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 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 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 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方法回顾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要读好停顿。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 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自读提示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课文一:《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古诗是北宋文学家韩愈所作的,用来描写了一只鹅。

这只鹅生活在绿水之中,白色的鹅毛浮在水面上,它用红色的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首先,我们注意到诗的韵律和韵脚,这个诗的格律是七绝。

这意味着每一句都是四个字,每两句之间的韵脚音是要求押韵的。

这种韵律给了诗歌节奏感和韵味。

接着,我们来看诗的意境。

诗中描述了白鹅在水中的景象,通过对鹅的描写,表达了韩愈对人与人之间相争斗争的无奈和不解。

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话直接点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友爱共处,不应该互相伤害的道理。

此外,诗中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白鹅的白毛和绿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红掌拨动的清澈水波给人以生动的画面。

这首诗在课本中出现,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诗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生学会友爱、宽容和合作。

总结起来,这首《咏鹅》是一首朗诵性强的古代诗词,通过对鹅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和谐的思考。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古诗韵律和意境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学会友爱、宽容和合作的重要价值观。

课文二:《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古诗是唐朝文学家李绅所作的。

诗中描写了农民耕种的艰辛和他们生活的困难。

每年春天,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一粒粟麦,在秋天时,却能收获万颗子粒。

然而,尽管四海的土地都没有闲置,但是农民们仍然饿死。

这首诗的格律是五言绝句,每一句都是五个字,具有押韵和平仄之别。

李绅巧妙地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得整首诗有了流畅的音感。

诗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对农民生活的描绘。

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农民们为了生计艰辛劳作,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往往无法换来充足的食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风华绝代【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写手来帮您深度挖掘这三首风华绝代的古诗。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作者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向上的精神,正是古代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借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景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意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情的浓浓眷恋。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每一首都深藏着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思考和启示。

对这三首古诗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古代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种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不妨再挑出这三首古诗中的共同主题,即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登高远望、赞美春天、还是思乡忆故,古诗都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对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17 古诗三首
jìnɡ
wèi
mó yáo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7 古诗三首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17 古诗三首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 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7 古诗三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7 古诗三首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 古诗三首
红日 青山 白帆 碧水
17 古诗三首
会写的字
断楚至孤帆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17 古诗三首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yǐn chū yì mǒ yí
饮初亦抹宜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天边。 (10)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17课古诗三首

17课古诗三首

17课古诗三首
一、《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白话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释义: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三、《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释义: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第十七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景色的古诗,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审美观念,即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17课古诗三首诗意
第十七课通常指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分别为《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塞下曲》、《墨梅》,以下是这三首诗的诗意:
1.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者王昌龄,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

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

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辛渐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2. 《塞下曲》:作者卢纶,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3. 《墨梅》:作者王冕,这是一首题画诗,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以上是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的诗意,由于不同版本的教
材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告诉我具体的课程信息,我将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PPT课件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PPT课件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 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 对, 想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浪漫主义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意境奇妙,语言奇妙,立意清晰。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pán
wèi mó
我会认
tíng
wèi

pán
庭未磨盘
解读课文 互相映衬。
湖光 相和 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 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 镜一样。






解读课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
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
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
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解读课文
波光闪动的样子。 在晴日的阳光照 射下,西湖水波荡漾, 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 种奇特的美。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
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 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 来。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 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 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三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第17课则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它们分别是《春晓》、《题西林壁》和《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既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的特点和意义。

一、《春晓》1.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2. 《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春天清晨的美景,用诗人的感慨和赞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朴实、自然,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

3. 诗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通过对昨夜风雨凋零的景象的描绘,突出了春天的清晨显得格外美丽。

4. 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

二、《题西林壁》1.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2. 《题西林壁》描述了诗人游览西林园时的所见所感。

整首诗写景相当细腻而生动,充分表现了王维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以山水相连形成的层峦叠嶂的奇特景观,抒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 “呼应秦楼此乐意,早晚闻飞将赋功”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壁画中写意飞鸟的赞美之情和对作者赋诗的赞美。

三、《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气势恢弘,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3.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以清晨的太阳升起和汹涌的黄河入海为景,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卓越和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这三首古诗虽然各自情感各异,但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思考。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意蕴。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7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7 古诗三首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盘旋状元成才路,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盘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理解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 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 涛的冲击,才撞开了“状元成天才路 门〞, 使它中断而成状元为成才路 东西两山。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状元成才路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状元成才路
例:磨〔 mò 〕豆腐的叔叔手上磨〔 mó 〕 出了许多老茧。
我会写
断楚至孤帆饮 初镜未磨遥银盘
词语解释
【中断】从中连续开。 【出】高高地耸出。 【孤帆】一只小船。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扮。 【浓抹】浓艳华美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适宜、适宜。 【相和】和谐。诗中指水___与月光互相辉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