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作者:————————————————————————————————日期: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三、想象,领悟诗意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二课时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细读诗句(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1.水光潋滟(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2.方好(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
(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
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
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1. 山色空蒙(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亦奇(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
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2.淡妆浓抹总相宜(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3)总相宜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
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小结: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生伴乐齐诵)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