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17 古诗三首

灵乘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诗中的“断”和“开”让你联想到怎样的 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两山本来是 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 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 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
把江水翻滚抛掷、 变化无穷的状态全 表现出来了,借水 势衬出山的奇险。
主要作品:《陋室铭》《乌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wèi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mó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mó( 消磨 ) 磨 mò( 磨坊 )
我陪爷爷在磨(mò)坊里消磨 (mó)了一下午的时光。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 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当你坐车或骑车 行驶在路上的时候, 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 怎样的感受。
这里的“出”字使 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 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 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 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 诗人的喜悦之情。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词?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望望天天门门山山
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断 开回 出来
静态景物 描写 (青山)
动态美
原由 诗人在行进过 程中的“望”
想象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诗人望见了 哪些景物?心情怎样?
青山 孤山
碧水 红日
壮丽奇观
豪迈激情
天门中断
望 天 碧水东流
楚江开
山水相映 至此回
山激 水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无风的湖面
比喻
没有磨拭的铜镜
波澜不惊,映照月色 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 点银光,仿佛……
想一想: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 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 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两种写法,一样秀美
湖月 相和
望
洞庭湖 潭面
和谐宁静 如镜
洞
景色
庭
山水 山水一体
青色
迷人
相衬相映
君山 青螺
《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色 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表达 了诗人对洞庭湖宁静之美的赞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 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 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方法回顾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要读好停顿。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 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自读提示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全诗内容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全诗内容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3.《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全诗内容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中,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一般。
诗人把君山比喻成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足见诗人构思的奇特和想象的丰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68页)精品课件

西湖
洞庭湖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 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17 古诗三首
祖国山河 壮丽秀美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 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 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1)晴天时的明朗之美; (2)雨中的空蒙之美; (3)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 光艳丽,风景看起来非常秀丽;雨天时,在雨幕 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的十分适宜,美丽多娇。
这句诗中,作者使用了 比喻 修辞手法。
将 洞庭湖的水色比作 白银盘
将 湖中的君山 比作
Hale Waihona Puke 青螺这种比喻更加突出了月光下的洞庭湖, 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景色优美!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秋天的夜里,洞庭湖的水光与月光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 望去,洞庭湖山水在皓月银辉照耀之下,一片翠绿, 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就如同银白色的 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通过读这三首古诗,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 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山水景色,都透露 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
关于大好河山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天门山
洞庭湖
西湖
第一课时
读懂诗题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看
喝
洞庭湖
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色?
写景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 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 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 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 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 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 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 美这壮丽的景色。
互动课堂
前两句描写了西湖什么天气 下的美景?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一起解诗意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云雾迷茫的样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
奇妙、 奇特
也。
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楚、断、帆”左右两部分宽度大约 相等,“至”下面一横最长。
楚 孤帆
把横钩写正确
不要漏掉点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 山河的 热爱之 情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 长江 从天 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现了诗 人 宽阔的胸怀 和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 ,之 情。
断楚 至帆
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指导
这首诗气势磅礴, 要读出雄浑开阔的意 境,其中“中断” “至此”要重读;后 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意 境。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望天门山
从“断”和“开”, 我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 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波澜壮阔。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回转”,
突出了山势险峻和 水流湍急。
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 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 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
学完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后,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 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 澎湃。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 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耸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 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 而来。
课堂演练
一、填空。 《望天门山》是 唐 代诗人李白 ,
所作,人称他“诗仙 ”,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 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苏堤春晓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一起解诗题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事件:喝酒 地点:西湖上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长 江
天门山
孤零零 的船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长 江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太阳
互动课堂
一起解诗意
Hale Waihona Puke 指东西两山之 间被水隔开。
开掘,开通。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一分为二。
天门中断楚江开,
“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 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
背诵积累,补充诗句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 开 , 碧水 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
第一课时
看图,读句子,想想诗句。 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写字
duàn chǔ zhì gū fān
断 楚至孤帆
指导书写
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时,脑海 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 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 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 船从远方驶来的画面。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学写字 一起来把字音读准吧!
duàn chǔ
zhì
fān
品析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 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 “来”呢?
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 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 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感受“孤”的意境
看到“孤”, 你的脑海中浮现 出一条怎样的船?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 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 一艘小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méng yì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mǒ
yí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朗读指导
这首诗在朗读的时 候要用轻柔、赞美的 语气,读出对西湖美 景的喜爱之情。
诵读《望天门山》,回顾学法。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读好停顿。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学 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风 光。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点击图片 欣赏视频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谁对天门山有了解?
我知道是 今安徽东梁山 和西梁山的合 称。
东梁山在今 天的芜湖,西梁 山在今天的马鞍 山,两山隔江而 对,犹如天然的 门户。
一起解诗题
统领全诗
望天门山
读了诗题,我知道了这首诗描写的 是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