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科学与社会方法的河流修复_访G_马蒂亚斯_康道夫_G_马蒂亚斯_康道夫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0章第3讲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我国的长江流域)
第3讲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我国的长江流域)细化课标探究线索素养要求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掌握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流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理解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从不同河段分析流域存在的问题及综合开发措施。
2.地理实践力:调查身边的河流,判断其存在的问题,评价对其开发利用的措施。
3.人地协调观:河流开发利用以人地关系协调为前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材内案例]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A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是B密西西比河支流——C俄亥俄河的支流。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地理特征地形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河流水文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资源丰富的水能资源、煤炭和石油资源①早期开发:河流的开发利用限于航运。
②后果:由于长期的过度垦殖,加上滥伐森林和经常性的暴雨,导致本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2.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综合治理①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长远方案: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开发。
③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
(2)产业发展①工业建设:利用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形成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②农业开发: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种植业坡地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林业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品综合利用效益高畜牧业以养禽、养猪为主,发展迅速渔业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3)环境保护工作3.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4.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北师大环境科学概论课件(二)-环境多样性
物质流动分析的目的是从中寻找到节省天然 资源,改善环境的途径,有理有据地提出供决策 者参考的建议,以推动工业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 向转化。
绿色卡片:信息的传递
植物与动物间的化学信息:金丝桃属植物, 能分泌一种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 物变盲或致死,从而多数动物就会避开这种 植物。
流动
功能
物质 循环
信息 传递
狐
光作合用
兔
2.3.1 物质循环
猫头鹰
蛇
三级消费者
吃虫的鸟
蜘蛛
青蛙
二级消费者
鼠
一级消费者
食草昆虫
生产者
分解者
绿色卡片:物质流动分析 (substance flow analysis)
物质流动分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 范围内,对特定的某种物质进行工业代谢研究的 有效手段。
而调节气候
化作用
藻类释放二甲基硫控制云量而调 仍在验证
节气候
过 去 两 亿 年 间 氧 浓 度 保 持 认为受到火及磷循环的调节
21%±5%
太古代大气化学以甲烷为主
仍在验证
表2-1 来自Gaia假说的一些预测
注:引自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21.1.1 环境概念
2
•静态&动态?
3
1.1.2 环境类型
环境类型
按环境主体分 按环境空间分
人类环境
生物环境
星际环境 全球环境 区域环境 聚落环境 特定空间
环境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水环境 大气环境 土壤环境 聚落环境 生产环境 交通环境 文化环境
• 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青蛙B. 老虎C. 鲨鱼D. 蜗牛2.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哪个部位?A. 根B. 叶子C. 花D. 果实3. 下列哪种物质是导体?A. 玻璃B. 金属C. 塑料D. 木头4.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A. 一天B. 一年C. 一小时D. 一月5.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物理变化?A. 燃烧B. 腐烂C. 熔化D. 发芽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五颗行星。
()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3. 食物链中,生产者总是位于第一级。
()4. 恒星是一成不变的。
()5.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植物通过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2. 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______。
3.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
4. 在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是______。
5.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食物链的基本组成。
2. 描述植物种子的结构。
3. 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4. 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 简述声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昆虫看起来比实际大。
这是为什么?2. 水在0℃以下会结冰,这是为什么?3. 在电路中,为什么要在灯泡和开关之间串联一个电阻?4.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5.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彩虹?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2. 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八、专业设计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灯泡。
地理跨学科试题
1、以下哪项活动最能体现地理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结合?A. 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B. 研究一个古文明的兴起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C. 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D. 绘制一个国家的政治地图2、在地理学和生物学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主题最可能被探讨?A. 地球的板块构造B. 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分布与适应性(答案)C. 城市的交通网络规划D. 海洋的盐度变化3、以下哪项研究需要结合地理学和经济学知识?A.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B.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地理位置选择(答案)C. 研究地震活动的频率与强度D. 考察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4、在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问题最可能被研究?A. 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B. 气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农业产量的影响(答案)C. 岩石的形成与分类D. 人口迁移的模式与原因5、以下哪项内容体现了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融合?A. 研究不同地形对军事防御策略的影响(答案)B. 分析海洋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C. 探讨森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测量山地的垂直气候带变化6、在地理学和考古学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方面最可能被关注?A. 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B. 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测量C.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变化D. 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历史7、以下哪项研究需要结合地理学和社会学知识?A.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答案)B. 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C.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D.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在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主题最可能被深入探讨?A.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答案)B.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质结构的关系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差异D. 气候类型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9、以下哪项内容体现了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结合?A.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与适应性(答案)B. 分析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C. 探讨河流的侵蚀作用与地貌形成D. 测量并分析城市的噪音污染水平10、在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下哪个问题最可能被研究?A. 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答案)B. 不同土壤类型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影响C.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D.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现代文阅读-期末专题训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期末专题训练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内精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环境》练习
《人与环境》练习一、选择题1.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今年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保护关键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B.要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C.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道路D.臭氧减少、酸雨、荒漠化、土壤及水体污染等会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存2.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
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
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3.柞蚕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因喜好食用柞树叶而得名,但在一些地区超量放养柞蚕,造成柞园植被破坏。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在放养柞蚕时需合理确定放养量;同时采取移栽适龄柞树、种植灌木类中草药、草菇及阴生植物等措施对柞园进行生态修复。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人们通过柞蚕吐丝获得经济效益体现了柞蚕的直接价值B.确定放养量、移栽适龄柞树等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C.将柞蚕养殖和渔业结合,利用柞蚕粪作鱼饲料养鱼,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D.通过该实例充分说明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良好发展前景4.图示为当前流行的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系统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减小了生态足迹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C.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保证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内部自给自足、循环利用5.森林火灾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解析版)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2024·重庆·模拟猜测)争辩表明,接触大自然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特殊是观赏鸟类,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因此,争辩者建议,每当我们感觉到压力时,可以到大自然中看看鸟。
这一争辩结论()①佐证了自然界的变化会打算人类心理的变化②表明我们可以生疏和利认真理运动的规律③反映出人能够通过改造客观世界释放压力④能够被提出,离不开争辩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详解】①:材料不涉及自然界的变化,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争辩表明,接触大自然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特殊是观赏鸟类,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因此,争辩者建议,每当我们感觉到压力时,可以到大自然中看看鸟。
这一争辩结论表明我们可以生疏和利认真理运动的规律,这一争辩结论能够被提出,离不开争辩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改造客观世界,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024·重庆·模拟猜测)某企业从中国传统造纸术中查找灵感,通过现代科技高精加工与不断测试调配,应用新技术自主研发探究,成功打造了国内首款功能性面料——创新丝感纸型纱,突破了传统纸型纱面料易断纱、延长性不高等局限性,打造了夏季穿着的爆款产品。
新型纸制衣的创新()①运用技术建立了新的联系,克服了传统纸型纱的局限②之所以要不断测试调配,是由于衣物研发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③实现了纸型纱的自我否定,体现了事物的进展④推动了造纸术的变革,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造性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某企业应用新技术自主研发探究,成功打造了国内首款功能性面料——创新丝感纸型纱,突破了传统纸型纱面料易断纱、延长性不高等局限性,这表明新型纸制衣的创新运用技术建立了新的联系,克服了传统纸型纱的局限,①符合题意。
②:衣物研发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但这不是不断测试调配的缘由,②不选。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PPT
5.河流活性金属元素——铁的变化
❖ 铁会影响底泥有机物的降解: ▪ 铁在细菌分解代谢有机物过程中可充当电子受体、供体 ▪ 有机铁络合物容易吸收紫外光发生光化学反应 ▪ 较高的铁含量可促进腐殖质的絮凝和沉淀(河床截留有 机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 微生物影响河水和底泥中的铁浓度 ▪ 夏季,微生物活性达到高峰,氧化有机物,消耗溶解氧 导致厌氧状态,容易引起铁和锰氧化物的离解。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早期管理仅考虑由污染引起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制定了水环境质 量标准,进行水水体质量评价。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将地表水体分成I-V类。
仅凭水质指标进行河流生态系统评价的弊端: ➢污染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得人们难以监测全部污染物; ➢不能很好反映出流域环境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中国七大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 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
河流污染参数
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挥发酚
河流污染源的分类
根据污染来源:外部污染源、内部污染源 根据排入水体的方式: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根据污染物的类型: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1.泥沙对污染物的传输
参照点位的识别:河道基本维持自然状态;上游基本无任何农作物 与村庄;无林木采伐;样点周围认为干扰较少
国内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200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 出台了健康长江指标体系,包括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 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18个指标;
➢ 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提防不决口, 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提高”作为黄河保护的终极 目标;
平均传输距离:细小颗粒10000m/a, 沙子1000m/a, 卵石100m/a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个人版) 2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4、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答:当代自然观中的生态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重新认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再评价。
1. 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2. 政治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体产生明显影响,影响了国家制度是向民主制度发展还是向专制制度发展。
地理环境对战争也存在一定影响。
3. 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从历史长度看,地理环境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
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
5、科学研究的起点。
答:科学研究的起点:1. 经验论或归纳主义关于科学研究起点的观点: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2. 唯理论或演绎主义关于科学研究起点的观点: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3. 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关于科学研究起点的观点:科学始于问题6、科学问题的来源。
答:1. 产生科学问题的客观因素:1)科学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科学的内在矛盾:●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
●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关于光的本性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关于燃烧本质的燃素说和氧化说、关于热的本质的热质说和热之唯动说(分子运动论)之间的矛盾。
2)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2. 产生科学问题的主观因素——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7、如何正确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P118答: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归纳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只有经过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理论形成的阶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观察(事实)渗透理论,认为观察的进行、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都离不开理论,否认存在有纯粹的中性观察。
智慧树知道网课《科学、文化与海洋》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智慧树知道⽹课《科学、⽂化与海洋》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第⼀章测试1【单选题】(10分)被⽐尔盖茨誉为“满⾜好奇⼼的完美指南”的科普作品是?A.《从⼀到⽆穷⼤》B.《恐龙、鸟与⼤⽓》C.《ThingExplainer》2【单选题】(10分)⼤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A.⼤陆轮廓B.地质构造C.古⽣物分布D.⽓候变暖3【单选题】(10分)著名物理学家开尔⽂认为地球只能有⼏千万年的历史,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考虑到?A.地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B.放射性元素⽣热C.地球产⽣时具有能量4【单选题】(10分)科学和艺术本是不分家的,很多优秀的科学家有着很深的艺术、⽂化造诣,雷切尔·卡逊便是其中之⼀,她以《寂静的春天》⼀书唤起了全民环保运动。
其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对环境的危害?A.超量抽取河⽔B.农药DDTC.过度捕鱼D.⼀次性塑料5【单选题】(10分)科学源⾃好奇⼼,源⾃对⽣活的思考以及对⼤⾃然的探索,许多发明的灵感源于⾃然,瑞⼠⼯程师GeorgedeMestral在⼀次打猎的经历中发明了尼龙搭扣,他的灵感来⾃于以下哪种植物?A.⿁针草B.苦地丁C.⽜蒡草6【多选题】(10分)智⼒⽣产不同于物质⽣产,下列对⼆者的描述正确的是?A.对于智⼒成果的评价并⾮都是客观的,真正的突破往往是“多数服从少数”B.在智⼒⽣产中不为⼈知、未发表的成果或想法⽐例更⼤C.⼀般⽽⾔,物质⽣产的劳动果实传播效率更⾼D.相较于智⼒⽣产,物质⽣产的评价体系有更明显的“滞后效应”7【多选题】(10分)卡麦隆深潜到达的马⾥亚纳海沟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A.⾮洲板块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D.印度洋板块8【多选题】(10分)科学⾰命是⼈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对⼈类社会实践产⽣巨⼤影响。
下列选项中对第四次科学⾰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形成完整的实验与系统⼆维度的科学体系B.系统⽣物科学的诞⽣开启第四次科技⾰命C.第四次科学⾰命是系统科学、⼈⼯智能、⽣物医药等科技⽅法的结合D.微电⼦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9【判断题】(10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环境科学进展和成就
环境科学进展和成就章申20世纪环境科学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有许多重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上个世纪环境科学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研究进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环境科学为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科学发展的时间很短,概括来讲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里程碑。
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一书,该书集中了各国环境科学家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对当时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的和现实的行动建议;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不同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很好的认识环境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
两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指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
这次会议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此时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
在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防治上都作了很多工作,因此这次会议是环境科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里程碑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讨论了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找到了环境问题的根源。
并在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达到了共识,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
这也是环境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世界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同时,我国在环境科学发展与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课后参考答案
1【单选题】乔治·萨顿在《科学的生命》中说到:科学史的目的要考虑到()和()。
AA、精神的变化;文明的进步B、精神的变化;社会的演变C、地球的演变;文明的进步D、地球的演变;社会的演变2【判断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对知识的视角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卡尔·波普尔认识的世界的是()。
CA、客观世界B、自然界C、精神世界D、宇宙2【多选题】关于编码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A、可以严密的逻辑表达B、可以脱离人而存在C、容易在后天获得D、可以交流和共享3【多选题】意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
BCA、先天与后天B、表层与内心C、个人与群体D、显性与隐性4【判断题】意会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不能学会。
X5【判断题】哲学属于意会知识。
对人的三大关系1【单选题】梁漱溟提出的人的三大关系不包括下列的()。
C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际关系C、人与科学的关系D、人与自身的关系2【单选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属于()关系。
B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际关系C、人与科学的关系D、人与自身的关系3【多选题】人的三大关系大概对应世界上的三种文化,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BCDA、美国-人与科学的关系B、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C、中国-人际关系D、印度-人与自身的关系4【判断题】中国文化讨论的东西大多是意会知识。
对5【判断题】科学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对课程要求1【单选题】人类将科学与文化二者并重是在()时代。
CA、远古B、古代C、后现代D、近现代2【判断题】远古时代,科学与文化基本上没有区分开来。
对3【判断题】学习科学不能有自我怀疑的精神,否则就无法进步。
X 科学起源于何时?1【单选题】学界有人认为科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原因是()。
AA、当时已有精准的科学B、当时科学独立于宗教C、当时科学有自身的试验方法D、当时有系统的反映自然界的知识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精准科学的是()。
BA、几何学B、占星学C、力学D、天文学3【判断题】古希腊时期就有科学的实验方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河流的化生命》点分析.doc
《河流的文化生命》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
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
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
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
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
小学二年级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小学二年级达标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乘法口诀是?A. 1×1=1B. 2×2=4C. 3×3=9D. 4×4=162. 下列哪个字是“多音字”?A. 桃B. 哪C. 天D. 地3. 在科学课上,我们学到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什么进行的?A. 叶绿素B. 水C. 土壤D. 空气4.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中,下列哪个故事是关于“友谊”的?A. 《乌鸦喝水》B. 《小猫钓鱼》C. 《小壁虎借尾巴》D. 《小兔子乖乖》5. 下列哪个是我国的传统节日?A. 愚人节B. 感恩节C. 中秋节D. 母亲节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学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2.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3. 小学二年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4. “水”是一种气体。
(×)5. 小学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剪刀进行剪纸。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一”字共有____笔画。
2. “青蛙”是____动物。
3. 2×6=____。
4. 春天有____个月。
5. 我国的首都是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水循环”的过程。
2. 请解释“反义词”是什么。
3. 请列举出三种常见的动物。
4. 请写出两个形容天气的词语。
5. 请简述“春节”的习俗。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2. 请用“因为……所以……”造句。
3. 请写出“鸟”字的笔顺。
4. 请计算:7+8-5=?5. 请写出“山”字的三种不同读音。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植物需要水”的原因。
2. 请分析“时间”的重要性。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画出“太阳、月亮、星星”的图画。
四年级上册创优试卷【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创优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光的反射?A. 镜子成像B. 光沿直线传播C. 彩虹出现D. 日食发生2. 下列哪种物质在自然界中循环利用?A. 石油B. 煤炭C. 氧气D. 水资源3. 下列哪个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A. 蒸汽机B. 造纸术C. 电话D. 计算机4.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鲨鱼B. 蜗牛C. 老虎D. 青蛙5. 下列哪个行星距离太阳最近?A. 金星B. 地球C. 火星D. 水星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二氧化碳。
()3. 鸟类会迁徙是因为它们需要寻找更温暖的气候。
()4. 食物链中,植物总是处于最高层。
()5.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______。
2.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
3.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______的过程。
4. 人体通过______系统进行呼吸。
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条件。
2.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3. 简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
4. 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5.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家的电热水器功率为2000W,如果连续使用2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度?2. 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后,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公里?3.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0cm、6cm、4cm,求该长方体的体积。
4. 如果某商品的原价为200元,现在打8折出售,求打折后的价格。
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说明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人教版政治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必修4【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含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单项选择题1.92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变化就是发展解析: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C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解析:“人事”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即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D3.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解析: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一种是倒退的、落后的质变。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故D项正确。
答案:D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故C项正确。
答案:C5.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表明(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C.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D.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改革的步伐解析: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答案:B6.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地球一小时”的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从而让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大家意识到小小改变就可能改变地球的未来。
这说明( )A.时机是质变的必要条件B.整体统率着部分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部分决定着整体解析:小小改变就可能改变地球,说明量变引起质变。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第一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读书报告-----《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
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法论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
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马蒂亚斯·康道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教授G. Mathias KONDOLF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史书菡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在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生Shuhan SHIPh.D. Candidate in HumanGeography at PekingUniversity; visiting student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摘要本次访谈聚焦于美国河流生态修复的教育和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G·马蒂亚斯·康道夫介绍了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学和研究,阐述了对水坝建设的看法,并提出了河流修复的几大原则。
另一位对话者史书菡在中国的语境下提出了与该主题相关的主要问题。
本次访谈旨在通过全新视角,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思路,为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整合科学与社会方法的新理念。
关键词河流修复;水坝建设;沉积物;非点源污染;使用后评价AbstrActThis interview focuses on discussion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river resto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possible lessons forChina. G. Mathias Kondolf introduces his teaching and research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gives his views on damconstruc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river restoration. Shuhan Shi, theinterviewer, puts forward several important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topic within Chinese contexts. Together, through a fresh perspective,this work could help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o considerways to solve water problems in China.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and planners, it provides new perceptions to combine scientific andsocial method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Key wordsRiver Restoration; Dam Construction; Sediment; Non-Point SourcePolluti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整理 涂先明译 孙一鹤 张健edIted by Xianming TUtrANsLAted by Robin SUN Angus ZHANG收稿时间 RECEIvED DATE / 2017-02-13中图分类号 / TU984文献标识码 / CDOI:10.15302/J-LAF-20170105结合科学与社会方法的河流修复:访G·马蒂亚斯·康道夫CombInInG SCIEntIfIC and SoCIal mEthodS In rIVEr rEStoratIon: An IntervIew wIth G. MAthIAs KondolfG·马蒂亚斯·康道夫简介G·马蒂亚斯·康道夫教授既是河流地貌学家,也是环境规划师,其专注于河流环境的管理和修复。
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的教授,他教授水文、河流修复和环境科学等课程。
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人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洪水多发地区的管理、水库和调控性河道的沉积物管理,以及河流修复。
他为美国国会、加州议会和美国诸多法律程序提供专家意见。
他曾两度获得富布赖特奖,并获得景观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嘉奖。
此外,他也是景观设计基金会会员,及两个美国科学院专家组——卡弗德生态系统恢复科学委员会和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环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他在国际科技期刊和书籍中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他的著作《河流地貌学的工具》(约翰·威利出版社)已成为该领域的参考书目。
①史书菡(以下简称史):您拥有地理学和河流地质学背景,这一背景似乎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的关系更为密切,可您却选择在环境设计学院任教。
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G·马蒂亚斯·康道夫(以下简称康道夫):当时,知名的河流地貌学和地质学家卢纳·B·李奥波德即将从环境设计学院离任,因此学院空出了一个职位。
在他退休后,我申请了这个职位。
学院当时已经形成了任用科学家的传统,而我也非常喜欢学院多样化的氛围,这里的学生与传统院系里的学生相比,也大有不同。
而且这里的研究也更侧重于以实践应用项目为导向。
史:您不仅教授与环境规划相关的课程,也经常和景观设计师合作。
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您是否感受到景观、水文和环境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隔阂,如何克服它们?康道夫:的确如此,不同学科之间经常存在沟通障碍。
在教学方面,我专门为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开设了水文课程。
正如你所知,水文学其实是土木工程学院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涉及大量的公式假设,目前则十分强调应用模型。
根据我的经验,在教授例如景观设计师这类学生时,最好方法是把他们带到场地,在那里,你可以看到雨水是如何形成径流的,溪流是如何流淌的,这是更为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从实践方面来说,其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需要向合作伙伴或甲方—这其中就可能包括景观设计师—传授河流过程的相关知识。
同时听取他们的需求,并了解工作任务中的局限。
建筑师往往喜欢将其个人设想强加于世界,而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意识到在项目中融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环境科学家,我们有必要提供更易于理解、更契合实际项目的信息。
而第二步则是为项目规划和设计提供水文分析和土地适用性分析。
史:中国的污染问题已非常严峻,可供人们嬉戏的城市河流已经越来越少了。
您能为中国的城市河流修复提供一些建议吗?您认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康道夫:污染控制最首要的问题是源头控制。
美国和欧洲都经历过一系列漫长的治水过程。
最初,我们通过立法来控制工厂等大型的点源污染源。
在这些地方,废水主要从管道排出;随后工厂被要求处理其排出的废弃物,城市被要求处理污水。
这些规定日趋严格,但水质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
因为来自停车场、农场和道路等区域的径流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新需求即有效应对非点源污染问题。
美国60年前的河流状况与中国目前的情况并无分别。
那时美国也同样拥有大量的重工业,人们直接把污水排入河流。
美国的第一个重要的清洁水法案颁布于1948年,其支持建立了大量水处理厂。
20世纪70年代初,该法案的修正案出台。
这次法案修改的目的是提高立法在污染控制和防止湿地填埋方面的执行力。
这一修改法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清洁水法》。
实际①可访问http://riverlab./了解G·马蒂亚斯·康道夫的更多研究与实践工作。
上,《清洁水法》的目标是:到1984年,全美的所有河流都可供人们游泳和捕鱼,但这并没有实现。
后来还出台过一些类似的期限,它们也都没有实现。
但现在,美国的大多数河流都已经非常干净,例如草莓溪,现在我和我的儿子经常会去那里游玩。
美国花费了约40年的时间来解决河流污染问题,也许对中国而言,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史:您是否了解中国目前的一些河流修复工程?您如何评价这些项目?康道夫:我所见过的中国项目并不多,但我试图去思考自己所见到的一些现象。
诚如你所知,在中国,很多河流治理是出于城市审美和景观美化的目的。
这种治理方式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过程,甚至波及城市以外郊区中的河流,使其被硬化或渠化。
这导致未来将有更多的地区需要进行修复。
史:您的研究主要关注河流的泥沙沉积和堤坝建设对河流沉积物的影响。
您也曾主持过一个有关三峡大坝的论坛,您能否就中国的水坝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康道夫:我认为水坝的建设是必要的,但目前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建造的水坝过多,且大多投资都只注重短期效益。
所有水坝最终都会废弃。
可是我们在规划和建造水坝时,却没有制订相应的水坝废止计划。
我们知道,混凝土的构筑并不会永世长存,它们的使用年限只有100~200年。
在基于效益计算来设计使用年限时,人们通常关心其15年、35年,最多100年间所需要的投资,却没有考虑到此后的成本。
如果该区域有较高的沉积物负荷(河流含沙量很高),那么水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沉积物填满,从而导致下游出现问题。
所以我认为,水坝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建造得过多,而且大多不是以可持续方式建造的。
很多水坝在不久的将来会因沉积物淤塞而失去效用。
我们只能投入更多资金去维系它们。
因此,选择适合的区域建造水坝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既定的流域,需要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规划过程。
以湄公河为例,我们曾根据下湄公河流域的环境条件,对所有可能建设水坝的区域进行了分析。
分析得出,如果仅在上游区域开发水坝,由于位于流域上游,截获的沉积物较少,且对鱼类洄游的总体影响较小,但仍然可以获得约80%的电力。
因此,我们可以对既定的河流流域进行优化。
我们需要考虑鱼类会怎样迁移,沉积物源自哪里、会在哪里积沉,并遵循最小化影响的原则,来确定水坝的位置。
这样的方案所带来的效益未必最大,但却是最优选择。
但遗憾的是,我们这样的规划最终并没有实现。
因为对于湄公河来说,已然太迟了。
但是我们正在考虑,能否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流域推行这样的思路,那里的大坝规划才刚刚起步。
史:中国河流修复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美观性。
我参加了您上学期的课程,注意到美国的一些河流修复的项目往往不够整洁有序,甚至有点儿凌乱。
您能否谈一谈在您的实践中如何平衡公众的美学感官和生态目标?康道夫:琼·纳绍尔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题为《凌乱的生态系统,有序的框架规范》。
在这篇文章中,她探讨过同样的问题。
例如,在明尼苏达郊区,有些人将草坪退还为天然草场,看起来就像是未经修剪的草坪,邻居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