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2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2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的概念: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2.淋巴组织的分布: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3.免疫器官又称为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4.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

5.人体内的造血功能首现于2-3周胚龄的卵黄囊,肝脾是胚胎第3-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骨髓是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6.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7.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8.胸腺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

9.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10.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作用、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11.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13.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

14.淋巴结皮质分为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15.初级淋巴滤泡(初始B细胞)→抗原刺激→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B淋巴母细胞→髓索→浆细胞→抗体。

16.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

17.淋巴结髓质的组成:髄索、髓窦。

18.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过滤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19.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

20.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21.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边缘区组成。

22.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巨噬细胞构成,为T细胞区。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实验二 对流免疫电泳

医学免疫学实验二 对流免疫电泳
➢ 火箭免疫电泳(ro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 RIE):即单扩+电泳。比较快,但影响因素多。
➢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IEP):即电 泳后进行双相琼脂扩散实验
➢ 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即区带电泳+沉淀反应
实验二
对流免疫电泳
实验目的
➢ 掌握对流免疫电泳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巩固电泳槽、电泳仪的使用方法 ➢ 提高对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
抗原(antigen,Ag): 能诱导(活化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
应答,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 异性结合(体内或体外)的物质。 抗体(antibody,Ab):
➢ 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种 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 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对应的孔中 ,二者会向四周扩散,在二者比例合适处 形成白色沉淀线。
免疫电泳技术 Immunoelectrophoresistechnique
➢ 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CIEP):即双扩+电泳,具有快、高敏感等优点, 但分辨力低。
琼脂凝胶
pH 8.6
0.05M 巴比妥缓冲液:
巴比妥
1.84g
巴比妥钠 10.3g
加蒸馏水至1000ml
调pH至8.6
蛋白质在酸性溶液中易变性,在偏碱溶液中比较 稳定,所以蛋白质电泳大多用pH8.2~8.8的巴比 妥或硼酸缓冲液,在这种pH中,血清蛋白由于等 电点的原因一般都带负电荷。
在凝胶电泳中,首先应用的是琼脂电泳,具有下列优点: ➢ 琼脂含98-99%液体,近似自由电泳,但是样品的扩散度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与稳定得功能.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得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她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与清除体内出现得“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与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两种主要得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得稳定.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就是指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抗原得整个过程。

第二章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得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得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得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得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得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得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得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得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得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反复循环得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第三章抗原(antigen,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得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得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1.免疫( Immune):是机体免疫系统辨别“自己”与“非己”,对自己成分形整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

2.免疫防守( immunologic defense):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消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免疫自稳 (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经过自己免疫耐受和免疫调理体制,对自己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害细胞实时消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当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督(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实时辨别、消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1.抗原( Antigen):广义抗原泛指可以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辨别联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往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联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联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响的物质。

2.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引诱 B 细胞产生抗体,引诱 T 细胞分化为效应 T 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 antigenicity):指抗原可以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 / 或效应 T 细胞)特异性联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 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别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 与Ab、 TCR、 BCR特异联合的部位。

抗原联合价( 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联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 antigen):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一样种属之间的拥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靠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 Th 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共59页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共59页

食道粘膜下层中散在的淋巴组织
结肠粘膜下层中的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1.肠相关淋巴组织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1)派氏集合淋巴结—
小肠粘膜淋巴滤泡组织,发生 肠粘膜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M细胞(microfold cell): 膜上皮细胞或 微皱褶细胞--- 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一 淋巴结(lymph node) 广泛分布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
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局部组织和器官的炎症或其他病变
(一) 淋巴结的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 淋巴滤泡
(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B细胞
初级淋巴滤泡:静止B细胞 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增殖分化B细胞
深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 副皮质区
Morphology of the Spleen
(二)脾的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B 60%,T 4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如补体,ck 等 4.过滤作用 90%循环血液
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又称粘膜免疫系统
(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
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的非膜包化淋 巴组织
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扁桃体, 小肠的派氏淋巴结和阑尾。
人体粘膜面积400m2 ,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粘 膜系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MALT的组成
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2 凝集反应(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检测血清标本中有无HBsAb
材料:
48孔ELISA板
阳性对照血清(HBsAb) 阴性对照血清 酶标二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诊断试剂盒
洗涤液
底物A和B
微量加样器,待测血清标本等
实验方法
微孔板已包被HBsAg
HBsA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① ① ① ① ② ② ② ②A + + — —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 ④B + + — — ⑤ ⑤ ⑤ ⑤ ⑥ ⑥ ⑥ ⑥C + + — — ⑦ ⑦ ⑦ ⑦ ⑧ ⑧ ⑧ ⑧D
实验结果
颜色变化或OD(吸光度)值
酶标板
酶标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1 2 3456
每孔加 50μl 不同的血清样本 Positive control (HBsAb) :1 滴 Negative control (NS): 1 滴
加样
+
- sample
加酶结合物
enzyme
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 混匀, 37 ℃ 30 min.
放射物标记技术 酶标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免疫组化技术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双抗原夹心法
间接法
直接法
原理:间接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显色
洗涤
洗涤
1.包被已知抗原 2.加入待测标本 (未知抗体?) 3.加入酶标二抗 (即抗抗体 :抗人Ig的抗体) 4.加入底物
颜色改变 = 待测标本中存在抗体
实验结果
呈红色片状凝集颗粒为阳性 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 (2)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 (2)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一、选择题【A型题】1.免疫是指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法国B.中国C.英国D.美国E.印度3. 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缺陷病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A.破伤风抗毒素B.破伤风类素素C.肉毒类毒素D.白喉类素素E.白喉抗毒素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A.PasteurB.BehringC.JennerD.BorderE.Burner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A.JennerB.KochC.PorterD.BurnetE.Pasteur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A. 白喉抗毒素B.狂犬疫苗C.人痘苗D.牛痘苗E.卡介苗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A. .Koch和PasteurB. Miller和GoodC. Milstein和KhlerD. Tislius和KabatE. Porter和Edelman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 BurnetB. BorderC.PorterD. JennerE.Pasteur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X型题】1.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B.单核-巨噬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红细胞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A.巨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NK细胞E.树突状细胞3.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A.单核-巨噬细胞B.NK细胞C.B细胞D.T细胞E.多形核中性粒细胞4.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肥大细胞5.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B.免疫系统的功能C.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和过程D.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免疫学措施E.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二、名词解释1. 免疫2. 免疫防御3. 免疫监视4. 免疫自稳三、问答题1. 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御、致病)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08,09年)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
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
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 :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
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
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

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

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
步酶解C3并形成C --------------- ,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
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 MAC可胞
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
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
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I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细胞识别。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分)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 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
⑵抗体浓度增加快;
⑶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
⑷下降期持久;
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
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 ;
⑺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
制?(7分)
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为: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
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共27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
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 :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
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
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
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6、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
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8、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9、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
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三、简答题(3题,共22分)
1、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7分)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
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I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细胞识别。

2、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8分)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

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第三是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第四是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

3、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7分)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3a C5a C567具有趋化作用
四、论述题(12分)
列举4种具有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较其特点(膜分子、分布、杀伤特点等)。

答:1、CD8+ CTL是一种效应性T细胞,以CD8为主,分布在外周血,能特异性直接破坏靶细胞。

2、NK自然杀伤细胞,以CD16 CD56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抗原致敏可直接杀
伤靶细胞,无特异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

3、巨噬细胞:广泛分布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非特异,
可以通过吞噬、ADCC或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杀伤靶细胞。

抗感染,抗肿瘤。

4、NKT :具有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物,主要分布在骨髓、肝和胸腺。

多数为DN细胞。

TCR缺乏多样性,主要识别不同靶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共有脂类和
糖脂类抗原,属于固有免疫细胞。

通过凋亡和坏死破坏靶细胞。

五、扩展题(4分)
试举出免疫学发展史上四位科学家的名字(英文名,或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并简要说明其主要贡献。

答:Jenner,发明牛痘苗;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Ton egawa,阐明抗体多样性的分子机制;Owen发现了天然耐受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