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动与静 1教案 冀教版
动与静-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与静-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动与静的含义。
2.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3.发现身边的动与静现象。
教学内容知识讲解1.动与静的含义。
–动:物体在移动、变形、发生化学反应等情况下,都是动的。
–静:物体没有任何变化的状态称为静。
2.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观察法:用眼睛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摸索法:用手去摸物体,判断其是否在运动。
–借助工具:如测量运动的速度、力等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实验演示1.实验1:微风吹拂–实验目的: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运动状态。
–实验步骤:1.准备一棵有树叶的小树枝,将其放置在微风中。
2.用眼睛观察树叶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论:树叶在微风中会有摇曳的运动。
2.实验2:地球的自转–实验目的: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地球仪。
2.用手拨动地球仪进行自转。
–实验结论: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转。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手观察动与静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复习课堂上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说是动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说是静的?2.讲解动与静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通过数个图片或物品来让学生分辨运动状态。
–结合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3.实验演示。
–实验1:微风吹拂1.先讲解实验目的。
2.分别展示有树叶和没有树叶的小树枝,让学生描述他们之间的区别。
3.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运动状态,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实验2:地球的自转1.先讲解实验目的。
2.将地球仪拿出来,说明地球的自转是什么现象。
3.让学生亲自拨动地球仪进行自转,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4.总结讲解。
–通过总结,强调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与静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评估1.端面评估。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课位置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句和距离。
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2.引导: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讲解: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如果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比如,我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4.判断:学生观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并将判断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三)汇报交流,形成知识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小结:以球门为参照物、学生、足球与球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房屋、树木与球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
3.引导:刚才我们是以球门为参照物来判断学生、足球、房屋和树木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还一样吗?学生分组交流。
4.总结: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物体是运动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改变时,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
【新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动与静》【创新教案】
《动与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重要内容——运动。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从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本课首先提出“相对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科学地解释对运动认识的疑问;指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通过参与本课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首先从问题入手,“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你会有什么发现?”然后对有关动与静的问题进行猜想;接着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对结论进行验证。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是很抽象的,虽然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的现象,但没有太在意。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参照物”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对运动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能明显看得出位移的,对于相对固定的物体如大树、房屋、大地等,学生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并不难,难就难在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也是运动的。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难点:能选择正确的参照物并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相对性。
评价任务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动画(手抓子弹)、车模型卡、帽子、自制秋千1个。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有关旋转餐厅的情况。
2019年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动与静教案
LED电源功率计算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高效率、长寿命、节能环保的照明产品。
在了解LED电源功率计算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LED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LE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通过正向电压使电流流过其PN结,产生光电效应而发光。
LED与传统的白炽灯、荧光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率:LED的光电转换效率高,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可见光,而传统照明设备则大量能量转化为热能损耗。
2.长寿命:LED的寿命远远超过传统灯泡,一般能达到数万小时,几乎不需要进行更换和维护。
3.节能环保:由于高效率和长寿命的特点,LED相比传统照明设备能够明显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等环境影响。
LED电源功率计算是指计算LED灯具的实际功率需求,以保证电源的供电能力。
通常,在购买LED灯具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描述为“XXW LED 灯”,其中的数字就表示了实际功率。
然而,事实上,这个功率值不是LED灯具实际消耗的电能,而是光通量(lumen)和光照度(lux)的一个参考数值。
要计算LED电源的功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LED灯具的光通量和功率效率:LED灯具的光通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LED发出的总光量,单位是流明(lumen)。
而功率效率则是指LED灯具中光转换为有效照明的比例。
在购买LED灯具时,一般会标明其额定光通量和光效,例如2000流明,效率为100 lumen/watt。
根据这些数值,可以计算出LED灯具的实际功率为2000/100 = 20W。
2. 光照度要求:在设计LED照明系统时,需要考虑到所需的光照度水平,即期望获得的光强度。
光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ux),表示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根据光照度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LED灯具来满足需求。
3.电源效率:电源的效率指的是电源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
通常,电源的效率在80%至90%之间,即输出功率为输入功率的80%至90%。
因此,在计算LED电源功率时,需要将所需的实际功率除以电源的效率,得到最终的功率需求。
四年级上科学《动与静》(冀教版)教案两篇
四年级上科学《动与静》(冀教版)教案两篇动与静教学目标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具准备:结合学校条件选择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如秋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二、分析研究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
这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评:教师能从学生汇报中顺藤摸瓜、穷追不舍,紧抓学生语言的片面性及时给予反诘,这样的引导不仅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又具有隐蔽性。
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突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引导。
2、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三、加深巩固1、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2、观察教材24页插图,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课外探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注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及时与学生交流研究情况课后小记: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汇报由浅入深七动与静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电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
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新课教学1.举例探讨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四年级上册科学动与静(含说课)冀教版
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 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 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 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 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 “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老师又提问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 动还是静止的兴趣。
要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运 动的还是静止的,首先是选择 (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来说,如果与参 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物体 就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物体就是静止的。
动脑筋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判断一个物体是动还是静,选择__ 是很重要的。
2.电梯上的人对于电梯来说是__的, 对于整个楼来说是___的。
二、在活动中探究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看课文中“荡秋千” 这一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 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 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 是静止的。接着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又播放汽车行驶在公 路上(坐在车里的人看窗外景物和站在路旁的人看景物), 为什么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结果,从而让 他们自己找到原因——原来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呼应了课 的开头。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 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说教法:
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定位在每个学生都 能学好科学,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 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 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 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冀教小学科学四上《7动与静》word教案 (1)
动与静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用1课时。
教学过程:一、荡秋千活动目标: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实施过程: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
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
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
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动与静》学案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动与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3.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4.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习过程
1.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
2.仔细观察书中的荡秋千图片,回答问题。
(1)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A:我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
B:我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
你赞同谁的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你的观点是,秋千上的男同学:
相对于()来说,是运动的。
相对于()来说,是静止的。
3.你是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请你分析一下书中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5.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1)如果选择扇叶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
(2)如果选择底座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
(3)你还有哪些发现?。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动与静》教案——第一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4.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重点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课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出示ppt 2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出示ppt 3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
出示ppt 4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Ppt 5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新授1.举例探讨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出示ppt 7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使用‘学乐师生’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动与静》学案——第一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动与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二、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三、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自己奔跑时候,你感觉到周围的物体在动吗?想一想。
(2)举例说明一个物体在运动。
使用‘学乐师生’APP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3)举例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使用‘学乐师生’APP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2.合作探究
(1)观察分析课本图,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_____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人静止的。
(2)想一想荡秋千时候自己动吗,还是周围物体在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动与静 1教案冀教版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
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
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
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
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
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
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
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
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
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
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
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拓展知识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
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
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
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