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
Contents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人地关系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人地关系概念
简单而言,人地关系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从宏观层次看,人地关系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土地承载
(一)农业内卷化
论
(involution)理论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迚程中,
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紧张关 系一度成为社会发展中的 一个基本矛盾。对此,学 术界迚行了许多有价值的 研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 解释范式,其中“农业内 卷化”、“高水平均衡陷 阱”以及“过密化”理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 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 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 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 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 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
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 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
动力持续地被Leabharlann 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幵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 细、更复杂的过程。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342《农业知识综合四》(文法)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一、考查目标1、掌握社会学、公共管理、发展规划、发展理论四个农村发展领域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
2、理解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核心要义。
3、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农村发展现象和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应于农村发展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试卷内容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政策学三门相关科目课程。
各科目内容为50分。
(四)参考教材1.《发展经济学》,郭熙宝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017年重印)。
2.《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3.《农业农村政策学》,陈文宽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
4.改革以来历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五)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分类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第一节发展的含义第二节发展的度量第三节千年发展目标第二篇增长与分配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第三节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章收入分配与分配第一节收入分配类型与测度第二节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第三节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第三篇发展要素第五章资本形成第一节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投资要求与投资效率第三节资本形成的过程与来源第六章人口与发展第一节世界人口增长及其趋势第二节人口转变与死亡率的下降第三节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的行为分析第四节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政策第五节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绩效与问题第七章人力资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结构第四节发展中国家失业的特征及类型第五节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八章技术进步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及类型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技术引进第四节创新及国家创新体系第九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二节环境与经济发展第三节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政策第四篇结构转变第十章农业的发展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传统农业及其转变第三节农业的技术变革第四节土地制度与政府政策第五节农村金融制度及其改革第十一章工业化与信息化第一节工业化的含义与作用第二节工业化与工业发展阶段第三节工业化发展战略第四节工业化中的微观企业能力第五节信念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第十二章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第一节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模型第二节托达罗模型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四节中国的乡-城人口流动第五篇对外经济第十三章国际贸易第一节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战略与政策第三节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十四章外资利用第一节外资概念与两缺口模型第二节国外借款与债务危机第三节外国直接投资第四节中国的外资引进第六篇制度与政府第十五章制度与发展第一节制度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问题第三节制度后发优势第十六章市场与政府第一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市场失灵第二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能第三节政府失灵与政府效率的提升第四节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五节经济转轨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学绪论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边界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第三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第二章农民第一节农民的内涵第二节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第三节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认同第三章农村家庭与家族第一节农村家庭第二节农村家族第四章农村社区第一节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第三节农村社区建设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第一节农村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三节村民自治组织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第一节阶级阶层及其分析方法第二节农村社会分层第三节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第一节农村社会治理概述第二节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条件与内在机制第三节农村社会治理的结构与类型第八章农村公共物品需求与供给第一节农村公共物品概述第二节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第三节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均衡第九章农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第二节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节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第三部分农村政策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习近平的“三农”思想第二节农业农村政策概述第三节农业农村政策的历史演变第四节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内容第二章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第一节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第二节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第三节农业农村政策的评估及调整第三章农村经营制度第一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第三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第四章农村产业发展政策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第二节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第三节农村产业整合政策第五章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第一节农产品加工贸易政策第二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第三节粮食政策第六章农村土地政策第一节农村土地政策概述第二节农村土地物权政策第三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第四节农村土地保护政策第七章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一节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概述第二节农村就业政策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第四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第八章农村资源与环境政策第一节政策背景第二节农村水利政策第三节农村能源政策第四节农村人居环境第五节农村生态环境政策第九章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第一节政策背景第二节农村教育政策第三节农村扶贫政策第四节农村文化政策第五节农村公共事业政策第六节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初级群体(河北大学2018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宁夏大学2018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社会群体(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研)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有:①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次级群体(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与初级群体相对,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次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人们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次级群体的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内群体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华农考研资料
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初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37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1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设计》唐学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608数学《大学数学》(第2版) 谢季坚、李启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邓泽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概率论及试验统计》余家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09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董元彦主编,科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有机化学》陈长水主编,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3版)汪小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12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次印刷。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
613教育学《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614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16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17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9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张文显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宪法学》周叶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民法学》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word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与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农村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农村社会就是由相互交织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展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开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与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与其价值观念进展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展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预防和限制越轨或越轨行为的进展,惩罚和教育社会越轨行为的进展的过程。
6.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制度。
7.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8.城乡融合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开展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开展,城乡社区之间的本质差异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和过程。
简短回答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实证主义方******,非实证主义方******,马克思主义方******。
〕实证主义方******孔德1.相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开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开展过程一样,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总目次
1 2“ 有足 够” 能“ 佳存 在” 0 拥 才 更
— —
1 7成 则王 , 0 败则 寇
— —
论《 幸运 的吉姆 》 中吉姆 性格 缺 陷及 其 社会成 因 …… ……… …… ……… …… …… …… … 程锦 绣 试论 杜 甫夔州诗 中的 自然 写作 …… …… …… ……… …… …… ……… …… …… …… …… 彭沁沁
9 1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与思考 ……………………………………………… 刘丽娜, 波 , 李 李海鹏
社 会 ・文化
9 6中产 阶级 、 主身 份 与集体 行动 业
— —
基于 C S 2 0 数据 的研 究 ………………………………………………………………… 魏万青 G S0 6
德 尼 ・古莱发 展伦 理 学研 究 …… …… …… ……… …… ……… …… …… …… …… ……… 周 涛
2 产 资源投 入 对农 业经 济增 长 的贡献 测度 6生
— —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 李
鹏, 张俊飚
3 3中国水 产 品统计 数据 修 正规律 研究
— —
以水 产 品总 量和 海水 产 品产 量 为例 … …… …… …… …… …… …… ……… …… …… …… 岳 冬冬
华 中农 业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21 0 2年 总 目次
第 1期
特 约 专 稿
1 马铃 薯产 业 的现状 与发 展 …… …… … ……… … …… …… …… …… ……… …… …… …… ……… 谢 从 华
聚 焦 转基 因
5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
第二章:农民、农业和农村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备考
第二节:农业
三、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成就与缺憾
传统与现代食品系统之比较(Beardsworth & Keil,1997:33) 活动
生产
传统系统
小规模;地方化生产;大 规模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现代系统
大范围;高度专业化;工 业化;去地方化;全球化
分配
在地方边界内进行;交换 被亲属和其它社会网络支 配
第一节:农民
一、农民的内涵
(三)当代中国学者对农民定义的角度
1.作为职业的农民;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思考】:农民工还是农民吗?
第一节:农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据统计,截至2009年,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 53.4%。虽然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当前它仍然 是中国中国人口的主体。 (二)从文化素质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然 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
第二节:农业
呼唤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即农产品的品质与安 全革命)
【讨论】: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成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西方的思路:替代性食品系统(alternative food system);食 品系统地方化(local food system);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
第二节:农业
三、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成就与缺憾
黄宗智认为,中国的食物消费正从传统的8:1:1,八成 粮食、一成肉(一禽一鱼)食、一成蔬菜(一水果)快 速转化,当前的比例可能约5:2:3。 ‚中国的这个‘隐性农业革命’的动力则主要先来自农 业之外,来自消费者需求转化所导致的农业结构转化以 及其所附带的产值变化,而后导致农业本身的一系列变 化,与农传统的农业革命很不一样。因此更容易忽视。‛ (第132页)
《 农 业 经 济 学 》 考 试 大 纲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经济学》考试大纲一、农业农村农民(一)农业1、农业的内涵与外延2、农业的特征:(1)农业的本质特征(2)农业的一般特征3、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二)农村1、农村的界定及特征:(1)农村的界定(2)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1)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2)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3)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三)农民1、农民的内涵2、农民问题及其演化:(1)农民问题的界定(2)工业化与农民问题(3)我国的农民问题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二、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1)古代农业(2)近代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1、农业运行市场化2、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3、农业发展可持续化4、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3)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3、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1)农业现代化的目标(2)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4、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1)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1、农业土地资源及其作用2、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四)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1)绝对地租(2)级差地租(五)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途径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1)人力资本的概念(2)人力资本的形成(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1)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2)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经济学说史上的技术创新2、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3、农业技术创新假说4、农业科学研究体系5、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制度安排6、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2、农业技术扩散3、农业技术推广:(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1)农产品需求的内涵(2)农产品需求原理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3)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的内涵2、农产品供给原理(1)农产品供给函数(2)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3)农产品供给曲线(4)农产品供给定理3、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4、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5、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6、农产品供给弹性(1)农产品供给弹性的概念(2)农产品供给弹性特点(3)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种类7、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产品批发市场:(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3)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3、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2)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4、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2)市场中介组织的形式(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意义2、农产品流通的特点3、农产品流通渠道4、农产品流通环节5、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采购策略(2)销售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1)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2)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不利因素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1、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2、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3、农产品价格的特征4、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1、农产品差价的种类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2、农产品比价及其变动规律(1)农产品比价的分类(2)农产品比价的计算(3)农产品比价的变动规律(三)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1、工农产品比价(1)工农产品比价的内涵(2)工农产品比价的类型2、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1)“剪刀差”的内涵及其成因(2)“剪刀差”的表现形式(3)“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剪刀差”的变化趋势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村消费市场概述1、消费2、消费市场(1)消费市场的概念(2)消费市场的类型(3)消费市场的一般特点3、农村消费市场(1)农村消费市场的内涵(2)农村消费市场的功能(3)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二)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1)消费水平的概念(2)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途径2、农民的消费结构(1)农民消费结构的定义(2)农民消费结构的分类(3)恩格尔定律(4)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三)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4、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体系(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2、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1、产权与产权结构:(1)产权(2)产权结构2、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二)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1、家庭经营:现代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1)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2)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2、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家庭经营(三)农业中的合作经济1、农业合作经济的类型2、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3、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四)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3、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5、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十三、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1、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政府失灵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1、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2、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3、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1、经济杠杆的运用(1)经济杠杆的特点和功能(2)农业宏观调控中的几种主要经济杠杆2、法律手段的运用3、行政手段的运用十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1、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三)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目标和模式2、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措施(1)人口战略(2)资源战略(3)环境战略(4)科技战略十五、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1)东部地区(2)中部地区(3)西部地区(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1)县域经济的概念(2)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1)县域经济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沿阵地(2)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3)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主战场和桥头堡(4)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与前提(5)县域经济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汇合点和突破口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1)着力培育县域经济竞争力(2)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3)观念创新:树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理念(4)措施创新:实现“四大突破”(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1)贫困的类型(2)贫困的估量(3)衡量贫困的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1)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2)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7月。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113009105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A、社会调查研究方法A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农村社会学A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现象及背后运行逻辑的基础。
主要学习任务是认识中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了解农民行为方式与观念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农村重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际运作方式,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变化趋势。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农民、农村的基本特征。
2.理解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掌握农村社会运行机制。
4.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方法认识与理解农村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重点讲授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
难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3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国内外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难点是从《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是农民的界定和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
难点是正确认识中国“农民”。
第一节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化第三节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第四章农村土地(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土地占有、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改革实践、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1)学术报告 (1)
2)机械系统动力学 (3)
3)信号分析与处理 (6)
4)现代测试技术 (11)
5)现代农业工程专题 (16)
6)现代农业工程研究进展 (19)
7)高等农业机械学 (21)
8)试验优化技术 (25)
9)农业物料物理特性 (31)
10)机电一体化技术 (34)
11)现代控制理论 (40)
12)系统分析与建模 (44)
13)有限元法及应用 (47)
14)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 (50)
15)传热传质学 (54)
16)干燥原理与设备 (57)
17)计算机仿真 (60)
18)人工神经网络 (66)
19)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专题 (69)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样本)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826《农业经济学》考试大纲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26《农业经济学》考试大纲一、农业农村农民(一)农业1、农业的内涵与外延2、农业的特征:(1)农业的本质特征(2)农业的一般特征3、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二)农村1、农村的界定及特征:(1)农村的界定(2)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1)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2)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3)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三)农民1、农民的内涵2、农民问题及其演化:(1)农民问题的界定(2)工业化与农民问题(3)我国的农民问题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二、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1)古代农业(2)近代农业3、现代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特点1、农业运行市场化2、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3、农业发展可持续化4、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3)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3、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1)农业现代化的目标(2)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4、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1)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三、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1、农业土地资源及其作用2、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二)农业集约经营1、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和类型2、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3、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三)农业规模经营1、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2、规模经营的优点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4、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四)地价与地租1、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土地的价格3、地租:(1)绝对地租(2)级差地租(五)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2、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途径四、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中的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1)人力资本的概念(2)人力资本的形成(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二)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及其特点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三)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1)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2)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五、农业科学技术(一)农业科技进步概述1、农业科学技术体系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4、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5、农业发展史上的两次科技革命6、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二)农业技术创新1、经济学说史上的技术创新2、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3、农业技术创新假说4、农业科学研究体系5、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制度安排6、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三)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2、农业技术扩散3、农业技术推广:(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四)农业教育1、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教育体系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六、农产品市场供求(一)农产品需求1、农产品需求原理(1)农产品需求的内涵(2)农产品需求原理2、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3、农产品需求弹性(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3)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4、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供给1、农产品供给的内涵2、农产品供给原理(1)农产品供给函数(2)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3)农产品供给曲线(4)农产品供给定理3、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4、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5、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6、农产品供给弹性(1)农产品供给弹性的概念(2)农产品供给弹性特点(3)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种类7、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三)农产品供求均衡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2、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一)农产品市场1、产品市场及其要素2、产品批发市场:(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3)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3、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2)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4、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2)市场中介组织的形式(二)农产品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意义2、农产品流通的特点3、农产品流通渠道4、农产品流通环节5、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1)采购策略(2)销售策略(三)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WTO的基本原则2、WTO农业协议3、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1)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2)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不利因素4、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八、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1、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2、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3、农产品价格的特征4、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二)农产品差价和比价1、农产品差价的种类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2、农产品比价及其变动规律(1)农产品比价的分类(2)农产品比价的计算(3)农产品比价的变动规律(三)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1、工农产品比价(1)工农产品比价的内涵(2)工农产品比价的类型2、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1)“剪刀差”的内涵及其成因(2)“剪刀差”的表现形式(3)“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4)“剪刀差”的变化趋势九、农村消费市场(一)农村消费市场概述1、消费2、消费市场(1)消费市场的概念(2)消费市场的类型(3)消费市场的一般特点3、农村消费市场(1)农村消费市场的内涵(2)农村消费市场的功能(3)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二)农民的消费1、农民的消费水平(1)消费水平的概念(2)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途径2、农民的消费结构(1)农民消费结构的定义(2)农民消费结构的分类(3)恩格尔定律(4)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三)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1、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2、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策略十、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2、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分工形式3、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4、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二)农业社会化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体系(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划分(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2、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十二、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1、产权与产权结构:(1)产权(2)产权结构2、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二)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1、家庭经营:现代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1)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2)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2、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家庭经营(三)农业中的合作经济1、农业合作经济的类型2、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3、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四)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3、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5、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十三、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1、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政府失灵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1、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2、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3、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1、经济杠杆的运用(1)经济杠杆的特点和功能(2)农业宏观调控中的几种主要经济杠杆2、法律手段的运用3、行政手段的运用十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1、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三)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目标和模式2、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措施(1)人口战略(2)资源战略(3)环境战略(4)科技战略十五、农村区域发展(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1、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2、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二)中国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1、三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差距效应2、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1)东部地区(2)中部地区(3)西部地区(三)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1)县域经济的概念(2)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2、县域经济的主要功能(1)县域经济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沿阵地(2)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3)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主战场和桥头堡(4)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与前提(5)县域经济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汇合点和突破口3、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途径(1)着力培育县域经济竞争力(2)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3)观念创新:树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理念(4)措施创新:实现“四大突破”(四)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1、贫困的类型与标准(1)贫困的类型(2)贫困的估量(3)衡量贫困的标准2、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及致贫机理(1)贫困地区的经济特征(2)致贫机理3、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参考教材:《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7月。
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决心重组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新中国在行政机构设置方面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乡镇政府 成为独立的一级基层政权。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形成了由公 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农民)组成的权力结构。 人民公社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使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虚置”, 基层单位成为行政细胞,严重压抑了个人生产积极性和社会参 与能力,成为农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加强村民自治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 1.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 2.完善村民议事和公共决策制度;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 4.实行村务和政务公开制度; 5.制订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第四节: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
(二)推进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建设 基层自治组织的完善健全,是村民民主自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 社、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各类企业等,其中前三者尤其 重要。 (三)明确乡镇与村治的权责
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新政治经济学是以政治和经济,或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 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内 容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例如,戴慕珍(Jean Oi)在《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一书中 指出:国家、生产队和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利益斗争,是 围绕剩余农产品的支配权而展开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农业 生产、流通都高度集体化的体制中是不可能支配农业剩余的, 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由此导致了农民对代表国 家权力的地方干部的制度性依附。
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728社会学理论考试大纲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考查目标1、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2、理解社会学名家思想和经典原著的核心要义。
3、能够运用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二、题型设置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查范围1、社会学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主要知识点包括:可以梳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2、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开端主要知识点包括霍布斯(1588—1679)、孟德斯鸠(1689-1755)、孔德(1798-1857)、托克维尔(1805-1859)等思想名家对于社会学理论奠定的基础。
3、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1818-1883)、斯宾塞(1820-1903)、帕累托(1848-1923)、滕尼斯(1855-1936)、索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齐美尔(1858-1918)、涂尔干(1858-1917)、韦伯(1864-1920)等人的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学三大家的核心思想。
4、社会学理论的现代转向主要知识点包括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罗伯特·帕克(1864-1944)、威廉·伊萨克·托马斯(1863-1947)、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1882-1958)、卡尔·曼海姆(1893-1947)、皮季里姆·亚历山德罗维奇·索罗金(1889-1968)、帕森斯(1902-1979)、默顿(1910-2003)等人的社会学思想。
5、发展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主要知识点包括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缪尔达尔的制度主义理论、恰亚诺夫的农民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性别与发展、可持续发展、国际发展援助6、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主要知识点包括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埃文斯-普理查德)、法国社会学年鉴派(涂尔干、莫斯)、文化心理学派(米德、本尼迪克特、许烺光)、象征人类学(道格拉斯、格尔茨)、结构人类学(列维-施特劳斯、利奇)、曼彻斯特学派(特纳、格拉克曼)、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戈德利埃)、政治经济学派(沃尔夫、西敏司)、实践理论(萨林斯、布迪厄)、反思人类学(马尔库斯、萨义德、阿萨德)。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70003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 48学时学分: 3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 to the rural clan, the gods, the economy, 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market system,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课程复习重点
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主编:郑杭生,副主编:李强,林克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第7次印刷
第2章,第1节,第2节
第3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4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第5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6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第7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第8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10章,第1节,第3节
第11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
第12章,第1节,第2节
第13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14章,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
第15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16章,第1节,第2节,第3节、
“外国社会学史”复习重点
教材:《外国社会学史》,主编: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版,2002年6
月第2次印刷。
第1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2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5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6章,杜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第9章,结构功能主义
第10章,社会冲突论
第11章,社会交换论
第12章,符号互动论
第13章,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