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口诀
排比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一条线,千万要牢记。
春秋孔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
秦朝受打击,汉武正统立。
宋明很讲“理”(理学)。
明清“自批理”(李贽批判程朱理学)。
康氏(康有为)借用孔,陈氏(陈独秀)倒孔店。
当代讲和谐,取精为今天。
谐音法。
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十二、三、四、五;特、初线、市、入党。
注:二、三、四、五即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对应特、初线、市、入党。
即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董仲舒的思想内容: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
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例2.汉字的演变脉络:家(甲骨文)里的大(大篆)人小(小篆)孩都离(隶书)开(楷书)了歌谣法。
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
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和中近程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成功。
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袁隆平的南优二号,1983银河一号计算机,1997银河三号计算机,2003杨利伟乘神州五号飞入太空等……可编为 64、66、70,惊世两弹一星;67再加一氢弹73,袁南二号;83、93、 97,银河一、二、三;2003,载人杨上天。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不同思想家的贡献。
本文将总结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的边疆不断争斗,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许多能够改善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主张,他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恪守道德原则,社会将会有秩序,人们将能够和平共处。
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个人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儒家学派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所代表的“孟荀之道”。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行为不同。
他主张实践仁爱,并通过追求仁义来改变社会。
他认为,政府应该负责保护人民的福祉,而人民有义务尊敬和服从政府。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
他强调礼仪的作用,认为它是约束人性的重要工具。
他提倡严厉的法律和政府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汉代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式成为官方哲学,并推广到全国各地。
一些儒学家,如东汉的董仲舒和汉初的刘向,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忠诚,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国。
在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儒家思想达到了巅峰。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的儒家学派到儒家经典的成书,再到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
儒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教导下,儒家学说逐渐形成。
在孔子看来,人们不仅应追求个体的道德修养,更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孔子重视尊卑礼仪的观念,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的学说强调人的先天道德素质以及修养,他普及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传播他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孔子去世后得到了一批儒家学者的继续发扬光大。
他们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主要包括子张、子思等人。
子张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则注重实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
儒家学说的崛起离不开儒家经典的成书。
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礼记》、《论语》等先后成书,并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这些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后来儒家学者的言行和论述,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儒家经典的成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一次转型,使其成为一个有体系的哲学系统。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
在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人性的恶。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其他哲学思想的有益成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在魏晋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式微,佛教、道教等思想开始兴盛起来。
然而,这并没有导致儒家学说的消失,反而催生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
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
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西汉武帝以来,经过曲折发展,一直作为主流存在于世的儒学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孔伋】孔伋(前483~前402),字子思,孔子嫡孙。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和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许多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以及各种思想流派的竞争,儒家思想也是其中之一。
儒家思想的早期代表是孔子,他被视为中国儒家学派和文化的缔造者。
孔子的学说放弃了个人利益和私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概念。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关心,守信用和有社会责任感。
他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公元前5世纪,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孟子出现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不同于孔子他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
孟子认为,为了实现仁爱和和谐的社会,个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完善自己。
他还提出了"四端",即"仁、义、礼、智"的概念,试图通过培养这些品德来建设一个完美的社会。
孟子的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
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达到了巅峰。
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并且成为后来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石。
在这一时期,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了士人的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种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在唐朝(618-907年)和宋朝(960-1279年)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儒家教育成为了皇帝任用官员的主要标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得到了强化。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者们开始将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在明清时期(1368-1912年),儒家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孔子的教义要完全符合经义的原则。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孔子时代,到后来的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再到宋明理学时代的新儒家学派的兴起,儒家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之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强调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需要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道义。
孔子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孟子的出现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代重要代表,他生活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之间。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认为人性具有善的本性,但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和引导。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天下万物都有其善性,如同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成长为茂盛的植物一样,人的善性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得以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在孔、孟两代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如墨家、道家、法家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荀子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生活在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之间。
荀子强调了人性的恶和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性的恶性是无法改变的。
他主张通过法制和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与孟子的思想形成了对立的观点,引起了儒家思想的内部争论和发展。
进入汉代,儒家思想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的国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
儒家的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开始被广泛学习,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同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儒家思想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包括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等重要概念。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
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
浙江高考题2
(2011浙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 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 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 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 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C.①④
四家对人生、社会国家、自然的主张
人生
社会治国
自然
儒家 仁、礼、重 德治、仁政 天行有常、
义轻利
(人治)
制天命
道家 逍遥、消极
(超越功利)
法家
墨家 节俭、追求 功利
无为而治
因循自然
集权、法治、 变法
课堂小结
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 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 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 辑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它们都影响了 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 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课堂探讨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与发 展的重要贡献。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前551-前479 )
——《论语·子路》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提倡仁爱精神,强调关系伦理和人际交往。
孔子的学说被子弟学校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儒家教育系统。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崛起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强调人性善良以及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
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类需要制度和教育来约束自己。
这些思想家的发展使得儒家学派更加体系化。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逐渐赢得了王室贵族的支持,并成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
此后,儒家文化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秦汉时期,儒家学派被正式立为国家官方学说,并成为了官员选拔与教育的重要依据。
汉朝末年,儒家思想逐渐衰落,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度复兴。
唐朝时期,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并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文化传统相互融合。
这个时期儒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宋朝以后,儒家学说开始衰落,许多学者开始对儒家进行批判和反思。
明朝时期,朱熹的理学兴起,再次把儒家学说推上了时代的前台。
清朝时期,儒家学派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思想和科学的冲击,逐渐式微。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儒家思想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在教育、社会及外交领域发挥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
虽然经历了起伏和变迁,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发展的脉络历程
儒家发展的脉络历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发展了几千年。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亲和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礼仪和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
孔子的传统被他的弟子们继承和发扬。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如果给予正确的教育和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通过修己、治家以及治国的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孟子的思想在后来的儒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
尤其是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和荀子的学生、弟子们,他们对孟子的道德主义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一系列观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臣道」、「君道」等观点,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榜样。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达到了巅峰。
汉朝皇帝刘邦任用了儒家学者董仲舒为宰相,并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天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和谐。
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家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次复兴。
陆九渊发展了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融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新的发展方向。
陆九渊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者,儒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现代的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他们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支持和指导。
简述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略论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国儒学发展的有五大阶段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中国儒学向以内容宽广、典籍浩繁而著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学派相互交织相互牵引,或斗争或交融或显或隐此伏彼起,从而共同形成了浩瀚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总是有它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所验证了的客观真理。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基础基本上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制度。
它虽然也有一定的行政手段但主要是宣教道德与伦理。
因此中国儒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也基本上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衰落、灭亡而相适应的,作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在政治与道德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它确有与封建社发展阶段或封建王朝之更替相重合之处,因为它的理论学说的基本内容必然要制约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不然也就不可能成其为中国儒学,而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它又必然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必然要受到同时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制约相互撞击从而表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前进的特有规律。
一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韩非曾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者显赫之学也即盛极于一时的思想学说。
春秋、战国之世儒家与墨家都曾经盛极一时。
儒家之学孔子即为最高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之经济、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变革的实质就是在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而这一社会变革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百家争鸣即各个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为适应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分别立足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学说。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学的现代境遇关注热点:倾听当代不同声音
声音一:当今中国出现了孔子热、儒教热、论语热
(于丹热)国学热、如火如荼,遍及中国大地,而且出现 了民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互动的势头。 ——《南方周末》
声音二:“儒家思想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
“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用。父亲未必最有学 问,孙子也许懂得更多。” ——网络黎明的BLOG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 ——2007年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哪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是哪家,为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 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__《论语· 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 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__《孟子· 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__《荀子· 王制》
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 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 。指出下面材料分别 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 (1)提出“仁”学,提倡“为政以德”。 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主流地位。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3)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消极: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治,压抑、扼杀了人性。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 在。——朱熹 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子为“盗丘”,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近代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儒家发展的脉络历程
儒家发展的脉络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政治和教育的观点,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学说强调诚实、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仁”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修养个人品德和关心他人,才能达到和谐和平的社会。
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传统的经典之一。
在后来的时期,儒家学派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孔子的后继者们不断发展和解释他的思想,尤其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强调天命和人性的关系,提出了“王道”和“民贵君轻”的观点。
汉代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发展和推广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的学说成为了官方的教育和政治理论。
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被正式编入帝国官方的经书系统,成为官员们必须学习的内容。
汉代的儒家学者还发展了一系列有关礼仪、教育和政治的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多个不同的派别和流派。
例如,东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五行说”和“天人感应”的理论;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强调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改革中的作用。
宋明理学强调了对经典的注释解释,使儒家学说更加系统和完备。
到了现代,儒家学说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儒家思想的改革和革新的观点。
儒家学说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教育、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儒家思想也开始进入国际舞台,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总体来说,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不断适应和回应时代变化,凭借其专注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关切而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
儒家的发展脉络
儒家的发展脉络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
儒家思想演变总结1500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总结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儒家经典的形成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
第一阶段是儒家经典的形成和传播。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为代表,开始了儒家思想的创立和传播。
孔子注重道德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仁、义、诚、信”等价值观念,他的思想形成了《论语》一书。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追求“仁政”,他的思想被编纂为《孟子》一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汉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当时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汉武帝时期的大力推行儒学、汉文帝时期的封建化、汉景帝时期的推崇儒道合一等阶段。
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大力推行儒学,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儒家经学的集大成者程颐的“六经注我”学说。
此外,汉文帝时期的封建化也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
清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在清代,儒家思想经历了顺治、康熙、乾隆等几位皇帝的推崇和重视,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
王阳明强调心学的重要性,主张“知行合一”,并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从道德伦理到社会救济、从经世致用到心学重要性的转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不仅受到了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个人思想家的不断推陈出新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演变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演变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简述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略论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国儒学发展的有五大阶段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中国儒学向以内容宽广、典籍浩繁而著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学派相互交织相互牵引,或斗争或交融或显或隐此伏彼起,从而共同形成了浩瀚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总是有它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所验证了的客观真理。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基础基本上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社会制度。
它虽然也有一定的行政手段但主要是宣教道德与伦理。
因此中国儒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也基本上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衰落、灭亡而相适应的,作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在政治与道德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它确有与封建社发展阶段或封建王朝之更替相重合之处,因为它的理论学说的基本内容必然要制约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不然也就不可能成其为中国儒学,而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它又必然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必然要受到同时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制约相互撞击从而表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前进的特有规律。
一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韩非曾言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者显赫之学也即盛极于一时的思想学说。
春秋、战国之世儒家与墨家都曾经盛极一时。
儒家之学孔子即为最高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之经济、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变革的实质就是在于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而这一社会变革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百家争鸣即各个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为适应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分别立足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而提出的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学说。
中考道法历史万金油
中考道法历史万金油1、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①春秋:孔子创立②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③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统治地位;⑤宋明:吸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新确立统治地位;⑥明清;提出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⑦维新派;西学与儒家经史结合,借用儒家思想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⑧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2、孔子的思想主张、评价?(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评价: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孟子的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 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5、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6.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7、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①.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留下什么。
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
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
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
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此时,儒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
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王道之纲”。
【评价与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儒家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儒学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学已经不能再控制人心了。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许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五、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为了振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究,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是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了宋代,出现了实质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
程颢,北宋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
朱熹,南宋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
理学的集大成者。
什么是理学家笔下的“理”呢?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礼”呢?方法是“格物致知”。
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当然,它的最终目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程朱理学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言论。
【陆王心学】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由此诞生了实质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世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也”,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产生矛盾。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了人们奋发立志。
【宋明理学评价】
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六、明清之际的批判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风气。
在商品经济下社会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李贽】李贽,字卓吾,福建泉州人。
归纳起来,李贽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孔孟学说和极力鞭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认为“万物皆生于二”,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李贽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
【王夫之】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系统的批判了宋明理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了沉浮的伦理纲常,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包括言论自由。
【顾炎武】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评价】明清时期的批判,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