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合集下载

GeoPlot地球化学数据投图软件-使用说明

GeoPlot地球化学数据投图软件-使用说明

GeoPlot地球化学数据投图软件-使用说明GeoPlot地球化学数据投图软件-使用说明第一章:介绍1.1 软件背景与目的1.2 目标用户1.3 安装要求第二章:安装与配置2.1 软件包2.2 安装软件2.3 创建用户账户2.4 配置软件参数第三章:界面概览3.1 主界面3.2 工具栏3.3 菜单选项3.4 数据显示界面3.5 设置面板第四章:数据导入与处理4.1 导入数据文件4.2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4.3 数据格式转换4.4 数据筛选与过滤4.5 数据计算与统计第五章:地球化学数据投图5.1 绘制散点图5.2 绘制地球化学图5.3 绘制剖面图5.4 绘制等值图5.5 绘制空间分布图第六章:图形设置与编辑6.1 修改图形样式6.2 添加图例与注释6.3 调整图像大小与比例6.4 图形导出与保存第七章:其他功能7.1 数据文件管理7.2 数据交互与共享7.3 扩展功能与插件第八章:常见问题解答8.1 如何导入多个数据文件?8.2 数据清洗过程中如何删除异常值?8.3 如何标准化图形?8.4 地球化学图如何进行符号设置?第九章:技术支持与反馈9.1 联系我们9.2 反馈建议9.3 常见问题咨询附件:附件一、安装包附件二、示例数据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软件包:指GeoPlot地球化学数据投图软件的安装文件,包括执行文件和相关依赖文件。

2、安装软件:将软件包中的执行文件或脚本运行,并按照向导进行必要的安装配置的过程。

3、用户账户:为了保存用户个性化的设置和数据,软件需要创建用户账户来区分不同用户。

4、数据清洗:指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处理的过程。

5、数据格式转换:指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的操作,例如从CSV格式转换为Excel格式。

6、数据筛选与过滤:指根据特定条件对数据进行过滤,例如筛选出特定元素浓度大于某个值的样点。

7、数据计算与统计:指对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和统计分析的操作,例如计算元素比值、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等。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高等地球化学》之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张展适139********zhszhang@主要内容¾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得¾岩石主量元素(Major elements)¾CIPW标准矿物计算¾主量元素化学成分的利用Î分类:岩石的分类命名、岩石系列的划分、不同花岗岩类的主量元素Î追踪成岩过程Î岩石形成构造背景的判别地球化学数据的获得¾常量元素:Î湿化学分析法(Wet Chemistry)ÎX射线荧光光谱(XRF)Î电子探针(EMPA)¾微量元素:ÎX射线荧光光谱(XRF): 主量元素和Rb, Sr, Ba, Zr, Nb, Y, Sc, V, Cr, Co, Ni, Ga, Zn, (La, Ce, Nd, Sm)Î中子活化分析(INAA): Sc, Cr, Co, Ni, REE, noble metal, Hf, TaÎ等离子光谱(ICP-AES): 大多数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Hf, Ta, Pb, Th, U)Î等离子光谱质谱(ICP-MS): 绝大多数微量元素Î离子探针(IMPA): 大部分微量元素送样前的准备¾送样分析的目的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分析?¾分析方法选择,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精度;¾样品的选择,新鲜,均匀,有代表性;¾样品的处理,避免污染;¾样品重量,碎样重量和送样重量,与样品的结构,分析的元素和方法相关;¾样品的系统和统一,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矿物探针分析、同位素等应配套岩石主量元素(Major elements)¾主量元素是指在任何岩石中都占绝对多量的元素,实际上是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中丰度最高的那些元素,通常包括Si, Ti, Al, Fe, Mn, Mg, Ca, Na, K, P这9个元素(的氧化物形式),有时还包括H(H2O)和C(CO2)。

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确定方法

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确定方法

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确定方法一、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基础数据处理的意义是获得较为准确的平均值(背景)和异常下限。

1、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归根结底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所以要求数据应是正态分布的,不是拿来数据就能应用的,特别是用公式计算时更要注意这一点。

正态(μ =0, δ =1)----(偏态)。

大数定理:又称大数法则、大数率。

在一个随机事件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同时,在对物理量的测量实践中,测定值的算术平均也具有稳定性。

所以如果在计算时,数据中包含较多的野值时,实际获得的是一个不具稳定性的算术平均,它实际不能替代背景值。

2、异常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不同尺度上的要求,所以不要将其看作一个定值。

在悉尼国际化探会议上(1976),对异常下限定义:异常下限是地球化学工作者根据某种分析测试结果对样品所取定的一个数值,据此可以圈定能够识别出与矿化有关的异常。

并对异常下限提出了一个笼统的定义:凡能够划分出异常和非异常数据的数值即为异常下限。

据此,异常下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背景上限。

二、异常下限确定方法具体异常下限确定方法较多:地化剖面法、概率格纸法、直方图法、马氏距离法、单元素计算法、数据排序法、累积频率法……下面逐一介绍:1、地化剖面法:(可以不考虑野值)在已知区做地化剖面:要求剖面较长,穿过矿化区(含蚀变区)和正常地层(背景),能区分含矿区和非矿区就可确定为下限。

2、概率格纸法:(可以不考虑野值)以含量和频率作图15%--负异常50%--背景值85%--X+δ(高背景)98%-- ( X+2δ)异常下限3、直方图法:(可以不考虑野值)能分解出后期叠加的值就为异常下限4、马氏距离法:(在计算时已考虑野值)针对样本,实际为建立在多元素正态分布基础之上—多重样本的正态分布,超出椭球体时—异常样(如P3点)。

相似于因子得分的计算,最后为一个剔除异常样本时的计算值,实际计算出综合异常边界线。

当令m=1时,上式化解为Xa=Xo?KS,这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单元素(一维)计算异常下限常用公式。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当 pH <9时,上式中的 (H+)、 (OH-) 和(CO32-)的浓度比 (Ca2+)和 (HCO3-) 相对小得多,因此,可忽略不计,则方程可变为:

2(Ca2+) = (HCO-3) ,或 (Ca2+) = (HCO3-)/2

以上为描述碳酸平衡系统的最基本的方程
5、地下水系统中的碳酸平衡
碳酸平衡
在稀溶液中,挥发性溶质的分压以巴为单位,等于溶 质的摩尔数(亨利定律),适用于难溶气体
CO 2 ( g ) H 2O H 2CO 3 (aq)
K CO 2
H 2CO 3
PCO 2

H 2CO3 H HCO

3
K1
H HCO
HCO H CO
3、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对某些矿物,如石英、玉髓、非晶质 SiO2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在结晶岩地区的热泉口,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SiO2 的溶解度也降低,形成硅华;

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取决于CO2分压,pH值,温度等,
一般而言, CO2分压越高、温度越低,气体在水中的
溶解度越大,如CO2分压降低则发生脱碳酸作用,形

2、pH值

pH值是决定天然水中许多元素溶解性的重要因素

Na、Ca、NO3和Cl等少数几种离子可存在于各种pH条
件下的天然水中;

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阳离子形式存在,而当
pH值增高时,即以氢氧化物或偏碱性的盐类形式从水
中沉淀出来(如Fe3+);

一些金属元素(如Cu、Zn等)发生沉淀的pH略高一 些(Cu为5.3, Zn为7)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编图数据整理方法—以海河流域编图为例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编图数据整理方法—以海河流域编图为例

法进 行 了对 比评 价 , 分 别从 网格 间 距及 搜 索半 径 并
大 小等 方 面做 比较 , 提 了 自己在 编 图中采 用 的数 据处理方 法及选用 的技术参数 。
收 稿 日期 : 0 2 0 — 8 2 1- 4 2
基金项 目: 固家地 质调查项 目: 海河流域多 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编制与 版( 22 19 1 1 ) 1 10 0 1 00
湖泊 地 区表层 底泥 土壤 元素 为 4k ×4k m m的网格 数 据 , 层底 泥 土 壤 的元 素 数据 为 4k ×8k 深 m m网格 数 据 ; 浅海则 为表层底 泥元素为 4k ×4k 的网格 近岸 m m
数 据 , 层 土壤 的元 素 数据 为 4k ×8k 深 m m网格 数 据 。
作 者 简 介 : 素荣 (9 1 , , 程 师 , 林 大 学 硕 十 , 从 事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 ma : aguo g 2 c 。 张 18 一)女 T 吉 现 E i z nsrn @16 " lh n
第3 期
张素荣等 : 目标 区域 地球 化学编图数据整理方法一 以海河流域编图为例 多
编 图 中采用 的 数据 处 理 方 法及 选用 的技 术参 数 。
关键 词 :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学: 多 网格 化: 值 方 法; 插 网格 间距: 索 半径 搜 中 图分 类 号 : 5 6 P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4 52 1 )3 2 4 0 l 2 1 ( 0 0 —0 1 — 7 6 3 2
原 始 数据 的整理 和 网格 化处 理是不 可避 免 的。而不
同 的网格化 方法及 其计 算参 数所形 成 的结果是 非 常 不 同 的。 因而 , 了客 观 的反 映 区域 内元素 的地球 为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Radioactive and rediogenic elements
二、衰变定律
1902年Rutherford通过实验发现放射性同位素 衰变反应不同一般的化学反应,具有如下性质:
(1)衰变作用是发生在原子核内部的反应,反应结果 由一种核素变成另一种核素;
(2)衰变自发地不断地进行,并有恒定的衰变比例;
变质砾岩中花岗岩质砾石中的锆石年龄,其地 质含义是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应该早于砾岩的地 层年龄。
谐和线年龄,上交点年龄为 2573±52Ma。 表面加权年龄,2580Ma。 谐和线年龄和表面加权年龄结果很相近,结果 是可信的。 综合来说: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2573±52Ma是 可信的。砾岩的地层年龄应晚于2573Ma。根据目 前的年龄结果,不支持砾岩比郭家窑组老的认识。
同位素地球化学
Model 2 Solution ( on 30 points
0.5
Upper intercept: 2573±52Ma
MSWD = 9.8
2200
0.4
data-point error ellipses are 68.3% conf.
206Pb/238U
0.3
1400
0.2
0.1
2
5
同位素定年原理
自然条件下,同位素放射性衰变过程是 不可逆的,且其衰变速率及放射性子体 的性质不受外界的影响。母-子体同位素 确定的对应关系和恒定的衰变速率构成 了同位素定年的理论基础。
四、同位素定年的基本要求
1)应有适当的半衰期,这样才能积累起显著数量的子核, 同时母核也未衰变完。如果半衰期太长,就是经过漫 长的地质历史也积累不起显著数量的子核;如果半衰 期太短,没有多久母核几乎衰变完了。

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图制作

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图制作
进 入 图形编 辑 系统 ,添加 上 述生 成 的点 、线 、面 文件进 行 编辑 整饰 。
添加点 数据 文件 ,用 “ 编 辑” 菜单 “ 据属 性 标 注 释” 功 能 ,选 择 Au属 性 ,完 成 数 据点 标 点 根 注 ,另存 为 “ Au元素 数据 点 . T 文件 。 w ”
本文 2 1 年 3 02 月收到 ,4月改 回。
其 他
表 1 地球 化 学 图 色 区设 置
・2 9 ・ 3
色Hale Waihona Puke 蓝 ( 值 区) 低 元素含量范 围 (g g n / ) g / 或 g g
< Xo 1 6 S 一 .50
元素累积频率
< 1 5
浅蓝 ( 低背景 区)
确定退出。保存点文件 。此时 ,元素分析结果已经作为屙 l挂接到点文件 。 生 投影转换过程中, 将数据点 X 坐标与地图直角坐标 X 、Y 、Y对换,所以 “ X位于 4 、Y位于 3 列”
必须选对 ;“ 结果投影参 数” 中 ,比例尺 和单位一 定要填准确 ,否则 图内参数可能 无法正确 显示 。
o .5 0 +1 6 S ~ 。 S +4 0 >X。 S +4 0
>7 ~≤ 9 % 5 5
>9 ~≤9 . % 5 85 >9 . 85
以上数值设定完后 ,击 “ 存设置” ,保存相应设置 为 Auvl . e 文件 ,以便 下一次装入。点击确
定 ,将 自动 生成 地化 等值 线 图 。保存 相应 的点 、线 、面文件 。
1 原 始 数 据 整 理
将 G S采 集 的采样 点坐 标数 据及 元 素分 析结 果数 据导 入 E cl ,并 进 行整 理 ,使 其按 照 I P x e表 D、 样 号 、坐标 X 、坐标 Y 、分析数 据 的列 顺 序排 列 。I 按 1 、3 …顺 序 赋值 ,保 证 每 个 取 样 点有 D 、2 … 唯一 的 I D号 。将 以上 整 理好 的 文 件 ,另存 为文 本 文 件 ( J 符 分 隔 ) *.x 格 式 。在 该 数 据 文件 e表 tt 中 ,G S应 预先 设置 为 北 京 5 P 4椭 球 参 数 ,坐 标 单 位 为 m,Y坐 标 删 除 投 影 带 号 ,否 则 ,展 点 会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图解相关问题讲解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图解相关问题讲解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图解相关问题讲解岩石地球化学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学科,是由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地质学三个理论领域综合而成的重要学科。

它研究块状岩石的成因及岩石体中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了解地球内部深弹幕室元素组成种类、分布与物质交换的空间时空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地球圈层的结构及演化机制。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从岩石样品中提取元素组成、放射性百分比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数据,并对其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获得有用信息的一系列操作。

常见的数据处理步骤有:原始数据及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及图解处理、统计学处理、数据可视化等。

原始数据及数据预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需要进行收集、归类和检验。

收集的数据可以通过室内实验、实地测量、采样分析等方法获得,并通过图表等形式记录,比如手绘地质图、实验室分析结果表等。

在进行数据预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检查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及图解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化学物理计算分析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以及图解(如块体结构图、图解概念图等)。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岩石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出统计特征参数,用以表征地质构造特征和来源、物质分布特征、岩性特征等;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可以提取出有用的图形数据,如深度曲线、垂向曲线和三维曲线等,从而进行地质构造的空间分析;而图解处理,则可以提取出岩石结构的空间关系,从而进行岩石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统计学处理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它是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统计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排序、计算和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复杂方法,进而深入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数据可视化是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最后一步,是将处理好的数据转换为可视的形式。

通常会采用熟悉的可视化手段,如K-map法、气泡图、多变量图、柱状图和线图等,其中,K-map法是对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常用的可视化技术,它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及其空间空间关联转换为容易理解的K-map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一、计算Al2O3/(CaO+Na2O+K2O)和Al2O3/(Na2O+K2O)或A/CNK-A/NK分子(摩
尔)比步骤与投图

1.列出Al2O3、CaO、Na2O和K2O的分子量

Al2O3分子量 CaO分子量 Na2O分子量 K2O分子量
102.00 56.00 62.00 94.00
主要氧化物分子量
氧化物 Al2O3 CaO Na2O K2O Si2O TiO2 Fe2O3 FeO MnO MgO P2O5

分子

102.0 56.0 62.0 94.0 60.0 80.0 160.0 72.0 71.0 40.0 142.0

2.列出所测样品的Al2O3、CaO、Na2O和K2O含量
岩性 样品号 Al2O3含量 CaO含量 Na2O含量 K2O含量
(xηγT1) P4XT06
14.44 0.41 2.66 5.52

(xηγT1) P15XT02 13.31 0.41 4.33 4.47

(zηγT1) P15XT03-1 13.34 0.57 4.32 4.25
(zηγT1) P4XT10 13.82 0.56 4.23 4.30
3.求出分子(摩尔)数(样品中Al2O3、CaO、Na2O和K2O含量除以各自氧化物
的分子量)
岩性 样品号 Al2O3分子数 CaO分子数 Na2O分子数 K2O分子数
(xηγT1) P4XT06 (14.44/102.0=)0.142 (0.41/56.0=)0.007 (2.66/62.0=)0.043 (5.52/94.0=)
0.059
(xηγT1) P15XT02 (13.31/102.0=)0.130 (0.41/56.0=)0.007 (4.33/62.0=)0.070 (4.47/94.0=)
0.048
(zηγT1) P15XT03-1 (13.34/102.0=)0.131 (0.57/56.0=)0.010 (4.32/62.0=)0.070 (4.25/94.0=)
0.045
(zηγT1) P4XT10 (13.82/102.0=)0.135 (0.56/56.0=)0.010 (4.23/62.0=)0.068 (4.30/94.0=)
0.046

4.分别求出Al2O3/(CaO+Na2O+K2O)和Al2O3/(Na2O+K2O)或A/CNK-A/NK分子

(摩尔) 比
岩性 样品号 Al2O3/(CaO+Na2O+K2O)分子比(摩尔) Al2O3/(Na2O+K2O)分子比(摩尔)
(xηγT1) P4XT06
0.142/(0.007+0.043+0.059)=1.299 0.142/(0.043+0.059)=1.393

(xηγT1) P15XT02
0.130/(0.007+0.070+0.048)=1.046 0.130/(0.070+0.048)==1.112

(zηγT1) P15XT03-1
0.131/(0.010+0.070+0.045)=1.046 0.131/(0.070+0.045)=1.138

(zηγT1) P4XT10
0.135/(0.010+0.068+0.046)=1.093 0.135/(0.068+0.046)=1.189

5.投图

以Al2O3/(CaO+Na2O+K2O) 或A/CNK分子(摩尔)比X为轴和以Al2O3/(Na2O+K2O)
或A/NK 为Y轴,投点即可。
换算公式 n = m / M,n是摩尔数,m是质量或含量,M是分子量。摩尔比
和分子比可以看做是一个意思。
二、微量元素蛛网图K、P、Ti等的计算
1. K=K2O×0.83013×10000
2. P=P2O5×0.43646×10000
3. Ti=TiO2×0.5995×10000

三、花岗岩R2-R1构造环境判别图解(阳离子或原子数之比)R2和R1的计

算步骤
1.列出R2和R
1

R1=4Si-11(Na+K)-2(Fe+Ti),R为阳离子数或原子数。
R2=6Ca+2Mg+Al,R为阳离子数或原子数。
2.列出氧化物中阳离子计算步骤
(1)列出样品中氧化物含量%(表1)

(2)列出氧化物分子量(表1)
(3)列出氧化物阳离子数(表1)
表1 平均英云闪长岩的阳离子计算

4)






分别求出Si、Na、K、Fe、Ti、Ca、Mg、Al阳离子比例(表1)
计算公式:
Si=(样品中SiO2含量/SiO2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61.52/60.09)
×1.00=1.0238
Na=(样品中Na2O含量/Na2O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3.63/61.98)
×2.00=0.1171
K=(样品中K2O含量/K2O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2.07/94.20)
×2.00=0.0439
Fe=(样品中FeO含量/FeO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3.82/71.85)

氧化物 岩石的氧化物 含量(wt%) 分子重量 阳离子个数 阳离子比例 千阳离子 阳离子% 分子%
SiO2 61.52 60.09 1.00 1.0238 1023.80 58.03 67.86
TiO2 0.73 79.90 1.00 0.0091 9.14 0.52 0.61
Al2O3 16.48 101.96 2.00 0.3233 323.26 18.32 10.71
Fe2O3 1.83 159.69 2.00 0.0229 22.92 1.30 0.76
FeO 3.82 71.85 1.00 0.0532 53.17 3.01 3.52
MnO 0.08 70.94 1.00 0.0011 1.13 0.06 0.07
MgO 2.80 40.30 1.00 0.0695 69.48 3.94 4.61
CaO 5.42 56.08 1.00 0.0966 96.65 5.48 6.41
Na2O 3.63 61.98 2.00 0.1171 117.13 6.64 3.88
K2O 2.07 94.20 2.00 0.0439 43.95 2.49 1.46
P2O5 0.25 141.95 2.00 0.0035 3.52 0.20 0.12
sum 1.7644 99.99 100.01
×1.00=0.0532或(FeO+ Fe2O3)阳离子之和。
Ti=(样品中TiO2含量/ TiO2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0.73/79.90)
×1.00=0.0091
Ca =(样品中CaO含量/ CaO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5.42/56.08)
×1.00=0.0966
Mg =(样品中MgO含量/ MgO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0.08/40.30)
×1.00=0.0695
Al=(样品中Al2O3含量/ Al2O3分子重量)×阳离子个数=(16.48/101.96)
×2.00=0.3233
(5)求出Si、Na、K、Fe、Ti、Ca、Mg、Al千阳离子数(表1)
Si、Na、K、Fe、Ti、Ca、Mg、Al阳离子比例×1000,得出Si、Na、K、
Fe、Ti、Ca、Mg、Al千阳离子如表1。
3.求出R2和R1阳离子数或原子数
将Si、Na、K、Fe、Ti各千阳离子数代入公式R1=4Si-11(Na+K)-2(Fe+Ti),
求出R1阳离子数或原子数;同理,将Ca、Mg、Al千阳离子数代入公式
R2=6Ca+2Mg+Al求出R2阳离子数或原子数。
四、其它相关计算
1. Al=Al2O3×52.9%
2. FeOt= FeO+0.8998 Fe2O3
3. 氧化指数 FeOt/MgO

4. Mg#(镁指数)

计算方式分为如下两步:
(1)FeOT (wt.%) = FeO (wt.%) + Fe2O3 (wt.%) *0.8998 = FeO (wt.%)
+ Fe2O3
(wt.%) * (71.844/ (159.6882/2))
(2)Mg#=100*(MgO/40.3044)/(MgO/40.3044+FeOT/71.844)
上述是分别测试分析了FeO和Fe2O3的计算方法, 如果是测试的全铁,
也可以近似计算。
通常说的高Mg,是指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 如火山岩中的高镁安山
岩(通常情况下,异常高的MgO含量指示着可能有地幔物质参与,如俯冲带地
幔楔或者软流圈熔体上涌等等)。Mg#(镁指数)也可以定量的表示岩石中的
Mg含量高低。Mg#通常用于镁铁质岩石,可以粗略指示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程
度,高Mg#的地幔橄榄岩可能经历了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常在92-93左右,
而原始地幔会相对富集,Mg#较低,在88-89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