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三、想象,领悟诗意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 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读准诗句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断、开、回、出”等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诗中描绘的壮观情景。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3、通过拓展阅读其他诗人写的祖国山河的诗句,感受壮丽山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描绘的壮观情景。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描绘的壮观情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很多的文人墨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忍不住感叹---(出示单元导读页)(学生读),诗人也喜欢用诗歌描绘河山,我们一起来欣赏诗歌中的美景吧。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同学们,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的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我们继续想象画面,跟随“诗仙”李白看一看他笔下的美好山河。
《望天门山》。
齐读课题师:你怎么理解“望”?生:向远处看师:题目的意思就是--远处看天门山,你对天门山有哪些了解?你怎么知道的?生:看注释,师:你真会学习,三年级起学古诗,教材中有注释,通过注释学懂古诗是很好的办法。
(板贴:借助注释)(二)初读感知。
1.学生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请一位读一读。
相机指导“中断、至此回”等易错的地方。
师:你读的很准确,尤其“至”、“此”两个平翘舌音读的很准。
师:再请一位。
学生朗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诗歌诗歌,诗是歌”,有音乐的节奏感,要读出节奏。
师:嗯,很好,我们像他这样一起读。
学生读师:很好,李白还望见了什么呢?再次默读古诗,拿起笔,试着圈出诗中的景物。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17古诗三首主备教师题【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审美创造: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
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3)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理解“两岸青山(分别指天门山南北两峰 )”、“出(出现、突出)”,出示诗句意思: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难点名称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者寥寥二十八言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美、波澜壮阔,也写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每个字都包含千言万语。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天门山分为南北两峰,学生知识受限无法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逐字讲解,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逐字推敲和想象,在读、听、观察中体会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作者(从爱好:饮酒、游山玩水两方面介绍)
写作背景:
师:公元725年,李白从四川出发到安徽,途中乘舟经过天门山,见水流汹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胸中有感,于是挥毫写下《望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天门山的秀丽神奇。
(4)出示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孤帆(一只小船)”“日边来(从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出示古诗意思: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5)出示整首古诗
出示第一二句中的四个动词“断”“开”“流”“回”,分析妙用。
(突出水流湍急,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望洞庭》教学设计以文带文课型【文本教学解读】《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秋月高悬,湖水泛泛,全诗富含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刘禹锡用短短的四句话,将洞庭湖水与月色相互交融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立足于洞庭美景,着眼于湖中的君山,由面及点,一幅湖月融融,银盘青螺的美景跃然纸上。
表现了诗人不凡的气度与高卓清奇的情致。
“两翼”教材:(1)《题君山》是《你读我诵》中的选文,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围绕君山进行描写,以倒影作为切入点,描绘了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央,翠色欲滴的君山像是湘君女神居住的仙地。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喻成画眉的黛墨。
以此诗作为“一主”教材的拓展延伸,既有对比效果,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洞庭湖的四季》是《新主题阅读》中的选文,是沈哲瀚写的一篇关于洞庭湖四季美景的文章,全文内容结构为总分总,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洞庭湖春、夏、秋、冬不同的美景。
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优美生动,以此现代文作为“一主”教材的补充,由古到今,由古文到现代文,不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让洞庭湖的美景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教学内容】1.“一主”教材:《望洞庭》;2.《新主题阅读》:《洞庭湖的四季》;3.《你读我诵》:《题君山》、《对联(二)》。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感受西湖之美,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洞庭湖吗?(学生回答)师: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今天跟老师一起去领略洞庭湖的风光。
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一)“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二)“一主”教材学习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1.齐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
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
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
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
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雅清奇的情致。
诗歌从“望”字着眼,首句描写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2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形,第3、4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诗歌大意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没磨时光泽暗淡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亦、抹”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区分声调。
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墨”“磨盘”中读mò。
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用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字作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
在教学“断”时,教师可以结合字理进行教学,“断”可以对比篆文进行教学,左边是丝带,被刀斧割断了,“断”表达的意思就是“斩断、断开”。
“孤、帆、初”这三个字都带有点,不能少写点,要引导学生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写后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理解运用部分学生对文中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学习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想象感受画面。
比如,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围绕“断”和“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丰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
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3.朗读教学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
三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较清晰。
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再模仿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处和语气。
在朗读《望天门山》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读出气势,体会天门山的雄壮,楚江的浩荡。
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美丽,从而读出诗歌的美感。
朗读《望洞庭》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体会洞庭湖的山水之美。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搜索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
3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望天门山》,会写“断、楚、至、孤、帆”,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能够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断、楚、至、孤、帆”,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断”的篆文→: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7.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8.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9.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块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楚江青山孤帆日2.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回:回旋。
出:出现。
孤:一只。
3.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天门中断楚江开(1)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3)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原因。
(4)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断、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
“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5)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天门山,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雄伟。
(6)过渡: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在黑板上画出楚江的线条)(7)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8)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湍急、汹涌、奔腾。
(9)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4.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碧水东流至此回(1)教师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想想老师画的是什么?(2)楚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
(结合板书和手势来说)(3)这是什么样的水?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水?碧水。
还可以说是清清的水、绿绿的水。
(4)结合第1句,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请学生起来描述,教师相机指导口语和叙述方式。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5.过渡:“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6.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7.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教师画两座山相对、一只船和太阳。
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
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