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

GBZ65-2002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是在工作过程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所致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过程中接触氯气引起的急性中毒,也适用于氯的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等类似的无机氯化合物,如氯化氢、氯酸、氯磺酸等的急性中毒;非职业性中毒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0 尘肺病诊断标准3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后迅速发病,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表现,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方可诊断。
4 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或偶有散在性干啰音,胸部X 线无异常表现。
5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临床表现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如出现呛咳、可有少量痰、胸闷,两肺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或哮鸣音,胸部X线表现可无异常或可见下肺野有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边缘模糊。
5.2 中度中毒凡临床表现符合下列诊断之一者:a)急性化学性支气管肺炎。
如有呛咳、咯痰、气急、胸闷等,可伴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表现常见两肺下部内带沿肺纹理分布呈不规则点状或小斑片状边界模糊、部分密集或相互融合的致密阴影。
b)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
上述症状、体征外,胸部X线显示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轮廓清楚、密度较高的片状阴影。
c)间质性肺水肿。
如胸闷、气急较明显;肺部呼吸音略减低外,可无明显啰音;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阴影增宽境界不清,两肺散在点状阴影和网状阴影,肺野透亮度减低,常可见水平裂增厚,有时可见支气管袖口征及克氏B线。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2008-11-26 9:30【大中小】【我要纠错】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职业性中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呼吸系统结构损伤及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化学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9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的职业史,急性呼吸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所见,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4 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部x线无异常表现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1 轻度中毒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咽痛、呛咳、胸闷等,也可有咳嗽加剧、咯粘液性痰,偶有痰中带血。
体征有眼结膜、咽部充血及水肿;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有散在性干、湿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
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b)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时尤为困难、伴有咳嗽、胸闷等。
体征有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射线表现可无异常。
呈哮喘样表现。
5.1.2 中度中毒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a)呛咳、咯痰、气急、胸闷等;可有痰中带血、两肺有干、湿性啰音、常伴有轻度发绀;胸部X线表现为两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 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6-2002)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 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 (直接影响脑组织代谢或抑制酶活性 的毒物,如铅、有机锡、砷化物、汽 油、甲醇、有机磷、毒鼠强等;导致 脑组织缺氧的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 氢、氰化物等)
预防性治疗
a)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变。 b)妥善处理治疗矛盾。
其它
a)中医中药。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b)良好护理。 保证护理质量也是抢救 成败的关键之一。
总的治疗原则
人体是一有机整体,急性中毒时虽 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病变较突出,但都 是全身性疾病;各系统、器官的病变 也必相互影响,因此在整个病程中, 必须以整体观来指导治疗。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 (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MODS是指急 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同时或序贯发 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以至衰 竭的临床综合征。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 标准 (GBZ78-2002)
是指在职业性活动中,由于职业性化学 物的直接毒作用或导致机体缺氧所引起 的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根据中毒品种的毒作用性质、剂 量—效应关系的原则,结合接触和发 病的时间因素等三项主要指标,综合 分析,以明确病因(毒物)和疾病(急 性中毒)的因果关系,作为诊断的主 要依据。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病因:根据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 学调查、生物材料检测等,明确接触 毒物品种、现场条件以及侵入途径、 吸收的估计剂量等;如同时接触一种 以上毒物或其他危害因素,应考虑联 合作用的影响。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在不觉察情况 下,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 中毒。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Z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是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诊断及处理,非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诊断及处理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59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54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7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4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疾病诊断标准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8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的职业接触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方可诊断。
4 接触反应接触硫化氢后出现眼刺痛、羞明、流泪、结膜充血、咽部灼热感、咳嗽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表现,或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脱离接触后在短时间内消失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明显的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并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b)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5.2 中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b)急性支气管肺炎。
5.3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b)肺水肿;c)猝死;d)多脏器衰竭。
6 处理原则6.1 治疗原则6.1.l 迅速脱离现场,吸氧、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l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在生产环境中,短时间接触高浓度氨气所致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可伴有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其他并发症。
1 诊断原则根据吸入高浓度氨气的职业史,以症状、体征为主要诊断指标,胸部X线征象及血气分析等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排除其它疾病,方可诊断。
2 诊断及分级标准2.1 氨气刺激反应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
2.2 轻度中毒根据以下指标,综合判断,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症状: 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并可伴有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体征: 眼结膜、咽部充血、水肿,肺部有干性罗音;胸部X线征象: 肺纹理增强或伴边缘模糊,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血气分析: 在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0~20mmHg。
2.3 中度中毒根据以下指标,综合判断,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症状: 声音嘶哑,剧烈咳嗽,有时伴血丝痰, 胸闷、呼吸困难,并常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乏力等;体征: 呼吸频速,轻度紫绀、肺部有干、湿罗音;胸部X线征象:-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或呈网状阴影;或肺野透亮度降低;或有边缘模糊的散在性或斑片状阴影;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的表现。
血气分析: 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氧)时,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60mmHg。
2.4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2.4.1 根据下列指标综合判断症状: 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气急、胸闷、心悸等,并常有烦躁、恶心、呕吐或昏迷等;体征: 呼吸窘迫,明显紫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线征象: 两肺野有密度较淡边缘模糊的斑片状、云絮状阴影,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状或呈蝶状阴影;符合严重的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血气分析: 在吸高浓度氧(大于50%氧)情况下, 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60mmHg。
2.4.2 呼吸系统损害程度符合中度中毒,而伴有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所致窒息;或较重的气胸或纵膈气肿;或较明显的心、肝或肾等脏器的损害。
职业中毒诊断新标准

2 GBZ68-2008 职 业 性 苯 中 毒 诊 断 标 准 2008-12-1 2008-12-1 (代替.GBZ68-2002)
3 GBZ91-2008 职 业性 急性酚 中毒诊 断标 2008-6-6 2008-6-6 准(代替.GBZ91-2002)
4 GBZ92-2008 职 业 性 高 原 病 诊 断 标 准 2008-12-1 2008-12-1 (代替.GBZ92-2002)
1、磷中毒 2、慢性砷中毒 3、急性砷化氢中毒 4、工业性氟病 5、急性氯气中毒 6、急性光气中毒 7、急性氨中毒 8、急性氮氧化合物中毒 9、急性二氧化硫中毒 10、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1、急性硫化氢中毒 12、急性磷化氢中毒 13、 二硫化碳中毒
4
有机化合物中毒(24)
1、苯中毒 2、急性甲苯中毒 3、慢性正己烷中毒 4、急性溴甲烷中毒 5、急性二氯乙烷中毒 6、急性四氯化碳中毒 7、氯乙烯中毒 8、急性三氯乙烯中毒 9、慢性氯丙烯中毒 10、急性氯丁二烯中毒
01
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 2009 -03- 2 00 8 - 11-
准(代替.GBZ51-2002)
16
01
职 业 诊 断 名 词 术 语 ( 代 2009-03- 2008-11-
替.GBZ157-2002)
16
01
16
三、学习常用的职业中毒诊断 新标准
替.GBZ70-2002)
16
01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 2009 -03- 2 00 8 - 11-
系 统 疾 病 诊 断 标 准 ( 代 16
01
替.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 2009 -03- 2 00 8 - 11-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Chemicals Poisoning(GeneralRules)GBZ71-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在非职业性活动中由于一般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也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Z7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3 诊断原则根据有确切的职业史,包括接触职业性毒物的品种、接触方式以及导致短期内大量吸收的原因等,并出现相应的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短期内接触较大剂量毒物,或接触致病潜伏期较长的毒物后,当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度症状而未能确诊急性中毒者,须作进一步医学监护,列为观察对象。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出现接触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轻度中毒损害的临床表现者。
5.2 中度中毒中毒严重程度介于轻、重度中毒之间者。
5.3 重度中毒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出现吸收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者;b)出现吸收毒物所致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者。
c)急性中毒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者。
6 处理原则6.1 现场抢救a)救出现场,至安全地带。
b)采取紧急措施,维持生命体征。
c)眼部污染应及时、充分以清水冲洗。
d)脱去污染衣着,立即以大量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摘要:《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GBZ 77-2021)适用于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诊断及处理,此标准在GBZ 77-2021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职业病诊断实践为基础,结合了临床各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增加了诊断依据,修改了各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指标。
对各项修订内容作了详细解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认识及重视,加深对新标准的理解和执行精度。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中毒;标准修订;诊断标准急性化学物中毒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和发展快、病情重,救治不及时可迅速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率亦明显增加。
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GBZ 77-2021)完善了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的统一体系,提高了临床医师对急性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acute tox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的认识及重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减少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了伤残和死亡率,对重症急性职业中毒患者的诊断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效果。
近十余年来,随着临床各学科的进展、病例报道的积累和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更新和建立,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系统陆续修订,为避免各诊断标准之间的冲突矛盾,2021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对GBZ 77-2021标准的修订工作。
2021年1月30日,修订后的《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GBZ 77-2021)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替代GBZ 77-2021,并于2021年7月1日实施[1]。
职业病法律法规职血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职血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DiagnosticCriteriaofOccupationalChemicals-RelatedSuddenDeathGBZ78-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各种职业活动中,可能在短时间内接触一些高浓度且毒性较高的化学物而发生急性中毒。
这些化学物,可以是已知品种,也有的是在已发生中毒后一时尚不明其确切致病化学物品种;有的化学物品种所致中毒在"职业病名单"中有名,有的则尚未研制出单独的诊断标准。
但所有急性中毒疾病都有共同的发病规律,可以制定也有必要制定诊断急性中毒时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本标准系列规定的各项规则,涉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这些规则用来保证职业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体系的统一,不论是病因已知或隐匿的情况,也不论是中毒后所造成的哪个靶器官的损害,都可以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规则作诊断。
在《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总标题下,包括以下10个部分:每一部分所界定的范围将在各个部分的前言及引言中说明。
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第2部分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第3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第4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第5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6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7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第8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疾病诊断标准;第10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在救治急性化学物中毒的实践中,累积了丰富的抢救经验。
在接触了高浓度氰化合物、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职业危害环境;纯氮、纯二氧化碳等能致窒息缺氧环境;急性有机磷农药、碳酸钡、硫化氢等出现迟发性心脏损害或硝酸甘油等作业者,发生潜在性心脏损害等情况下,常可出现接触者突然死亡(即化学源性猝死)。
GBZ 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2006-2-16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各种职业活动中,可能在短时期内接触一些高浓度且毒性较高的化学物而发生急性中毒。
这些化学物,有的是已知品种;也有的是在已发生中毒后,时尚不明确的致病品种;有的品种所致中毒已列入职业病名单中,有的则尚未列入;有的已有独立的诊断标准,有的则尚未研制出单独的诊断标准。
但所有急性中毒疾病都有共同的发病规律,可以制定也有必要制定诊断急性中毒时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本系列标准规定的各项规则,涉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这些规则用来保证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体系的统-,不论是病因已知或隐匿的情况,也不论是中毒后所造成的哪个靶器官的损害,都可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规则作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包括以下若干个部分,每部分所界定的范围将在各个部分的前言及引言中说明: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第2部分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第3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第4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第5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6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7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第8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疾病诊断标准;第10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单位有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及四川大学华西职业病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Neurotoxic Diseases Caused by ChemicalsGBZ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Phosphine PoisoningGBZ11-2002急性磷化氢中毒是吸入较高浓度磷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磷化氢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Z59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7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4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心脏病诊断标准3 诊断原则根据接触较高浓度磷化氢的职业史,发病较快,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必要的临床检查,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并排除其它有类似症状的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有头疼、乏力、恶心、咳嗽等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但症状较少,程度较轻,脱离接触后多在24小时内消失。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a)轻度意识障碍;b)轻度呼吸困难、肺部听到少量干、湿啰音,符合化学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5.2 重度中毒除轻度中毒表现外,还有下列情况之一,或中毒开始即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昏迷、抽搐;b)肺水肿;c)休克;d)明显心肌损害;e)明显肝、肾损害。
6 处理原则6.1 治疗原则6.1.1 立即脱离现场,保持安静。
6.1.2 对观察对象应观察24小时,根据情况处理。
中毒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观察24-48小时,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6.1.3 治疗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
要早期、积极地处理昏迷、肺水肿、心肌或肝、肾损害等情况。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GBZ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

ICS 13.100C60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Fluorohydrocarbon Poisoning2002-04-08发布 2002-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4867-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从事有机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等职业活动过程中可吸入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和氟聚合物热解气引起急性中毒。
本标准突出了急性有机氟中毒的特点。
根据有机氟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呼吸系统损害程度进行了诊断分级修改,将中毒性心肌损害列入中度中毒,使本标准的诊断更明确、合理、便于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工人在生产环境中,短时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等过程中,吸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单体;二氟-氯甲烷等裂解气、残液气;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氟聚合物热解气所致的急性中毒。
急性有机氟农药中毒及氟醚中毒不属本标准范围之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GBZ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氮氧化物气体,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非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的氮氧化物的职业史,呼吸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 射线征象,结合血气分析及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胸闷、咳嗽等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胸部X射线检查无异常表现。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出现胸、咳嗽等症状,肺部有散在干啰音;胸部X线征象:肺纹理增强,可伴边缘模糊;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5.2 中度中毒胸闷加重,咳嗽加剧,呼吸困难,咯痰或咯血丝痰等症状;体征有轻度发绀,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射线征象: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呈网状阴影,符合间质性肺水肿;或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符合支气管肺炎。
血气分析常呈轻度至中度低氧血症。
5.3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之一者:a)明显的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发绀,两肺满布湿性啰音;胸部X线征象:两肺野有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的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符合肺泡性肺水肿。
血气分析常呈重度低氧血症。
b)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并发较重程度的气胸或纵隔气肿;d)窒息。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GB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GB16852.1—1997前言各种职业活动中,可能在短时间内接触一些高浓度且毒性较高的化学物而发生急性中毒。
这些化学物,有的是已知品种,也有的是在已发生中毒后一时尚不明确的致病品种;有的品种所致中毒已列入卫生部(87)卫防字第60号文颁发的“职业病名单”中,有的则尚未列入;有的已有独立的诊断标准,有的则尚未研制出单独的诊断标准。
所有急性中毒疾病都有共同的发病规律,故可以制定、也有必要制定诊断急性中毒时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本系列标准规定的各项规则,涉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这些规则用来保证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体系的统一,不论是病因已知或隐匿的情况,也不论是中毒后所造成的哪个靶器官的损害,都可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规则作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包括以下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所界定的范围将在各个部分的前言及引言中说明: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第2部分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第3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多器官衰竭的诊断;第4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原性粹死的诊断;第5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第6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第7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的诊断;第8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心脏疾病的诊断;第10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本标准规定了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的总规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解释。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GB16852.6-2000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系列规定的各项规则,涉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这些规则用来保证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体系的统一,不论是病因已知或隐匿的情况,也不论是中毒后所造成的哪个靶器官的损害,都可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规则作诊断。
在《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标题下,包括以下10个部分:每一部分所界定的范围将在各个部分的前言及引言中说明。
第1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第2部分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第3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第4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第5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6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第7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第8部分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第9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疾病诊断标准;第10部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附录B、C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起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职业病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Toxic PulmonopathyGBZ73-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职业性中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呼吸系统结构损伤及急性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化学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76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9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T16180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的职业史,急性呼吸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所见,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4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部x线无异常表现者。
5诊断及分级标准5.1.1轻度中毒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咽痛、呛咳、胸闷等,也可有咳嗽加剧、咯粘液性痰,偶有痰中带血。
体征有眼结膜、咽部充血及水肿;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有散在性干、湿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
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b)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时尤为困难、伴有咳嗽、胸闷等。
体征有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射线表现可无异常。
呈哮喘样表现。
5.1.2中度中毒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a)呛咳、咯痰、气急、胸闷等;可有痰中带血、两肺有干、湿性啰音、常伴有轻度发绀;胸部X 线表现为两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
b)咳嗽、咯痰、胸闷和气急较严重,肺部两侧呼吸音减低,可无明显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宽、境界不清、两肺散在小点状阴影和网状阴影,肺野透明度减低,常可见水平裂增厚,有时可见支气管袖口征和/或克氏B线。
符合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c)咳嗽、咯痰、痰量少到中等,气急、轻度紫绀、肺部散在性湿啰音、胸部X线显示单个或少数局限性轮廓清楚、密度增高的类圆形阴影。
符合急性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
d)有吸入碳氢化合物或其他液态化学物的历史,出现剧烈呛咳、咯痰、痰中带血,也可有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及小片状阴影,以右下侧较多见,少数可伴发渗出性胸膜炎。
符合急性吸入性肺炎。
5.1.3重度中毒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a)剧烈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明显发绀,两肺密布湿性啰音,胸部X线表现两肺野有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粟粒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时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或呈蝶状形分布。
血气分析PaO2/FiO2《40kPa(300mmHg)。
符合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
b)上列情况更为严重,呼吸频数大于28次/min或/和有呼吸窘迫。
胸部X射线显示两肺广泛多数呈融合的大片状阴影,血气分析氧分压/氧浓度(PaO2/FiO2)《26.7kPa(200mmHg)。
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窒息。
d)并发严重气胸、纵膈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等。
e)猝死。
6处理原则6.1现场处理立即脱离接触,保持安静、保暖。
出现刺激反应者,应严密观察,对接触可能引起呼吸道迟发性病变毒物的患者(发病潜伏期较长者),观察期应延长,观察期应避免活动,并予以对症治疗,必要时予以预防性治疗药物如吸入喷雾剂、吸氧、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并给予心理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
眼部受化学物污染,必须立即彻底冲洗,决不能不予冲洗即送医院,以免眼部发生不可逆的严重病变,皮肤污染化学灼伤等也应在现场冲洗彻底后送医院。
6.2治疗原则6.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予雾化吸入疗法、支气管解痉剂、去泡沫剂如二甲基硅油,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6.2.2病因治疗如有应用络合剂、特效解毒剂,或血液净化疗法的指征者,及时应用。
如吸入较大量粉尘或液体,可考虑施行纤维气管镜术,及早吸出粉尘或液体。
6.2.3合理氧疗重视合理氧疗,维持水及电介质平衡,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6.3其他处理轻、中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
重度中毒治愈后,原则上应调离刺激性气体作业。
急性中毒后如有后遗症,可参照GB/T16180,结合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7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c(规范性附录)。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损害的致病化学物品种甚多,本标准附录B中,将常见致病品种列出,并按其作用方式分成两类,便于比较全面的了解致病毒物的常见品种。
A.2本标准的诊断原则及分级标准具有概括性,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化学物品种所致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而各有关的品种制定诊断标准时,在总的诊断原则下,加人各个品种急性中毒的特点,使其既能衔接又符合实际情况。
A.3刺激反应是接触具有刺激性气体的一过性反应,尚未达到中毒程度,肺部无明显体征,但偶而也可有散在性啰音,但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迟发性病变,避免由于处理不当而加重病情,故列入标准条文中,以引起警惕,在疾病统计时,刺激反应不作为中毒病例。
A.4分级标准的原则是: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低氧血症的程度来综合评判。
临床上可根据病员情况来选择检查项目,例如心电图、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试验等,以整体的观点来判断,使诊断、分级更切合实际。
A.5缺氧的严重程度,往往和呼吸系统病变密切相关,在急性中毒时尤为明显,故以氧分压(PaO 2)的测定值作为分级诊断的参考指标,评价时须有动态观察的资料,也应注意测定技术上的误差等,分析时应了解到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既有联系又不是等同的概念,正确判断病情。
轻度中毒一般无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氧分压(PaO 2)为在正常范围10.7kPa-13.3kPa(80mmHg-1OOmmHg)或偶有短暂期轻度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氧分压(PaO 2)为8kPa-l0.7kPa(60mmHg-80mmHg)。
中度中毒,常伴轻度或短暂中度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为8kPa-l0.7kPa(60mmHg-80mmHg)或有短暂8kPa-5.5kPa(60mmHg-41mmHg)。
重度中毒伴有重度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氧分压(PaO 2)为<5.3kPa(40mmHg)。
A.6本标准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指标,参考国内及近年国际上的资料而制订,可适用于直接和间接原因所致的ARDS 。
以PaO 2/FIO 2之值作为和中毒性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主要指标,将PaO 2/FIO 2<26.7kPa 作为ARDS 的诊断指标,使非ARDS 被误诊为ARDS 的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本标准中,弥漫性肺水肿和ARDS 诊断指标的差别,也是体现了两者之间严重程度不同的差别,符合从弥漫性肺水肿发展到ARDS 有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反映肺分流的指标Qs/Qt;对ARDS 诊断有一定意义,但由于Qs/Qt 需在吸纯氧条件下进行,实测时需作混合静脉血氧含量测定,且现用的计算式所得结果与实测之间有一定误差,因此,常难以在临床进行。
A-aDO2也是通过计算求得,很少应用,故本标准中未列入。
A.7吸入性肺炎常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易于明确,病变一般局限,但如吸入液体或粉尘量过大也可致弥漫性肺水肿,应引起注意。
A.8如患者过去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入有刺激性的气体后,中毒后病情可更为复杂,或可诱发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诊断、治疗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来判断分级诊断及拟订治疗计划。
A.9严重中毒性呼吸系统损害治愈后,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反应性气道功能不全综合征(ARDS ,reactive airways dysfunction syndrome)等。
发生以上情况的因素较复杂,和致病毒物品种、吸收方式、剂量、病变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情况以及患者得病前健康情况等都有关系,可能是原有疾病被诱发,也可能是和本次中毒并无联系,故诊断应综合分析以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不能一出现以上病变,即诊断为"后遗症",以免发生偏差。
今后应更深入地做好追踪随访工作,以积累更多资料为明确诊断后遗症,提供确切的指标。
A.10病因治疗指促使致病毒物排出或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各种治疗措施,根据不同毒物品种,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A.11缺氧可引起很多严重后果如损伤线粒体,使三磷酸腺苷(ATP)生成不足,耗尽,并可因膜磷脂降解加速,导致生物膜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氧自由基生成增加,这些情况进一步加重缺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早纠正缺氧,控制病情进展,是防止发生治疗矛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