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做法
一、工作成效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顺利。
一是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6万人,参保率100%,实际报销比例77.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参保4万人,参保率96.7%,实际报销比例51%。
2011年已参保人员达3.7万人,参保率90.1%,目前报销比例达60%以上;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35.8万人,参合率95.19%,实际报销比例从2006年的37.02%提高到目前的64.23%。
按照医改政策要求,将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在全省率先降低了儿科起付线。
二是门诊统筹全面开展。
根据省、市有关精神,县上建立完善了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方案,取消了居民医保个人帐户,并根据不同病种,对符合政策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依照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和3000元两个标准,按50%的比例予以报销。
县上在2010年积极探索新农合门诊统筹运行方式的基础上,2011年制定下发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方案》,普通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80%。
截止2月底,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8605人,补偿金额43.4万元。
三是基本医疗筹资标准逐年提高。
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160元,在校学生由100元提高到120元。
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水平从2006年的5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元。
四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2010年,全县共救助城乡贫困患者2694人,发放救助金1432万元,资助1.7万人参保参合,人均资助参保参合资金达到30元。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
一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序进行。
做为全省首批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8个试点县之一,在省、市有关会议召开之后,及时对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物进行库存清理,对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
在省、市政府及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从2010年5月25日起,在19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个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据统计,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全县共降低就诊群众药品费用178.6万元。
二是药品二次议价顺利完成。
于2010年6月完成了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二次议价工作,共确定配送企业12家,药品1695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044种。
据测算,通过药品二次议价,全县药品采购价格比省级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33.25%,比2009年我县招标采购价格下降了17.38%。
三是药品配送趋于规范。
根据医改方案,县上及时成立了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核定事业编制7名。
制定出台了《医疗机构药品配送管理实施方案》,确定由成功竞标的12家配送企业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全部药品进行统一配送,并将县级医院使用的基本药物也纳入企业配送范畴。
为切实规范企业配送行为,确保药品供应不断档,县上又制定出台了《药品配送企业阳光积分监督考核办法》及《药品配送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办法》,规定每月由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对药品供应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直接取消配送资格,确保了药品配送工作的规范、合理、公开和透明。
四是积极开展药品质量监管。
在药品二次议价时,县药监部门提前介入,审核竞标企业资格,建立了药品配送企业档案。
在日常监管中,药监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84人次,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792户次;抽检基本药物目录药品21批次,不合格4批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61起,罚没款2.2万元,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132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硬件建设方面。
县上紧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各类卫生项目,基层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
2008年以来,争取并实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项,累计总投资5559万元,总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以来,为基层医疗机构共配备各类医疗设备3265台件,总价值700万元,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配备的8辆急救车也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本地培训等多种人才培
养途径,切实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2010年,先后共选派147名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24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全省全科医师、护士转岗培训,106名医务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参加了高一级专业学历教育,对全县248名乡村医生委托属地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培训,全年共邀请省、市医疗机构专家指导业务工作26人次。
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县上积极与上级医疗单位衔接,全力搭建县内医疗单位与省内知名医院间对口帮扶平台。
2010年,在首阳中心卫生院建成兰州军区总院帮扶基地,开创了全市军地共建医院的先河。
县一院与兰大二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促进了县一院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帮扶基地于今年1月在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属全市首家中医药领域内的对口帮扶基地。
资金补偿方面,县上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将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或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010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财政一般预算补助1455万元,较上年增长1.92%,基本保证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
乡村一体化管理方面,县上结合对村医的管理实际,严格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即统一行政、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药品、统一考核、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的工作要求,以云田二十铺村卫生室为模式,对基础设施优,村医业务素质高,工作开展好的村卫生室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
截止目前,全县78家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力争年内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达到70%以上。
(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稳步推进。
县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考核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督导和考核等具体实施工作。
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培训,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多万份,占任务的100.1%,其中重点目标人群建档管理7.9万人,占任务的106%;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7万人,占任务的100%;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6104人,占任务的122%;乳腺癌检查1210人,占任务的60.5%;对3498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占任务的79.5%;为3117名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投服叶酸,占任务的137.9%;为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占任务的100%;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共检测孕产妇3806人,占任务的79.3%。
共下拨使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909.05万元,及时兑现了村卫生室人员每村每年6000元的补助经费。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完成。
一是科学核定编制。
坚持按需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及岗位等基础资料信息进行认真摸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编制449名。
二是公开选拨领导班子。
为切实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工作,县上制定下发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实施办法》,对2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岗位于2010年7月进行了公开选拨,竞聘产生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于8月10日全部到任。
以乡镇卫生院院长选聘为契机,结合卫生系统内部考察结果,兼顾公选成绩,通过综合考评,将28名优秀的卫生系统干部职工选拔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副职领导岗位。
三是全力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工作机制。
县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全县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制定工作方案、考试考核、民主测评、考察聘用等9个程序,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
对未聘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4人采取了卫生系统内统筹调剂,对11人办理了提前退休和离岗退养,7人鼓励自谋职业,确保了和谐稳定。
四是兑现绩效工资考核。
根据省、市关于绩效考核的有关精神,县上制定印发了《陇西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分为机构考核和人员考核两类。
机构考核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结果按照分值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作为各级财政补助经费扣减(10%)和奖惩(排名前三3位的按照2:1:1发放奖金)的依据。
人员的考核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按月和按年进行,绩效工资按照“突出一线,兼顾平衡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将人员分为公共卫生服务(防疫、妇幼)、基本医疗服务(临床、护理、医技等)和后勤
保障窗口服务(财务、司机、总务、药房人员、合管科人员)3大类,绩效工资构成按照基础工资占70%、岗位工资占10%、奖励工资占20%的标准核发。
(六)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陇西自然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和发育,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都两中心”目标定位,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医改办《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县上加大落实力度,完善配套措施,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根据省、市《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和《中医科室建设标准》,在县卫生主管部门设立了中医股,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县级各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药管理科、中医科、中药房和中医病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45%的基层医疗机构设有理疗科和煎药室。
同时,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在县疾控中心设立了中医药疾控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保健科,县卫生监督所设立了中医监督科,有效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提升了中医药普及运用水平。
二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
县上把创建中医药特色示范机构和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
全县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村卫生室开展了中医药特色创建活动。
2010年开始创建中医老年病专科和针灸康复专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重点针灸理疗专科、1个市级重点中风病专科。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运用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疾病工作的通知》,县上积极开展“西学中”、“中学典”和“师带徒”等活动,启动实施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遴选指导老师29名、继承人67名,先后有8人被评为省乡村名中医,11人被评为市名中医。
切实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训力度,2010年,共选派8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省中医学院适宜技术师资培训班,县内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20项,受训人员437人次。
通过技术培训,有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应用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至少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今年1月,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中医康复理疗馆,截止目前,共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320人次,减免医药费用2.8万元。
四是推广使用中医药验方处方。
在认真做好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的基础上,县上组织了20名中医药专家,以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编印了12个中医验方,在全县进行推广使用;各医疗机构也按照疾病谱排序和县域地产中药材资源,编写了10个能治疗当地常见病的中医药处方和方歌印发各医疗机构,并组织乡、村、社区基层卫生人员,对处方的加减辩证运用进行培训。
通过中医药验方处方的推广运用,全县各医疗机构中医药使用比例较上年明显提高。
2010年,各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人次达16.68万人,其中门诊15.7万人次,住院9800多人次;中医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32.1万元;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由13.02%提高到22.87%;门诊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3.27%提高到21.46%;住院中医药使用比例由17.14%提高到24.2%。
五是严格落实中医药费用报销优惠政策。
全面落实省卫生厅新农合医保对中医治疗常见病给予全额报销的政策,2010年,新农合中医药总共报销2586人次,报销金额970万元。
(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有效加强。
县上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22项制度,切实执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机制,先后健全完善了《医疗服务有奖举报制度》、《医疗机构检查结果共享制度》、《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等规章制度,将“四个排队”和“八个排队”结果及时予以公示,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规范了医生用药行为,减轻了患者负担,过度医疗得到有效治理。
根据对全县各基层医疗机构2009年第四季度与2010年第四季度排队结果分析比较: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由20%提高到26%;平均住院费用由850元下降到660元;平均门诊费用由31元下降到22元;门诊输液人次由15%下降到11%;单病种平均费用由1231元下降到1059元;患者满意度由95%提高到97%。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经县编委批准成立了“陇西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核定编制3名,具体承担全县医改日常工作。
为建立权责明确、协调有效的医改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县上制订印发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实施办法》,确定了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包保”基层医疗机构名单,切实健全了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
医改工作启动实施后,县上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省、市领导对我县医改工作也高度重视,多次亲临陇西检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为切实了解工作动态,掌握医改难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深入研究讨论,及时协调解决,确保了全县医改工作有序推进。
县医改办也经常召开医改成员单位座谈会,听取工作建议,研究制定医改措施,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二)制定配套政策,靠实工作责任。
在深入调研测算、准确掌握县情实际的基础上,县上经过深入研究,多方征集意见,根据《甘肃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先后编制印发了操作性强的“一主五辅”医改文件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方案》等5个配套文件,细化了工作措施,靠实了工作责任,为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切实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县上制定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和《城市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规范了工作程序。
(三)开展调研摸底,加强督促检查。
为切实摸清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数据,县上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调研,特别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财务收支、债务等方面开展详细调研,对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核对,为搞好医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翔实资料。
同时,县上领导非常重视对医改工作的检查督促,多次亲自带队或安排县医改办组成督查组,对全县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医改各项任务进展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过程坚持跟踪督办,确保了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工作氛围。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的调整,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县上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医改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医改工作,引导老百姓对医改成效作出合理预期。
同时,县上主要领导逢会必讲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要求全县要大力宣传医改的进展情况和成效,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推动医改所做的努力,为深化医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卫生部门也在全系统层层召开会议,采取多种方式,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和县上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精神,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相关政策,让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工作者掌握政策、理解政策、自觉执行政策。