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职业性呼吸病概论

职业性呼吸病概论

临床处理原则
可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解痉剂,必 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 如有应用特效解毒剂或血液净化治疗 指征应及时应用 合理氧疗及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我院常见职业性呼吸病种类
尘肺病 职业性哮喘? 刺激性化学毒 急性光气中毒 急性苯中毒 急性汞、镉等金属类中毒
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概论
概况
2013年12月23日国家四部委颁发的职业 病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 吸系统疾病” (一)尘肺病 (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其他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
1.过敏性肺炎 2.棉尘病 3.哮喘 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 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 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硬金属肺病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 为轻度中毒: a)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b) 呈哮喘样发作 c)1-2度喉阻塞
诊断标准(中度)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 a) 急性支气管肺炎 b)急性吸入性肺炎 c) 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d)3度喉阻塞
诊断标准(重度)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 a) 肺泡性肺水肿 b)ARDS c)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 d)4度喉阻塞(或)窒息
2.棉尘病
指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 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 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 塞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慢性通气功 能损害 GBZ56-2002棉尘病诊断标准 常见于纺织、弹棉花、制绒等行业
3.哮喘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变应原后引起的 以间歇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为 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及时脱离变应 原后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GBZ57-2008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 规定了主要的8类过敏原,实际工作中比较 难操作

职业病的分类

职业病的分类

职业病的分类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某种物质或处于某
种特殊的工作状态下,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损害。

职业病的分类可以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职业病的分类。

按照病因分类
职业病可以按照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

首先是化学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如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导致的中毒、皮肤病等;其次是物理因素引起的
职业病,如噪声、振动、辐射等导致的听力损伤、震颤病、放射性疾
病等;还有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如接触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过
敏性疾病等。

按照疾病类型分类
职业病也可以按照疾病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首先是呼吸系统疾病,
如尘肺、职业性哮喘等;其次是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还有神经系统疾病,如震颤病、职业性神经病等。

按照职业类型分类
职业病也可以按照职业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首先是农业职业病,如
农药中毒、农民肺等;其次是工业职业病,如尘肺、职业性哮喘等;
还有医疗职业病,如医源性感染、放射性疾病等。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
职业病也可以按照发病机制的不同进行分类。

首先是急性职业病,如急性中毒、急性放射病等;其次是慢性职业病,如尘肺、职业性哮喘等;还有迟发性职业病,如放射性癌症、职业性肿瘤等。

总之,职业病的分类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职业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应该注意职业病的预防,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GB16852.6-2000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系列规定的各项规则,涉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这些规则用来保证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体系的统一,不论是病因已知或隐匿的情况,也不论是中毒后所造成的哪个靶器官的损害,都可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规则作诊断。

在《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标题下,包括以下10个部分:每一部分所界定的范围将在各个部分的前言及引言中说明。

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第2部分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第3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第4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第5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6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7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第8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疾病诊断标准;第10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附录B、C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起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Toxic PulmonopathyGBZ73-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职业性中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呼吸系统结构损伤及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2013年12月23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一)尘肺病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二、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五、职业性化学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八、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九、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1.β-萘胺所致膀胱癌十、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危害因素分类一、粉尘二、化学因素三、物理因素四、放射性因素五、生物因素六、其他因素。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 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6-2002)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 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 (直接影响脑组织代谢或抑制酶活性 的毒物,如铅、有机锡、砷化物、汽 油、甲醇、有机磷、毒鼠强等;导致 脑组织缺氧的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 氢、氰化物等)
预防性治疗
a)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变。 b)妥善处理治疗矛盾。
其它
a)中医中药。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b)良好护理。 保证护理质量也是抢救 成败的关键之一。
总的治疗原则
人体是一有机整体,急性中毒时虽 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病变较突出,但都 是全身性疾病;各系统、器官的病变 也必相互影响,因此在整个病程中, 必须以整体观来指导治疗。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 (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MODS是指急 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同时或序贯发 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以至衰 竭的临床综合征。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 标准 (GBZ78-2002)
是指在职业性活动中,由于职业性化学 物的直接毒作用或导致机体缺氧所引起 的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根据中毒品种的毒作用性质、剂 量—效应关系的原则,结合接触和发 病的时间因素等三项主要指标,综合 分析,以明确病因(毒物)和疾病(急 性中毒)的因果关系,作为诊断的主 要依据。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病因:根据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 学调查、生物材料检测等,明确接触 毒物品种、现场条件以及侵入途径、 吸收的估计剂量等;如同时接触一种 以上毒物或其他危害因素,应考虑联 合作用的影响。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在不觉察情况 下,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 中毒。

十大职业病

十大职业病

一定要知道的几类职业病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有10大类132种,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有这些,赶紧来看看你工作中有没有吧!一、“噪声聋”除了听力损伤,还会对人体产生其他不良影响1.噪声的危害噪声是一种人们不希望听见的声音,不仅会干扰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劳动者长期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85dB)的环境作业下工作,可导致听觉器官的损伤外,也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防治“噪声”措施(1)预防噪声以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从控制声源、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2)为噪声作业人员佩戴护耳器和合理安排休息,减少个体噪声的暴露水平;(3)健康监护有助于及早发现噪声易感者及噪声聋病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健康保护意识及健康行为。

二.职业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尘肺病1.粉尘危害所有粉尘颗粒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不同特性的生产性粉尘,可能引起机体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

生产性粉尘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直接的损害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局部以刺激和炎性作用为主。

2.什么是尘肺病肺尘埃沉着病(俗称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是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尘肺病患者可在相当时期内无明显自觉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并发症时,出现胸闷、气短、胸痰等症状和体征,并逐渐加重。

3.预防粉尘八字方针革(改革工艺和革新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尘源密闭)风(加强通风)护(个人防护)管(维修和管理工作)教(宣传教育)查(定期检查粉尘浓度和定期体格检查)三.“职业性化学中毒”侵害呼吸系统1.常见的“化学毒物”有哪些生产性毒物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

主要来源于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和副产品等。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室息性气体,铅、镉、汞、铬等金属类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二氯乙烷、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

职业卫生部分(几种常见化学物中毒临床分析)

职业卫生部分(几种常见化学物中毒临床分析)

剧毒类 LD50
小于10
甲拌磷 久效磷
对硫磷
内吸磷
高毒类 LD50
10-100
甲胺磷 甲基对硫磷
敌敌畏 氧化乐果
中毒类 LD50 甲基内吸磷
100-1000 乐果
敌百虫
低毒类 LD50 稻瘟净
1000以上 马拉硫磷 杀螟松
有机磷中毒临床分析
有机磷杀虫剂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完整皮肤和黏膜进入 人体
急性中毒
接毒24小时之内发病
亚急性中毒
接毒介于24小时——3个月之间 发病
慢性中毒
接毒3个月以上发病
3 按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浓度、预后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总论
中毒临床特点与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
1 毒物种类
2 剂量-效应关系
3 靶器官受损程度
4 个体特质
年龄 性别 遗传
免疫力
5 防护意识
总论
四 中毒的预防 1 加强毒物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2 加强毒物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多环节科学管理 3 加强毒物市场监管 4 早发现、早识别、早报告、早治疗
少见
口腔-牙龈炎
多见
肾脏损害
少数有
脱发
可见
常见重金属中毒
诊断依据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 中度中毒 重度中毒 慢性中毒 轻度中毒 中度中毒 重度中毒
GBZ
89-2007
常见重金属中毒
鉴别诊断 口腔疾病 帕金森综合征
常见重金属中毒
尿汞测定——尿汞反映近期汞接触水平
正常人尿汞参考值
常见重金属中毒的处置
汞中毒 急性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 口服汞盐中毒者,尽快口服牛奶、豆浆、蛋清 但不能洗胃 服汞者可以用0.2%-0.5%活性炭洗胃,50%硫酸镁导

化学物质所致职业性呼吸系统损害特点及防治

化学物质所致职业性呼吸系统损害特点及防治

化学物质所致职业性呼吸系统损害特点及防治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物资需求相继提升,进而对于各种化学产品的使用产生了相对的依赖。

从事此类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的工作人员往往因其对于此类化学物质的认识不足,造成职业性损害乃至更严重的后果。

现就常见化学物质对于人体最易于受损的呼吸系统损害特点及防治做简要介绍。

一、概述众所周知,大多数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和有毒、有害等特点,因而,在建设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接触化学品的机会是很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都容易接触化学品,特别是呼吸道更加容易受到化学品的伤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化学品的特点与毒性,如何加强防护措施和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职业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哪些类别和特点,职业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应该如何预防与救治?这些都是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许多化学物质均可导致呼吸系统损害,通常可分为3大类:(一)急性(亚急性)损害,如刺激性气体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等。

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化学物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呼吸系统结构损伤及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二)慢性损害,如长期吸入无机粉尘可引起尘肺,长期接触砷、石棉等可致肺癌。

慢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化学物职业污染产生多种职业病,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增多,使人类吸入有害粉尘的机会增多,长期吸入这些粉尘,可能导致肺纤维化,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则引起硅沉着症(矽肺),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引起石棉肺、肺癌、胸膜间皮瘤;近年来对长期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了高度关注,主要见于氯气、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氨、甲醛、光气、一甲胺、五氧化二磷等具有刺激性化学物。

3、变应性损害,如直接接触异氰酸酯类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二、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一)主要发病机制化学物对呼吸道的直接作用;细胞因子参与化学物对呼吸道的作用和免疫介导的损伤;如刺激性气体、刺激性金属烟尘或烟雾、有机溶剂等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坏死、黏液分泌亢进、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肺水肿、肺泡萎缩、呼吸衰竭等,如有机氟聚合物经呼吸道吸入损害肺腑。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与职业禁忌症以及职业病目录对应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与职业禁忌症以及职业病目录对应表

粉尘:1~52种,其中纳入职业病17种。

第52种为开放性条款,即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它粉尘;
化学因素:1~375种,其中纳入职业病60种,第375种为开放;
物理因素:1~15种,其中纳入职业病12种,第15种为开放;
放射性因素:1~6种,其中纳入职业病11种,第8种为开放;
生物因素:1~6种,其中纳入职业病5种,第6种为开放;
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与刮研作业3种,均纳入职业病。

合计454种,5个开放性条款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与职业禁忌症以及职业病目录对应表
一、粉尘
二、化学因素
三、物理因素
四、放射性因素
五、生物因素
六、其他因素。

常见职业危害相应职业禁忌症

常见职业危害相应职业禁忌症
无机化
合物
可经呼吸道、胃肠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 和肾。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咳嗽、咳痰、胸 闷、寒战、发热、四肢酸痛等,重者可岀现呼吸困 难、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长期过量接触可出 现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
职业性慢性镉
中毒
1、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

2、慢性阻塞性肺病
3、支气管哮喘
4、慢性间质性肺病
职业性急性硫
化氢中毒
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 病
2、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 统疾病
3、器质性心脏病
磷及其
无机化
合物
职业性慢性磷
中毒
1、慢性牙周炎、牙本质病 变(不包括龋齿)
2、下颌骨疾病
3、慢性肝炎
4、慢性肾炎

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 刺激皮肤、黏膜。表现为流泪、咽痛、呛咳、胸闷、 气急,重者呼吸困难、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口

臭氧
臭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对眼结膜及呼吸道粘膜 有刺激作用,引起支气管炎,高浓度(4mg/m3)可引起肺水肿,较低浓度(0.4m/m3)即能引起 视力降低、头痛、头晕等症状。
职业性急性化 学物中毒性呼 吸系统疾病
1.a抗胰蛋白酶缺乏
症;
2.严重的鼻咽喉慢性 疾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轻度肺功能减退;
息中毒,其分解产物四氟化硫对肺有侵害作用,影
响呼吸系统,毒性与光气并列;十氟化二硫毒性超 过光气,主要破坏呼吸系统;氟化亚六酰可造成严 重的肺水肿;氟化硫酰无臭无味,中毒后会迅速造 成死亡;四氟化硫酰对肺有侵害作用;氟化氢对皮 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可引起肺水肿、肺炎 等。

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轻度肺功能减退。

职业病认定标准

职业病认定标准

职业病认定标准一、职业性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尘肺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性尘肺病包括硅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

二、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损伤等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痤疮等。

三、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眼结膜、角膜等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眼病包括化学性眼灼伤、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等。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噪声、刺激性气体等引起的耳鼻喉口腔病变。

常见的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包括噪声聋、铬鼻病、爆震聋等。

五、职业化学中毒职业化学中毒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吸入或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化学中毒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六、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高温、低温、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包括中暑、冻伤等。

七、职业放射性疾病职业放射性疾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放射线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放射性疾病包括外辐射急性放射病、外辐射亚急性放射病等。

八、职业传染病职业传染病是指在工作中接触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职业传染病包括炭疽、森林脑炎等。

九、职业肿瘤职业肿瘤是指在工作中接触致癌物质引起的肿瘤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肿瘤包括石棉肺癌、间皮癌等。

十、其他职业病其他职业病是指上述类型之外的其他职业性疾病。

常见的其他职业病包括金属烟热、滑囊炎等。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化学工业品种繁多,与各行各业生产密切相关,是许多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化学工业主要有基础化工、农药化肥、石油化工、染料油漆、医药试剂、J感光材料、各种助剂等行业。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还常常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易腐蚀等特点,这就构成了化工生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职业性中毒的特点.化学工业品种繁多,与各行各业生产密切相关,是许多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化学工业主要有基础化工、农药化肥、石油化工、染料油漆、医药试剂、J感光材料、各种助剂等行业。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还常常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易腐蚀等特点,这就构成了化工生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职业性中毒的特点。

(1)急性和慢性中毒由于化工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急性事故及急性中毒的发生率较其他行业多,还常涉及非职业人群。

如火灾和泄漏事故会污染四周的大气,使大批人中毒。

慢性中毒的远期影响也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2)损害脏器化学物可以侵犯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的是定位的,有的是多系统侵犯。

刺激性毒物常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时发生肺水肿;氰化物、砷、硫化氢、一氧化碳、醋酸胺、有机氟等易引起中毒性休克;砷、锑、钡、有机汞、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等易引起中毒性心肌炎;亲肝的毒物很多,典型的有黄磷、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三硝基氯苯等引起肝损伤;中毒性肾损伤可由重金属盐造成损伤,也可由某些毒物通过缺氧、脱水等造成损伤;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以及亲神经的毒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脑水肿;苯的慢性中毒主要损害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严重时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汞、铅。

锰等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

由于化学种类繁多,在此不能—一叙述。

(3)致癌作用近年来化工系统职业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的报告较多,如橡胶行业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分析认为可能与防老化剂有关;石油行业的恶性肿瘤也高于当地居民,且消化系统的肿瘤为高;染料行业的联苯胺引起膀胱瘤已被公认;塑料行业的氯乙烯引起肝血管瘤、氟塑料可疑对人致癌;油漆涂料行业肠癌、肝癌患者增多等。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是工作环境和职业特性所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有许多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1.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职业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职业性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粉尘、金属污染及有害物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炎症、癌症及精神障碍等。

解决化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优化工作场所环境、采取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定期体检和早期预防。

2. 物理因素职业性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高低温等。

这些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危险效应,比如听力下降、颈椎、腰椎病、白内障等。

防范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提供适宜的工作与生活设施等。

3. 生物因素职业性传染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病。

生物因素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职业病主要由某些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它们能够通过吸入、皮肤接触等方式感染人体。

防范生物因素包括多处工作场所卫生和消毒、使用防护措施和做好个人卫生等。

4. 心理因素职业性心理因素指的是由于工作环境或职业特性等原因,人们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等产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职业病。

心理因素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心理辅导、提供合适的健康管理等来减轻不良的心理症状。

综上所述,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制定要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来制订,提供一定的卫生教育,让工作者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减少职业病带来的伤害。

同时,相关机构也要加强对职业病的认识和研究,提高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通过全面的防范措施使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健康。

呼吸道疾病的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呼吸道疾病的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其有效性。
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 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 。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 监测,建立健康档案。
对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进行 调岗或妥善安置,避免其接 触有害物质。
加强工作场所的卫生管理, 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企业责任与监管
04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责任
01
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工作场所空气新 鲜。
操作规程措施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 ,确保员工正确操作 设备和工具。
定期对设备和工具进 行维护和保养,确保 其正常运转。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 作技能。
个人防护措施
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 口罩、防毒面具等。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和保养,确保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
行举报。
媒体宣传
媒体应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 普及,提高公众对职业病防治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社会组织参与
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卫生公益活 动,提供职业卫生咨询、培训等服 务,推动企业和政府加强职业卫生 管理。
05 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
典型案例介绍
01
02
03
案例一
某化工厂工人长期接触有 害化学物质,导致慢性支 气管炎。
案例二
某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尘 ,引发尘肺病。
案例三
某医院医护人员因防护措 施不当,感染呼吸道传染 病。
原因分析
有害物质暴露
工人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 质、粉尘等,导致呼吸道 受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工作场所存在通风不 良、空气污浊等问题,易 引发呼吸道疾病。
防护措施不足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7最新版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7最新版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7 最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五、职业性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八、职业性传染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他职业病。

一共 10类 132种。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五、职业性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八、职业性传染病;九、职业性肿瘤;十、其他职业病。

一共10类132 种。

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一)尘肺病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 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 铸工尘肺 13. 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 ) 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二、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 8.白斑 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 (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五、职业性化学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 (不包括四乙基铅 )2.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 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 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 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 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 砷化氢中毒 13. 氯气中毒 14. 二氧化硫中毒 15. 光气中毒16. 氨中毒 17. 偏二甲基肼中毒 18. 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 20.二硫化碳中毒 21. 硫化氢中毒 22. 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 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 24. 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25. 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 27. 羰基镍中毒 28. 苯中毒 29. 甲苯中毒 30. 二甲苯中毒31. 正己烷中毒 32. 汽油中毒 33. 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 二氯乙烷中毒 36. 四氯化碳中毒 37. 氯乙烯中毒 38. 三氯乙烯中毒 39. 氯丙烯中毒 40. 氯丁二烯中毒 41. 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 )中毒 42. 三硝基甲苯中毒 43. 甲醇中毒 44. 酚中毒 45. 五氯酚 (钠)中毒 46. 甲醛中毒 47. 硫酸二甲酯中毒 48. 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 50. 有机磷中毒 51. 氨基甲酸酯类中毒 52. 杀虫脒中毒 53. 溴甲烷中毒 54. 拟除虫菊酯类中毒 55. 铟及其化合物中毒 56.溴丙烷中毒 57. 碘甲烷中毒 58. 氯乙酸中毒 59. 环氧乙烷中毒 60. 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 (角膜、晶状体、视网膜 )损伤 7.冻伤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 (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 )7. 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 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 ) 》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八、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 55 分类目录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 (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 5.莱姆病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 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9. 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 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 11. β-萘胺所致膀胱癌十、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滑囊炎 (限于井下工人 )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 (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

10类职业病及其代表性疾病

10类职业病及其代表性疾病

10类职业病及其代表性疾病《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①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其中尘肺(13种)、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

②职业性皮肤病(9种)。

③职业性眼病(3种)。

④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⑤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⑥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⑧职业性传染病(5种)。

⑨职业性肿瘤(11种)。

⑩其他职业病(3种)。

(-)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IL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其它尘肺。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睇、钢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

(二)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座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眼病2.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紫外线);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噪声聋;2.铭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爆破作业)。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共60种)4.金属及其化合物:铅、铭、汞、锦、铭等。

5.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汽油等。

6.有毒气体: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一氧化碳等。

(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L中暑;2.减压病(高压,潜水);3.高原病(低气压);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L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氮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IL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等吸入,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在增大。

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沟通,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约有10000L的气体进出于呼吸道,肺具有广泛的呼吸面积,成人的总呼吸面积约有100m2(3亿~7.5亿肺泡),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气体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种疾病。

呼吸系统是生产性有害物侵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绝大多数生产性毒物均可通过呼吸道丰富的血液循环直接吸收进入人体,造成全身中毒;或者呼吸道、尤其是肺作为生产性粉尘、毒性刺激物或致敏原的靶器官,直接受到损害,形成病变。

这种直接损害往往较其他器官更为迅速和严重。

1989至2003年全国刺激性气体职业中毒15年共发生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92起,年均6.1起。

直接导致中毒的物质有40种。

平均每起事故中毒14.5例,中毒死亡0.8人;单起事故最多中毒116例,最多中毒死亡7人。

氯气、无机酸、氨和光气是主要化学物,氯气中毒起数、中毒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居前列;中毒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为每年的7、8月份;50%以上发生在化工行业,化学工业的生产、检修和清洗岗位;发生起数排序依次为纺织与服装工业、制造、服务与商业和水处理;食品酿造、运输与仓储的发生起数并列第六。

水处理中毒率高达100%,食品酿造中毒死亡率为26.7%。

搬运、喷漆、电焊、编织、胶合岗位也不容忽视。

消防和分装作业,消防作业发生刺激性中毒的起数不多,但是每次中毒涉及的人数多,中毒率高达100%;分装作业中毒死亡率高达50%。

注: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年12月第24卷第12期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定义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较大剂量化学物所致的以呼吸系统结构损害及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病因直接损害呼吸系统的毒物间接损害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化合物呼吸道毒性刺激物酸类:硝酸、盐酸、硫酸、铬酸、氯磺酸等。

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五氧化二氮等。

氯及其化合物:氯、氯化氢、二氧化氯、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氧化枫、四氯化硅、四氯化钛、三氯化锑、三氯化砷、三氯化磷、三氯氧磷、三氯硫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硼等。

呼吸道毒性刺激物硫的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等。

氨。

臭氧。

酯类:硫酸二甲酯、甲酸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氯甲酸甲酯等。

金属化合物:铍、镉、汞、锰、氧化银、硒化氢、羰基镍、五氧化二钒等。

(2002刺激性金属烟雾和烟尘)呼吸道毒性刺激物醛类:甲醛、乙醛、丙烯醛、三氯乙醛等。

氟代烃类:八氟异丁烯、氟光气、六氟丙烯、氟聚合物的裂解残液气和热解气等。

混合烃类:汽油、煤油、润滑剂、柴油等。

(2002有机溶剂)有机农药: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溴甲烷、百草枯等。

呼吸道毒性刺激物军用毒气;氯芥气、亚当氏气、路易氏气等。

其他:磷化氢、氟化氢、一甲胺、二甲胺、二硼氢、四氯化碳、环氧氯丙烷、五氧化磷、三氯氢硅、某些物质燃烧烟雾等。

呼吸系统间接损害因素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严重中毒性脑病、肝病、肾病等,在病程中可诱发ARDS。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五氯酚钠中毒等所致ARDS。

职业性致敏物多种金属、刺激性气体、有机粉尘为致敏物;许多化学物(如异氰酸酯类、酸酐类、胺类、松香树脂、某些染料和农药等)、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等)、酶类(枯草杆菌水解蛋白酶、胰蛋白酶)、动物(昆虫、螨、蚕、鱼虾、蛤类、动物血清及排泄物)、植物(蘑菇及孢子、烟、茶、咖啡豆等)。

职业性致敏物常导致职业性哮喘,属于职业因素所致呼吸系统疾病。

化学因素对呼吸系统毒作用的特点刺激性气体种类繁多,其毒作用的特点各不相同。

水溶性较强的毒物接触后立即引起反应,而水溶性较弱者可致迟发性肺水肿,腐蚀性强者可致呼吸道灼伤、坏死等有些种类毒物常致ARDS,掌握其特点对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有重要意义。

化学因素对呼吸系统毒作用的特点金属、农药等非刺激性气体主要以蒸气、烟雾或粉尘的形式直接损害呼吸系统物质燃烧后的烟雾含多种有害化合物,吸入后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损害某些液态化学物可能被直接吸入呼吸道引起损害有些化学物如有机磷酸酯、百草枯等,其主要靶器官或靶器官之一是呼吸系统,无论何种侵入途径,最终将导致急性呼吸系统损害。

化学因素对呼吸系统毒作用的特点急性化学物中毒后,先引起非呼吸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时在原发病基础上诱发ARDS,属于化学因素对呼吸系统的间接毒作用。

由严重急性化学物中毒后发生肺部继发性细菌、霉菌、病毒等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不属于ARDS范畴。

急性损伤的病理改变1、间质及肺泡水肿、出血2、灶性肺不张3、透明膜形成4、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与增生5、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6、肺间质及终末气道纤维化7、肺微血管及动、静脉血栓形成与栓塞慢性损害病理变化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淋巴结肿大、钙化胸膜病变职业性呼吸系统肿瘤变应性损害有机粉尘所致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金属性肺肉芽肿职业性变应原引起的气道过敏性炎症发病机制化学物对呼吸道的直接作用: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肺间质水肿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

细胞因子参与化学物对呼吸道的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AAM)、蛋白溶解酶(PE)、凝血与纤溶系统、补体系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发生肺水肿的机制化学物直接损伤呼吸道粘膜所致1. 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 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

左心衰竭、输血输液过量、肺静脉阻塞3. 肺间质静水压降低。

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缺乏4.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输液过量、血浆蛋白降低5. 肺间质胶体渗透压增高血浆蛋白质进入肺间质6. 淋巴回流障碍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缺氧、低灌注、水肿、酸中毒、出血、吸高浓度氧、感染均可影响PS的合成和代谢。

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1. 主要是肺容积和功能残气量减低2. 加重通气/血流比值失调通气不均3. 使ARDS的肺分流量(正常<3%)可高达30%以上。

效应细胞:多行性白细胞(PMN)、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血小板等2. 炎性介质:氧自由基(.OR)、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AAM)、蛋白溶解酶(PE)、凝血与纤溶系统、补体系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肺表面活性物质(PS)3. 当PMN被C5a等补体系统激活后,在ACM和/或肺泡上皮引起损伤,PMN在肺泡毛细血管内粘附、聚集,并释放一系列毒性介质,其中以.OR和AAM等细胞因子最为重要。

4. 单核-巨噬细胞等释放IL-1和TNF等细胞因子,对肺损伤有协同作用。

呼吸系统的免疫防御与损伤呼吸道具有对外来物质的免疫防御能力,同时又是免疫损伤的重要靶器官。

职业性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既可作为刺激物或毒物导致免疫毒性作用,也可作为抗原、半抗原引起变态反应;表现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又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

肺组织修复与纤维化肺组织受到损伤后,自身的修复机制被启动;肺的损伤主要见于肺的细胞和基质,其修复主要涉及细胞的更新和基质的再形成。

肺泡细胞损伤后可由细胞增殖所取代,但细胞的增殖与损害可促进肺纤维化的形成;虽然修复过程涉及诸多免疫或生化因素,但导致肺纤维化形成是普遍的规律和最终结局。

在肺组织的修复和纤维化过程中,成纤维细胞(FB)和纤维粘连蛋白(FN)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临床表现接触反应短期内接触较大剂量化学物后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和胸部X线片无异常,通常经24-72h医学观察上述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者。

二. 临床表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咽痛、咳嗽、胸闷等,也可有咳嗽加剧、咳粘液性痰,偶有痰中带血。

体征有眼结膜、咽部充血水肿;两肺有散在干或湿性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

这是本标准诊断的起点。

二. 临床表现哮喘样发作:有少部分其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时尤为困难,伴有咳嗽、胸闷等。

体征有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线片表现可无异常。

二. 临床表现急性支气管肺炎:咳嗽、咯痰、气急、胸闷等;可有痰中带血,两肺有干、湿性啰音,常伴有轻度紫绀;胸部X线片表现为两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

二. 临床表现急性间质性肺水肿:咳嗽、咯痰、胸闷和气急较严重,肺部两侧呼吸音减低,可无明显啰音,胸部X线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宽,境界不清,两肺散在小点状阴影和网状阴影,肺野透明度减低,常可见水平裂增厚,有时可见支气管袖口征和/或克氏B线。

二. 临床表现急性吸入性肺炎:有吸入碳氢化合物或其他液态化学物的历史,出现剧烈呛咳、咯痰、痰中带血,也可有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胸部X线片表现肺纹理增粗及小片状阴影,以右下侧较多见,少数可伴发渗出性胸膜炎。

二. 临床表现肺泡性肺水肿:剧烈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明显发绀,两肺密布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表现两肺野有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粟粒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时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或呈蝶状形分布。

血气分析PaO2/ FiO2≤40kPa(300mmHg)。

二. 临床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 急性起病;2)氧和指数PaO2/FiO2≤26.7kPa(200mmHg)(不论PEEP高低);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4)肺动脉嵌顿压(PCWC)≤18mmHg。

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如:PaO2/FiO2≤40kPa(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ALI。

二. 临床表现喉阻塞分级标准:共分为4度。

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或哭闹时有轻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稍有吸气性喉喘鸣及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二度:安静时也有轻度呼吸困难,吸气性喉喘鸣和吸气性周围组织软组织凹陷,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脉搏尚正常;二. 临床表现喉阻塞分级标准: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喘鸣声较响,吸气性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显著,并出现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进食,脉搏加快等;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定向力丧失,心律不齐,脉搏细数,昏迷,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则可因窒息以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过敏性肺炎吸入某些有机粉尘如霉菌及其孢子,动植物蛋白成分所致过敏性肺炎,常于高浓度接触后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