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结题报告 精品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
20XX年10月我校申报参加了青岛市南区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
结合学校实际,在青岛市“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中我校选择了“作业设计”的子课题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于20XX 年10月结题。
本课题进行了三年多的实验时间,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
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着重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数学问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准确的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理清问题实质,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在把数学问题用活、用深、用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1、总结、归纳或提炼一些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有系统的、螺旋上升的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数学教师形成个性化理论或教学特色。
2、培养学生在数学素养的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迅速地分析问题,改变思考的定势,灵活而有创造性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原来拟订的培养对象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善于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露其根源,并能灵活而有创新地严格地评价所依据的材料,验证所提出的假设,以实际结果来确定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3、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批数学教学骨干,使之成为“科研型”教师。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尊敬的老师:我是XX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中,进行了一项小学数学结题研究,现将我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和评价。
一、研究背景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
数学结题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帮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解析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
我选择了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典型题目进行结题分析。
三、研究内容1. 了解题目在研究开始之前,我仔细阅读了所选题目的题干和要求,确保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准确,同时理清题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2. 思路分析对于每个题目,我都进行了思路分析,尝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3. 解题过程我按照我的思路,逐步解决每个问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题目,我会记录下我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以便复习和总结。
4. 解题结果在解决每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得到的最终结果进行验证,确保解题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四、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共完成了10个主要题目的解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挑战性和收获的两个题目:1. 向前数、向后数:题目要求我们找到一个数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
通过分析,我发现可以使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向前数"一位"时,可以通过当前数减去1来得到前一个数。
2. 正确的运算符:题目给出了一堆数和运算符,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将这些数进行运算,得到指定的结果。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数学运算和逻辑思考相结合,通过尝试和验证来找到正确的运算符组合。
五、研究心得通过对这些数学题目的研究,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这些问题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解题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一些知识点上的不足,例如乘法口诀和小数的运算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数学视野。
数学低段小专题结题报告
《利用生活经验促进低年级学生探索应用题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成都市李家沱实验小学低段数学组内容提要:小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即将应用题生活化。
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
关键词:生活经验生活化课题主持人:刘晓雪、廖方英课题组成员:余英、张家芬、贺琳、廖方英、邹昌淑、刘成、廖沁、李文联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抽象复杂,情节事理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知识运用脱离生活实际,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
《新课标》中指出:在第一学段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第二学段中,学生将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烦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由此,我们教研组将利用生活经验促进低年级学生探索应用题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我们对三年级学生的应用题解答情况进行了检测:5道基本题,2道综合应用题,1道条件多余和条件隐性结合应用题,1道多结论的开放性应用题。
检测结果表明学生对各种类型应用题的基本题掌握较好,对需要综合分析、应用的综合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分析,而对一些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探索解题策略寻求多种可能结论的实际问题,思维则比较僵化,摆脱不了答案唯一的思维模式。
我们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及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现行数学教材中,应用题呈现形式多样,且都分散于各个教学内容中,没有类型与解法的集中编排,跳跃性较大。
结题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而收效微微, 原因是什么?就是孩子没有掌握审题的要诀或说不知如何审题, 不 管在多么优秀的练习面前,完成它,都是苦役。思索这个问题,我决定从指导如 何阅读题目开始得出了数学的学习和解题都不能离开阅读与观察。 ( 1)读题从关键字词开始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了解题意,为进一 步思考作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 做出明确的规定,先大声读、再轻声读、默读。要求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 等。 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 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 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有必要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做适当进行解释。 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 就急于动笔了, 因为他们感觉这是 平时见过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 “经验 ”里的样子, 题目的意思已经发 生改变。 因此还要培养学生认真、 严谨的学习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 生做到 “字字出声慢读题 ”。低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 的默读能力, 出声轻读、 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 不添字, 读懂意思。 同时, 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读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通不漏字的情况下, 就让我们数学老师也当一回语文老师, 让我们的学生咬 文嚼字一番,如在 “丁丁有 12 颗糖,比红红多 2 颗,红红有多少颗? ”中,“比红 红多 2
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 1)初读,读通。因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
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有必要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
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如右图中的问题是 “学校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分享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此次报告,我希望能够展现我在数学领域的成长和进步。
二、整体情况在小学阶段,我通过学习数学,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我也养成了耐心和毅力,因为在解决问题时,我会多次尝试并不断调整方法,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数学学习的收获1. 算术运算能力的提升在小学一年级,我通过学习算术基础知识,如加法、减法和乘法等,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计算能力。
掌握了快速计算的方法,使我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2.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小学二年级,我开始学习逻辑思维和推理。
通过解决一些趣味数学问题,我培养了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推理能力。
通过推理问题中的条件和规律,我能够找到隐藏的规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几何形状与空间思维在小学三年级,我开始接触几何学习。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几何形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我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等特征来增强我的空间思维能力。
4. 数据和统计在小学四年级,我开始学习数据和统计。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我能够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并从中分析和推断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5.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通过小学数学学习,我逐渐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会思考它的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习惯有助于我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四、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努力和探索,我成功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以下是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难题和解决方法的总结:1. 难题: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运算符号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解决方法:我会积极向老师请教,并寻找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实践。
通过多次练习和演算,我逐渐理解了这些公式和符号的含义,使其更易于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石桥子镇中心校程艳冰《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申办的小课题。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共有6人,均为我校数学骨干教师,有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基础,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学校积极配合下,课题组成员辛勤工作,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技能、能力、知识、品质和观念的素养。
数学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反复的、渐进的、长期的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证、反省的体验过程。
数学素养的形成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实在、长期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
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
为此,我校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是针对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按照现代人数学素质发展一般特点提出的,其研究立足于现代人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着眼于现代人终身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其深入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_工业园区文萃小学__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1课题提出的背景新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务必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1.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乐。
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起点,就像思想一样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老师长期而有计划,有意识的予以培养。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将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
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同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相关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进而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学生方面: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教材的梳理,研讨,汇编,再修改,反思,整理活动课教材一系列活动,找到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注意从两方面开展实施,一是活动课教具的不同导致活动课教学方式的不同、效果不同、情景设想不同,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二是不同时段的活动课涉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合理性,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知识在再创造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放矢,升华再造。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活动课程教材汇编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数学游戏活动课把游戏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游戏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再加之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哭着乏味的负担,反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游戏活动课则是利用游戏这种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开展游戏课程,既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数学游戏活动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数学游戏活动课是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报告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一、背景与现状《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
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
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
又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
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小学低段儿童数感培养的研究
用数 “ 说”起来 ; ③将数 “ 用”起 来。
说清 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 能的。联 系了 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变得看得见 , 摸得着 , 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又 比如:在一上 教学认 识 … 0’时 ,启 发学生 自己说出在 日常生活 中在 哪些地 方见
了解 的不够。教师若是能在教 学 中,联 系数
【 关键词 】 低段儿童;数感
经调查研究发现 ,小学低段儿童数学学 不 好的主要原 因之 一就是他的数感不好 。可 良好 的数感 。数感 ,顾名 思义 ,就是指人对 数及 其运算 的感 觉、感 受乃至感情。从数学 教育心理学 的角度 看,具体地 表现在对 日常
意义的现实应用 ,创设情境 ,让学生 在具体 情境 中把握数的意义 ,将有助 于加强 学生数 感 的培养。
余4 o 元钱 。学生在头脑中一旦形成对数的意 义 的理解,就会有 意识的运用他们理解 和认
识有关的问题 ,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
又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 :星期天 ,王 8名 学 生去 儿 童 公 园 玩 , 问题 而选 用恰 当的算法 ;能估计 计算 交流的 感 ,就要让学生学会用 数及其关系来表达和 老师 带 着 二 年 级得 4 交流 。 “ 说”即用语言 表达思维。这不仅是 每人门票 2 0 元 , 王老师带了 1 0 o 0 元钱去买票 , 结果 ,并对 结果 的合理 性做出解释。”由此 可见 ,新课 标中对学生数感 的培养也 是非常 重视 的。笔者根据 自己从 教多年的经历 ,结 合小 学低 段儿童 的思维 特点,从 以下三方面 简单 的语言表达 ,还是 数学思维在脑 内的抽 象凝结 ,对凌乱知 识的梳理 ,然后以语言为 载体将其表 达出来。学生 ,特 别是低年级 的 请问够用吗?学生试着估算 ;每人 门票 2 O 元, 5 O个人 只要 1 0 0 0元 ,4 8 个 人肯 定够 了。再 比如 , 春光小学 4 4 6 名学生去参观 自 然博物馆 ,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素养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 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 力,提高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数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 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数学 教育计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 素养的培养也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和 实践不断增多。
2023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 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相关文献综述 • 研究设计与实践 • 研究成果与讨论 • 培养策略与效果 • 研究结论与展
1 2
国家教育政策导向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由知 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
结果讨论
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原因可能包括
数学素养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于 数学学科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数学素养培养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原因可能包括
教师对于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同时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也加强了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05
明确教学目标和计划,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进行 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应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 情境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课外活动
组织数学竞赛、数学乐园等课外活动,拓展学生 的数学视野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效果评估
成绩对比
通过数学成绩的对比和分析,了解学生在培养前后的数学水平变 化。
现实教育需求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数学素养 较低的问题,需要加强数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听、说、问、写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听、说、问、写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早已引起世人注目。
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埃德加·富尔指出: “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这些经验、理论都告戒我们: 作为老师, 我们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 缺乏动手动脑机会, 兴趣薄弱, 缺乏自信, 对数学的精神、思想及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了解甚少, 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 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习惯进行校正和培养, 养成一种有效的听、说、问、写的自主学习习惯。
因此, 我们寄希望通过对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使学生养成一种有效的听、说、问、写的自主学习习惯, 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 获取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在小学, 使学生学好数学, 培养起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 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个体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 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 从而提高学生修养, 完善学生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 改变教学方式, 在教学形式有所创新, 逐步成为我校教改的带头人, 进而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新一轮课改面对“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痛苦,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现状, 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
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结题报告马鞍九义校:李曲涛魏胜美一、课题的提出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数学也有“数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的练习中,常常会出现“两地的距离是600分米”、“一盒牛奶重250千克”、“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115米”之类的笑话,学习过程中看似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他们的错误常常令教师哭笑不得,有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会错。
明明是很简单的计算都会算不对。
孩子们从不联系实际生活去想一想。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觉,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而有些学生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问题的答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教师对数感的解读及投放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教师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未能挖掘出教材中能激活学生兴奋点等因素,都是重要原因。
社会的大环境、家长对子女成长超预期的的期盼、课程改革的高标准要求、升学竞争的高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心里等问题的存在,均需要以提高学生数感为切入点,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课题,试图从小学低段开始,开拓出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可见其对于培养的重要性。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三、课题的界定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
小学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负责人:王学琴课题组成员:包罗平沈晓东石磊南阳市第四小学前言我校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自2009年9月申报立项以来,在教研室专家和学校科研办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低年级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
爱学习、会学习,爱动脑、会动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
而且,也只有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也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捞,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
可是,目前的现状是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
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总结
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总结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4”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主题图上鲜艳的颜色以及富有童趣的画面,会把学生很快带入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之中,学生们会兴致盎然地数出画面上能够用“4”表示的物体:4棵大树,4个小动物,4面彩旗等,从而抽象出“4”这个数。
于是,数是他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教学“0的认识”时,让学生观看老师的实物演示,由盘子里有2个苹果,到1个苹果,到没有苹果,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0表示没有”。
另外还在“想一想”,“练一练”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
结题_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农村小学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中心小学王宗义【内容提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
我从一系列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的审题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在小学低段重视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对其后继学习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学生的审题现状,从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根据学习习惯养成的特性以及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践中倡导注重细节,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对比实施,为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审题审题能力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传统算术应用题相比,一改传统应用题单一的、套路性的呈现形式,变为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提供信息、呈现问题,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接近生活本来面貌的杂乱无章的,需要学生重新组织的,经常是多余和不足的,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补充。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觉笼统、不精确,知觉事物时往往只限于对事物外表的认知和呼出其名称,不能深入全面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因此,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的错误中, 应用题有60%以上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审题产生的错误, 家长和老师往往都认为是学生马虎造成的, 实际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低造成的。
因此发展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关键。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那么在新课程倡导下的数学问题,就蕴含着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实际问题,那么在面对这些灵活和现实的数学问题中,能正确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
数学教学论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 提高计算能力结题报告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提高计算能力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
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
2、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
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理论依据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结题报告马鞍九义校:李曲涛魏胜美一、课题的提出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数学也有“数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的练习中,常常会出现“两地的距离是600分米”、“一盒牛奶重250千克”、“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115米”之类的笑话,学习过程中看似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他们的错误常常令教师哭笑不得,有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会错。
明明是很简单的计算都会算不对。
孩子们从不联系实际生活去想一想。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觉,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而有些学生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问题的答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教师对数感的解读及投放在课堂上的教学策略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教师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未能挖掘出教材中能激活学生兴奋点等因素,都是重要原因。
社会的大环境、家长对子女成长超预期的的期盼、课程改革的高标准要求、升学竞争的高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心里等问题的存在,均需要以提高学生数感为切入点,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课题,试图从小学低段开始,开拓出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依据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可见其对于培养的重要性。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三、课题的界定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数感。
四、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境,培养低段学生的数感。
2、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3、长期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中提高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敏锐感觉,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4.探索和建立实施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及策略;(二)研究内容1、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并能用常见的量来正确表示生活中的数。
2、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数感。
4、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5、探索并总结出数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每学期对学生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等作检测评价并做统计分析。
课题组还发动数学组其余教师,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师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五、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一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一)准备阶段(2018年5月):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聘请研究顾问。
2、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3、学习新课标,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
4、进行教育教学和新课标理论学习。
(二)实验阶段(2018年6月—2018年4月):1、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现实情境,强化活动,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数感。
2、加强教学案例和实验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3、进行阶段性调查、统计和个案分析,写出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8年5月):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对课题进行自我评估。
2、撰写总结报告和实验论文。
3、收集整理教学片段、教学反思、优秀课例,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系列,编辑成果专集。
六、策略研究的成果1、在快乐游戏中形成低段学生的数感。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低年级在认数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情景,通过观察、操作、相互交流等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生活现象。
我在教学1—10的加法时,根据小朋友对游戏具有浓烈的兴趣,设计了一些情景教学。
比如:学完5的加法后,我和学生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
我说:“我出0。
”学生就要想几和0加起来是5。
然后回答:“我出5。
0+5=5 5+0=5。
”先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然后同桌一起玩,还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过独木桥”等游戏。
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样具体的尝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全融合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了“数”的意义而且还知道了这些数在平时生活中是可以用来交流的,使他们对“数”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培养低段学生的数感意识。
我们课题组的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努力将静态的教学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感。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
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
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3、在已有生活经验中让低段学生体验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是他们在学前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而形成的。
是比较模糊比较肤浅的,我们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发展他们的数感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元、角、分的时候,认识了元、角、分后,让学生自己当老板,开超市。
可设计游戏:小小超市以小组的形式开一个小超市,把身边的文具、玩具等标上价格,组长分工有售货员、有顾客,进行购物活动。
角色可以互换。
(要求:语言文明,使用礼貌用语。
)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人人参与,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兴趣盎然。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积累经验,体会、感觉数的大小,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4、在交流中形成低段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8的分成”这个知识点时,我创设了一个分糖的情境:老师买来8个苹果,要学生分给自己和同桌吃,你会怎么分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每人各4个,因为这样公平。
有的说:给同桌6个,自己4个,因为同桌年龄比自己小。
有的说:我3个,同桌4个,还剩3个留给老师,因为老师很辛苦,等等。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8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5、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低段学生的数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例如,认识11—20以内各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摆学具。
教师请学生先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这时,小朋友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摆成一堆;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10个小圆片放在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
通过观看同学间不同的摆法,比较优缺点得出最佳的答案。
接着教师再让小朋友思考:“你想现在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此时,学生已经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上5个。
小朋友们能用各种形式来表示15这个数:有的用10个正方体再加5个正方体,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是学生在向我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来表示“15”这个数,从而达到对“15”这个数本质意义上的感悟与把握。
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的路程又如,教学找规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给出的涂色卡上涂颜色,使它们变成一组有规律的图案。
这时,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大增,他们会创造出很多美丽的图案,再请他的同伴找一找规律在哪里?最后通过学生来摆一摆学具,自己来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深入到数学内部,才能使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糖有几颗?一本故事书有多少页?一筐苹果有多少个?从而逐步地增强学生的数感。
6、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真实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题组初步形成了从法则到算理的教学策略;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教师长期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中提高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敏锐感觉,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七、成效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数感的培养,促进了低段学生对数感的理解,80℅的学生由原来闹“两地的距离是600分米”、“一盒牛奶重250千克”、“一个小朋友的身高有115米”之类的笑话,到现在能基本联系生活实际,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初步地建立了数感,初步能够“数学地”思考问题,学生在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过程中,计算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