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月意象探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诗词,借着一幅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词以婉约而精致的笔触,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外部的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首先,这首诗词以夜晚的湓亭作为写景的背景。
湓亭位于长安城郊之外的湓浦,是白居易在长安流放时的居所。
诗词开篇即以“此夕苍龙舒若可上重九”为引子,表明了诗人在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湓亭四望的情景。
这里所说的“苍龙”即指月亮,将湓亭的景象与这一夜晚的明月相映成趣,使诗词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
其次,诗词的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生动感。
全诗以“湓亭”为视角,通过描写诗人所见的月亮的变化,虚实交融,意象丰富,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中有多处直接而巧妙的修辞手法,如“明园”、“冷镜”、“孤舟”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月亮的,从而增添了整首诗词的神韵和美感。
同时,诗人将月亮与湓亭的景物相结合,使整首诗词更加鲜活而生动。
还有,通过诗词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在异乡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湓亭中的夜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湓亭敞开的窗户,远望故乡,把湓亭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美好的湓亭成为他思念故乡的象征。
同时,月亮作为贯穿整首诗词的主题,也代表着思乡之情的象征。
月亮的明与暗,上升与下降,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相辅相成,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修辞手法,如对偶和排比等,增加了整首诗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恐月移湓亭卧,蛟龙无计可凌渠。
”给人以深深的遗憾之感。
整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较多的修辞,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总之,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一首描绘湓亭夜景并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古诗词。
通过描绘夜晚的湓亭和其中的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浅析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白帆“月亮”这样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自然物实属罕见,在诗人词人的笔下,它既是一个具有凡胎俗骨,情感灵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脱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
我们很难用理性的概念来概括它的象征意义,粗略地勾画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体具备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
几千年来,不论是游子,还是妇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委婉柔弱的情调。
他们或是埋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无眠”,“照它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这类象征意义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心理。
有的是苦涩的回忆:“旧时月色,曾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有的侧重于思念亲人:“几时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尝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
有的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玉楼明月长相忆”,“西楼望月几回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当作知己,道出了心灵当中的隐秘,因而也就赋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义。
其二、象征美的灵魂与归化。
月亮的美德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换无穷的美。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画出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时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风送香气,竹滴清露香”。
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没有比这样的描写更真实的了。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组。
”从月升到月落,描绘出一幅恬静自然的郊野月夜图。
在王维笔下,月更是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给人美的感慨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它的形是具体的,它所包含的各种意蕴是抽象的。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应该是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景物了。
皓月当空,当人们仰望苍穹之时,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正所谓:“月圆像画,月缺是诗。
”回忆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会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诵咏过“月”这一意象,“月”这一意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归纳之后就会发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约有40余篇,(主要集中在第三册与第五册)而其中涉及“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共有20多句,篇目约占到总数的一半。
这还不算其它现代文中引用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以下是课本中出现过的有关“月”的诗句:古体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明明如月,何时可啜?月明里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我欲困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有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格律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江夔《扬州慢》)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研究性学习 “月”的意象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全期《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 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 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 生命的,是时间的。 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 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 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 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 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 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 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其三》 首·其三》) 其三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 从军行七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龄《从军行七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 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雪净胡天牧马 月明羌笛戍楼间” 高适《塞上听吹笛》 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 月》)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 从军行七首》 龄《从军行七首》)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admin 浏览 45 次[ 2009-8-7 ] 字号:【大小】“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人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 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竟取了分离。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摘要:意象是古诗文解读的一个要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很多诗文中屡屡出现,富有审美音韵。
结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讨一下“月”在营造意境和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
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一)恬静、朦胧之境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
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
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
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白居易写的关于月亮的诗
白居易写的关于月亮的诗引言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以其婉约清新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他笔下的月亮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居易写的关于月亮的诗,从描写手法、意蕴以及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月亮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观刈麦》灞岸潮尽长云际,穷泉没路谢金溪。
圆时见面缺时散,明朝刈得到江南。
《寄黄州尉进翰议十韵》七万青楼尽成灰,无处回头对芳草。
芳草年年几时了,白居易写月明高。
描写手法分析形象独特白居易的月亮诗在描绘月亮形象上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月亮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寄托情感白居易在诗中经常以月亮为寄托,表达对故乡、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借景抒怀白居易善于以月亮作为背景,借景抒怀。
他用描绘自然景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情与景物完美融合。
月亮诗的意蕴寓意丰富月亮在白居易的诗中具有丰富的意蕴。
它象征着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轮回,也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白居易通过描绘月亮,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表达对故土的思恋白居易的月亮诗中常常表达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月亮成了他思念家乡的媒介,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清幽,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情思。
表达对人世间的无常感慨白居易的月亮诗中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月亮的圆缺、生灭都与人世间的变幻莫测相呼应,表达了对人生和世事无常的深切认识。
月亮诗的文学价值影响深远白居易的月亮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诗风婉约而清新,表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给后来的文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丰富了诗歌题材白居易的月亮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
他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月亮与其他事物相结合,使诗歌题材更加多样化,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作为宋代学者和文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的诗歌深受世人尊崇,其中有许多诗歌的象征内
涵意象也可以以具体的文学理论述说出来。
首先,主要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
征就是象征主义美学。
白居易经常以自然象征来表达人类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以此来深度
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想,来感受心灵的洗礼和抚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欣赏价值。
其次,白居易诗歌还有讽喻美学的特征,他善于以各种暗喻的手法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多元。
他不仅能够采用鲜明的象征性语言,还善于编织性的讽喻,令其作品意象更加明显
和准确。
此外,白居易诗歌还表现出了伴随性美学特征,他倾向于将多种语言、多种景观、多种心理现象和思想等的叠加,以此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深刻与丰富,从而促进读者的思维
灵活性和能力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涵蕴着象征主义美学、讽喻美学和伴随美学等特征,这构成了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独特美学特征,也是其文学影响力及传承价值与强烈魅力的重要根源。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36772f76-7161-11ec-8eaa-7cb59b590d7d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几首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亮的惊叹和月亮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結。
看到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在这里我粗略地将这些古诗文中的月亮分为三大类。
当我们看到月亮时,就像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商隐一样,我们会想起美丽的仙女嫦娥,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的孤独和孤独。
我们将和余锡生一起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了灵药,晚上清海晴天”,于是月光变成了“冷月”、“孤月”、“残月”,代表着一种无限的孤独和悲伤,寄托着人们的悲伤和心情。
因此,最适合利用月球。
李渔在《玉女》中写道:“春花秋月是什么时候”和“回首月亮是无法忍受的”。
通过这样的“明月”和“秋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被征服的国王每天晚上想念古老的河流和山脉的无尽痛苦。
还有一句话“柳树岸边的风月”,流传了几千年。
这是刘涌的《雨与雨铃》中的一句话。
《残月》衬托了逝者内心的痛苦,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伤和艰难。
这句话逐字逐句地描写风景,却包含着逐字逐句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一切风景思想都是情话”。
和刘涌一样,被降职到江州的司马白居易也用月亮来表达他离别的悲伤。
在琵琶曲的开头,他创造了一种悲伤和悲伤的气氛。
当然,它也离不开月球。
“醉了就不高兴,别难过,别沉浸在大河中的月亮里”这句话,把这种气氛衬托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也是一位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
她在《剪梅》中的一句“雁归月满西塔”,立刻从世界的另一边穿透了一种夫妻的悲伤,一切都在月光下。
就连高唱《江东去》的豪放诗人苏东坡也没有忘记,这一轮象征着柔情,寄托着悲凉的月亮。
在《念女角赤壁怀旧》中,他高声吟诵“人生如梦,一尊雕像洒江月”,以酒来报月。
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之美赏析精华
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之美赏析精华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月亮常常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无论是诗人还是文人墨客,都以月亮为灵感,用丰富的笔触描绘出了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本文将带您欣赏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之美,领略其中的精华。
第一章:皎洁明月古代文人常以皎洁明月来形容月亮的美丽。
在《静夜思》中,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月光在夜晚的明亮与清冷,给人以一种静谧悠远的感觉。
另外,苏轼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把盏凝眸处,喜看清辉铸。
”苏轼用“凝眸处”表达了月亮如同明亮的玉盏一样美丽的形象,给人以耀眼而宁静的感受。
第二章:明月如霜古人常常将月亮与霜相类比,形容其冷艳而娇媚。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白居易用“酹江月”形容月亮的清冷,借以表达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苏轼在《浣溪沙·世情薄》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将明月与清风、碧空一同描述,以寄托自己对纷繁世事的感慨。
第三章:月下思念月亮常常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念之情的载体。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以壮丽的景象将离别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而宋代文人辛弃疾在《鹧鸪天》一首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以月亮作为借鉴,将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第四章:月亮的曲线之美月亮的形态千姿百态,给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空间。
北宋文人苏轼在《东篱乐府》中写到:“长袖飘飖静,连天如水横。
”他以月亮的曲线之美比拟自然界的奇妙景象,给人以宁静和恬淡之感。
而唐代文人杜牧在《秋夜曲》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杜牧以银汉迢迢暗度来形容月亮的柔美线条,将月亮与星空的辉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之美,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还折射出他们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思考。
唐诗“月”之意象浅析
唐诗“月”之意象浅析作者:黄雪英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魅力的意象之一,它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一般也都带有特定的含义。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描写到了“月”。
本文通过分析教材中“月”的意象含义,让学生对“月”的意象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关键词:唐诗“月” 意象审美意境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选录了唐诗6首,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录唐诗29家46首。
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唐诗中“月”出现的频率很高。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歌中“月”承载了诗人不同的感慨和心绪。
无论是浪漫主义诗人,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们都喜欢借月抒情。
但是面对同一轮明月,诗人们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对美好、永恒事物的赞叹;有时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叹惜;还有怀才不遇、宦海沉浮的感叹。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了诗歌不同的审美意境,它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传达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营造美好意境,表达闲适之情月亮本身就是美的,它高悬在夜空,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
月光给夜晚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幕,诗歌的意境由于月亮的出现而意蕴悠长。
古代诗人们从月亮那儿发现了一种自然之乐,那便是远离世俗之后的一种纯真自我体验,这跟他们寻求超然的精神世界有关。
追寻人生的自然纯洁与完美,往往是那些不愿与世俗同流文人的价值取向,于是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构建了另一种心灵世界。
月出夜中,拂去了尘世的喧嚣,也拭去了世间的斑斓色彩。
此时之月,或游于空阔的夜空,或悬于山间;或清辉如纱,或月影如梦,皆能让人回到纯净的本真状态。
月亮的美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
“月”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更是营造了唯美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描绘了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天色虽暝,却有皓月当空,万紫千红虽已凋谢,却有茂密如盖的青松。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自古以来,“月”是诗人心目中最具有浪漫情调的意象之一,它给予了人们深情的思绪和遐想,也传递着人们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感悟。
在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文学习中,对于“月”这一意象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认识古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思维和情感层面,提高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一、“月”的浪漫意境月亮是宇宙中最为宏伟的景象之一,它以它自身的美丽和神秘传达着情感世界深处是发人深省的哲学意义。
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描绘浪漫的爱情、独立自由的人格和博大精深的情感,在诗中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情调和美丽的画面。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白发悠悠。
千古人才,教我如何不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中的“明月”代表了人生中的感悟和思考,而“饮酒”就是用来消磨身心的。
作者以“饮酒问青天”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抗拒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个意境是由“明月”勾勒出来的。
二、“月”的悲凉意蕴不仅仅是浪漫情调,诗人们还利用月亮来描绘他们对人生的悲凉和疑惑。
在这些诗中,“月”被描绘成孤独和无情的,它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人类在自然和世界面前的渺小和脆弱,让人体会到凄然和深情。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相思·其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两首诗都是用“月”这一意象表达了悲凉之情。
《静夜思》通过床前的“明月”和地上的“霜”来反映作者的孤独和思念;而《长相思·其一》通过交代自然和景物的变化,探究人生苦短和无常性的主题。
两首诗都用“月”将情感和宇宙结合在一起。
三、“月”的哲学意义除此之外,“月”还可以被作为一种哲学的意象来运用。
在具体的诗句中,它经常被用在表现人生哲学、人生意义和自然观念方面。
古诗中“月”的意象
古诗中“月”的意象古诗中“月”的意象【摘要】意象在诗歌分析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从客观存在上讲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但是,在传统诗歌里,因为人们经常用“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它的意象就被比较的固定下来。
在古诗中,“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
笔者针对古诗中“月”的意象做了比较细微的分析和理解,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意象物象烘托渲染意象在诗歌分析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
从客观存在上讲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比如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
但是,在传统诗歌里,因为人们经常用“月”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它的意象就被比较的固定下来。
在古诗中,“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
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
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
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
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
《古代诗人的意象构建:以白居易为例》
古代诗人的意象构建:以白居易为例1. 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的意象构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例,探讨他在诗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并分析其对于整体作品的贡献。
2. 白居易的生平概述在正式介绍白居易的意象构建之前,先简要概述一下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巨匠杨贵妃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官员。
他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卓越的才华,对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有深入了解。
3. 白居易作品中常见的意象3.1 自然景物白居易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他常借助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比如,在《琵琶行》中,他通过描写月色、江水以及秋风等景物,传达了愁绪缭绕、感伤的情感。
3.2 人物形象白居易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容貌、衣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例如,在《长恨歌》中,他通过对杨贵妃婀娜多姿的描写,表达了美丽而悲壮的形象。
3.3 情感抒发白居易诗作中常见的意象也用于抒发情感。
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借助草原场景来唤起离别之情,并通过对芳草凋零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
4. 白居易意象构建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点4.1 锐利观察力白居易敏锐地捕捉周围环境中不同事物之间微妙联系。
这种观察力使他能够描绘出鲜明而精确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4.2 生动的描写技巧白居易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诗作更具生动性。
他善于利用对比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意象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4.3 情感抒发与思想表达结合白居易通过意象构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相结合。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于世事变迁、人情冷暖以及爱恨情仇等方面思考所得到的感悟。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之樊仲川亿创作在恬淡闲适、乐不雅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加倍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里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缱绻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里、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收回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里.”,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理解,并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合可能产生的豪情上的隔阂,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不雅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豪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里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里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辨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佳耦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伶丁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经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离.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示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明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伶丁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经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奇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惨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到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傲、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应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伶丁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经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前人.前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示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略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触感染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不雅之,则天地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不雅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五、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豪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自己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月亮不但自己给人以美感,并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明,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但仅作为布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梅 1995年生/女/安徽蚌埠人/南京林业 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南京 210037)
Abstract The moon was given a mysterious and sacred character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Until the magnificent and romantic Tang dynasty, the moon was gradually written into the poems which making the poem with a richer inner artistic air. With the rise of the literati gardens in the Tmg Dynasty, literati landscaping became a fashion. The literati poured their mature thoughts and free souls into the gardens built. Among the many literati, Bai Juyi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being as both literati and gardener.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expression of moon image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ai Juyi, the mo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on imager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f Bai Juyi's poems, more than 240 poems are related to the moon. This article then uses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moon imagery to analyze it in Bai's poetr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i.e., the life trajectory liking the moon phase change, the "Heaven and Man unity" thought full of mythological worship, and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reflecting the customs of life. Finally, Bai Juyi's use of the moon in the design of and life in garden wa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borrowing the moon to express feelings and taking the moon into the scene. The paper deeply interprets Bai Juyi's moon phase life, which provides evidenee for the research on Bai Juyi's theore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Bai Juyi; literati Iandscape gardener: moon imagery: poetry; landscape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398887917@
摘要 月亮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中是被赋予神秘色彩而神圣化了的,直到宏伟浪漫的唐王朝 才逐渐被人们普遍写进诗文中,而增添了丰富的内在艺术色彩。随着唐朝文人园林的 兴起,文人造园成了一种风尚,他们将自己成熟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倾注在营建的园林 中。在众多的文人雅士中,白居易就是兼备文人和造园家两种身份的典型代表人物。 本文在提出月意象表达三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文人造园家白居易与月的关系及其月意 象的表达,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文献分布统计发现,有240余篇诗词与月相关,进而从 月相变化般的人生轨迹、充满神话崇拜色彩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反映生活习俗的 各类社会活动三个方面分析其诗词中的月意象。最后,从借月抒怀和借月成景两个方 面分析了白居易在园林营建和园居生活中对月的利用以及对月意象和月景观的营造, 深入解读白居易的月相一生,为白居易的理论思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白居易;文人造园家;月意象诗歌;园林
唐晓岚 1968年生/女/湖南辰溪人/博士 /南 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 究;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
(南京 210037)
周孔飞 1992年生/男/安徽宣城人/南京林业 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风景资源及保护地研究(南京 210037)
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月意象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Moon Imagery in Literati Landscape Gardener Bai Juyi
王忆梅 唐晓岚*周孔飞 王赫熄 陈庆
Wang Yimei Tang Xiaolan Zhou Kongfei Wang Hexuan Chen Qing
46
2019年第2期总第3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