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新修订)前言本教案是根据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2023新修订)编写的教学指南。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要点,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概述本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涵盖了以下主题:1. 单元一:XXX2. 单元二:XXX3. 单元三:XXX(以此类推)每个单元包括了XXX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课时一:XXX- 教学目标:XXX- 教学重点:XXX- 教学内容:XXX- 教学方法:XXX- 教学活动:XXX2. 课时二:XXX(以此类推)教学指南教案中的教学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目标:针对每个单元和课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课时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示范演示、练活动等。
3. 教学方法:介绍适用于不同课时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
4. 教学评估: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扩展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知识面,提供额外的拓展活动建议。
教材教案的编写时参考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力求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使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适当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风格和需要,进行相关教学素材的引入和补充。
此外,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扩展活动,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
结语本教案是根据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2023新修订)编写的教学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内容涵盖近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讲解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析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1)分析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讲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为例,分析其经验教训。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重要历史事件。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 黑板右侧: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展示:教师:1.通过听故事和观看图片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小调查:(1)请吃过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学举手;(2)请你说出你父母使用的手机品牌;(3)你喝过可口可乐吗?学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正文内容和95页蓝字内容第一段思考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材料,总结答案。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科学技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4、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空前发展。
(根本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展示:材料一:年代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平均流量1970年--1974年128亿美元1989年1900亿美元材料二: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
它们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的90%。
它们能够根据各地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
材料三: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为WTO,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学生思考并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有: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教师:我国是什么时候加入世贸的?对于世贸你了解多少?我国还加入了什么经济组织?学生:2001年,世贸是当今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有“经济中的联合国”的美誉。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下册的内容,包括历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教学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多媒体设备-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教学计划第一课:古代希腊-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理解希腊制度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 教学内容:了解希腊的城邦制度、奥运会、希腊哲学家等。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成果、作业。
第二课:古代罗马- 教学目标:掌握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理解罗马法律和建筑的影响。
- 教学内容: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法律制度、建筑和艺术等。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观看视频。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成果、作业。
第三课:中国古代科技-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
-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讨论。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学生报告、作业。
第四课: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
- 教学内容: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线路、货物交流和文化交流等。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地图展示。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成果、作业。
第五课:欧洲文艺复兴- 教学目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
- 教学内容:介绍文艺复兴的起源、文化思潮、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观看艺术作品、小组讨论。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艺术作品欣赏、作业。
第六课:近代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改变。
- 教学内容: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
-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成果、作业。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2023 篇一一、现状分析历史思品学科只占中考分数50分,由于学业繁重,学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主科上,弱化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
要想在这门学科上保证学业质量,我们首先要学会花时间下功夫,而且应该是尽可能花学生在校的时间,所以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去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怎样做好有效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落实?二、目标定位从目前各校联考成绩来看,我们社会学科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我们社会学科初三接班老师特别多,而学生对理科重视,放在社会学科上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基础又差。
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联考第二,进步较大,但期末的成绩就排在联考第五,成绩起伏很大。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最后100多天时间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我们备课组本学期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考目标定位:最低目标是超过市平均分,最高目标是联考学校第二水平。
三、计划安排1、进度安排本学期,初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三轮复习。
(1)1-10周第一轮复习。
我们注重研究《考试说明》,认真组织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第一轮的复习要重视基础,扎实落实教学内容。
复习的模式为:依据考点——回归课本——重点突破——当堂检测。
重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在校时间的学习效益,构建实效课堂。
(2)11-13周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重视专题复习,加强题目的训练,尤其是选择题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导选择题致错误多。
(3)14-16周第三轮复习。
第三轮复习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身边大事,感受社会发展变化是我们这门学科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命题必须遵循的原则。
综观这几年中考试卷,社会时政热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往往是中考命题的重点。
而且思品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不仅仅为了应考,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第一章秦汉的统一和繁荣课时一:秦朝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课程目标1.了解秦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2.理解秦始皇实行法家思想的意义。
3.掌握《秦制》的内容。
课程重点1.秦朝的建立和发展。
2.秦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三公制。
3.法家思想的实施及其影响。
课程难点1.理解法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秦制》的具体内容。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课堂小白板,用于整理思路和回答问题。
3.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背景介绍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周朝的衰落、战国时期的各国争霸等。
步骤二:秦朝的建立和统一1.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发展。
2.秦国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
步骤三:秦朝的政治制度1.郡县制。
2.三公制。
3.法家思想在政治制度中的实施。
步骤四:法家思想的实施及影响1.法家思想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2.法家思想的实施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1.列举秦朝的政治制度。
2.解释法家思想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3.了解《秦制》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资料1.《秦制》。
2.《史记》。
第二章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时一:东汉政治制度及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课程目标1.了解东汉政治制度。
2.理解董卓之乱及其影响。
3.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重点1.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
2.董卓之乱的内容及影响。
3.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1.理解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课堂小白板,用于整理思路和回答问题。
3.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背景介绍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步骤二: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1.东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2.郡县制的改革和曹操的政治思想。
步骤三:董卓之乱的内容及影响1.董卓之乱的具体内容。
2.董卓之乱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步骤四: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1.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形势。
2.曹操和孙权的关系及影响。
新人教版(2021年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5.1857年,__印度土兵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年轻的__章西女王__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 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 壮烈牺牲。
6.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英国殖民者__,反映了__印度民族意识的觉 醒__。这次起义也是__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1 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 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__解放者__”。
探究二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影响。
结果: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的残酷镇压下失败。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相似之处?
从起因上看,都是由于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引起的;从影响来看,都打击了殖民统 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反抗斗争中,都出现了英雄人物:拉丁美洲有玻利瓦尔、圣马丁;印度有章西女王。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挂图 录音机等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第一章三皇五帝时期课时1 缘起中华:从两河文明到华夏文明课程目标•了解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来源和特点;•认识天地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培养良好的素质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课程内容1.引入:通过问学生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学历史?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热爱;2.掌握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来源和特点;3.梳理关于天地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4.贴近生活,让学生认识人类利用大自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5.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
教学重点1.掌握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来源和特点;2.了解天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天地之间的关系;2.学生掌握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的特点。
课时2 夏商周时期课程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历史意义;•发现夏商周时期的贡献和不足;•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的历史观察员。
课程内容1.通过讲解夏商周时期各种文物的发现及其价值,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点;2.告知夏商周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为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打下基础;3.动员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4.让学生梳理夏商周时期的造福和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1.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点;2.学生梳理夏商周时期的造福和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产;2.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意义有深刻体悟。
第二章中华帝国时期课时3 秦始皇统一中国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1.通过解读书中相关内容及电影《建国大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生平、重视文化教育、多次巡游南方以巩固统治等方面的情况;2.通过解读书中相关内容及电影《建国大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成就;3.告知秦始皇时期存在的重要问题,如官员思想改变不大、监视人民过多等;4.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素养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1《大河流域》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1)显示自学提纲: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2)、按自学提纲自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历史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本学期,我担当八年级三个班和七年级五个班的历史课。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1、备课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
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
平时做到周前备课。
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
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平时上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制作课件。
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概念2、上课上课前积极备课。
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
课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找出不足。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
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1课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1.2 唐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3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2. 第2课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2.1 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2.2 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3 元朝的统一与大一统格局3. 第3课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转型3.1 明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3.2 清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3.3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近代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与转型。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近代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内容:1.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 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1.3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转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2)分析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兴起、玻利瓦尔、章西女王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8年4月14日,在没有任何国际调查结果的情况下,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所谓叙利亚政府的化学武器基地进行了轰炸。
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就一份“谴责美国以及盟国对于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草案进行表决。
安理会15个成员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之中,只有中国、俄罗斯和玻利维亚投了赞成票。
大部分国家迫于美国的淫威,是不敢强出头的,但有一个国家例外,这个国家就是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投谴责美国的赞成票,就是拉美国家反美霸权主义的一次缩影,更是以玻利瓦尔为代表的拉美反殖独立民族精神的传承。
那么,玻利维亚共和国的建立与“解放者”玻利瓦尔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1 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因——殖民统治与掠夺(1)教师简述:政治版图——“拉丁美洲”的由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掠夺的概况,指出拉美地区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
(2)图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内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殖民统治与掠夺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内因)。
2 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外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
目标导学二:概述拉美独立运动反殖斗争史实1 结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独立运动的时空状况。
提示:①独立运动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它分为南美洲北部战场和南美洲南部战场;②运动主力: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③时间起止:19世纪初至19世纪20年代末;④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包含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
世界古代史始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
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____、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非欧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从14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月革命十月革命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初中历史九下全套教案
初中历史九下全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2.认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
教学难点:
1.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2.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并引出以下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了哪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
二、讲解新知识(20分钟)
1.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
三、展开讨论(1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四、总结知识点(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要点。
五、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预习下节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也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和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课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11年改革法案的颁布及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2. 第2课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政治体制、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作用3. 第4课第一世界大战战争的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一世界大战等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一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重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各国改革举措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地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讲解:(1)俄国农奴制改革详细讲解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危机,分析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阐述11年改革法案的颁布及主要内容,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日本明治维新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分析日本在面临民族危机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详细讲解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第一世界大战分析战争的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了解各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
探讨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危机主要内容:11年改革法案影响:促进俄国社会转型2.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民族危机改革措施:政治、经济、教育作用:推动日本现代化3. 第一世界大战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影响世界格局七、作业设计1. 习题:(1)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6篇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
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实施的原因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
(看书P10)【板书设计】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课标要求】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
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
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
”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