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130页)

合集下载

2019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9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学设计

2019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认识线段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认识米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1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
建立 1 米的表象。
理解 1 米=100 厘米。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 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 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 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 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 30 厘米 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 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 厘 米、60 厘米、90 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 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 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板书:1 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 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 接着是 20、30、40、……100。 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 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100 个)

【强烈推荐】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强烈推荐】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89页)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89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9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9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 8 人,男生12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2019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019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

2019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019新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新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2019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案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案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前言 (3)【学案使用说明】 (4)第一单元加与减 (6)课题:谁的得分高 (6)课题:秋游 (7)课题:秋游 (9)课题:星星合唱队 (10)课题:加与减的练习题 (11)第二单元购物 (14)课题:买文具 (14)课题:买衣服 (15)课题:小小商店 (16)课题:购物 (18)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18)课题:有多少块糖 (18)课题:儿童乐园 (19)课题:儿童乐园 (21)课题:有多少点子 (21)课题:动物聚会 (22)课题:练习二 (24)课题:练习二 (25)课题:图形的变化 (26)课题:图形的变化 (27)课题:图形的变化 (28)第五单元乘法口诀 (28)课题:数松果 (28)课题:做家务 (30)课题:课间活动 (31)课题:需要几个轮子 (33)课题:小熊请客 (34)课题:小熊请客 (36)课题:回家路上 (37)课题:回家路上 (38)课题:练习三 (40)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41)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43)课题:整理与复习(三) (44)课题:整理与复习(四) (45)课题:教室有多长 (46)课题:课桌有多长 (47)课题: 1米有多长 (49)课题:试一试 (50)课题:练习四 (51)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52)课题:分物游戏 (52)课题:分苹果 (53)课题:分糖果 (54)课题:分香蕉 (55)课题:分一分与除法 (57)课题:小熊开店 (58)课题:练习 (59)课题:快乐的动物 (61)课题:花园 (62)课题:练习六 (64)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66)课题:有多少张贴画 (66)课题:一共有多少天 (68)课题:买球 (69)课题:买球 (71)课题:做个乘法表(一) (72)课题:做个乘法表(二) (73)课题:班级旧物市场 (75)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76)第九单元除法 (77)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77)课题:长颈鹿和小鸟(2) (79)课题:小兔安家 (80)课题:农家小院 (82)课题:练习七 (83)课题:总复习1 (85)课题:总复习2 (86)课题:总复习3 (88)课题:总复习4 (89)前言“玉不琢,不成器。

【精编】2019部编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资料

【精编】2019部编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资料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一、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89页)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89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9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20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

【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130页)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算式思考笔算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

2.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对加减笔算还很熟悉,知道要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连加连减(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学习列1(1)竖式笔算。

出示例1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要求问题。

提问:求三个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板书连加算式)这是一道连加算式,你认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出这道连加算式的得数吗?指出:这里的连加要先算19加27的和,再把这个和与26相加,所以这样分两步列竖式笔算得数。

(2)小结方法指出:连加笔算,可以分两步写竖式,也可以把竖式像这样连起来写。

连起来写竖式算,可以简便一些。

2 完成“试一试”。

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先相互讨论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指出: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

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

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观察,这里计算的是哪两道?两道竖式都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在竖式上计算。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做第2题,指名板演。

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拿走4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混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新课1.回忆旧知。

2.学习例2(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2)竖式计算。

提问: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出: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3.完成“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接下来你是怎样算的?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口算内容。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二、组织练习1. 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可以用口算?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让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每题里哪一步用的是笔算,哪一步用的是口算?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2)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三、总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练习内容二、组织计算练习1.做练习一第1题。

提问: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3.做练习一第2题。

(1 )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提问: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口算?你根据什么想到口算的?指出: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

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的快一些。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

提问: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3)练习反思指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起来写,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口算,这样可以算的快一些。

4.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些可以口算。

76-20+28 44+8+38 64-27-6 46+39-50 53-9+40 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

34+26+23 45-37+59提问:你用口算了吗?各在哪一步用的口算?指出: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5.做练习一第3题出示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结果填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个位上的3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第二小题上面3个数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你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数中看出来多1吗?左边和右边比呢?三、总结提问:你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物体个数同样多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活思维1.比一比。

出示图片:一行苹果和一行梨,苹果10个,梨7个,一一对应地排列。

提问: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可以怎样说?2.说一说。

请同桌的小朋友看图上两部分互相说一说:苹果比梨多几个,反过来怎样说?3.引入新课。

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提出问题: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2.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1)引导操作探索。

引导学生按条件摆出相应的圆片:红的8个,蓝的12个。

比较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多4个或少4个的?(2)交流理解。

方法一:小军的再穿4个,就和芳芳的“同样多”。

方法二:芳芳的去掉4个,就和小军的“同样多”。

方法三:把芳芳的移动2个给小军,两串彩珠就同样多。

3.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摆出小棒,并用多、少说说两行小棒根数间的关系。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完成第(1)题。

让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完成第(2)题。

引导:这里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要求哪两个问题。

四、总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作业设计:见《补充习题》第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内容。

教学目标:1. 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领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扑克牌、花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个翻牌游戏,我们分成男女生队来进行比赛,哪队翻到的牌的数大,哪队就赢?要求:用比大说一说比小说一说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游戏都很认真,说的也很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师:我们看,有3个小朋友正在玩摆花片的游戏。

(出示图)谁来把题目读一读。

出示图,猜一猜谁摆的最多,谁摆的最少。

(1)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英:摆了11个花片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小平:比小英少摆3个(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后板书:小华摆了多少个?小平摆了多少个?(一)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1)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我们要用哪几个条件呢?分析:比小英多摆3个,与小英有关(2)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把小华的花片摆出来吗?①先摆谁的?②小华摆到11个时提问,好了吗?(强调同样多)再摆3个(强调多3个)(3)数一数,小华一共摆了多少个花片?强调:小华摆的花片比11个再多3个。

对照刚才摆花片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呢?学生列式计算口答。

11+3=14(个)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的结果一样吗?(4)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来拍拍手表扬一下大家。

今天小朋友表现得特别好,多拍2下。

不过,听清要求:①师拍3下,你们比老师多拍2下。

(算一算,再拍)②师拍5下,你们比老师多拍1下。

老师拍52个,你们比老师多拍10下,算一算,你们要拍几下?(5)完成想想做做1。

小朋友真棒,我们再来看,这里有两位小朋友在下跳棋,他们是谁和谁。

(幻灯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一起读一读题目。

说一说已经知道了什么?李宁说:我已经走了32格,刘芳怎么样呢?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1)学生独立计算。

(2)核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求一个数少几的数(1)求小平要摆多少个,我们要用哪些条件呢?(2)你能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吗?(先同桌摆,再指名学生上台摆)从哪里看出小平比小英少摆了3个?强调小平摆的花片的个数就是比11个再少3个。

(3)列式(学生口答):刚才我们帮助小华和小平算出了他们各摆了多少个圆片。

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