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方药调护
201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201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5种常见皮肤病的针灸处方
5种常见皮肤病的针灸处方
1.荨麻症(隐疹、风疹、风隐疹)
主穴:风池、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
配穴:风门、风池、大椎、神阙、天枢、中脘
2.带状庖疹(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蜘蛛疮)
主穴:相应夹脊穴、阿是穴、曲池、合谷、阳陵泉、支沟;
配穴:期门、曲泉、足窍阴、中渚、内庭、外关、侠溪、公孙、血海、大椎
3.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顽癣、摄领疮)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
配穴:合谷、阴陵泉、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神门
4.寻常性痤疮(肺风粉剌、面疮)
主穴: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合谷;
配穴:鱼际、足三里、阴陵泉、关元、三阴交
5.黄褐班(肝斑、面尘)
主穴:曲池、合谷、耳尖(放血)、行间、三阴交;
配穴:内庭、太冲、大椎、血诲、太溪。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1、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阳亢风动【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的常见病症治疗。
一、头痛:针灸治疗头痛可以取穴太阳穴、合谷穴等。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用食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缓解头痛。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骨融合的骨缝处,用拇指和食指并拢按压,每次5分钟,可减轻头痛症状。
二、颈椎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选取风池、天柱穴等穴位。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肌肉中,用双手的指肚按摩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舒缓颈椎病症状。
天柱穴在颈椎的最高点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缓解颈椎疼痛。
三、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选择肩井、秉风穴等。
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减轻肩周炎的症状。
秉风穴位于肩胛骨的外侧,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胃痛:针灸治疗胃痛可以取足三里、太冲穴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太冲穴位于脚背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理胃气。
五、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可以选取关元、曲池穴等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的第4肋间,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引起的腹痛。
中医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原理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仅适用于某些疾病,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需咨询专业医生和针灸师的意见。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许多常见病症。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施加刺激,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一种整体调理的效果。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针灸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调理身体免疫力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结合中药方剂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针灸艾灸配合该方剂的疗效和机制,并分析其对身体免疫力的调理作用。
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古代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即将转入热证的病情,其药性温和,功效独特。
桂枝具有温阳驱寒的作用,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甘草则具有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
这个方剂的组方思路是通过桂枝的辛温气质驱散风寒,通过芍药的活血功效改善血液循环,再通过甘草的调理作用提升免疫力。
在临床应用上,这个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身体虚寒、易感冒的患者,增强其免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经脉上施针刺激来调理身体的疗法。
它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艾灸则是将艾绒燃烧并使其温热直接作用于穴位或经脉上,以达到温通经络、助阳散寒的目的。
针灸艾灸疗法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激活经络,疏通脏腑,调整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与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联合应用中,针灸艾灸可以进一步强化该方剂的效果。
针灸艾灸调理身体免疫力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艾灸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脏腑器官的供氧供血量,提高其功能活性。
艾灸的热熏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速度,促进养分和氧气的运输,加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其次,针灸艾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改变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效应。
最后,针灸艾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激素水平,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针灸艾灸配合桂枝加芍药加甘草汤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的。
通常情况下,针灸艾灸的疗程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疗程。
通过连续的调理,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伤寒论》)【方药】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方药】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主治】活血止痛。
【治则】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方药】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5.止嗽散(《医学心悟》)【方药】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 (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主治】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治则】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温病条辨》)【方药】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常见病针灸处方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疼痛症状对症处方选穴
(一) 头痛 前额痛 1. 印堂、太阳、列缺;2.拈竹、阳白、合谷。 偏头痛 1. 风池、外关、阳辅;2.悬钟、中渚; 后头痛 1. 风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会、至阴。 巅顶痛 1. 百会、太冲;2.行间、三阴交。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中、气海、丰隆、三阴交。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xx《伤寒论》:xx、xx、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xx《伤寒论》:xx、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xx、地鳖虫、xxxx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xx《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xx《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xx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xx《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xx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xx、杏仁、甘草、石膏功用:xx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xxxx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xx《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xx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xx《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xx疏肝散《xx》: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xxxx《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xx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 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 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54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
54 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处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饮、喘证);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太渊;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2.支气管哮喘(喘证、哮证、饮证):主穴:肺俞、天突、膻中、定喘、列缺、丰隆;配穴:足三里、丰隆、鱼际、尺泽、太溪、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3.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主穴:内关、心俞、膻中、足三里、神门;配穴:膈俞、阴郄、气海、三阴交、太溪、巨阙、命门、太冲、郄门、期门、丰隆、中脘、关元4.高血压(头痛、眩晕、惊悸、头风)主穴: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太阳、行问、肾俞、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神门、气海、关元、命门、神阙消化系统疾病5.消化性溃疡(胃脘痛)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气海、章门、梁门6.溃疡性结肠炎(泄泻、久泻、大癜泄)主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命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配穴:隐白、内庭、梁门、公孙7.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黄疸、胆胀、腹痛、结胸)主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配穴:中脘、内关、太冲、足三里、胆囊炎、大椎、曲池、合谷8.膈肌痉挛(呃逆)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配穴:梁门、陷谷、气海、太溪、期门、太冲、攒竹、翳风、中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泌尿系结石、肾绞痛(石淋、砂淋)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京门;配穴:夹脊敏感点、阴陵泉、委中、太冲、气海、阳陵泉、血海、关元、脾俞、太溪10.急性尿潴留(癃闭)主穴: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中膂俞、会阳;配穴:气海、肾俞、命门、膀胱俞、水道、曲池、委阳11.慢性前列腺炎(癃闭、精浊)主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会阳、阴陵泉、三阴交;配穴:气海、脾俞、太溪、三焦俞、委阳、行间、会阴12.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13.不育症(无嗣)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4.糖尿病(消渴、消瘅)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膈俞、心俞、少商、太渊、中脘、胃俞、曲池、内庭、肝俞、命门、复溜、太溪、太冲15.肥胖症(肥贵人、肌肤盛)主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脾俞、关元、胃俞、曲池、内庭、太冲、内关、肾俞、太溪、照海神经、精神系统疾病16.三叉神经痛(面痛)主穴: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颧醪、下关、夹承浆、翳风;配穴:风池、合谷、外关、行问、内庭、然谷、太溪17.面神经炎(口喎、面瘫)主穴: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或太冲;配穴:、攒竹、承泣、瞳子髎、太阳、颧髎、巨髎、迎香、禾髎、人中、承浆18.坐骨神经痛(痹证)主穴:腰2~5 夹脊、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承山;配穴:风市、悬中、殷门、次髎、承扶、昆仑19.偏头痛(头痛、少阳头痛、偏头痛、头风)主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合谷、太冲;配穴:风府、外关、列缺、丝竹空、足临泣、行间、头维、足三里、丰隆、膈俞、血海、三阴交。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者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沦》: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
39、生脉散《医学启源》:五味子、人参、麦门冬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真珠,山栀子,雄黄,黄芩。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朴硝、硝石、朱砂、甘草。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白术,光明砂,麝香,诃梨勒皮,香附,沉香,青木香,丁香,安歇香,白檀香,荜茇,犀角,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功用:镇心安神,养血清热
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
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疗法的有效性与针灸配伍和方剂应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原则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一、针灸配伍的原则针灸配伍是指在针灸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针灸配伍的原则如下:1. 对症配伍: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选择适合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胃痛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配伍。
2. 相互协同:在配伍时,穴位之间应有相互协同的作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和关元两穴位配伍,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
3. 避免冲突:在配伍时,应避免相互冲突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症状,不宜选择足三里和涌泉两穴位配伍,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方剂应用的技巧方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制剂,用于辅助针灸治疗。
方剂应用的技巧如下:1. 个体化应用:针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剂应用。
例如,针对肝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方剂进行应用。
2. 配伍合理:在方剂的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药物配伍。
例如,对于感冒症状,可以选择麻黄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3. 注意剂量和辨证施治:在方剂应用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控制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血瘀症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方剂,并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具体调整。
三、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临床应用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例子:1. 失眠:针对失眠症状,可以选择心俞、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益智安神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2. 颈椎病:针对颈椎病症状,可以选择肩井、天柱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活络通经片等方剂进行应用。
3. 肩周炎:针对肩周炎症状,可以选择肩井、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化湿消肿丸等方剂进行应用。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1.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
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4.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咳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止咳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白部陈,陈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咳频。
6.银翘散连翘银华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7.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桑菊饮用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9.败毒散柴胡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甘草薄荷生姜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将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0.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11.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实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14.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半升生姜大枣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炒法内攻并外攘。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
16.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科常见病方药调护————————————————————————————————作者:————————————————————————————————日期:针灸科常见病民间验方调护1骨质疏松1.1龟板100克,鸡蛋壳100克,洗净沥干后炙酥研细末,白糖50克和匀,每日两次,每次服5克。
此方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中后期患者。
1. 2猪脊髓100克,党参5克,菟丝子5克,熟地5克,盐适量,隔水炖4小时。
此方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冬令调摄。
1. 3核桃仁100克,沸水浸泡后撕去表皮,沥干。
芝麻50克,白糖30克,同捣和,每日2次,每次服15克。
此方适用于骨质疏松症腰痛酸软者。
1. 4海马粉50克,牛鞭500克,丹参500克,黄芪250克,阿胶250克,核桃仁250克研末,冰糖250克。
黄芪、丹参水煎3次,去渣存汁混合,加入洗净浸胀切片的牛鞭,文火煎煮成浓汁,再加陈酒炖烊的阿胶、冰糖、海马粉、核桃仁收膏。
每日服2次,每次2~5毫升。
此方适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冬季服用。
骨质疏松症1主治;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
方;山药补骨脂黄芪菟丝子杜仲肉苁蓉各20附子桂枝各10。
水煎日服一剂。
2主治;骨质疏松症。
肾阴虚型。
方;山药补骨脂黄芪菟丝子枸子五味子山茱萸各15。
水煎日服一剂。
2.膝关节滑膜炎2.1主治;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疼痛,遇寒、劳累后加重。
方;赤小豆30乌蛇25生地茯苓皮赤芍三棱莪术各15丹皮制川乌制草乌寻骨风生甘草各10。
水煎日服一剂。
2.2主治;膝关节滑膜炎,滑囊积液。
方;熟地川续断各20牛膝鸡血藤各15独活五加皮红花白芷防风制乳香制没药各10。
[同时用川乌草乌五加皮菖蒲白芷小茴香威灵仙花椒桂枝乳香没药各10为未醋拌敷于膝部]2.3主治;膝关节滑膜积液。
方;当归白芍川芎苏梗黄芪枳壳乌药陈皮半夏茯苓防风青皮各6槟榔枳实泽泻木香甘草生姜大枣各3日一剂。
方;熟地40熟附子20鹿角胶12肉桂白芥子牛膝各10炮姜5麻黄细辛甘草各5。
日服一剂。
方;薏苡仁30土茯苓槟榔各18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生地牛膝泽兰黄柏丹皮姜黄各9。
3.面瘫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一周左右可见效。
面瘫验方:巴豆酒[药物组成] 巴豆3—5粒[功能主治] 温经、祛痰、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 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制备方法] 巴豆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
(1)面瘫验方:可用强的松10~15毫克,每日3次口服,连用10~15天;(2)面瘫验方: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
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
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克,防风9克,苏叶9克)浸湿毛巾热敷。
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3)面瘫验方:选用药浴疗法时,可用薄荷、艾叶、荆芥、前胡各15克,加水1500毫升煎煮,药水煎沸后用布遮盖头面部,让热气熏患侧面部十分钟左右,以汗出为度,待水降温后再用药水洗患侧头面部3分钟,每晚睡前1次。
也可用荆芥穗6克,杭菊花4.5克,川芎6克,明天麻4.5克,香白芷4.5克,霜桑叶12克,上药同鸡蛋2个同煮,蛋熟去壳,再与药同煮,令药入里,用热鸡蛋热熨患处,稍凉即换,以达到祛风止痉,治疗面瘫。
(4)面瘫验方:防风6克,白芷6克,白附子6克,僵蚕10克,细辛2克,天麻4.5克,白菊花6克,南星6克,橘络6克,薄荷3克,上药水煎,去渣,热熏温洗,以祛风活络。
也有人用鲜杨树皮60~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乘热熏患侧面颊部,并可在器皿下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汽持续而均匀地熏蒸,每次40~60分钟,热熏一次未恢复至正常者,隔两天再熏,3次不正常者,改用其它治法。
(5)面瘫验方: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6)面瘫验方: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芦根、玄参各30g,连翘25克,生地黄、大青叶、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薄荷1、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发病1周内服用为好。
(7)面瘫验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后,则可选用:生地黄30克,川芎、生黄芪各15克,当归、僵蚕、地龙、赤芍各12克,红花10克,全蝎6克。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8)面瘫验方:除内服药外,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提高疗效。
急性期取用:黄芪55克,自芥子、白附子、僵蚕、防风、连翘、桅子、桃仁各10克,全虫6克,蜈蚣3条。
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时用少许面粉、鸡蛋清、白酒将药粉拌成糊状;用红花油搽剂将阳白、太阳、牵正、颧?、地仓、颊车、风池搓红;或用热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将上述穴位按摩后,每穴以6克左右的药物置于直径5厘米的伤湿止痛膏上或胶布上,将药固定并贴于穴位上。
敷药后面部即有紧抽、牵拉、发热的感觉,一般持续2--4小时。
每日更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以痊愈为度。
恢复期可取嫩桑技30厘米,槐枝60厘米,艾叶、花椒各15克,煎汤频洗面部,先洗患侧,后洗健侧,疗效可靠。
(9)面瘫验方:牵正散(僵蚕3g、全蝎3g、白附子3g)共研未,每日服3g。
(10)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11)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 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12)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1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
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
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14)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
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15)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
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
6天为一疗程。
(1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
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1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
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
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18)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9)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
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20)面瘫验方:地巴唑10毫克、烟酸50~100毫克,口服,一日3次;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一周左右可见效。
颈椎病治疗颈椎病偏方药枕【配方】防风180克、川芎180克、川乌30克、灵仙180克、葛根180克、透骨草180克、羌活180克、细辛90克、草乌30克、千年健180克、白芷90克,还有一样是冰片30克,需要单独另包,装成脖子下面枕的小枕头。
记住把冰片夹在其它中药中间。
【制作】做枕头时同样需要一个枕套和枕芯了,把这些中药都要进行碾碎处理,这样药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中药房购买时,就让药剂师给用粉碎机制成粉末状。
做枕芯的布料不能缝隙太大,不然粉末状的中药就要漏出来了。
治疗颈椎病的偏方大全[治疗颈椎病的偏方一]全蝎10克,娱蚣2条,鹿衔草、川芎、当归、自然铜、乌梢蛇各15克。
将药加水煎者2次,取药汁混合,每日饮服2次。
本方出自《江西中医药》1990.21期,适用于颈椎病。
[治疗颈椎病的偏方二]白芍30克,木瓜13克,鸡血藤15克,葛根、甘草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方出自《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对颈椎病有效。
[治疗颈椎病的偏方三]苍术、炒白芍、茯苓各20克,川芎15克,橘梗、干姜、厚朴、甘草各10克。
制成合剂,每次30毫升,日3次,2周为1疗程。
[治疗颈椎病的偏方四]葛根25克,灵仙、鸡血藤各15克,白芍15-30克,甘草6克,炙蜈蚣2条(研水冲服)或全蝎8克。
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可随症加减。
[治疗颈椎病的偏方五]白芍30克,甘草15克,酸枣仁、牡蛎各10克,威灵仙、元胡各12克。
将药加水煎煮2次,取药汁混合,每日分2次饮服。
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患颈椎病的,每天去医院牵引治疗,又费时间又费钱。
从朋友那里找了一个治疗颈椎病的秘方,很多人用后效果都极好,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治疗颈椎病的秘方1、中药及用量:三奈七钱白芷三钱辛夷三钱白矾三钱潮脑三钱凤仙草(也叫指甲草)七钱注:此处的“钱”是指过去十六两一斤的老秤单位。
2、制作方法:先将白矾、潮脑研成末,再将三奈、白芷、辛夷、凤仙草焙干(不能糊)后碾成面过箩,最后将以上六味药研碎后掺匀分成三包。
3、使用方法:将药面放入缝好的密布袋里后封好口,敷到患处,一定要固定好。
治疗颈椎病的验方一【配方】用葛根、黑豆、蛇蜕、黑芝麻、人参、鹿茸、熟地、黄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适量。
【用法】药浸酒内一个月,服15毫升,一日两次,1月为一疗程。
有效率可达95.1%。
治疗颈椎病的验方二【配方】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茶叶各适量。
【用法】加水浓煎成浸膏,每服2克,一日三次;2个月为一疗程,有效率为88%。
治疗颈椎病的验方三【配方】将葛根130克,骨碎补、白芍各90克、鸡血藤、巴戟天各80克、当归、羌活、桂枝各60克,炮山甲、乳香、没药、蛇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