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3)基于习作。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主题编写,17课《古诗三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磅礴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而东,在经
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全诗共四行,从“望”字着眼,前
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到在船游览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
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
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
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
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
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
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插图和通过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重点1、认读了“亦、妆”两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现代诗人艾青,在诗中曾这样写到——谁来读一读,出示: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
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你们猜对了,是西湖。
2、又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出示: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周起渭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是呀,西湖在周起渭的心中成了一轮明月,而早在1200 多年前,白居易即将离开西湖时,挥笔写下——3、出示: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
而在九百多年前,宋代诗人苏轼对西湖更是醉心。
一天,他泛舟湖上,一开始天气晴朗,景色宜人,后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之中,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苏轼陶醉其中,提笔写下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印象西湖1、老师写诗题,请同学们举起手来,和老师一块儿写,好吗?(边板书边说)“饮”是前鼻音,我们一同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书空)2、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3、(指着板书)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看看吧!(出示:全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4 下面请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潋滟、亦)5、读出节奏美读出来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6、师生合作读出节奏美,(出示诗歌节奏),7、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同学说晴天的西湖很美,也有同学说雨天的西湖很美,更有同学说西湖像一位名叫西子的美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相宜xiāng yí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方好亦奇总相宜浓抹淡妆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 月和 山 水人 景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观察 想象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