行稻作种植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本文将探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资源整合与利用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重要一步是整合和利用资源。首先,需要确定适宜的水域用于养殖。选择水质清洁、富含有机物质的水体,以保证养殖的质量和环境的健康。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稻田用于种植稻米。稻田的选择应考虑土壤肥力、排水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以提高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二、种养结合与良好生态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核心理念是种养结合,即稻作种植与水域养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稻作种植提供了养殖所需的生态环境和养料。稻田的秧苗和爆米花等残留物可以作为养殖饲料,提供养殖动物所需的养分。同时,稻田为养殖提供了遮蔽和保护作用,减少了太阳直射,有利于水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水域养殖也为稻作提供了养分。鱼和虾等养殖动物的粪便会被稻田吸收,提供了稻米的养分。
三、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
的经济收入。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农民既可以通过种植稻米获得
收益,又可以通过养殖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稻渔综合种
养产业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闲置。
四、科技支持与产业升级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农业方式面临许多挑战,如土地资
源利用率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一种创
新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
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方案。
二、产业模式与规划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采用种植水稻与养殖水产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
合理规划农田与水产养殖场的空间组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生态环
境的目标。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1. 农田规划:选择适宜耕种水稻的土地,合理划分田块,确保田地
灌溉供水充足,同时考虑丰富种植品种,提高产出多样性。
2. 水产养殖规划:建设合适大小的水生态养殖池塘或网箱养殖场,
确保水体质量良好,满足养殖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养殖
品种,确保养殖效益。
3. 产业链整合规划:在种植与养殖环节之间,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产业链的协调与优化。例如,在水稻收割后,将秸秆作为养殖底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为了确保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顺利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与培训措施:
1. 种植技术支持: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施肥技术、推广高效耕作
技术等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田生态环境。
2. 养殖技术支持:提供优质种苗、养殖管理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
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养殖效益。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
解决养殖场水质问题。
3. 农户培训与示范: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农户对稻渔综合种养
产业的认知和操作技能。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成功的案例和技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
为了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支持和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政策支持
1. 政府应加大对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包括贷款利率优惠、税收减免等,鼓励农民和渔民参与种养产业。
2.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加强对种养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
1. 加大对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种养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2. 鼓励农民和渔民参与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种养技能和管理水平。
三、市场培育
1. 建立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品的品牌形象,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
3. 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调,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生态保护
1. 加强对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持湿地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强化水质监测和管理,控制农药和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护水体的生态安全。
五、合作共赢
1. 鼓励农民、渔民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担,推动产业的共同发展。
2.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支持,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体系,推动这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生态保护和合作共赢等多方面的努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
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渔业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现代渔业不能只看收益,想要长久的发展渔业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保,走出一条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间,国家通过促进渔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下面介绍几种新型水产养殖模式:
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最近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养殖模式,通过最大化的利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优越的自然资源为主导,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优质稻米和名优水产品等,有着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最近几年,各地都已逐渐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且国家还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农业农村部从2018年开始推广国家级稻渔综合
种养示范区工作,并给予这些示范区政策倾斜和扶持。
二、智慧渔业模式
我国从去年下半年推出5G 以来,全国引起了创新和投资的热潮,5G 带来的技术提升正在逐步地满足复杂多样的物联网需求,人工智能和传统养殖业将深度融合。智能渔场由机器操作,将更准确有效的调节渔场的环境、温度、水质检测、饵料投放等,将实现养殖智能化,大大减少人工成本。
三、休闲渔业模式
休闲渔业模式是这几年一直推广的养殖模式,它有着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的需求,更多人喜欢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就推动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养殖、娱乐、休闲服务相互融合,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四、鱼菜共生模式
鱼菜共生模式其实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类似,鱼菜共生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鱼高密度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循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1.06.16
•【文号】农渔发〔2021〕13号
•【施行日期】2021.06.1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渔业资源
正文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
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农渔发〔202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渔业厅(局、委),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有效发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对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的通告》要求,我部制定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联系电话:010-59192930
农业农村部
2021年6月16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以下称“国家级示范区”)创建示范和监管工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的通告》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级示范区创建示范应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和健康养殖模式、依法规范管理,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目录
前言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2)
第1部分:通则 (2)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技术指标 (4)
5 技术要求 (4)
5.1 稳定水稻生产 (4)
5.2 规范水产养殖 (5)
5.3 保护稻田生态 (5)
5.4 保障产品质量 (6)
5.5 促进产业化 (6)
6 技术评价 (7)
6.1 评价目标 (7)
6.2 评价方式 (7)
6.2.1 经营主体自评 (7)
6.2.2 公共评价 (7)
6.3 评价内容 (7)
6.3.1 经济效益分析 (7)
6.3.2 生态效益评价 (8)
6.3.3 社会效益评价 (8)
6.4 评价方法 (9)
6.4.1 效益评价方法 (9)
6.4.2 技术指标评估 (9)
6.5 评价报告 (9)
a) 经济效益评价情况; (9)
b) 生态效益评价情况; (9)
c) 社会效益评价情况; (9)
d) 模式技术指标评估情况; (9)
e) 优化措施建议。 (9)
附录A(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11)
前言
SC/T 1135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拟分为6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稻鲤;
——第3部分:稻蟹;
——第4部分:稻虾(克氏原螯虾);
——第5部分:稻鳖;
——第6部分:稻鳅。
本部分为SC/T 113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主体明确。创建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权属清晰。示范区边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权或经营权证明,无土地使用纠纷。
(三)质量安全。示范区周边无工业污染源,近五年来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水稻和水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二、产地环境
(一)土壤。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类以上标准。
(二)水源。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以上标准。
三、技术模式
(一)模式要求。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技术模式。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为特征,以“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连片稻渔综
合种养典型经营模式。
1.标准化生产。根据实际将稻田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的综合种养单元,并建立了相应的先进稻渔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控制和稻渔工程标准。
2.规模化开发。平原地区应集中连片,且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丘陵山区应各田块位置毗邻,面积在1000亩以上。
3.产业化经营。建立了苗种供应、生产管理、流通加工、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
4.品牌化运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拥有水稻和水产品自主品牌,具有健全的品牌经营和管理体制。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产品售价与当地普通产品相比产生了一倍以上的品牌溢价。
(二)指标要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合理优化,满足稻渔互利共生需求,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稻渔种养综合效益。
1.水稻产量。平原地区优质无公害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水稻亩产不低于400公斤。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区域,亩产可适当降低30%左右。
2.田间工程。田间工程建设应符合主养品种对稻渔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沟坑占比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
3.用药用肥。使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生态防
治,农药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主要利用生态措施,渔用药物使用符合规定,严格把控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质量关。鼓励实现“零化肥、零农药和零抗生素”的“三零”目标。
4.循环利用。水产动物养殖充分利用稻田的天然生物饵料,饵料系数与池塘养殖相比减少35%以上。水产动物残饵粪便等为水稻提供肥料,减少化肥使用50%以上。鼓励水稻秸秆还田利用。
5.产值利润。亩均利润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提高一倍以上,且亩均增加利润不低于2000元。
四、生产管理
(一)生产记录。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生产记录》《稻渔综合种养施肥用药记录》和《稻渔综合种养产品销售记录》,按时认真填写,记录内容详细完整准确并妥善保管。
(二)质量控制。建立了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采购生产投入品来源于合法生产企业,并按照《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和饲料,不使用冰鲜(冻)饵料直接投喂,无使用禁用药品行为。水产品和稻米品质需至少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
(三)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张贴重要的管理制度、技术规程等,定期对职工或成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有稻渔综合种养专职技术人员或技术支撑单位。
(四)产品追溯。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销售农产品应附具《产品标签》或者《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五、社会效益
(一)辐射带动。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主动为区域农户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养殖渔民50户以上,提高周边农户对稻渔综合种养的认知程度和技术水平。
(二)就业增收。能直接吸纳当地农(渔)民就业或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或与当地利益相关的农(渔)户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当地利益相关的农(渔)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以上。
(三)融合发展。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意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