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概论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儒家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儒家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大多秉承着入世的诸多传统思想,是中国古典思想文化的典型性代表,其中阳明学,又被称为心学、王学,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推溯由孟子提出,进而由王守仁进行发展总结的儒家典型学说。

诸多历史学家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守仁。

”王守仁之心学,是中国古典儒家文化的一门流派,体现出了传统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美好愿望,映射出关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和社会思潮。

因此研究王守仁之心学对研究中国古典儒家思想意义重大,对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古典儒家思想;王守仁;心学;传统文化一、古典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构成儒家是古代早期形成的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汉王朝,儒学是最社会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有和道家,法家统称为三大学派思想。

虽然儒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因”焚书坑儒”进而遭到重创,然而在汉武帝时,为维护独裁统治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思维后,成为了中国学术思想派别上的干流思想。

华夏近千年来的思想派别众多,包括前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等诸多学派,在传统的固有价值体系中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王朝的检验,以压倒性的力量成为了主流学派,通常意义上的实用性学术或学派被时代统治者所抛弃,儒家思想顺行了统治者的要求成为了主导思想学派。

古典儒家思想的包含内容丰富复杂,糅杂了“天地人神鬼”众多杂项。

在广泛汲取各学派典籍精华基础上,开始与社会风气相结合,进而发展和完善了儒学基本理论和思想,即国家大一统思想,并确定了阶级属别,即皇帝大臣父子理论体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通过创办私塾的方式打破了固有的统治阶级教育垄断局面,使得老百姓也可读的起书,通过“在政府学习”变为“私学”,使得学派思想,正统与否确立人的价值观,使古典儒家思想广泛传播进而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因此,古典儒学就具有了坚实的公共基础,为社会民众所接受,并开始渗透到整个社会。

二、古典儒家思想的地位—心学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家思想,而是在意义上真正强调生命的操作感觉,把生命放在的首位,这标志着古典儒家思想由学问向哲学的方面转化,由实用性向理论完善的第一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礼治”。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和谐与统治秩序。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和“自然”。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由自在、自然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3.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法典,是传统中国礼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周礼以天子为中心,强调尊崇祖先、尊重社会秩序、维护伦理道德,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文化。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包含了64个卦象,以阴阳和五行理论为基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5.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倡导“仁爱”、“中庸”和“礼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7.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五行: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五行理论被应用于医学、占卜、农业等领域,也在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发挥了作用。

9. 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体制。

大一统体制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0. 古代经典:古代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儒家养心基本概论

儒家养心基本概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孟子在心性修养上的一大贡献,出处见《孟子·公孙丑上》。

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了。

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了。

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

说到心性修养,也就是思想情绪修养的时候,不能不提儒家四书之一《大学》中所说的“心广体胖”一语。

平时,“胖”有两个读音,两种解释。

一是读作“p€鄋g”,“肥胖”的“胖”。

对于养生来说,肥胖并不意味着是件好事,如果胖过了头,会产生诸如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疾病。

另一个是读作“p€醤”(盘),解释为安泰舒适的样子。

有关这句话的“胖”字,理应读、解作后一个音、义才对。

《大学》出于《礼记》。

在《礼记·大学》中,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对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胖,安舒也。

”“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

”儒家认为,有修养的君子平时心胸开阔,所以体貌安泰舒展,悠哉游哉。

追本穷源,这句话的本意并不一定全落在养生上,可到后来,却一直为谈论养生的人们奉作经典格言。

孟子和《大学》中的这种养生法,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以至到了后来,儒生们还悟出了“学道、养生本是一串事”的警策见解。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二载,伊川先生晚年气貌、容色、须发皆胜平昔,门人问他养生方法,他回答说:“学之力也。

”原来对于一般常人来说,难在安贫乐道,如果一生富贵荣达,就看不出积学的功力了。

为此,梁章钜感叹:“观先生语,则知学道、养生本是一串事,但学道者虽养生亦为学道,养生者虽学道亦为养生耳。

”接着,梁还结合自己“十日九疾,生产作业之事既不能自力,而读书作文亦皆苦不能精思,只坐(因为)气薄”的具体健康状况,作出了“自今未喜怒哀乐上理会,即病即药,不须外求也”的打算。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 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 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 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 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 范畴。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 个根本标准:忠恕。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
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
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孔子礼乐观: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 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 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 的传播者。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 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 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 同乐。
孟子
孟子,名柯, 邹国(今山东邹 县))人。生卒 年不详,据《孟 子》一书推断, 约生于周安王十 七年,卒于周赧 王十一年(前 385-前304)。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
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佛道儒的思想精髓概论

佛道儒的思想精髓概论

佛、道、儒的三大思想精髓是什么?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舞台上的三支主要力量,成为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宗旨为导向,逐步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思想体系。

同时又通过互相融摄,共同铸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

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国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情感与爱好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儒、释、道三家在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强烈的“排他性”则利于避免宗教战争的发生。

1.儒家的精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儒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值观。

过程称为修身,讲究个人修养,克已复礼,结果是个人美,目标是成贤成圣成王,受人敬重;面对的是大众,即世俗众人。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道家的精髓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道的理念是适应规律,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观。

其基本过程称为修心,讲究归隐山林,纵欲,结果是自然美,目标是成仙得道,长寿而多能;面对的是小众,即智慧之人。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佛家的精髓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生观。

过程称为修行,讲究天下为公,禁欲,结果是平等社会美,目标是成佛,不再轮回。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府(山东曲阜)
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进 乊的态度。
孔庙(山东曲阜)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迚》:未能亊人,焉能亊鬼? 《雍也》:敬鬼神而进乊。
3 关于知识论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 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 为四等:生而知乊者,上 也;学而知乊者,次也; 困而学乊,又其次矣;困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府重光门
孔子强调发挥个人 在道德修养中的自觉能 动作用,说:君子求诸 己,小人求诸人。他提 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 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 迚行反省,学与思结合, 言与行一致。
孔庙奎文阁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仍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 是仍不自觉到自觉,仍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 孔子的理想人栺是圣人和仁人。
孔庙明伦堂壁画
他主张学而时习乊,温敀而知新,提倡知乊为知 乊,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求自己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北京孔庙
(3)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渊博的学问家,他创立了宋 整的思想体系,虽保留传统天命观,但有利于社 会迚步。在先秦,孔子及儒家思想仅是百家争鸣 中的一个学派。汉朝以后,孔子思想受到重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周公旦
《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敀多能鄙 亊。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 面讲学传授学术。
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

儒学入门300讲 -回复

儒学入门300讲 -回复

儒学入门300讲-回复“儒学入门300讲”的主题是儒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回答以下问题,以帮助读者了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面貌。

第一节:什么是儒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学是什么。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系之一,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及其学生的思想和教育活动。

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和政治秩序以及道德义务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儒学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儒学有三个核心原则:仁、礼、义。

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是儒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礼强调的是合理和公正的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和谐和秩序。

义则指的是个人道德责任和义务,包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奉献。

第三节:儒学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们可以发展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儒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指导他们成为有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的人。

第四节:儒学和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儒学一直与政治密切相关。

在儒学的观念中,政治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君主和臣民都有特定的责任和义务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公正。

儒学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平等和公正的榜样,而臣民则应该尊重和服从君主的领导。

第五节:儒学和家庭伦理的关系是什么?家庭伦理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看重家庭作为社会基础的地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责任。

儒学提倡的家庭伦理模式是父母权威和孝道互相尊重的家庭关系,强调家庭的和睦和稳定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第六节:儒学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是什么?个人修养是儒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儒学教导人们要培养端正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要追求自我完善和提高个人素养。

儒学的个人修养要求包括自律、自省和自警等方面的要求,以帮助个人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第七节: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尽管儒学诞生于古代中国,但它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强调道德价值观,可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古代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了诸多学问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等。

古代学术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学术思想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而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们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以道德为基础,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才、言、行等多方面的素质。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秩序,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是古代学术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主张放弃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还与医学、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养生、治病的一些方法和理论。

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支特殊存在。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爱与利益的关系,主张以爱为中心,忠于公义。

墨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主张实行非攻、非害的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虽然在学术上并不如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影响力,却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术思想,如阴阳家、法家和名家等。

阴阳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人相应的关系,研究宇宙的演变和人类的生活。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张依法治国,强调国家的权威和秩序。

名家思想则重视才能和声望,认为名誉与实力相辅相成。

古代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追求人类幸福的方法和途径。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的研究,更是一种生活的实践。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古代学术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

儒、道、佛三家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简释三家文化的区别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七、兼容学习,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修齐治平道家文化——道法自然佛家文化——觉悟人生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儒家文化与四书五经概述(PPT 51张)

儒家文化与四书五经概述(PPT 51张)

历史背景:夏桀
历史背景:商汤
商汤,即成汤,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 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 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朝的方国 韦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 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 桀大战于鸣条,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 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定国号为“商”,成 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文化渊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文化渊源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杜甫
文化渊源
“杜甫情结” 为什么大诗人总是要怀才不遇?总是要忧国忧民 ?总是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当官?
历史背景:夏启
历史背景:夏桀
桀: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 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 名的暴君。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 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 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 。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 年后死于南巢。 “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 “妺喜”
先秦儒家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 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 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6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6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节课官方笔记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1.儒家创始人孔子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化,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

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所谓的“五伦十教”。

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

①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既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

在这种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品德。

(1)仁爱孝悌。

(2)重义轻利。

(3)谦和礼让。

(4)真诚有信。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仁”的核心是“爱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身上,即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

中国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

中国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

中国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中国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中国文化概论: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儒家思想一直在塑造和维护着中国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的框架,并对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倡导道德修养、和谐共处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建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包括仁德、孝顺、忠诚、礼节和谦逊等。

这些原则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以及个体修养的基础,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运作提供了稳定的框架。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的建立1. 仁德教育儒家思想强调培养个体身上的仁德,即发展和加强个体对他人的关爱和奉献精神。

这种道德教育不仅在教育体系中广泛传播,也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身作则,通过培养引导和模范行为,诸如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尊重规则等等,这些行为习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2. 家族观念儒家思想强调家族观念,认为个人的价值和养成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努力,还有赖于家族的荣誉和使命感。

儒家思想中的家族伦理观念,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合、朋友信义等,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礼节与秩序儒家思想中的礼节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地位和尊重。

这种礼仪秩序的遵守有助于缓解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地位与影响1. 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儒家思想构建了广泛而深入的道德价值体系,对于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的道德观念以其人道主义原则和强调正直诚实的立场为基础,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影响,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2. 社会和谐的维护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和谐共处和亲密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文化概论经世致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经世致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经世致用名词解释一、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始终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经世致用强调人应该将所学的道德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追求实际成就。

它反对空谈理论,主张把学问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人才,致力于提高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感。

二、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和研究中国的文化。

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等,并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价值观、观念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概括性解释和分析,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

它是由孔子创立的,并且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和传承。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和伦理修养,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

它提倡仁爱、礼貌、忠诚和孝道,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四、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术素养。

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担负着传播和发展知识、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

知识分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观点。

他们不仅关注个人的利益,更重视社会公益和国家发展。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责任意识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道德伦理道德伦理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

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与个人的修养、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密切相关。

道德伦理关注个体的品德和行为,强调人应该廉洁奉公、尊重他人、守信用、关心社会福祉。

在中国社会中,道德伦理被普遍认同和崇尚,它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概论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咨询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要紧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进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一样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12、儒家经典赏析(1)不经担忧,难成大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译文]因此上天要把重任托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如此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强,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讲:“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讲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运气德上有咨询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内心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临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译文]道路尽管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情况尽管小,如果不去做,就可不能成功。

(5)子贡咨询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咨询如何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讲:“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

我们居住在那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讲:“人们讲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如何敢当呢?我只是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诲别人时不知疲乏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讲:“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点啊!”(7)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子贡咨询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咨询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孔子讲:“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咨询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讲:“用政策、法令来治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1)如何选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领先垂范,赦小过,确实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咨询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确实是讲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然而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确实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因此,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爱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领先垂范,躯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差不多内容,确实是全面复原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复原井田制度;在政治上复原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要紧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第一,通过礼调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固与进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二程提出的最闻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进展私欲。

“存天理”由因此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私欲”如果无限制地进展,就与禽兽无区别。

至于讲“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成效。

17、孟子的性善论:(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确实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形形式确实是敬长和爱亲。

18、儒商:所谓儒商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19、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儒商的竞争伦理儒商主张要主动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进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义然后取”。

20、宋明理学的特点: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要紧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1、汉武帝时,什么原因会“独尊儒术”?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爱护。

故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

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是秦帝国的开创者。

他名政,祖姓赢,十三岁即位,称“秦王政”。

秦王政与祖先相比,更加霸气,于公元前221年扫平六国,完成了统一霸业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年仅17岁的汉武帝即位。

武帝尽管年少,却有胆有识,雄才大略,一心要振兴朝纲,加大集权,巩固汉家天下。

他认为儒家思想比黄老思想更适合他的需要,即位伊始,就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起用儒生。

其二,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主持政府的要害部门。

(二)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思想家。

景帝时为博士,(博士,指熟知古今,本为古代学官名称,战国时期就有设置。

)闻名的儒学大师。

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

这种思想因符合政治上大一统的形势而被汉武帝采纳并作为统治政策。

从此,开创了二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一、儒家的义利观(一)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儒家把“利”作了“公利”和“私利”的划分二、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一)崇本逐末的生产观1、以民为本,不与民争利。

2、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3、以德为体,不违规求利。

(二)诚信为本的交换观1、“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本体地位。

2、经济的交往不是物与物的交换,其本质依旧人与人的交往。

3、经济交往中的信依旧以对宗法等级制的信守为保证的。

(三)“均无贫”的分配观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生产的目的不只是甚至不要紧是物质财宝的极大增长,它的终极目的是社会的道德和谐。

因此,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分配比生产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直截了当涉及宗法等级制度及其所规定的权益与义务的享有和履行。

(四)尚俭去奢的消费观儒家的消费观是节用克俭的消费观,它包括个人消费的克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尚俭去奢的主张是与其理欲讲紧密相联的。

其次,由节欲的思想动身,儒家确立了以等级制消费观为核心的黜奢崇俭的思想。

三、儒商:德性经济理论的实践者一)关于儒商及其形成概讲1、儒商: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2、儒商历史足迹的追踪与反思(二)儒商的经营价值观1、儒商的金钞票观邵逸夫(1907-),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闻名的电影制作者。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拍照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2、儒商经营活动的价值追求儒商经营的价值目标要紧有三个层次,即“经世济民”、“创家立业”、“治生裕后”。

这些价值目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天下和家庭。

(三)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