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千字写尽远征军老兵爱国怀乡情
——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
摘要:《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是《南方日报》刊发的一篇通讯,该报道获得了今年的中文新闻奖。
这篇通讯选题独特时效性强,形式灵活内容量大,无论是构思还是写作都值得借鉴。
关键词:选题时效细节内容形式
《南方日报》2011年9月20日刊登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回家的路走了70年》是《南方日报》第一次以深度报道形式聚焦远征军这一特殊群体,也是近年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远征军的通讯之一。
这篇通讯获得了2012年中国新闻奖,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其值得学习之处。
一、选题独特,时效性强
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报道由于涉及国民党抗日问题,而且70年后的现在幸存者寥寥无几,所以并不多见。
《南方日报》记者在获得了中国远征军老兵杨剑达即将回乡的消息后立马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并赶赴杨剑达的老家梅州,最早见证了远征军老兵的反响场面。
在见到杨剑达和他的一同返乡的几个子女后,该报的三名记者与他们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对话,对老人近70年的生活做了细致采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之后记者立马投入写作,使这篇通讯最快见诸报端。
让人遗憾的是杨剑达老人在接受采访的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这一遗憾也增加了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
独特的选题,加上相关报道的稀缺,使该片稿件在见报后获得了大量转载。
除了被国内媒体关注,这篇通讯还被并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星岛日报》等国外侨报转载,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
二、细节入手,写尽人情
这篇通讯是写杨剑达老人回乡的,但记者并没有仅仅写回乡这一场景,而是从和杨剑达一家聊天的三小时中获得的大量材料入手,将回乡这一节点拉长到杨剑达73年的异国艰难生活中,用杨剑达在缅生活的艰难和坚决不改国籍来衬托这次回国的不容易。
作为在缅的远征军远征军老兵,杨剑达70年来任然谨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作者没有写他如何伟大如何将爱国刻骨铭心,只是引用杨剑达的女儿杨玲玲的一句话“他每天6时起床6时睡觉,早睡早起的习惯一生不变,什么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被子也要叠成豆腐块。
”,这一细节就道出了军人气质。
除了军人,杨剑达还是一个中国人。
作者同样是以小见大,引用杨剑达的话“我最喜欢吃客家的咸菜焖猪肉,这是最好吃的东西,在缅甸我自己做咸菜,一年腌制一次,把芥菜晒干,放上盐。
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就学过。
用它来焖猪肉,一年要吃好多次。
这次回来他们还专门做给我吃呢!”用几十年间不变的生活习俗来变现杨剑达的广东客家人身份和不变的故乡情。
作者在写作时引用了多出这种在拉家长中获得的细节,涉及杨剑达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一个在缅生活70年的中国军人对祖国的牵挂。
三、内容量大,形式灵活
内容量大是本篇通讯的一个特点。
除了上文说到的杨剑达在异国生活的点滴之外,作
者还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词,这些词句出自老人之口,也构成了通讯丰富的背景。
“一曲松花江上铁马冰河成追忆,百年梅州屋老古树旧巷慰离人”是梅州市金山东街村围龙屋门上的对联,这里就是杨剑达老人的家。
作者以这幅对联开头,准确地交代了新闻发生地点,也引出了这篇通讯的主题——老兵回乡。
紧接着杨剑达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吟唱《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在之后写当时老人参军的历史背景时,记者又引用了杨剑达说的一句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全篇文章像这样引用歌词诗句的还有好几处,这些引用有的出自老人之口,有的引自别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报道内容,也指明了相关的背景。
灵活的形式是本篇通讯的另外一个特点。
记者分为三部分展开写作,每一部分都在背景段之后加上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
此外,记者还在报道的最后添加了人物的小传,使之更符合本媒体的风格,也使内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